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96)
- 2023(11159)
- 2022(9811)
- 2021(9127)
- 2020(7588)
- 2019(17685)
- 2018(17541)
- 2017(34470)
- 2016(18434)
- 2015(20753)
- 2014(20557)
- 2013(20627)
- 2012(18698)
- 2011(16756)
- 2010(16581)
- 2009(14787)
- 2008(14211)
- 2007(12225)
- 2006(10518)
- 2005(8965)
- 学科
- 济(78630)
- 经济(78555)
- 管理(52423)
- 业(51038)
- 企(42480)
- 企业(42480)
- 方法(37816)
- 数学(33061)
- 数学方法(32692)
- 农(20017)
- 财(18522)
- 中国(18434)
- 贸(18322)
- 贸易(18317)
- 业经(17916)
- 易(17897)
- 地方(16727)
- 学(15670)
- 技术(13338)
- 农业(13266)
- 出(12661)
- 产业(12602)
- 理论(12171)
- 和(11944)
- 环境(11944)
- 制(11843)
- 务(11052)
- 财务(10994)
- 财务管理(10973)
- 企业财务(10369)
- 机构
- 大学(261706)
- 学院(260491)
- 管理(109310)
- 济(107265)
- 经济(105125)
- 理学(96198)
- 理学院(95226)
- 管理学(93718)
- 管理学院(93267)
- 研究(83430)
- 中国(59527)
- 京(54851)
- 科学(51926)
- 财(46167)
- 所(40417)
- 业大(39163)
- 农(38985)
- 财经(38244)
- 中心(37548)
- 研究所(37166)
- 江(35722)
- 经(34878)
- 北京(34189)
- 范(33344)
- 师范(33065)
- 经济学(32505)
- 农业(30598)
- 院(30574)
- 经济学院(29724)
- 州(29317)
- 基金
- 项目(187111)
- 科学(148082)
- 研究(137281)
- 基金(137016)
- 家(118474)
- 国家(117548)
- 科学基金(102146)
- 社会(87422)
- 社会科(83099)
- 社会科学(83081)
- 基金项目(73736)
- 省(72943)
- 自然(66390)
- 自然科(64853)
- 自然科学(64842)
- 自然科学基金(63682)
- 教育(61817)
- 划(60677)
- 资助(56226)
- 编号(55425)
- 成果(43423)
- 部(41392)
- 重点(41067)
- 发(40122)
- 创(39311)
- 课题(37205)
- 创新(36552)
- 国家社会(35975)
- 教育部(35772)
- 科研(35600)
- 期刊
- 济(110007)
- 经济(110007)
- 研究(74911)
- 中国(42539)
- 学报(39622)
- 管理(38431)
- 科学(36916)
- 农(34998)
- 财(32800)
- 大学(30056)
- 学学(28286)
- 教育(25712)
- 农业(25174)
- 技术(21989)
- 业经(18984)
- 经济研究(18063)
- 融(17996)
- 金融(17996)
- 财经(17820)
- 经(15207)
- 问题(15121)
- 图书(14222)
- 科技(13549)
- 技术经济(13255)
- 理论(13250)
- 业(12743)
- 贸(12252)
- 实践(12246)
- 践(12246)
- 商业(11931)
共检索到3617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红玲 刘肇民 刘柳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表,运用结构分解技术,将产业关联分解为乘数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结合2007年和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经济的溢出效应贡献大于乘数效应,反馈效应贡献微乎其微,具体行业效应分解不尽相同;同时,不同行业的增长驱动因素各异,可基于自生成长机制和关联机制因地制宜的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勇
中日经济关系对中日经济、亚太地区甚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技术,从宏观整体与产业细分的视角对中日间经济影响的乘数效应、溢出效应与反馈效应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从宏观整体视角看,中国对日本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区域间反馈效应均大于日本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产业细分角度看,中国大部分产业的乘数效应、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大于日本,日本的汽车业和其他运输机械的乘数效应、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则强于中国。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全诗凡 武亚斌 罗宏翔
本文针对2010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运用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区域间反馈效应方法,从区域层面和产业层面探索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和联系的情况和特征。实证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产业联系表现为单向性,即北京对天津、北京对河北、天津对河北的单向联系,意味着北京和天津的发展更多地使用着河北的产品,而且河北通过反馈效应再次带动区内自身发展的能力也低于京、津两市。
关键词:
京津冀 乘数效应 溢出效应 反馈效应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全诗凡 武亚斌 罗宏翔
本文针对2010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运用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区域间反馈效应方法,从区域层面和产业层面探索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和联系的情况和特征。实证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产业联系表现为单向性,即北京对天津、北京对河北、天津对河北的单向联系,意味着北京和天津的发展更多地使用着河北的产品,而且河北通过反馈效应再次带动区内自身发展的能力也低于京、津两市。
关键词:
京津冀 乘数效应 溢出效应 反馈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伟 王韶华
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关系推导各区域产业投资与GDP和产业产出的动态关联,从中分离出区域产业投资的直接、溢出和反馈效应,并测度八大区域三次产业投资的作用。研究表明:产业投资对GDP和产业产出的作用呈现动态化特征和区域差异。一次投资的边际贡献随时间推移减小;对于绝大多数区域,第一产业投资的作用由反馈效应贡献,而在二、三产业投资的直接和反馈效应作用下第二产业份额提升幅度最大;西南等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摆脱需求的外部依赖性。
关键词:
产业投资 直接效应 溢出效应 反馈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殷醒民
如果国内资本品长期依赖从工业化国家进口,表明一国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溢出。该文在对我国机电设备等制造业产品的进出口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就我国制造业“乘数效应”溢出与技术结构升级进行了讨论,并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过程中存在“乘数效应”溢出现象不可避免,但这并不意味着“乘数效应”的始终存在。必须通过制造业技术结构的提升,使本国基础工业扩大规模和升级,以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享受其他发展中国家“乘数效应”溢出为本国带来的益处
