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98)
- 2023(17657)
- 2022(15108)
- 2021(13894)
- 2020(11588)
- 2019(26203)
- 2018(26016)
- 2017(49052)
- 2016(26677)
- 2015(29892)
- 2014(29322)
- 2013(29006)
- 2012(26846)
- 2011(24313)
- 2010(24504)
- 2009(22189)
- 2008(21576)
- 2007(19075)
- 2006(16900)
- 2005(15018)
- 学科
- 济(111086)
- 经济(110991)
- 管理(75201)
- 业(74422)
- 企(61099)
- 企业(61099)
- 方法(44300)
- 数学(37489)
- 数学方法(37039)
- 中国(32361)
- 农(30802)
- 地方(28884)
- 业经(27492)
- 学(24339)
- 财(23301)
- 技术(22993)
- 农业(20946)
- 制(19652)
- 贸(19219)
- 贸易(19200)
- 理论(18589)
- 易(18542)
- 环境(17853)
- 银(17684)
- 银行(17624)
- 和(17519)
- 行(17007)
- 融(16815)
- 金融(16814)
- 产业(16250)
- 机构
- 学院(373695)
- 大学(372934)
- 济(147917)
- 管理(146656)
- 经济(144654)
- 研究(130773)
- 理学(126468)
- 理学院(124963)
- 管理学(122789)
- 管理学院(122103)
- 中国(97006)
- 科学(82643)
- 京(80960)
- 所(66231)
- 财(65675)
- 农(63436)
- 研究所(60442)
- 中心(58770)
- 业大(57230)
- 江(56720)
- 范(52030)
- 财经(51970)
- 师范(51511)
- 北京(51458)
- 农业(49449)
- 院(47887)
- 经(47195)
- 州(45980)
- 经济学(43188)
- 师范大学(41575)
- 基金
- 项目(257083)
- 科学(202717)
- 研究(188339)
- 基金(184215)
- 家(161501)
- 国家(160112)
- 科学基金(137357)
- 社会(117693)
- 社会科(111582)
- 社会科学(111555)
- 省(103243)
- 基金项目(98381)
- 自然(89117)
- 自然科(87039)
- 自然科学(87020)
- 划(86337)
- 教育(86052)
- 自然科学基金(85473)
- 编号(76693)
- 资助(74186)
- 成果(61774)
- 发(59364)
- 重点(58387)
- 创(56730)
- 部(55111)
- 课题(54190)
- 创新(52363)
- 科研(48604)
- 国家社会(47970)
- 发展(47052)
- 期刊
- 济(167238)
- 经济(167238)
- 研究(111791)
- 中国(79417)
- 学报(59619)
- 农(57732)
- 管理(56282)
- 科学(56263)
- 教育(47744)
- 财(47252)
- 大学(44854)
- 学学(41962)
- 农业(40283)
- 技术(34103)
- 融(32412)
- 金融(32412)
- 业经(29304)
- 经济研究(26342)
- 财经(24256)
- 业(21831)
- 问题(21534)
- 经(20885)
- 科技(20693)
- 图书(20563)
- 技术经济(18989)
- 资源(17487)
- 商业(17223)
- 理论(17129)
- 现代(17101)
- 版(16672)
共检索到5610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霍远 王盛兰
本文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两个系统进行评价,并借助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区(除西藏外)2004-2013年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协调发展度在样本期内有递减趋势,且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空间分布特征。文章进一步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国凤
文章在对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理论和区域创新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厘清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关系。通过理论归纳,对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机制进行阶段性分析,以获得两者互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已掌握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立足于中原城市群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分析;以中原城市群为案例,探讨中原城市群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对策研究;对理论分析和量化研究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观点,以期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设、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
耦合模型 产业集聚 区域创新能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烈佳 杨鹏
[目的]为了解决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明确区域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发展状况,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融合的目的。[方法]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为例,运用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及空间计量模型,对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时间上,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度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空间上,非农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条块状分布特征,从东向西逐步递减,协调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中心城市,非农化发展不协调的城市分布在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协调度高值集聚区,极化效应明显:成都市、资阳市、眉山市、内江市为成渝城市群的极化中心,武汉市、咸宁市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极化中心,南京市、无锡市、苏州市、扬州市、上海市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极化中心。下游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联动协调趋势不断增强,处于高度协调状态;中游地区人口非农化相对滞后是影响非农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上游地区人口非农化严重滞后于土地和产业非农化,是导致上游非农化协调度过低的直接原因。[结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与地理区位条件、产业结构、政府决策行为是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主导驱动因素,但不同因素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以上研究为制定差异化的城乡要素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卫洪 路雯晶 王莹 肖贵秀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耦合协调发展对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择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面板Tobit模型分析各地区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20年全国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综合评价指数整体呈上升态势,通过关系判别特征发现生态林业发展相对滞后。(2)2011—2020年全国数字普惠金融与生态林业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上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中部、东部、西部逐步递减的梯度分布格局。(3)城镇化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决策、交通便捷程度对促进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卫洪 路雯晶 王莹 肖贵秀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耦合协调发展对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择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面板Tobit模型分析各地区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20年全国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综合评价指数整体呈上升态势,通过关系判别特征发现生态林业发展相对滞后。(2)2011—2020年全国数字普惠金融与生态林业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上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中部、东部、西部逐步递减的梯度分布格局。(3)城镇化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决策、交通便捷程度对促进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方麒玮 马永强 张孙博文 陈佑成
