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81)
2023(9120)
2022(7423)
2021(6709)
2020(5533)
2019(12644)
2018(12027)
2017(22942)
2016(12302)
2015(13764)
2014(13428)
2013(13627)
2012(13097)
2011(12026)
2010(12057)
2009(11137)
2008(10917)
2007(9464)
2006(8621)
2005(8034)
作者
(34590)
(29065)
(28850)
(27993)
(18629)
(13749)
(13063)
(11213)
(11102)
(10202)
(9975)
(9753)
(9301)
(9240)
(9160)
(9094)
(8475)
(8458)
(8224)
(7947)
(7417)
(6962)
(6951)
(6618)
(6507)
(6420)
(6337)
(6046)
(5874)
(5791)
学科
(64322)
经济(64250)
管理(30380)
(28862)
方法(23813)
中国(22600)
数学(21368)
数学方法(21214)
(21088)
企业(21088)
(16026)
地方(15452)
业经(13181)
(12110)
贸易(12096)
(11734)
(11646)
(11330)
产业(10935)
农业(10659)
(10299)
环境(9588)
(9397)
(9393)
银行(9385)
(9182)
(9119)
金融(9116)
地方经济(8208)
(8127)
机构
大学(182104)
学院(178325)
(88642)
经济(87111)
研究(71135)
管理(66324)
理学(56488)
理学院(55735)
管理学(55083)
中国(54757)
管理学院(54721)
(40171)
科学(38945)
(38176)
(34468)
中心(31593)
研究所(31175)
财经(30505)
经济学(29857)
(27965)
经济学院(26976)
(26427)
北京(26034)
(25913)
(25893)
(24778)
师范(24621)
财经大学(22821)
业大(21929)
科学院(21307)
基金
项目(119663)
科学(97415)
基金(91761)
研究(88268)
(80220)
国家(79659)
科学基金(68718)
社会(62203)
社会科(59376)
社会科学(59368)
基金项目(47936)
(42180)
自然(41435)
自然科(40584)
自然科学(40574)
自然科学基金(39867)
教育(38366)
资助(37157)
(37009)
编号(31836)
(28270)
国家社会(28143)
(27796)
重点(27214)
成果(26205)
中国(25675)
教育部(24759)
(24693)
发展(23640)
人文(23557)
期刊
(97545)
经济(97545)
研究(62849)
中国(36595)
(26831)
科学(25444)
管理(25023)
(23804)
学报(23674)
大学(18795)
(18110)
金融(18110)
学学(17462)
经济研究(16841)
农业(16231)
财经(15906)
教育(15563)
问题(15277)
(14119)
业经(13205)
技术(13199)
(12638)
世界(12035)
国际(10904)
(9770)
技术经济(9319)
(8995)
现代(8712)
统计(8641)
经济问题(8400)
共检索到2794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国亮  陈建军  
本文建立了基于产业和空间两个维度的二三产业共同集聚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索研究了中国二三产业共同集聚形成的内在机制和演化机理,并采用全国21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发现,(1)产业前后向关联和知识密集度有助于促进二三产业共同集聚水平的提高,这种作用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2)当商务成本超过一定的阀值之后,产业共同集聚呈现分离趋势,二三产业从互补效应开始向挤出效应转变,而且这一阀值存在行业异质性;(3)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助于周边城市的二三产业共同集聚度的提高。基于稳健性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通过空间结构调整,打造都市圈等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严思齐  吴群  
经济增长是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但在既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主要考察经济总量对耕地数量的影响,却未对GDP按三次产业进行划分。本文试图探寻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对耕地数量变化各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是否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文章基于1999年-2008年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计量模型,考察了二三产业发展对耕地资源数量的影响及其地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数量的第二、第三产业弹性分别为-0.0108和-0.0470,第三产业GDP提高一个百分比引发的耕地消耗量约为第二产业GDP提高一个百分比引发的耕地消耗量的4.35倍;在全国所有省份,第三产业发展所...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继海  唐翌  
在对世界各国产业集聚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产业集聚模式的研究,动态地考察了我国产业集聚的成长与演化过程,指出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集聚模式是我国产业集聚的现实选择。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金晓雨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联出现新的变化。关联性增强促进两者在区位上倾向共同集聚。而在城市体系上,关联性不同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倾向在不同规模的城市共同集聚,从而带来制造业在空间中的再配置。通过计算E-G共同集聚指数,并用2003-2007年中国城市维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产业层面上,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倾向于共同集聚,并且共同集聚水平随着产业关联度增加而提高;从空间层面上看,产业关联和空间互动促使制造业在城市间再配置;在集聚经济和拥挤成本共同作用下,关联性高的制造业和生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东海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驱动,合理的产业集聚模式有助于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基于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应用DEA模型测度了区域创新效率;采用区位熵与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方法分别测度了产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水平;选取空间杜宾模型从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分别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区域创新效率存在邻地效应,即本地创新效率会在区域间产生溢出效应;产业专业化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而产业多样化集聚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专业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而产业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不显著;从区域层面来看,产业专业化集聚对中、西部地区的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多样化集聚对东部地区的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东海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驱动,合理的产业集聚模式有助于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基于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应用DEA模型测度了区域创新效率;采用区位熵与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方法分别测度了产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水平;选取空间杜宾模型从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分别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区域创新效率存在邻地效应,即本地创新效率会在区域间产生溢出效应;产业专业化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而产业多样化集聚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专业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而产业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不显著;从区域层面来看,产业专业化集聚对中、西部地区的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多样化集聚对东部地区的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国亮  唐根年  
