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46)
- 2023(18041)
- 2022(15538)
- 2021(14557)
- 2020(12328)
- 2019(28060)
- 2018(27895)
- 2017(53441)
- 2016(29140)
- 2015(32271)
- 2014(32063)
- 2013(31253)
- 2012(28279)
- 2011(25423)
- 2010(25082)
- 2009(22796)
- 2008(22184)
- 2007(18851)
- 2006(16147)
- 2005(13692)
- 学科
- 济(113274)
- 经济(113143)
- 管理(80794)
- 业(77917)
- 企(65332)
- 企业(65332)
- 方法(53775)
- 数学(47125)
- 数学方法(46505)
- 农(30726)
- 财(29963)
- 中国(28480)
- 业经(26380)
- 学(25651)
- 制(22986)
- 地方(22120)
- 农业(20147)
- 贸(20124)
- 贸易(20118)
- 易(19552)
- 务(18723)
- 财务(18652)
- 财务管理(18616)
- 理论(18540)
- 技术(18486)
- 企业财务(17705)
- 和(17005)
- 银(16968)
- 银行(16894)
- 体(16881)
- 机构
- 大学(405579)
- 学院(404197)
- 济(159683)
- 管理(158694)
- 经济(156466)
- 理学(139233)
- 理学院(137660)
- 研究(136703)
- 管理学(135032)
- 管理学院(134295)
- 中国(98113)
- 科学(88139)
- 京(85043)
- 农(73660)
- 财(72044)
- 所(68861)
- 业大(66514)
- 研究所(63641)
- 中心(61720)
- 财经(58517)
- 农业(58314)
- 江(57207)
- 经(53490)
- 北京(52747)
- 范(52457)
- 师范(51767)
- 院(49866)
- 经济学(48506)
- 州(45892)
- 经济学院(43974)
- 基金
- 项目(289871)
- 科学(226875)
- 基金(210664)
- 研究(204496)
- 家(187050)
- 国家(185559)
- 科学基金(158306)
- 社会(129056)
- 社会科(122387)
- 社会科学(122357)
- 省(113611)
- 基金项目(112243)
- 自然(105787)
- 自然科(103359)
- 自然科学(103326)
- 自然科学基金(101466)
- 划(96428)
- 教育(94299)
- 资助(86734)
- 编号(81079)
- 重点(65596)
- 成果(64243)
- 部(63411)
- 发(61640)
- 创(60503)
- 创新(56561)
- 科研(56396)
- 课题(56040)
- 计划(54767)
- 教育部(53866)
- 期刊
- 济(164999)
- 经济(164999)
- 研究(113084)
- 学报(73015)
- 中国(71553)
- 农(65620)
- 科学(63944)
- 管理(56215)
- 大学(54661)
- 财(54465)
- 学学(51960)
- 农业(44842)
- 教育(42536)
- 技术(33706)
- 融(30976)
- 金融(30976)
- 业经(28414)
- 财经(28222)
- 经济研究(27387)
- 经(24333)
- 业(22779)
- 问题(21853)
- 科技(20833)
- 版(20629)
- 业大(19537)
- 技术经济(18520)
- 理论(18289)
- 商业(18081)
- 图书(17783)
- 统计(17449)
共检索到5658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志俊 原鹏飞
高技术产业发展和过剩行业去产能是我国产业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未来经济增长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最关键环节。从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的视角出发,通过建立动态CGE模型对过剩行业去产能和高技术产业增速提升影响的考察和对比,对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就单一的产业调整策略而言,过剩行业去产能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其业结构优化和节能效应非常明显;高技术产业产能提升具有显著的促增长、调结构效应。就综合性的去产能调结构而言,过剩行业去产能的负面效应能够很容易地被高技术产业产能提升的带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名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用经济新常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度化的战略选择。本文通过D函数指标,测度出1952—2016年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演变情况并进行了区域和国别比较,借助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影响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需求侧和供给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面临许多结构性问题,产业结构高度化还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且落后于高收入水平国家,供给侧因素比需求侧因素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影响更为显著。在此基础上,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层面提出了加快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路径选择。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姜东
以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平顶山市为例,利用1978—2016年时间序列数据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财政、金融政策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效率。结果表明:财政支出政策抑制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应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信贷政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手和动力要素,但在产业结构优化上依然存在深化的空间;在横向比较上,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作用效率明显优于财政,二者应注重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自政策优势,构建财政诱导撬动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范文祥 李将军
本文在探讨产业结构与金融结构最优耦合形成机制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模型分析了2008-2015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结构与金融结构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发现高新技术研发企业比率、市场经营环境优劣度等因素对省级产业结构与金融结构耦合性具有差异性影响。建议进一步完善科创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优化市场经营环境,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孙早 许薛璐
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在保持"稳中趋好"增长势头的同时,也暴露出以"产能过剩"和"供给缺口"并存为主要特征的结构性问题。能否通过产业自主创新实现"持续改进生产技术(方法)、提高产品质量、有效填补‘供给缺口’,促进消费升级"则是新时期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在Ngai and Pissarides(2007)基础上引入不同产业部门自主创新效应和技术吸收效应,刻画了二者影响一国消费结构高级化和总消费增长率的作用机理,同时考察了劳动配置效率改善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证明,提升高端(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效应是推动总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改善的关键因素。若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不变,不同生产部门间劳动力配置改善与否不会对总消费增长率产生影响。产业创新则是通过产出结构高级化这一中介效应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本文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若无进一步产业创新支撑,要素配置效率改善带来的净收益增长空间将快速收窄,只有坚定推行以诱导产业(企业)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消费升级,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万春 王朝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以便于更好的适应到"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多的机遇。本文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作为出发点,提出乡村旅游结构优化和综合发现相关建议,来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爱 盖骁敏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研究就业极化通过就业创造和就业破坏作用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并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标来综合衡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证分析了就业极化、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等经济变量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得出以下结论:就业极化对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对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具有逆向作用。并提出,可以通过扩大教育与培训加快我国就业极化进程。通过自主研发技术使用和创新作用,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改善贸易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合理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朝明 张海浪 李亚茹