关键词:
制造业,“乘数效应”溢出,技术升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晓力 杨显佐 杨东亮
中国电信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绩,对电信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电信对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溢出效应和扩散效应,并进行了计量检验,最后,提出对于中国的区域电信的发展不平衡现状的研究作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
关键词:
电信发展 经济增长 乘数效应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逸飞 李静 许明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揭示了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交互乘数及空间溢出效应。利用中国2003-2013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使用GS3SLS方法进行事实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机制,城市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服务业就业0.45%0.47%的提升,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受益最大;服务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制造业就业1.15%1.16%的提升。城市之间制造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二者的空间交互溢出效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逸飞 李静 许明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揭示了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交互乘数及空间溢出效应。利用中国2003-2013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使用GS3SLS方法进行事实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机制,城市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服务业就业0.45%~0.47%的提升,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受益最大;服务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制造业就业1.15%~1.16%的提升。城市之间制造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二者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为负,表现为发达地区拥有高端制造业的同时,会吸引周边地区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迁入。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服务业就业对制造业就业的乘数效应占主导,制造业的发展愈发依靠服务业的不断完善,二者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逐渐减弱。政策上,促进劳动力的流动、深化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规模经济、完善城市结构体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有助于提升第二、三产业之间相互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天宇
传统的乘数理论忽视了收入分配因素,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中有很大局限性。论文以我国城镇居民微观消费行为的分析为基础,建立了引入收入分配因素的乘数效应模型,并根据我国近年来的统计数据作了验证,证实它与我国的经验是一致的。由此可以得出收入再分配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的政策结论.
关键词:
乘数效应 收入分配 消费函数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金山
本文测度各省四部门乘数及其差异。研究表明,各省乘数效应较小,存在“东部弱,中西部强”的区域特征;不同方法计算的乘数分布具有一致性。各区域存在不同的乘数发挥作用的阻塞因素。近年来乘数效应差异没有促进全国经济收敛而是加剧区域经济发散,且对东、中、西部地区收敛态势的影响不同。
关键词:
四部门乘数 省级经济 区域差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童光荣 高杰
本文利用状态空间办法建立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R&D支出与就业可变参数模型,估计并计算得到动态的就业乘数。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政府R&D支出的就业乘数效应取决于技术与经济相互作用中的几个重要参数,它们包括政府R&D支出诱导乘数、技术形成乘数、技术转化乘数以及就业弹性系数,最后还分析和讨论了影响上述参数的各种因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汪增洋 张学良
本文利用中国省级部门就业面板数据,研究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制造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的乘数效应。研究结果显示,高技术产业就业每增加1%,分别能够创造出约7%的单位制造业就业、约2%的非单位制造业就业,以及约1.6%的单位服务业就业。高技术产业对单位制造业就业的创造作用大于非单位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对单位服务业就业的创造作用明显,对非单位服务业就业的创造作用不明显,表明高技术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对服务业就业的乘数效应是通过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中介作用形成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并不能直接带动服务业就业增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进 王礼力
通过对农村居民和谐消费特征的研究,认为要实现农村居民和谐消费,必须注重对生态环境共生性适应维度的培育。农村居民的消费决策或消费行为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三个维度相协调,农村居民和谐消费的乘数效应和生态效应将得以充分发挥。实现农村居民和谐消费应该主要从收入增加、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消费观念转变以及政府政策支持4种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
农村居民 和谐消费 乘数效应 生态效应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郭杰
一、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问题 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成倍数的增加,这就是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 1.政府购买的乘数效应。在不考虑税率变动的情况下,根据凯恩斯主义政府购买乘数的公式,政府购买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如果考虑税率的变化,政府购买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1—平均税率)]。有学者已经对我国改革开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