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02)
2023(14894)
2022(13003)
2021(12132)
2020(10217)
2019(22925)
2018(23084)
2017(43622)
2016(23815)
2015(26796)
2014(26172)
2013(25796)
2012(23765)
2011(21225)
2010(21010)
2009(19103)
2008(18502)
2007(16129)
2006(13985)
2005(12068)
作者
(67111)
(55785)
(55492)
(52793)
(35737)
(26974)
(25217)
(21810)
(21231)
(19938)
(19288)
(18708)
(17756)
(17588)
(17309)
(16976)
(16677)
(16565)
(16103)
(16042)
(13822)
(13666)
(13403)
(12787)
(12393)
(12372)
(12338)
(12325)
(11141)
(11070)
学科
(94367)
经济(94272)
管理(69299)
(68719)
(56866)
企业(56866)
方法(40820)
数学(34550)
数学方法(34142)
(27176)
中国(24836)
业经(23148)
技术(23125)
地方(22738)
(21109)
(20650)
农业(18861)
理论(16647)
(16343)
贸易(16331)
(16040)
(15787)
(15141)
环境(14702)
产业(14364)
技术管理(14206)
(13266)
(13074)
银行(13026)
(12767)
机构
大学(328430)
学院(328015)
管理(132856)
(128892)
经济(126027)
理学(115576)
理学院(114283)
管理学(112381)
管理学院(111773)
研究(109727)
中国(79460)
(70486)
科学(69501)
(55362)
(54487)
(53069)
业大(50446)
研究所(49909)
中心(49780)
(48282)
财经(44795)
(44252)
北京(44219)
师范(43802)
农业(41535)
(40686)
(40455)
(39325)
经济学(37814)
技术(36769)
基金
项目(230828)
科学(181702)
研究(170205)
基金(165517)
(144216)
国家(143004)
科学基金(123379)
社会(106225)
社会科(100647)
社会科学(100622)
(92108)
基金项目(88963)
自然(80070)
自然科(78209)
自然科学(78191)
教育(77265)
自然科学基金(76793)
(76781)
编号(69521)
资助(66485)
成果(55449)
(51943)
重点(51633)
(50484)
(49715)
课题(48124)
创新(47847)
科研(43398)
国家社会(43172)
项目编号(42662)
期刊
(140054)
经济(140054)
研究(93888)
中国(64963)
学报(51300)
管理(49398)
科学(48209)
(48059)
(40717)
教育(39913)
大学(38706)
学学(36232)
农业(34092)
技术(31566)
业经(24054)
(24001)
金融(24001)
经济研究(21707)
财经(20605)
科技(19216)
(18632)
图书(18442)
问题(18392)
(17738)
技术经济(17419)
理论(15483)
现代(15092)
(14940)
资源(14814)
(14333)
共检索到4754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宇  康健  邵云飞  
共性技术的协同创新对于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系统地剖析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的结构和动力将有利于提升产业创新效率。本研究以三螺旋模型为框架,解构了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的结构要素,分析了三螺旋各阶段的动力因素,探讨了三螺旋不同阶段各协同主体的协作规律及资源利用状况,绘制出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三螺旋立体空间结构和动力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成都、德阳和绵阳三市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的比较分析,以期为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系统科学的理论框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健  张威  吴均  
为了更好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弥补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的缺乏,构建涵盖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的、能够实现创新资源最大整合和优化的三重螺旋协同创新系统便成为理想的选择。在这一框架下,本文应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有限理性下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博弈行为,探讨演化路径、稳定均衡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政府的激励和监督以及共性技术创新的超额收益、总成本和溢出效应等因素直接影响协同创新的概率,且存在最优的收益与成本分配比例使协同创新的概率最大化。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健  张威  吴均  
为了更好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弥补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的缺乏,构建涵盖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的、能够实现创新资源最大整合和优化的三重螺旋协同创新系统便成为理想的选择。在这一框架下,本文应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有限理性下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博弈行为,探讨演化路径、稳定均衡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政府的激励和监督以及共性技术创新的超额收益、总成本和溢出效应等因素直接影响协同创新的概率,且存在最优的收益与成本分配比例使协同创新的概率最大化。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建立有效的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机制,以便有效地促进协同创新系统向帕累托最优方向演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贺正楚  张蜜  陈一鸣  邓小云  
技术预见是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技术路线图是当前应用广泛、效果显著的技术预见工具。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技术路线图的制定与实施,能够提高技术预见活动的准确度,把握产业共性技术发展规律,整合技术资源且规避技术投资风险。本文采用专利地图分析法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共性技术进行遴选后,导出其几种发展趋势,绘制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近期(2012-2013年)、中期(2014-2017年)和远期(2018-2025年)的共性技术综合路线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贺正楚  张蜜  吴艳  阳立高  
共性技术服务效率影响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共性技术服务效率体现在共性技术研发供给和共性技术应用共享两个阶段。通过选取这两个阶段的相关指标,搜集整理全国31个省市地区相关的指标数据,采用链式网络DEA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地区共性技术服务效率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在共性技术研发供给阶段,存在投入过多、资源分配不均、产出效率低下等问题;在共性技术应用共享阶段,服务效率相对较高,说明生物医药行业对共性技术的强烈需求以及各省市对共性技术运用和商业化的重视。从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的角度对我国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是,政府应当给予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大力支持,从融资渠道、税收政策、政府采购等方面加大研发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创新平台体系,从组建技术联合体、强化组织能力建设、加强协调控制能力等方面着力完善技术共享机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贺正楚  张蜜  吴艳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供给出现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技术体系复杂导致供给困难,技术开发时间长、风险高。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加强对策,包括:依托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现象,通过组织创新克服组织失灵现象,由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企业集群供给产业共性技术,对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模式进行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京  
