- 年份
- 2024(8466)
- 2023(11552)
- 2022(9656)
- 2021(8911)
- 2020(7354)
- 2019(16241)
- 2018(15924)
- 2017(29436)
- 2016(15839)
- 2015(17578)
- 2014(16614)
- 2013(16342)
- 2012(15018)
- 2011(13290)
- 2010(13371)
- 2009(12075)
- 2008(11927)
- 2007(10867)
- 2006(9536)
- 2005(8273)
- 学科
- 济(64990)
- 经济(64951)
- 管理(55673)
- 业(50575)
- 企(43747)
- 企业(43747)
- 方法(22170)
- 地方(22030)
- 技术(18330)
- 数学(18019)
- 数学方法(17862)
- 农(17798)
- 业经(17579)
- 中国(17374)
- 财(16025)
- 技术管理(12432)
- 农业(12384)
- 地方经济(12368)
- 产业(12341)
- 制(12258)
- 理论(11479)
- 划(11098)
- 学(10941)
- 环境(10463)
- 务(10210)
- 财务(10187)
- 财务管理(10165)
- 银(10009)
- 银行(10001)
- 和(9772)
- 机构
- 学院(210201)
- 大学(204999)
- 管理(86310)
- 济(85155)
- 经济(83272)
- 理学(72899)
- 理学院(72016)
- 管理学(71100)
- 管理学院(70632)
- 研究(67880)
- 中国(53161)
- 京(43983)
- 科学(41123)
- 财(39298)
- 江(38638)
- 中心(32712)
- 所(32227)
- 财经(30161)
- 研究所(29171)
- 农(28819)
- 范(28771)
- 师范(28525)
- 业大(27973)
- 州(27895)
- 经(27130)
- 北京(26297)
- 院(25907)
- 经济学(24857)
- 商学(23118)
- 技术(23036)
- 基金
- 项目(143703)
- 科学(115622)
- 研究(110142)
- 基金(102280)
- 家(87790)
- 国家(87010)
- 科学基金(76908)
- 社会(70808)
- 社会科(67280)
- 社会科学(67264)
- 省(60923)
- 基金项目(55807)
- 教育(49725)
- 划(48589)
- 自然(48008)
- 自然科(46875)
- 自然科学(46868)
- 自然科学基金(46034)
- 编号(44769)
- 资助(38468)
- 创(35862)
- 成果(34137)
- 发(33765)
- 重点(32596)
- 创新(32544)
- 课题(31919)
- 部(30208)
- 国家社会(29039)
- 发展(27847)
- 展(27427)
- 期刊
- 济(101878)
- 经济(101878)
- 研究(61517)
- 中国(48443)
- 管理(36859)
- 财(31904)
- 科学(27704)
- 教育(26594)
- 学报(25392)
- 农(25361)
- 技术(21415)
- 大学(20083)
- 融(19638)
- 金融(19638)
- 学学(18535)
- 业经(18512)
- 农业(17573)
- 经济研究(15136)
- 财经(14278)
- 经(12667)
- 科技(12550)
- 问题(12501)
- 资源(12314)
- 业(12012)
- 技术经济(11731)
- 现代(11242)
- 商业(10558)
- 坛(10501)
- 论坛(10501)
- 图书(10379)
共检索到3244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季小立 浦玉忠
制造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围绕服务化创新转型,纷纷加大供给侧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和实施管理"跟进"。江苏已经积聚了相当数量的创新人才;人才结构具有年轻化和学历层次高等特点;江苏人才政策体系比较完善,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也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人才地区分布不均衡等不利因素。本文分析人才集聚驱动创新的自我增强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内生增长效应。运用《江苏统计年鉴(2015)》等相关统计数据,测度了江苏人才集聚综合引力水平、人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净收益效应、人才集聚作用于区域科技创新的数量机制,提出通过完善人才管理运行机制、促进人才流动和区域平衡、发展和集聚本地产业/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等政策综合运用,发挥创新人才集聚效应,在制造业服务化人才支撑不足的背景下培育业态发展新动能。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季小立 浦玉忠
制造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围绕服务化创新转型,纷纷加大供给侧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和实施管理"跟进"。江苏已经积聚了相当数量的创新人才;人才结构具有年轻化和学历层次高等特点;江苏人才政策体系比较完善,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也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人才地区分布不均衡等不利因素。本文分析人才集聚驱动创新的自我增强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内生增长效应。运用《江苏统计年鉴(2015)》等相关统计数据,测度了江苏人才集聚综合引力水平、人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净收益效应、人才集聚作用于区域科技创新的数量机制,提出通过完善人才管理运行机制、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苏楚 杜宽旗
