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36)
- 2023(11960)
- 2022(9518)
- 2021(8676)
- 2020(7062)
- 2019(15531)
- 2018(15206)
- 2017(29685)
- 2016(15659)
- 2015(17397)
- 2014(17204)
- 2013(17106)
- 2012(15702)
- 2011(13917)
- 2010(14357)
- 2009(13591)
- 2008(13749)
- 2007(12946)
- 2006(11641)
- 2005(10573)
- 学科
- 业(87317)
- 济(74624)
- 经济(74536)
- 企(69780)
- 企业(69780)
- 管理(59015)
- 农(46952)
- 业经(31971)
- 农业(31646)
- 方法(25875)
- 财(22254)
- 中国(19433)
- 技术(18441)
- 数学(17755)
- 数学方法(17653)
- 务(16671)
- 财务(16646)
- 财务管理(16634)
- 地方(16416)
- 制(15899)
- 企业财务(15680)
- 策(15400)
- 划(13677)
- 和(13482)
- 产业(13414)
- 体(12828)
- 理论(12799)
- 贸(12340)
- 贸易(12333)
- 易(11990)
- 机构
- 学院(232933)
- 大学(220447)
- 济(104210)
- 经济(102370)
- 管理(98302)
- 理学(84173)
- 理学院(83505)
- 管理学(82682)
- 管理学院(82253)
- 研究(70644)
- 中国(57548)
- 农(48418)
- 财(45294)
- 京(44730)
- 科学(38075)
- 江(38032)
- 农业(36357)
- 财经(35436)
- 业大(35118)
- 中心(33730)
- 所(33385)
- 经(31873)
- 经济学(29748)
- 州(29724)
- 研究所(29480)
- 经济管理(29378)
- 北京(27246)
- 范(27196)
- 师范(27023)
- 经济学院(26897)
- 基金
- 项目(147629)
- 科学(119253)
- 研究(117587)
- 基金(106535)
- 家(88955)
- 国家(87896)
- 科学基金(78489)
- 社会(78364)
- 社会科(74013)
- 社会科学(73996)
- 省(61557)
- 基金项目(56633)
- 教育(51219)
- 编号(50137)
- 划(47515)
- 自然(46014)
- 自然科(44926)
- 自然科学(44920)
- 自然科学基金(44207)
- 资助(40295)
- 成果(38562)
- 业(35738)
- 发(35216)
- 创(34916)
- 课题(33203)
- 部(32478)
- 国家社会(32018)
- 制(32012)
- 重点(31894)
- 创新(31529)
- 期刊
- 济(131484)
- 经济(131484)
- 研究(66319)
- 农(53566)
- 中国(49314)
- 管理(39848)
- 财(36968)
- 农业(36154)
- 业经(30192)
- 科学(29477)
- 学报(26107)
- 技术(23689)
- 融(23219)
- 金融(23219)
- 大学(22439)
- 教育(21966)
- 学学(21360)
- 业(18892)
- 经济研究(17919)
- 问题(17793)
- 财经(17705)
- 经(15529)
- 技术经济(14861)
- 农村(14543)
- 村(14543)
- 农业经济(14495)
- 世界(13614)
- 现代(13110)
- 商业(12969)
- 经济问题(12576)
共检索到3588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姚永琴 祁元生
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而建设农业强国也是产业兴旺的长远目标。目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科技创新缓慢、农村市场体系落后、农业生态治理困难等现实挑战,对建设好农业强国形成制约。为更好赋能农业强国建设,要基于产业赋能、科技强农、改革驱动、生态引领四个维度,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塑造农业发展新动能,完善政策支农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产业兴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
关键词:
产业兴旺 农业强国 乡村振兴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婧元 刘洪银
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成为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新动能。本文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粮食供给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全要素生产率、绿色低碳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农业均衡发展等方面诠释了数字化赋能农业强国建设内涵、作用机理和路径;剖析了云和雪梨全产业链数字化、托普云农生产管理数字化、拜耳公司智能育种、R公司节能减排创新实践;探讨了数字化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基本、目标、动力、路径和历程,并提出建议:完善“政+企+银”多方合作机制;设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和数字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开展数字技术应用培训。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豪 张筱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基于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提出产业兴旺需要经历3个阶段发展模式,即资本积累螺旋、产业聚集螺旋和产业兴旺螺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乡村产业兴旺存在的诸多现实困境,如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资本引入与道德风险、人口流失与经济发展、产业规模与资源约束,资产投入与财政持续性等。并分别从理论端、监督端、人口端、实践端、科技端等提炼产业兴旺的纾解路径,以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可行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 现实困境 纾解路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魏后凯 崔凯
