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38)
- 2023(13880)
- 2022(12103)
- 2021(11316)
- 2020(9391)
- 2019(21582)
- 2018(21574)
- 2017(41055)
- 2016(22112)
- 2015(24863)
- 2014(24821)
- 2013(24413)
- 2012(22569)
- 2011(20247)
- 2010(20357)
- 2009(18784)
- 2008(18481)
- 2007(16431)
- 2006(14387)
- 2005(12590)
- 学科
- 济(91288)
- 经济(91190)
- 管理(69391)
- 业(66151)
- 企(57856)
- 企业(57856)
- 方法(40895)
- 数学(33779)
- 数学方法(33328)
- 中国(23394)
- 农(22844)
- 业经(22367)
- 技术(20870)
- 财(20686)
- 学(20588)
- 地方(19763)
- 理论(18087)
- 制(16118)
- 和(15270)
- 农业(15251)
- 贸(15164)
- 贸易(15152)
- 易(14650)
- 环境(13993)
- 产业(13853)
- 银(13606)
- 银行(13568)
- 划(13431)
- 技术管理(13411)
- 务(13125)
- 机构
- 大学(319420)
- 学院(317127)
- 管理(129574)
- 济(123844)
- 经济(121046)
- 理学(112583)
- 理学院(111371)
- 管理学(109413)
- 管理学院(108853)
- 研究(102448)
- 中国(75748)
- 京(68697)
- 科学(64772)
- 财(55277)
- 所(50445)
- 农(46847)
- 业大(46670)
- 中心(46598)
- 研究所(46046)
- 江(46018)
- 财经(44670)
- 北京(43409)
- 范(42681)
- 师范(42284)
- 经(40442)
- 州(37984)
- 院(37460)
- 农业(36619)
- 经济学(36447)
- 师范大学(34151)
- 基金
- 项目(218067)
- 科学(172209)
- 研究(160829)
- 基金(157421)
- 家(136394)
- 国家(135262)
- 科学基金(117231)
- 社会(100783)
- 社会科(95467)
- 社会科学(95446)
- 省(86408)
- 基金项目(84048)
- 自然(76203)
- 自然科(74426)
- 自然科学(74410)
- 教育(73487)
- 自然科学基金(73093)
- 划(71972)
- 编号(65321)
- 资助(63988)
- 成果(53032)
- 创(48878)
- 重点(48337)
- 部(47065)
- 发(46652)
- 课题(45323)
- 创新(44866)
- 项目编号(40933)
- 科研(40800)
- 国家社会(40744)
- 期刊
- 济(136455)
- 经济(136455)
- 研究(92384)
- 中国(61247)
- 管理(50122)
- 学报(49101)
- 科学(45931)
- 农(42400)
- 财(41060)
- 教育(39017)
- 大学(37555)
- 学学(34982)
- 农业(29937)
- 技术(29671)
- 融(23815)
- 金融(23815)
- 业经(22708)
- 财经(21541)
- 经济研究(20996)
- 经(18527)
- 图书(18379)
- 科技(17886)
- 问题(17426)
- 技术经济(16657)
- 理论(15712)
- 业(15668)
- 现代(14621)
- 实践(14425)
- 践(14425)
- 版(14289)
共检索到4604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于焱 李庆东
创新是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果,学习又可能产生其他的结果,包括形成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变化了的信仰、新的制度环境、变化的网络结构、适应的协同机制等。该文研究了这些变化与学习机制相互作用的动力形式,阐述了它们的协同演化过程。
关键词:
产业创新 创新系统 协同演化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马永红 苏鑫 赵越
为揭示区域创新系统协同演化机制的本质与规律,在对区域创新系统自组织特征予以描述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协同演化的哈肯模型,选用基础共性技术创新数据与制度创新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运用Minitab软件设计系统演化方案并提出优化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基础共性技术创新代表量是区域创新系统动态演化的序参量;基础共性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在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过程中具有协同效应,但协同度欠佳;制度创新递增的正反馈机制在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信噪比最大,基础共性技术创新对制度创新推动作用的反映最灵敏;当信噪比最大的参数λ2<0,形成制度创新递增的正反馈机制,同时调控参数使得a、b、λ1均小于0且尽量保持a的绝对值最大,区域创新系统将会实现最优演化水平。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智国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研究成果颇多,涵盖了协同创新的机理、效应、影响因素等诸多方面,但现有研究更多的是基于单一区域的产业集群内部的协同演化。从现实发展来看,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要素流动日益频繁,区域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成为一种经济新常态。本文基于跨区域的视角,引入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模型,分析不同区域产业集群之间协同创新的动力演化路径,以期能够对跨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策略和政策设计提供有益思路。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吴伟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与工业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面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节能减排工作的迫切需要,亟待建立面向低碳经济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与传统技术创新以获取商业利润为核心目标不同,低碳技术创新融入了节能、绿色和低碳等要素,以社会大众生产和生活的公共利益为福祉,具有生态经济性、公共利益性、长期战略性、系统性、高风险性、公众参与性等特征。基于低碳技术创新特征以及协同学思想,低碳技术创新系统协同演化有两条路径可供遵循:一条是技术与技术的协同演化,即...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苏屹 姜雪松 雷家骕 林周周
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复杂社会系统,其主要包含创新主体子系统、创新资源子系统、创新环境子系统三个部分,并具有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涌现性等复杂性系统特征,传统的还原论和线性处理方法无法全面地解决这一问题。借鉴B-Z反应这一非线性化学反应,选择创新效果、创新潜力、创新配置三个状态变量隐喻B-Z反应中的三种主要物质,外界综合投入指数隐喻B-Z反应的控制参数,三个状态变量的调整参数隐喻B-Z反应中的反应速率,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协同演进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从演进阈值增减性来看:近一年的发展中,黑龙江、江苏、广东、广西、海南、贵州、甘肃、宁夏、青海9个省级行政区的阈值增大,说明经过一年的发展,9个省级行政区域相对于上一年远离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演进点。另一方面,从演进阈值大小来看:创新能力较强省份和创新能力较弱省份的区域创新系统的阈值趋于两极化,创新能力较强省份的阈值部分极大,部分极小;创新能力较弱省份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创新系统的三个状态变量(创新效果、创新配置、创新潜力),从增强创新效果、优化创新配置、提升创新潜力三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对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贾天明 雷良海