基于创新驱动发展背景对江苏省科研人才状况进行研究,使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测算江苏地区R&D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结合主要影响因素,分别用高新技术产值和专利申请量作为研发产出的代理变量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R&D人才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地区R&D人才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社会保障和宜居环境;江苏省R&D人才集聚空间溢出效应为负,社会保障因素对R&D人才集聚的空间溢出有正向影响,宜居环境对R&D人才集聚的空间溢出起正向促进作用。基于此对江苏省创新驱动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石梦珂 张家峰 张晓月
本文基于两阶段视角,运用DEA模型对2007-2016年间江苏省13个地市的创新产出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探索苏南、苏中及苏北地区的专利产出阶段与经济转化阶段的效率,并以全省效率均值为参考指标,将13个城市的创新效率划分为高研发高转化型模式、低研发高转化型模式、低研发低转化型模式以及高研发低转化型模式。研究表明:江苏省整体创新产出效率不高,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与阶段差异;苏南地区专利产出效率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但其经济转化效率较低。最后,针对以上现象的根源进行探讨,并从协同发展、倡导共享经济、扶持中小企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米传民 鲁月 王怡静
结合当前"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深入分析这一背景下的创新及创新指数内涵;并构建对应的创新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江苏省为例,对其2012—2017年的创新指数进行求解并对其创新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
互联网+ 创新 创新指数 指标体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媛媛 王琛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同区域在本轮危机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适应能力,即各地区域经济弹性大小不一。但学术界对到底什么因素影响区域经济弹性没有定论。本文以浙江省和江苏省为案例,采用统计年鉴、国家知识产权局和课题组调研数据,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区域经济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解释。研究发现:(1)创新水平越高、非相关多样性越强及中小企业占比越大的区域越容易最小化甚至消除危机带来的损失;(2)财政支出较大、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区域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弱,更易受危机干扰;(3)相关多样性与区域经济弹性无显著关系。研究表明,财政支出对经济弹性与区域发展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应充分考虑其支出结构特点;要正确认识中小企业占比对区域经济弹性的显著正向影响。为此,政府应鼓励创新,增加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注重产业多样化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使中小企业自身的优势得以发挥;同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并健全鼓励消费机制以扩大内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媛媛 王琛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同区域在本轮危机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适应能力,即各地区域经济弹性大小不一。但学术界对到底什么因素影响区域经济弹性没有定论。本文以浙江省和江苏省为案例,采用统计年鉴、国家知识产权局和课题组调研数据,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区域经济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解释。研究发现:(1)创新水平越高、非相关多样性越强及中小企业占比越大的区域越容易最小化甚至消除危机带来的损失;(2)财政支出较大、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区域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弱,更易受危机干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袁紫怡 戈大专 孙攀 汤爽爽 黎雅悦
科学系统地识别乡镇吸引力的内在逻辑,进而制定相应的乡镇吸引力优化路径,对破解区域人口收缩困境、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江苏省为例,从“经济—社会—生态”三维视角剖析了乡镇吸引力的内涵,以此为基础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构建了乡镇吸引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识别了江苏省1100个乡镇(街道)单元吸引力的空间结构和地域类型。结果表明:(1)江苏省乡镇经济吸引力与社会吸引力分布格局基本吻合,均呈现“南高北低”的梯度现象;乡镇生态吸引力呈现不均衡的空间格局,与其他维度的乡镇吸引力存在空间异质性。总体上,江苏省乡镇吸引力空间分布集中度高,呈现“苏南—苏中—苏北”分布的梯度差异格局。(2)江苏省乡镇吸引力指数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乡镇吸引力冷热点极化现象明显,表现出“南热北冷”的空间分布特征。(3)基于乡镇吸引力冷热点分布图以及乡镇吸引力空间分布特征,可将江苏省乡镇划分为优质发展先行区、均衡协同提升区、转型发展滞后区三种地域类型,进而提出了不同类型乡镇吸引力的优化路径,可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程进
马库森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考虑了FD I的因素将产业集群分成四种类型,通过对江苏省外资产业集群的分析,我们认为江苏外资产业集群处于卫星平台型向轮轴型转变的过程中,外资大规模进入后与本地企业联系正在加强。利用G ranger因果检验,我们发现了第三产业与外资存在双向的G ranger因果关系。
