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076)
2023(19583)
2022(16607)
2021(15325)
2020(12855)
2019(28954)
2018(28701)
2017(55277)
2016(30049)
2015(33478)
2014(32875)
2013(32380)
2012(29244)
2011(26131)
2010(26185)
2009(24905)
2008(24412)
2007(21724)
2006(19104)
2005(16995)
作者
(84078)
(70070)
(69752)
(66338)
(44606)
(33457)
(31585)
(27266)
(26419)
(25206)
(23641)
(23566)
(22251)
(22034)
(21628)
(21210)
(20828)
(20678)
(20031)
(19936)
(17313)
(17203)
(16942)
(16038)
(15641)
(15609)
(15565)
(15506)
(14009)
(13722)
学科
(123793)
经济(123623)
(107760)
管理(101890)
(95162)
企业(95162)
方法(55230)
数学(44818)
数学方法(44193)
(37641)
(37431)
业经(36518)
中国(30569)
(26814)
(26033)
财务(25947)
财务管理(25908)
农业(25886)
企业财务(24562)
地方(23221)
理论(23126)
技术(23004)
(22584)
(21528)
(20821)
贸易(20809)
(20192)
(19782)
(19471)
环境(18672)
机构
学院(427477)
大学(422276)
管理(172177)
(171814)
经济(168286)
理学(148879)
理学院(147334)
管理学(144773)
管理学院(143976)
研究(134888)
中国(102457)
(88679)
(82288)
科学(81798)
(66844)
(66195)
财经(65359)
(63328)
业大(61513)
中心(61234)
研究所(59656)
(59239)
北京(55491)
(54000)
师范(53556)
农业(52182)
经济学(51393)
(50957)
(49252)
财经大学(48327)
基金
项目(286647)
科学(227509)
研究(213656)
基金(208297)
(179282)
国家(177716)
科学基金(154890)
社会(136304)
社会科(129207)
社会科学(129177)
(113331)
基金项目(109493)
自然(99180)
教育(98041)
自然科(96876)
自然科学(96859)
自然科学基金(95095)
(93625)
编号(87782)
资助(85270)
成果(70762)
重点(63651)
(62778)
(61546)
(61367)
课题(60028)
创新(56819)
国家社会(55800)
(55504)
项目编号(54807)
期刊
(193704)
经济(193704)
研究(124703)
中国(79479)
管理(67502)
(65977)
(62775)
学报(61523)
科学(58422)
大学(47826)
教育(46400)
学学(45298)
农业(43350)
技术(38855)
(36012)
金融(36012)
业经(34822)
财经(32086)
经济研究(30368)
(27568)
问题(25055)
(24082)
技术经济(22367)
现代(20530)
商业(20136)
科技(20130)
(19479)
统计(19427)
理论(19250)
财会(19073)
共检索到6249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黄蓉蓉   高翔   徐然   杨翠红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科学引导国内产业在不同区域间合理布局、分工协作,是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大通道和初加工基地,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将发挥日益重要的门户、中转和枢纽三重作用。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框架下的产业转移价值量模型,对2012—2017年国内省份间产业转移价值量进行核算,对其中新疆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纺织品”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代表“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的转移路径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新疆以高就业为特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当继续扩大中间投入驱动型和最终产品驱动型的产业转移价值量,形成扩大产业份额和延伸产业链双轮驱动的产业升级模式;以高能源资源为载荷特征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应当在稳定中间投入驱动型产业转移价值量的基础上,引导最终产品驱动型产业转移的增长,围绕资本密集型的核心产品、重点产品做好延链补链。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静  
采用AHP主成分分析法,以省际制造业发展指数为依据,把西部各省区分为高、中、低三大产业承接区域,基于2005~2014年西部制造业26个行业数据,从制造业产业价值链的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三大环节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和资金转移是影响西部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转移次之,东部地区企业规模溢出的效率水平最低,说明当前东部产业转移的规模效应并未实现;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中资本密集环节对转移要素的吸收效率大于劳动密集环节,技术密集环节最弱,说明当前西部制造业在产业价值链中位置不高,培育本地优势产业和新型技术型产业是进一步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静  
采用AHP主成分分析法,以省际制造业发展指数为依据,把西部各省区分为高、中、低三大产业承接区域,基于20052014年西部制造业26个行业数据,从制造业产业价值链的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三大环节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和资金转移是影响西部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转移次之,东部地区企业规模溢出的效率水平最低,说明当前东部产业转移的规模效应并未实现;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中资本密集环节对转移要素的吸收效率大于劳动密集环节,技术密集环节最弱,说明当前西部制造业在产业价值链中位置不高,培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雪琴  
金融危机后,制造业全球布局发生重大调整。一方面,由于区域制造业综合成本的变化,推动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另一方面,全球制造业加快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成本更为低廉的地区转移。我国经济正处在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迈进的关键时期,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已逐步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低端转移,呈现产业结构和转移方式双调整的特点。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制造业既要加大开放力度,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GVC)中的位次并主导构建优势产业链条,同时也要构建我国国家产业价值链(NVC),推动产业升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简晓彬  周敏  
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不同的影响。以江苏为例,分别运用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不同影响和作用。研究表明,从地区和行业整体看,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从制造业细分行业看,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明显推动作用的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区际产业转移则在地区和行业层面均表现出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明显的推动作用。但从业人员、技术及管理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作用大小及方向不尽一致,在地区层面上,二者对地区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而在行业整体层面,二者则表现出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明显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了科学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区际产业转移,加大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推动制造业攀升价值链高端等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任金玲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是建立在价值链分工基础上的产业不完全转移。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主要承接的是来自发达国家产业价值链中劳动密集型低端环节的转移,制造业面临着向价值链高端升级的问题。本文对我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劳动力投入、技术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也未表现出明显的推动作用。而国内资本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却有显著性的推动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玉   乔敏健   张彦红  