去产能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去产能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势必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冲击。本文主要关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经济增长、消化过剩产能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通过峰值法测算产能利用率,并将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区分为破坏效应和创造效应,以具体研究去产能和产业结构升级可能引发的就业风险。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改善了就业结构,且就业创造大于就业破坏;消化过剩产能,可能导致短期内的失业,但提高产能利用率可以提高劳动就业;第三产业产对就业增长的拉动显著高于第二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就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陈少兵
本文从产业视角入手,分析了美英等国(地区)在供给侧改革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认为产业视角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点应该是产业、企业。深圳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四个问题,即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产业格局和人才问题。本文提出,深圳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应在生产领域。
关键词:
产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向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受到多重冲击,调整任务异常艰巨。第二产业增速和工业化率大幅下降,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第三产业发展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且在某些方面存在泡沫化风险,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的变化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虽然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是全球性问题,但我国政策取向、体制机制改革尚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为此,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困境,更好地处理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以提高经济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目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为重点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构建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机制,同时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向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受到多重冲击,调整任务异常艰巨。第二产业增速和工业化率大幅下降,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第三产业发展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且在某些方面存在泡沫化风险,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的变化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虽然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是全球性问题,但我国政策取向、体制机制改革尚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为此,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困境,更好地处理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以提高经济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谢敏 范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转型,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民生投入的力度不断增大,居民收入水平连年提升且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收入分配格局呈现出改善势头。受限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收入分配机制的弊端还没有被消除,导致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依然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为了实现经济战略目标,要统筹收入分配格局与产业结构优化,采取系统化思维推进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晓山
本文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利用经验分析的方法,从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供需结构入手,着力分析了各类农产品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得出以下研究结论:首先,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解决主要农产品阶段性和局部性过剩是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重点。其次,农产品因最低收购价或临时收储价收购无法顺价出售,导致我国粮食库存总量创下历史新高,因此,调结构的关键是调整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再次,通过配套政策措施使农业生产经营者利益不受损或少受损,是今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利用价格信号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的市场化导向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要继续推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吕盈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思想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重点也是关键,产业结构调整实质上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不断优化的过程。作为企业集聚的载体,工业园区实际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表现形式,建立工业园区发挥的产业集聚效应一方面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加强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另一方面工业园区发挥的集聚效应实际上使得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被放大,从而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文章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工业园区对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婧
本文基于我国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不同作用,用总投资模型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在八个产业领域的投资状况,得出:在农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环保产业四个产业领域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产生不同程度的"挤进"效应;在制造业、煤炭业、教育和金融业,政府投资则对民间投资产生不同程度的"挤出"效应;据此,提出了今后我国应该如何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东风,调整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导向作用,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政府投资 民间投资 产业结构 总投资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