农业强国是基于国际比较的多维动态概念。通过对世界农业强国做出界定和分类,本文研究中将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归纳为“四强一高”,即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农业竞争力强和农业发展水平高。建设农业强国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基于经济发展形势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国建设农业强国有充分的条件保障,必须把握时机并抓紧推进。对若干关键指标进行预测分析,研判中国最有可能在2040年前后跨越农业强国门槛;在时序安排上,于2035年奠定建成农业强国的基础,于2045年建成农业强国。中国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中国道路,采用分阶段稳步推进和分地区、分产业、分主体的分类推进战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强国支撑体系,创新农业补贴和保障手段,明确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扶持重点,以建设农业强省、农业强市、农业强县为主抓手,大力提升农业发展内生能力,增强农业发展韧性,尽快使中国由农业大国迈入农业强国。
关键词:
农业强国 中国道路 推进战略 支撑体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军 张晏齐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具有历史自觉性的主动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主要农业强国都是该国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其农业生产、政策和文化也都从该国历史中汲取养分。有鉴于此,第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对我国农耕文明的回应。中国是公认的农业文明古国,传统农业长期领先,为我国人口繁衍、文明传承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对党的农业思想和政策的传承与发扬。党一直将“三农”工作视为重中之重,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农业强国的理论概念以及当下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都是党长期重视“三农”、发展“三农”的必然结果。未来,应当继续秉持大历史观,从历史智慧中寻找发展道路、继承文化精神、完善评价指标和构建话语体系,持续开辟农业强国的新境界。
关键词:
农业强国 农耕文明 农业劳动生产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军 张晏齐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具有历史自觉性的主动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主要农业强国都是该国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其农业生产、政策和文化也都从该国历史中汲取养分。有鉴于此,第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对我国农耕文明的回应。中国是公认的农业文明古国,传统农业长期领先,为我国人口繁衍、文明传承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对党的农业思想和政策的传承与发扬。党一直将“三农”工作视为重中之重,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农业强国的理论概念以及当下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都是党长期重视“三农”、发展“三农”的必然结果。未来,应当继续秉持大历史观,从历史智慧中寻找发展道路、继承文化精神、完善评价指标和构建话语体系,持续开辟农业强国的新境界。
关键词:
农业强国 农耕文明 农业劳动生产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闫晓静 孟悌清
共同富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性举措,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产业兴旺既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推动力,对于促进乡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产业兴旺和共同富裕的内涵与逻辑关系,并对产业兴旺推动乡村共同富裕的行动路径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
产业兴旺 共同富裕 逻辑机理 行动路径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志元 郭涛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既需要技术发展的刚性推动,也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工业文化对国家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价值定位上,工业文化作为塑造国家工业新形象的重要载体,为助推制造业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柔性力量,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创造了内生动力,是提升制造强国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支撑。伴随我国制造强国建设已进入深水区和关键阶段,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依托“第二个结合”活化工业文化,创新工业文化的话语体系及传播方式,通过融合工业文化提升制造业产品附加值,推动工业文化与工业遗产的空间性耦合,运用工业文化拓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维度,全方位赋能制造强国建设。
关键词:
制造强国 工业文化 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红宇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农业强国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产业形态,是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呈现的产业运行表现结果。建设农业强国首先是产业发展问题,产业属性是认识农业强国的理论原点。农业强国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一个国家结合国情农情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农业领域形成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竞争优势,就可称为农业强国。构建农业强国理论,要以农业现代化一般理论为基座,嵌入我国特殊的国情农情,并叠加大国复兴崛起对农业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实现融合创新。
关键词:
农业强国 农业现代化 产业属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黄若云
