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91)
2023(6685)
2022(5630)
2021(4811)
2020(4125)
2019(9307)
2018(8908)
2017(17279)
2016(8462)
2015(9327)
2014(9213)
2013(9475)
2012(9217)
2011(8688)
2010(8905)
2009(8241)
2008(7818)
2007(7121)
2006(6825)
2005(6326)
作者
(25729)
(21890)
(21349)
(20879)
(13754)
(9990)
(9738)
(8249)
(8182)
(7802)
(7518)
(7163)
(6941)
(6854)
(6689)
(6669)
(6323)
(6115)
(6038)
(5678)
(5655)
(5296)
(5149)
(5030)
(4907)
(4899)
(4572)
(4511)
(4305)
(4169)
学科
(69263)
经济(69229)
管理(21486)
地方(19808)
(19310)
方法(18890)
数学(16374)
数学方法(16247)
(15020)
企业(15020)
地方经济(14634)
中国(13443)
业经(12771)
(11454)
产业(11264)
(10699)
(8164)
贸易(8155)
农业(7843)
(7782)
经济学(7699)
(7575)
环境(7337)
(7190)
(7161)
金融(7161)
(7141)
(7068)
结构(6686)
关系(6606)
机构
学院(134171)
大学(133274)
(73065)
经济(71986)
研究(52438)
管理(49219)
理学(41751)
理学院(41246)
管理学(40612)
管理学院(40334)
中国(38365)
(29205)
科学(28189)
(27940)
(26143)
经济学(24347)
研究所(23379)
财经(22965)
中心(22028)
经济学院(21566)
(20872)
(20590)
(18415)
(18411)
北京(18061)
(17008)
师范(16888)
财经大学(16660)
业大(16240)
科学院(16137)
基金
项目(83614)
科学(66827)
研究(62718)
基金(61323)
(52720)
国家(52338)
科学基金(44990)
社会(43871)
社会科(41954)
社会科学(41946)
(32738)
基金项目(31787)
教育(26451)
(26152)
自然(25605)
自然科(25032)
自然科学(25026)
资助(24759)
自然科学基金(24567)
编号(23163)
(21559)
国家社会(19307)
重点(18925)
发展(18633)
成果(18472)
(18405)
(18237)
(17335)
(17085)
经济(16948)
期刊
(91651)
经济(91651)
研究(47447)
中国(27336)
管理(21791)
(21600)
科学(17881)
(17511)
学报(17110)
经济研究(16720)
大学(13715)
业经(13263)
技术(13189)
学学(13019)
财经(12886)
问题(11768)
(11643)
金融(11643)
农业(11617)
(11553)
技术经济(9670)
教育(9306)
(9052)
统计(8495)
世界(8282)
经济问题(7728)
商业(7705)
(7548)
国际(7521)
经济管理(7253)
共检索到2185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斌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研究集聚现象的资源禀赋、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等关键概念,建立寡头垄断模型下的空间集聚机制,同时考虑产业之间的纵向关联和企业之间的策略性互动关系,借助博弈论分析,来解释煤电产业基地的地理集聚现象。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在不存在规模效应、运输成本和要素禀赋差异的情况下,煤电企业不会产生地理上的集聚。第二,逐步放开这些条件就会发现,要素禀赋差异引发了煤炭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规模效应加剧了煤炭企业的地理集聚。第三,当运输成本不存在时,煤炭产业的集聚不会引发相应的电力产业集聚,但是只要存在运输成本,即使运输成本很小,电力企业也会发生迁移从而集聚。可见,考虑了运输成本,煤炭企业的集聚带...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丁建军  
不同于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新经济地理学(NEG)在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框架下解释产业转移现象,认为产业转移的基础不必然是"第一自然"的差异,在完全相同的均质空间下,产业转移也能出现,并且对产业转移的相关原理给予了独特的解释。以现有文献为基础,本文从产业转移机制、产业转移的特征与规律、产业转移的福利效应以及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效应四个方面总结了产业转移的NEG相关解释。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丁建军  
不同于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在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框架下解释了产业转移现象,认为产业转移的基础不必然是"第一自然"的差异,在完全相同的均质空间下,由于市场接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所构成的集聚力和扩散力的相互作用,产业转移也会发生,并且表现出突发性、自我强化、预期自我实现和价值链环节分离的特性及关联度弱的产业先转移等规律。此外,新经济地理学还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考察了产业转移的福利效应,包括瓦尔拉斯效应、生产租金和规模区位效应、累积效应以及转移效应,并对影响产业转移的税收优惠竞争、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和区域补贴等政策措施的效果进行了剖析。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吉鹏  
本文回顾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脉络 ,并分析了其思想之于中国的适用性 ,然后讨论了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文章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 ,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分析非常重要 ;而且其基本假定、核心思想和分析方法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适用的 ;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在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界定和选择上需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 ,已有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任宛竹  
我国地方政府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综述了近年来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集聚影响的研究成果,从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个渠道阐述了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集聚产生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任宛竹  
我国地方政府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综述了近年来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集聚影响的研究成果,从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个渠道阐述了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集聚产生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永忠  林娜萍  林明华  