关键词:
FD I 产业集聚 定域经济 城市化经济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亮
为促进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发展,通过区位熵模型构建生产制造业集聚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实证代理变量,然后将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进行拓展、重整并对数化处理,构建产业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影响的基准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应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2010—2020年的宏观经济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四大一线城市产业集聚对科技创新效率的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结果显示,(1)城市产业内生产制造业集聚规模与其科技创新效率发展呈现出倒“U”型非线性关系,也即产生拥挤效应;(2)城市产业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与其科技创新效率发展呈现单调递增的正向线性关系,也即还存在集聚效应;(3)城市产业间生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集聚与其科技创新效率发展也呈现出倒“U”型非线性关系,关联集聚也出现拥挤效应。由此提出,以品牌质量为核心抓手推动生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国际创新资源,继续做大做强北上广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北上广深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对传统落后制造业与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升级等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威峰 柯颖 卓泓良
本文基于经济新常态背景提出区域产业适应性选择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内涵界定、内在作用机制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此基础上,运用WeaverThomas模型,以广西工业适应性选择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等12个工业部门应作为经济新常态下广西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的产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威峰 柯颖 卓泓良
本文基于经济新常态背景提出区域产业适应性选择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内涵界定、内在作用机制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此基础上,运用WeaverThomas模型,以广西工业适应性选择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等12个工业部门应作为经济新常态下广西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的产业。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宋东升
发展创意农业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创意农业的概念与基本特征为基础,分析了河北省创意农业的发展形态、发展特点、发展水平与制约因素,提出了政府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创意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推动区域创意农业发展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
转型升级 创意产业 区域 创意农业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丽娜 宋慧勇
文章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背景,对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再到协同发展的政策取向变迁。区域协调是发展目标,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则是手段与路径。在比较优势发生动态变化、区域发展经济联系与空间依赖客观存在的基础上,通过互联互通完善区域协同发展通道网络,完善要素共享市场体系奠定区域协同发展基础,以创新协同促成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主线,实现生态治理联动形成的外部协同动力,并以此构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新的基本框架,有效推动不同类型区域共赢式发展的实现。
关键词:
区域协调 要素共享 创新协同 生态治理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丽娜 宋慧勇
文章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背景,对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再到协同发展的政策取向变迁。区域协调是发展目标,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则是手段与路径。在比较优势发生动态变化、区域发展经济联系与空间依赖客观存在的基础上,通过互联互通完善区域协同发展通道网络,完善要素共享市场体系奠定区域协同发展基础,以创新协同促成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主线,实现生态治理联动形成的外部协同动力,并以此构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新的基本框架,有效推动不同类型区域共赢式发展的实现。
关键词:
区域协调 要素共享 创新协同 生态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