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92)
2023(4066)
2022(3534)
2021(3063)
2020(2719)
2019(6132)
2018(5917)
2017(12152)
2016(6508)
2015(6968)
2014(6866)
2013(7064)
2012(6580)
2011(5907)
2010(5903)
2009(5212)
2008(4951)
2007(4491)
2006(3814)
2005(3374)
作者
(19293)
(16303)
(16154)
(15342)
(9911)
(7614)
(7432)
(6319)
(6040)
(5749)
(5444)
(5430)
(5110)
(5064)
(5029)
(4950)
(4895)
(4885)
(4652)
(4487)
(4098)
(3969)
(3923)
(3647)
(3593)
(3547)
(3508)
(3396)
(3301)
(3210)
学科
(34381)
经济(34371)
(18524)
管理(15676)
方法(15178)
(14604)
企业(14604)
数学(13595)
数学方法(13497)
(8987)
产业(8947)
业经(8221)
地方(8150)
中国(7082)
结构(6768)
(6149)
农业(5956)
技术(5826)
(5810)
(5409)
地方经济(5157)
(4981)
贸易(4977)
(4786)
(4708)
环境(4058)
体制(3887)
理论(3886)
产业结构(3791)
(3733)
机构
学院(96044)
大学(94741)
(44669)
经济(44026)
管理(37983)
理学(33781)
理学院(33398)
研究(32894)
管理学(32890)
管理学院(32719)
中国(22684)
科学(20661)
(19431)
(18404)
(16885)
(16384)
业大(16318)
研究所(15208)
农业(14677)
中心(14335)
经济学(14280)
财经(14152)
(14029)
经济学院(13097)
(12819)
(11884)
(11717)
师范(11708)
北京(11677)
经济管理(11437)
基金
项目(69052)
科学(55545)
基金(51168)
研究(48531)
(45103)
国家(44777)
科学基金(38728)
社会(32837)
社会科(31561)
社会科学(31554)
(28083)
基金项目(27892)
自然(24706)
自然科(24144)
自然科学(24138)
自然科学基金(23787)
(22989)
教育(21613)
资助(20313)
编号(18156)
(16581)
重点(15815)
(15302)
(14924)
国家社会(14130)
创新(13950)
成果(13584)
发展(13414)
(13253)
教育部(13054)
期刊
(46244)
经济(46244)
研究(25792)
(16090)
学报(16060)
中国(15871)
科学(15280)
管理(13241)
大学(12162)
(11919)
学学(11735)
农业(11113)
业经(8419)
技术(8012)
经济研究(7987)
财经(7226)
问题(6678)
(6452)
教育(6429)
(5893)
金融(5893)
(5822)
技术经济(5772)
商业(5360)
统计(5242)
科技(5234)
(5082)
现代(4443)
决策(4400)
(4389)
共检索到1310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赵祥  郭惠武  
产业的集聚和扩散是区域发展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二者的大小又要受到行业关联效应和要素结构的影响。由于关联效应和要素结构不同,不同类型产业表现出不同的扩散特征:关联效应低、劳动密集度低的产业扩散倾向不强,产业扩散大多发生在经济条件类似的地区之间;关联效应高、劳动密集度低的产业地区粘性最强,通常发生低端工序转移式扩散,并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连续性;关联效应高、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扩散较多表现为产业链的整体迁移,通常会跨越一定的空间维度;关联效应低、劳动密集度高产业的扩散倾向最强,且具有较强的空间跳跃性,最有可能发生跨省区的产业迁移。各级政府在制定促进产业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不同产...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郑英隆  
全球化下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动力,更需要有对创新体系的内在结构整合。信息技术创新的产业扩散是一个多级传递的过程,从产业组织意义上扩散可细分为4级,即领先创新企业的新信息技术与工商业结合、信息企业间扩散、产业内扩散、产业外扩散;从地域范围上扩散又可分从领先创新企业所在地的局域到国内,再到国外的扩散。各级扩散对新信息技术的产业推广有不同的意义。要确立开放环境下的结构整合管理新思维,更新激励创新方法,界定领先创新企业,集成追随企业,优化信息技术与工商业结合的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卫再学  
河东盐场在清代是仅次于两淮、长芦的全国第三大盐场。通过对古代河东盐业生产技术创新对盐产量、劳动者及资本要素的影响分析,认为河东盐业具有一定的带动河东地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特征。生产技术的创新不仅满足了产销区的食盐需求,而且产生了对劳动力和商业资本的需求。然而商运商销始终以数量不多且多为外地的大盐商为中心,当地居民由于资本、经营经验不足等原因而难以受益,这也是河东盐业给当地没有带来更大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原因之一。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董景荣  
论文针对现有扩散模式的研究大都局限于技术系统本身 ,提出了一种用于描述技术受方 (传统企业 )在技术扩散过程中的技术发展状态的数量经济模型 ,用它阐明了在扩散的动力、条件、过程及终结等不同阶段中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祥  
遵循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研究路径,对国内外学者就产业扩散所做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主要涉及产业扩散的动因、机制和经济后果。在简要评述的基础上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肖丕楚  张建儒  
企业分蘖现象要求我们对企业的性质给出新的解释,企业组织边界不仅是企业面临的管理费用和市场交易费用的比较,而且是低效率运行的机会成本与地租成本的比较,分蘖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和地方政府的博弈成本的比较。在信息经济时代,产业具有扩散的趋势和动力,这就要求传统优势企业、老工业基地企业和资源消耗型的企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组织分蘖,再造生存空间。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文通  陆军  孙铁山  