创意园区的迅速崛起已成为创意产业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从整体来看,中国创意园区发展的实践已远远领先于理论,缺少理论指导成为制约中国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改进的"中心—外围"模型,对北京798艺术区的形成机制进行动力分析,揭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即对中心地域而言,保护原创,控制地租,搭建平台,以留住创意的源泉;对周边地域而言,充分抓住798艺术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的机遇,进一步挖掘本地域的创意资源。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国创意园区发展的思路应沿前期规划、中期统筹、后期保护来进行。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沈能  王群伟  赵增耀  
集聚外部性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机制,不同的集聚程度和集聚方式对应于不同的碳排放行为。邻接地区的环境倾销和转嫁效应显著,其中,贸易联系紧密的地区间有着较强的负向环境效应。因此,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空间集聚的"自净效应",同时高度重视环境污染(政策)的空间相关性,加强跨地区的环境合作。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路  孙博文  谢贤君  
为了探索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机制和效应,从一般均衡理论模型角度出发分析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影响的理论机制,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以及经济增长地理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一方面,产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金融危机之前为正外部性,金融危机之后具有负外部性。另一方面,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有助于毗邻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提升。长期来看产业集聚对于经济增长溢出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都有促进作用,而且对毗邻地区的经济增长溢出也有正的外部性;短期来看,金融危机之前间接效应损失大于直接效应损失,而金融危机之后则相反。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邓新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制造业区域转移。制造业先从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21世纪以来制造业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利用产业集聚不同阶段的向心力和离心力,解释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原因、方向和行业。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代明  张杭  罗婉婷  
研发产业的空间集散与一般产业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对城市和区域的产业选择及定位具有特殊意义,值得关注和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和深圳案例的分析表明,规模报酬、要素成本及交易费用是研发产业集散的内在动因,中心与外围的联系互动是其与制造业及其他产业之间关系的空间形态,其产业扩散具备特殊的内部、外部路径。据此,研发业者、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可分别采取相应的产业攻略并加强发展互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燕  王志强  崔永涛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自由资本垂直联系模型,利用1998年~2013年空间面板数据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证研究表明,新经济地理学所强调的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市场规模相对大小以及交通的相对便捷度因素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地区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相对进程等制度因素也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正效应,而人力资本相对优势对区域产业集聚无显著影响。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凡莉  朱英明  刘梦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构建了税收竞争决策模型,分析了地区税收竞争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表明:高税负地区,税收竞争对产业集聚具有明显正向促进作用,税收水平不受相邻地区税收政策影响;低税负地区,税收竞争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地抑制作用,税收水平容易受到相邻地区税收政策影响。其它变量,地区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集聚经济在税负高地区和低地区都正向作用于产业集聚。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在高税负和低税负地区,并没有显著促进产业集聚,反而阻碍了产业集聚的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席艳玲  吉生保  
通过对高技术产业地理分布的分析和泰尔指数的测算,发现1997—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利用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新经济地理理论中的规模经济、交通便利度和人力资本因素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区域集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交通便利度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呈倒"U"型,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需要一个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技术溢出和外商直接投资也是影响行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前者表现出负的外部性,后者则产生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新经济地理因素对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有着明显差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郝寿义  张永恒  
在新经济地理学自由企业家模型基础上引入政府税收,将环境规制作为政府税收的一部分,从数理上对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并利用中国2000~2013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或单一关系,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之间的关系会因产业类别和经济规模而存在差异;另外,环境规制的影响程度也会由于其实施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随着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率先增强环境规制将成为经济集聚的一个有利因素,但其效应可能会随着其他地区的"跟随战略"而趋于弱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