实现“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对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水平和空间相关性,同时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进一步分析导致空间异质性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11—2019年福建省“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增长幅度在103.83%~124.38%之间。“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主要以失调为主,部分城市达到勉强协调状态,协调度平均水平由0.31提高到0.47。(2)福建省“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具有“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从整体上保持倒“U”型空间特征。(3)从影响二者耦合协调的影响因子分析,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公共设施服务等对耦合协调度水平影响显著。文章创新性地将系统耦合理论纳入“三农”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研究领域,深度剖析市域尺度下福建省高质量推进“三农”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空间关联和差异因素,结合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框架,详尽阐释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拓展“三农”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互依存的动态理论基础和评价维度。依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启示:需加强经济发展导向以协调城乡发展,同时注重社会发展导向,坚持绿色发展为引导原则,以差异化的方式推进“三农”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叙 柳潇明 刘文婷 余万林
基于2010—2020年黄河流域沿线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利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相关性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讨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演变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2010—2020年,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由濒临失调阶段上升为勉强协调阶段,空间分布从高到低依次是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各城市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呈现扩大态势。(2)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关联特征不强,空间外溢效应较弱。耦合协调度“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下游地区,“高—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上游地区。(3)绿色技术创新对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对黄河流域上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人力资本水平对黄河流域中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华春 张灿
基于五螺旋理论,评价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时空分布规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影响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各省份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态势,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特征;在直接效应层面,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城镇化水平能有效促进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上升,产业结构高级化则抑制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提升,财政自主度未对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产生影响。基于此,提出提升中国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丁增才 叶祥松 欧进锋
基于发展层次把新型城镇化划分为“城镇可持续发展”“城镇体系优化”“城乡一体化”三个子系统,运用耦合协调和灰色关联度模型研究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2010—2021年间,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三个子系统的变化态势不尽相同,城镇可持续发展指数最高,城镇体系优化指数最低;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促进趋势,珠三角地区属于中度协调类型,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在中度失调和基本协调之间交替波动。驱动因素按影响程度从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政府调控、经济基础、投资拉动、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最后,从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差异化发展规划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耦合协调 时空特征 驱动因素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马孝先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复杂性、开放性、空间层次性,使传统方法难以深入揭示区域经济发展因素的作用机制。本文集成空间经济计量学、系统动力学等方法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生驱动因素与多重耦合机制,论证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空间效应及相邻经济区域的耦合关系,给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框架,为进一步研究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马孝先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复杂性、开放性、空间层次性,使传统方法难以深入揭示区域经济发展因素的作用机制。本文集成空间经济计量学、系统动力学等方法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生驱动因素与多重耦合机制,论证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空间效应及相邻经济区域的耦合关系,给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框架,为进一步研究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卓乘风 邓峰 白洋 艾麦提江·阿布都哈力克
文章通过计算2006—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市、区)的区域创新及信息化评价指数,构建耦合协调模型,算出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并考察推动二者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得到如下结论:(1)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地区的区域创新水平与信息化水平整体不高,且区域创新要滞后于区域信息化;(2)各地区的区域创新与区域信息化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虽然逐年向好,但发展状况参差不齐,考察期内尚未达到优质协调状态;(3)地区城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显著促进区域创新与信息化协调发展,而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区开放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卓乘风 邓峰 白洋 艾麦提江·阿布都哈力克
文章通过计算2006—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市、区)的区域创新及信息化评价指数,构建耦合协调模型,算出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并考察推动二者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得到如下结论:(1)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地区的区域创新水平与信息化水平整体不高,且区域创新要滞后于区域信息化;(2)各地区的区域创新与区域信息化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虽然逐年向好,但发展状况参差不齐,考察期内尚未达到优质协调状态;(3)地区城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显著促进区域创新与信息化协调发展,而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区开放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媛媛 尚朝辉 金浩
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发展与创新,同时房地产业的发展也给金融创新创造了空间,两者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经济联系。本文在探析金融创新与房地产业耦合关系的理论基础上,采用耦合相关理论构建了金融创新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测度了1998—2014年中国金融创新与房地产业发展耦合态势。研究发现:2000年之前,金融创新和房地产业发展处于低级协调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金融创新与房地产业发展正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以来耦合值偏离45°的程度越来越大,需要加大对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关注,防止过度的金融创新可能导致房地产业泡沫的出现。
关键词:
金融创新 房地产业 动态耦合 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媛媛 尚朝辉 金浩
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发展与创新,同时房地产业的发展也给金融创新创造了空间,两者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经济联系。本文在探析金融创新与房地产业耦合关系的理论基础上,采用耦合相关理论构建了金融创新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测度了1998—2014年中国金融创新与房地产业发展耦合态势。研究发现:2000年之前,金融创新和房地产业发展处于低级协调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金融创新与房地产业发展正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以来耦合值偏离45°的程度越来越大,需要加大对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关注,
关键词:
金融创新 房地产业 动态耦合 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