本文基于三次经济普查和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利用空间双重差分(SDID)模型,探讨发展轨道交通能否促进北京产业扩散。研究表明:(1)面对轨道交通网络扩张,服务业倾向于集聚在北京城市中心;制造业更依赖地面交通,轨道交通对其产业分布影响不显著。(2)就服务业细分行业而言,随着轨道交通网络扩张,生活服务业扩散到北京郊区;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集聚到中心区;公共服务业对轨道交通发展不敏感。(3)就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而言,金融业倾向于向市中心进一步集聚;交通运输业随轨道交通发展向郊区扩散;其他细分行业情况介于两者之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军岐  
信息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不同,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方能成为"创新"。信息技术创新的价值体现在技术创新的产业内扩散、产业外扩散,体现在从局域到全国,再到国外的扩散过程中。从信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看,我国可以采取三步走的发展模式,最终建立自己的信息产业创新模式。培育信息技术创新领先企业;促进产业组织变革,激发信息技术企业间扩散;注重管理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内扩散;进行制度创新,促使信息技术向产业外扩散,是我国信息技术创新产业扩散的可行路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钟立新  徐文娟  
通过引入经济距离变量,架构了一个具有动态变化特征的经济空间。通过将地理空间和经济空间中的SP指数值耦合,建立了能有效衡量产业集聚与扩散方向性特征的空间计量模型。以国内两位数制造业为例,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经济距离的引入,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概念;二是通过空间变换,拓展了原有空间计量模型适用范围;三是借助空间耦合,建立了产业集聚指标和经济发展指标间的对应关系,构建了隐含有解释变量的产业集聚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钟韵  林耿  
产业扩散是企业大量从集中地外迁的行为。传统产业、污染行业是珠三角产业扩散的主要类型。其扩散模式通常是整体搬迁和部分功能转移;国有企业的扩散主要限于原行政区范围内,非国有企业的扩散可到达行政区范围以外。企业扩散既有动力,也有阻力。建议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减少行政干预;建立严格的环保要求;从珠三角大局考虑,做好规划指导。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向先  
一、引言时至今日,世界许多国家,在发展高技术中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使自己在新技术革命中获得有利地位。高技术发展的作用绝不仅是高技术本身,而且还在于它的先导作用和高渗透性,即它必须扩散和渗透到几乎所有的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在高技术应用中得到改造和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高技术发展包括高技术研究、高技术商品化和高技术渗透三个基本层次。高技术研究指高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一系列活动。高技术研究的“输出”是高技术发明。高技术商品化指高技术创新、高技术扩散和高技术产业形成等一系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霞   曲如晓   张天硕  
外国专利作为技术信息跨国流动的重要渠道,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跨行业视角研究外国专利的产业关联效应,并探讨了技术扩散和竞争封锁这两种效应的动态转化机制。研究发现,外国专利通过后向关联对上游企业呈现出一定的技术扩散效应,而通过前向关联对下游企业的影响则以竞争封锁为主。机制检验表明,外国专利通过前后向关联渠道对上下游企业的技术扩散效应与竞争封锁效应存在显著的动态转化趋势,且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提升和外国专利申请集中度的增加均会促进这两种效应的动态转化。拓展性分析表明,外国专利对上下游企业的跨行业效应会随着专利申请类型、专利质量水平以及专利密集程度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化趋势。本研究为跨国专利申请与东道国企业的关系研究提供经验证据,也为中国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现代化和高级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祥  
产业的集聚和扩散是区域发展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二者的大小又要受到行业关联效应和要素结构的影响。由于关联效应和要素结构不同,不同类型产业表现出不同的扩散特征:关联度低、劳动密集度低的产业扩散倾向不强,多在经济条件类似的地区之间扩散;关联度高、劳动密集度低的产业地区粘性最强,核心企业一般不会改变生产区位,通常会发生配套企业向周边邻近地区转移的的空间连续性扩散;关联度高、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扩散具有一定的倾向,核心企业可能会迁移,并引起配套企业集体向要素成本较低的地区扩散;关联度低、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扩散倾向最强,区位迁移通常会跨越较大的空间维度。各级政府在制定促进产业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晗  任保平  
本文采用1997-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要素流动和技术扩散的视角研究了区域结构转换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逻辑,并基于空间计量的方法验证了区域结构转换的增长效应。研究表明:区域结构转换能够有效提升经济增长,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流动对本地增长的直接效应较高,而技术要素扩散对周边地区的溢出效应要高于本地的提升效应。从各区域的情况来看,东部地区受到劳动和技术要素流动的影响较大,而中西部地区受到资本要素流动的影响较大。中国未来应当继续消除影响要素流动的不合理因素,进一步强化区域结构转换的市场决定特征,从而提升整体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林民书  杨治国  
我国是吸引外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但外来投资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对东莞和温州地区的实证分析,与内资企业相比,在产业扩散方面,外商投资企业所发挥的作用明显不如国内民营企业。在地方产业的发展上,民营企业所发挥的作用超过了外来投资企业,要保持当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地方政府必须充分重视民营企业所起的作用,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