湖北位于江汉平原,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基地。2022年,湖北省将持续加大金融投入和创新金融服务,致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建设农业产业强省。发展成效一是粮食产量持续增加。2021年湖北省粮食产量达到276.45亿公斤,同比增长1.35%,粮食连续9年稳定在250亿公斤以上。二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
关键词:
产业兴旺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马林静 齐冠钧 梁明
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推动贸易强国建设存在历史契合性和实践必然性。高水平对外开放赋能贸易强国建设的渠道为:以开放式发展厚植贸易强国建设的要素基础;以开放新优势打造贸易强国建设新动能;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贸易结构更趋优化;以开放促改革构筑贸易强国建设的制度保障;以开放之道引领创建普惠共享、互利共赢的国际环境。在明确赋能渠道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包括:推动深层次制度开放,形成以制度开放效应为核心的贸易强国建设新动能体系;推动内外开放联动发展,以高效畅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赋能贸易强国建设;实施更大范围对外开放,以多维度的开放势能优化对外贸易区域市场结构;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增强我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制度性权力,塑造贸易强国建设的良好国际环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吕云涛
数字赋能乡村产业兴旺,其根本路径是发展新业态。用好数字技术,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关键是要不断创新思路,让新生产模式扎根乡村,打破信息壁垒。以数字技术助力农村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理论逻辑为出发点,分析当前影响数字技术优势潜能释放的限制因素。通过发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载体功能,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完善农村制度化保障机制,提高数字化服务供给水平;构筑数字乡村数字化人才培养新格局,探索农村新兴产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
关键词:
数字技术 高质量发展 理论逻辑 业态交互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增 高鸣
推动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方向,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梳理推动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基础上,结合各地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发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欠发达地区仍面临着抗风险能力不足、产业同质化、结构效益不佳、农民增收机制不完善等困境和挑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基于对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深刻认知,本文提出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目标,包括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总体上,应在供给侧提升产业水平,在市场端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在制度层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工作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金融投融资模式、推动农业保险全覆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增 高鸣
推动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方向,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梳理推动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基础上,结合各地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发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欠发达地区仍面临着抗风险能力不足、产业同质化、结构效益不佳、农民增收机制不完善等困境和挑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基于对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深刻认知,本文提出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目标,包括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总体上,应在供给侧提升产业水平,在市场端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在制度层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工作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金融投融资模式、推动农业保险全覆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可靖涵
本研究从农民视角考察乡村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问题,通过分析所调研的五省十村中农民对产业兴旺的理解、在乡村产业中的处境和对乡村产业的具象需求,展示农民视角下乡村产业政策的推进状况和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发现,政策话语中产业兴旺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旺农民”,而当前乡村产业实践还面临重重困境,与这一目标的实现还有很大的距离。首先,农民对产业兴旺的理解和认知与政策话语中产业兴旺的实现路径存在偏差;其次,农民游离于产业体系边缘,大多数小农户尚未参与具有产业融合特征的产业体系,少数参与者也仅仅从事着临时性、低效能、自负盈亏的产业活动;再次,农民在生产体系中双向脱嵌,既无法完全融入现代农业,也无法回到传统农业;最后,农民在经营体系中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其他农户的合作比较消极,农民的产业主体性尚未被唤醒。基于以上发现,本研究在学术讨论和产业实践方面提出建议,尝试为进一步探讨乡村产业如何惠农兴农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