考察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的一般规律对于发展中国家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OECD-Ti VA(2021)数据库,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1995—2018年中国和东盟国家产业转移规模,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检验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和东盟国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呈倒“U”型关系,目前大部分制造业未跨越拐点,处于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适度区间”,经多种稳健性检验后倒“U”形关系依然成立;(2)技术创新在两者间的调节效应显著,会弱化两者间的倒“U”型关系,促使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的倒“U”型曲线较基准回归结果更平缓;(3)扩展分析发现,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会弱化国际产业转移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倒“U”型关系,而全球价值链后向参与度则会强化这种“低端锁定”效应;(4)最终产品国际产业转移与制造业GVC地位倒“U”型曲线较中间产品国际产业转移更陡峭。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智   董思睿  
在当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科技金融为破除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利用2011-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技术转移视角实证考察科技金融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金融能够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且该促进作用表现出地区及来源异质性。一方面,科技金融对东部地区价值链攀升作用明显;另一方面,来自风险投资机构、资本市场、企业的科技金融投入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有显著推动作用。在影响机制方面,技术转移在科技金融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对于不同来源的科技金融投入,技术转移的中介作用具有异质性。此外,科技金融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促进效应还具有非线性特征,当技术转移水平跨越门槛值时,促进效应才会凸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继宏  邹德文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及支柱性产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及国家安全,也是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加快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着力点。装备制造业是山西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创新和产业化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积累与特色。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微观视角,运用案例研究方法,选取山西省大型冶金成套装备设计研发领域典型性案例为研究对象,从研发机构的视角,基于微观集成创新理论,探索性地揭示了特定行业促进专利产出与产业化相结合的若干路径,并依据集成理论框架将其分别纳入内部集成路径与外部集成路径。本文发现四个内部集成路径与五个外部集成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吕飞  
我国作为航空产品消费大国,对于全球航空制造业有巨大影响力,但是通过对全球航空制造业的产业价值链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我国航空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环节,缺乏核心技术能力,难以升级到产业链的高端市场。航空制造业价值链属于生产商主导型,掌握战略单元的企业是拥有核心技术的大型跨国企业,我国要实现航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建华  赵英  
本文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借鉴并拓展Los et aL(2015)和timmer et aL(2014)的方法,测度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和要素收入份额,并构建一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指数。通过分析中国制造业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得到结论:整体来看,中国制造业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在不断加深,要素结构在不断优化,中国在分工中的相对地位基本保持不变;分行业来看,中国大部分行业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在增加,其中分工程度最深的是电子制造业且中国在电子制造业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呈现上升趋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天天  
全球资源的整合和国际分工,使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跨国公司也适应形势而分割了一体化生产,全球价值链理论解释了这种现象,可更好地融合全球体系之中,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制造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增长,也拉动了世界经济。伴随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基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不断引起学者关注,有相关文献对此进行系统衡量。在文献基础上,本文从分工参与、贸易利益和动态利益进行系统衡量,进一步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实证认为在中国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中,研发投入是基础性因素,但需要提升,行业规模具有双重影响,技术因素具有正向作用,要素禀赋影响不大,但对动态利益具有较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肖宇  夏杰长  倪红福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所处位置并探究改善其位置的路径。研究方法: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数据库匹配数据及全球投入产出表,测算分析了2000~2009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位置和企业绩效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企业能够跨越更多全球价值链生产阶段,但中国出口中包含了大量他国(或地区)转移价值,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还处于较不利地位,需要依靠技术效益提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来改善,所有制属性显示,外资企业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作用更明显。研究创新:利用更为精准及连续性更强的匹配数据,从微观大样本实证和指标构建方面丰富了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生产的本质与内涵,指明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路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彩红  
对于嵌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来说,谋求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提升和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是重要的发展目标。本文不仅从理论上说明了FDI、国际贸易、技术创新、国际分工等因素能够影响产业价值链提升,并且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有偏估计等方法验证了这些因素对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扩大吸引外资、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增加研发投入和强化区域分工等可以推动包括长三角在内的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提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岚  李宏艳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布局模型,构建了一个综合反映增值能力和嵌入位置的全球价值链融入路径的分析框架。在剖析全球价值链融入路径的不同演进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和测算价值链地位指数、增值能力指数和价值链获利能力指数,刻画了1995—2011年中国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路径及其演进特征。结果表明,嵌入位置是决定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中国中技术、高技术和低技术制造业分别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上、中、下游;中国制造业的行业技术水平与增值能力负相关,嵌入在低增值环节是导致中高技术行业增值能力弱的关键因素:中国低技术制造业开始呈现嵌入位置攀升带动增值能力优势增强的积极态势:而中高技术行业则面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