近年来,西方国家和中国相继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这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克服了物理时空约束,使得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呈现出与工业经济时代完全迥异的模式。文章从城市群视角构建了"互联网驱动—需求生态圈—制造生态圈—服务生态圈"累积循环机制这一新型的二三产业互动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1994—2014年长三角地区地级市和县级市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在互联网驱动下,二三产业因争夺重叠性资源而出现"挤出效应",形成了空间非一体化发展,空间结构从工业经济时代的"中心—外围"向互联网时代的空间匀质性转变;总体上,互联网能促进二三产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斌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研究集聚现象的资源禀赋、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等关键概念,建立寡头垄断模型下的空间集聚机制,同时考虑产业之间的纵向关联和企业之间的策略性互动关系,借助博弈论分析,来解释煤电产业基地的地理集聚现象。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在不存在规模效应、运输成本和要素禀赋差异的情况下,煤电企业不会产生地理上的集聚。第二,逐步放开这些条件就会发现,要素禀赋差异引发了煤炭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规模效应加剧了煤炭企业的地理集聚。第三,当运输成本不存在时,煤炭产业的集聚不会引发相应的电力产业集聚,但是只要存在运输成本,即使运输成本很小,电力企业也会发生迁移从而集聚。可见,考虑了运输成本,煤炭企业的集聚带...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袁冬梅  信超辉  袁珶  
文章构建了引入人口规模约束的产业集聚函数,探讨不同的人口规模区间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机理,利用2004~2017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进行动态面板门槛模型估计。研究结果表明:(1)当城市人口规模在147.59万~211.71万时,专业化和多样化两种产业集聚模式均有利于经济增长,当人口规模在此区间以下时,城市产业宜选择专业化集聚模式,当人口规模在此区间以上时,城市产业宜选择多样化集聚模式;(2)专业化集聚因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和产品多样化的供给能力有限而限制了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多样化集聚则能更好地发挥Jacobs外部性促进家庭和企业关联效应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人口集聚和城市规模扩张。中国中小城市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将加快本地剩余劳动力向多样化程度高的大城市迁移。因而,各地方政府应充分意识到"小而全""大而全"、产业结构同质化的危害,顺应市场需求和城市人口两极分化的趋势,鼓励中小城市选择专业化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鼓励大城市根据资源条件和功能定位选择适度多样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琳   田彩红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景,如何有效促进以县域为基础的共同富裕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尤为重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促进县域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基于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县域的面板数据,运用投影寻踪法、综合指数法测度长江经济带县域共同富裕指数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指数,并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县域共同富裕的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县域共同富裕指数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且总体均呈现“下游高、中游平、上游低”的分异格局;(2)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县域共同富裕的影响呈显著的“U”型特征,对经济实力、发展动力和社会治理三个分维度的影响效应亦呈“U”型特征;(3)不同类型县域影响效应呈现差异性,中、下游县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县域共同富裕呈显著“U”型特征,但拐点不同;引领型、追随型和潜力型县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县域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呈“U”型特征,拐点也呈现差异;(4)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企业引培和经济集聚等渠道影响县域共同富裕。本文研究结论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了现实依据,为促进县域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凯  杨亚萍  张淑文  甘畅  刘浩龙  
为厘清旅游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采用区位熵和分解加总法分别测算2001—2016年中国旅游产业集聚度和碳排放强度,继而运用重心分析、空间自相关法探究其空间演变及内在关联特征,最后构建二者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旅游产业集聚呈现出东中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与其相反;(2)旅游产业集聚重心分布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与南阳市及其交界地带,其演变轨迹整体向西北小幅偏移,移动距离约为112.362 km;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重心分布在陕西省商洛市、安康市和湖北省十堰市境内,其重心轨迹整体呈现出南略偏东的态势,移动距离约为256.734 km;(3)旅游产业集聚会显著降低旅游业碳排放强度;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高集聚-低排放类型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贵州和云南等省区;低集聚-高排放类型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以及青海等省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敏  赵红岩  朱娜娜  谢高  
以浙江省第三产业集聚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对2003—2012年浙江省第三产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通过空间误差模型与空间滞后模型探究集聚成因,得出以下结论:第三产业各分行业在地理上的集聚程度不高,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的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数量表现出下降的趋势,2003年区位熵大于1的城市在浙江省范围内表现出"倒T形态",2012年则表现出"C字形态";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的结果也显示出不同因素对第三产业各行业的集聚影响作用不同。在此基础之上,研究提出发展浙江省第三产业的政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洁  王耀中  
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构建关联产业发展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模型,检验制造业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效应。以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的空间计量检验结果显示,制造业发展并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在本地及邻近城市集聚;制造业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直接效应在中西部经济带显著大于东部经济带,但其间接效应在三大区域内部均不明显;产业关联及其空间效应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的作用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鹏  李文秀  方文超  
已有对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没有从集聚的角度来分析两者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或扩大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基于此,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造了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计量模型,考察了城市化对第三产业及其内部各行业就业比重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城市化对第三产业发展影响较显著,但对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的影响还取决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服务业的类型等因素。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亚男  刘华军  刘传明  崔蓉  
该文利用1997-2012年中国省际碳排放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中国省际碳排放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其效应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1中国省际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呈网络结构形态,样本考察期内,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逐渐增多,等级森严的网络结构逐渐被打破,网络效率呈近似"V"型的变化趋势。2沪、津、苏、浙、粤、京、鲁等省份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容易对其他省份之间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产生影响,使得中国省际碳排放的空间网络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结构。3网络中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为主受损聚类,长中游地区、珠三角地区为经纪人聚类,能源丰富的东北、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为受益聚类。4碳排放空间关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