本文运用IDEF0原则,对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进行了功能建模。在此基础上借鉴B-Z反应模型构造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协同演化动态分析模型,探索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子系统间协同度、政策效应、技术产出三者间的动态演化机制。研究发现:技术研发能力更能提高企业技术产出;协同度越高技术产出能力越强,此时采取政策激励措施效果不明显;相反,弱协同条件下的政策激励对技术产出能力的提高更加显著。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朝均 呼若青
基于二象对偶理论,从状态子系统和过程子系统两个维度构建工业绿色创新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PPE-Malmquist-CDG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利用核密度估计探寻我国工业绿色创新系统协同演进规律。结果表明,整体上,我国工业绿色创新系统刚进入中等协同发展阶段,且该状态并不稳定;从演化规律看,我国工业绿色创新系统协同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的波动式演进趋势,整个核密度分布曲线"波宽"呈现"发散-收敛-发散"特征,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特征,极化趋势比较显著。长期来看,各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玉莲 张峥
为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情况,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运用2009—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对各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进行测量,并对各行业分析结果进行聚类。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整体偏低,行业间的差距较为显著,以通信设备制造和化学药品制造为代表的两类行业协同演化水平较高,航天器制造的创新吸收子系统有序度相对较低。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行业协同创新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不断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徐梦丹 朱桂龙 马文聪
为了解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协同演化状态和规律,基于技术创新价值链和复杂系统论视角,将该系统解构为技术内部研发、技术外部获取、商业化、技术创新支撑环境等4个子系统,采用20072015年度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该系统演化的协同度及其各子系统的有序度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协同度及其各子系统的有序度随时间推移呈动态上升趋势,但其平均值较低;技术外部获取子系统是制约该系统向高水平协同发展的"短板";不同序参量对其所属子系统有序度的影响权重不一;我国医药行业重大政策可能对系统协同
关键词:
医药制造业 技术创新系统 协同度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许强 丁帅 安景文
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文章在构建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的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北京市2001年至2015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实证研究了北京市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程度,并通过方差分解动态检测了系统协同度与子系统有序度之间的响应关系以及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总体一直处于协同有序的发展状态,协同度的变动依次历经低度协同、一般协同和高度协同三个阶段;北京市科技创新各子系统的有序度整体呈现震荡式上升趋势,且各子系统有序度对系统协同度的贡献力度各有差异。最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创新系统 协同度 北京市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许强 丁帅 安景文
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文章在构建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的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北京市2001年至2015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实证研究了北京市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程度,并通过方差分解动态检测了系统协同度与子系统有序度之间的响应关系以及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总体一直处于协同有序的发展状态,协同度的变动依次历经低度协同、一般协同和高度协同三个阶段;北京市科技创新各子系统的有序度整体呈现震荡式上升趋势,且各子系统有序度对系统协同度的贡献力度各有差异。最后,文章从研发人员、财政支持、人文环境、金融发展、产业结构方面对北京市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创新系统 协同度 北京市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郎思琦 刘海芳 陈洁 李丽红
基于协同学理论,识别子系统序参量构建建筑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复合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对我国建筑业2010-2019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复合系统协同度呈上升趋势但仍属于轻度失调,主要是建筑业科技创新子系统的协同度不高所致。科技创新子系统中R&D人员、技术装备率投入与节能减排子系统能源效率、能源消费结构序参量有序度变化影响复合系统协同度。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序参量 节能减排 协同演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余菲菲 张阳
文章将运用协同演化的思想对环境选择学派和组织适应学派这两个战略研究的主流学派进行融合,形成"选择——适应——协同"的战略创新路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公司内部层次之间、公司与环境之间交互的不同特征,并归纳出四种战略创新的路径,即应急型、命令型、便利型与变革型。
关键词:
协同演化 战略创新路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程强 石琳娜
基于自组织理论,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演化机理。结果发现,产学研协同演化的前提条件是开放与非平衡,动力是非线性相互作用,诱因是随机涨落,路径是相变与分叉,形式为超循环。
关键词:
产学研 协同创新 自组织 协同演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理飞
本文认为,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与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的叠加,其目的在于促进产业集群内知识的积累、溢出、共享,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创新平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