产学研有效合作是支撑云制造产业持续创新的重要力量。对Cnki数据库中云制造文献数据进行筛选,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整体网和个体网视角刻画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创新合作的时间演进特征。利用空间分析法刻画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创新合作的空间演进特征,采用三螺旋算法测度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能力,并从多维视角揭示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演进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云制造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三螺旋创新合作网络呈现小世界性,企业参与程度有待提高。(2)北京是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的中心城市,其空间演进呈现从中东部地区向其他地区辐射趋势。(3)云制造产业三螺旋主体间的创新合作以大学-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两两为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4)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沿横向扩张、纵向演进两维度协同发展。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晔  周才华  
首次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测算了2003-2011年我国各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环境技术效率及其变动状况,将环境技术效率的变动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两个方面,与未考虑非期望产出的GML指数以及当期考虑非期望产出和未考虑非期望产出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开展对比,并进行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技术效率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省际差异主要来源于效率改进;如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技术效率的增长高于考虑非期望产出时的环境技术效率;当期生产技术下的环境技术效率增长普遍低于全局生产技术下的测算结果,且其省际差异明显...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洁  葛燕飞  高丽娜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模型,分析生物医药创新集群的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特征以及标识机制、内部模型机制和积木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声模型分析集群主体的互动机制和集群系统的涌现机制。研究发现,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具备复杂适应系统的所有特征;创新集群主体通过流空间网络实现交互学习和竞争合作博弈;交互学习为集群主体间产生合作创新提供可能,竞合博弈则决定主体间合作创新的结果;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通过知识涌现和创新网络涌现进行系统功能与结构更新优化,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庄涛  王桂东  
官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效路径,探寻中国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在协同创新中的互动关系与发展态势,为完善中国三螺旋模型、实施协同创新战略提供借鉴。运用三螺旋理论,构建包括中国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在内的四维协同创新模型,以SCI-E论文数据为依据,通过三螺旋算法对四维合作主体间的紧密程度与协同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官、产、学、研四方合作关系日趋紧密,较为稳定的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大学在协同创新中表现最为活跃,其次是政府和科研机构,而企业参与程度最低;大学、政府、科研机构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庄涛  王桂东  
官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效路径,探寻中国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在协同创新中的互动关系与发展态势,为完善中国三螺旋模型、实施协同创新战略提供借鉴。运用三螺旋理论,构建包括中国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在内的四维协同创新模型,以SCI-E论文数据为依据,通过三螺旋算法对四维合作主体间的紧密程度与协同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官、产、学、研四方合作关系日趋紧密,较为稳定的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大学在协同创新中表现最为活跃,其次是政府和科研机构,而企业参与程度最低;大学、政府、科研机构之间的双边或三边协同创新活动较为深入。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勋来  刘晓倩  李文琪  
以山东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分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因素,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带来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市生物医药集聚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存在区域差异,产业集群通过多重效应共同作用实现创新发展并促进经济增长,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能够显著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据此,提出扩大集群规模、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育力度等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高小宁  欧光军  蔡姝莎  卞亚男  
针对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目前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的现实,亟需洞悉制约其创新发展的因素,选择适当的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和相关制度安排。采用二阶段关联数据包络分析法分析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效率横向发展水平和纵向发展态势。与世界发达国家及国内发达地区的横向对比发现,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一阶段的研发与二阶段的科技成果转化严重缺乏效率;从自身发展来看,研发的技术效率较高但缺乏规模效率,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阶段,无论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都不高,这是制约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效率的若干路径及措施建议,供政府决策参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胜男  申俊龙  李洁  
探索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组合模式,进一步拓展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组合模式宏微观的系统性研究。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基于2013—2021年相关专利合作数据,构建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合作网络,宏观上分析整体网络特征与创新组合模式变化趋势,微观上通过个体中心度分析掌握核心主体。结果发现: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技术创新合作生态系统;创新组合模式由链式化结构向模块化结构再向集群化结构演变,产学研组织创新合作模式是主流力量,高校和科研院所体现出巨大优势,但处于网络中心的多为企业。最后提出了促进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链式、模块化和集群化生态性创新组合模式发展的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茅宁莹  彭桂花  
政策间的有效协同有助于充分发挥产业政策体系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针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特性,利用战略地图思维工具,确定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目标及战略实现路径,为产业政策系统的逻辑划分提供依据;并结合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明确政策子系统中各战略要素,对各子系统政策的协同作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认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始终依托于产业发展的目标与战略,政策间的综合作用与相互协调应受到监管者的足够重视;此外,应认识到只有产业自身的动力要素才能带动其发展的良性循环,政府过于直接的干预可能会带来长期负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