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24)
- 2023(14988)
- 2022(12552)
- 2021(11358)
- 2020(9746)
- 2019(22144)
- 2018(21988)
- 2017(43727)
- 2016(23078)
- 2015(25476)
- 2014(25197)
- 2013(25722)
- 2012(23989)
- 2011(21554)
- 2010(22108)
- 2009(20946)
- 2008(21032)
- 2007(18954)
- 2006(17038)
- 2005(15560)
- 学科
- 济(110841)
- 经济(110720)
- 业(92896)
- 企(82351)
- 企业(82351)
- 管理(81026)
- 方法(48954)
- 数学(39639)
- 数学方法(39345)
- 财(32215)
- 业经(32205)
- 中国(31355)
- 农(30612)
- 制(22963)
- 技术(22743)
- 务(22049)
- 财务(22025)
- 财务管理(21991)
- 地方(21887)
- 农业(21650)
- 企业财务(20917)
- 贸(19478)
- 贸易(19462)
- 易(18877)
- 理论(17698)
- 银(17493)
- 银行(17468)
- 和(17173)
- 行(16797)
- 策(16785)
- 机构
- 学院(340881)
- 大学(339553)
- 济(152121)
- 经济(149161)
- 管理(138782)
- 理学(118877)
- 理学院(117676)
- 管理学(116275)
- 管理学院(115590)
- 研究(109963)
- 中国(87315)
- 财(72759)
- 京(71328)
- 科学(62283)
- 财经(57452)
- 所(54130)
- 农(52284)
- 江(52181)
- 经(52062)
- 中心(50136)
- 研究所(48188)
- 经济学(47339)
- 业大(45658)
- 北京(45159)
- 经济学院(42932)
- 财经大学(42464)
- 州(41773)
- 农业(40983)
- 范(40557)
- 师范(40180)
- 基金
- 项目(217717)
- 科学(174991)
- 研究(162089)
- 基金(161129)
- 家(138183)
- 国家(136989)
- 科学基金(120080)
- 社会(107968)
- 社会科(102724)
- 社会科学(102702)
- 基金项目(85001)
- 省(84699)
- 自然(75115)
- 自然科(73499)
- 自然科学(73481)
- 教育(72457)
- 自然科学基金(72298)
- 划(69938)
- 资助(65301)
- 编号(63543)
- 成果(51402)
- 创(50207)
- 部(49192)
- 发(48103)
- 重点(48101)
- 创新(46115)
- 国家社会(45320)
- 业(44000)
- 课题(43464)
- 教育部(42953)
- 期刊
- 济(170102)
- 经济(170102)
- 研究(106010)
- 中国(65212)
- 财(57747)
- 管理(57538)
- 农(47497)
- 科学(44201)
- 学报(44030)
- 融(35397)
- 金融(35397)
- 大学(34961)
- 学学(32766)
- 农业(32505)
- 技术(30494)
- 教育(29698)
- 财经(29654)
- 业经(28835)
- 经济研究(27703)
- 经(25658)
- 问题(24361)
- 业(20440)
- 技术经济(20338)
- 贸(19222)
- 商业(17832)
- 现代(17816)
- 统计(16974)
- 策(16506)
- 世界(15897)
- 理论(15868)
共检索到5202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王鹏 李军花
城市群经济在我国经济版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成为创新扩散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高技术含量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分布与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及城市群形成创新竞争力有重要意义。从产业互动外部性与产业集聚外部性角度切入,将城市群作为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利用2003-2016年我国七大城市群1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集聚及相对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创新力的影响,进而探讨这种影响在城市群之间的差异性。实证结果显示:(1)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即某一城市创新力受当地和相邻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聚水平的影响。(2)就全国整体而言,对城市创新力有持续性影响的主要是相对多样化集聚而非相对专业化集聚,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价值链形成动态比较优势来实现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3)考虑区域异质性的回归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聚程度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模式的城市群内城市创新产生显著的差异性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红霞 贾舒雯
选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利用多个指标模型综合评判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与发展规律。研究认为,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总体呈现经济上的分异和空间上的趋同。2003-2014年间,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平均相对专业化程度均有增加,并主要表现为外围地区拉动;京津冀、珠三角中心城市的相对多样化程度有不同程度提高,城市职能趋向综合化,外向生产性服务能力增强。进而三大城市群形成了"专业化中心+专业化外围"和"多样化中心+专业化外围"两种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空间集聚特征测度的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在三大城市群内部集聚均呈不均衡的极化发展趋势。受城镇化和工业化所处阶段影响,十余年间,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幅度最大,相对于其他产业的区位吸引力最强;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平均集中率最高;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集中程度,相对于全国的平均占有率均较低,行业发展的相对优势有所减弱。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红霞 贾舒雯
选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利用多个指标模型综合评判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与发展规律。研究认为,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总体呈现经济上的分异和空间上的趋同。2003-2014年间,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平均相对专业化程度均有增加,并主要表现为外围地区拉动;京津冀、珠三角中心城市的相对多样化程度有不同程度提高,城市职能趋向综合化,外向生产性服务能力增强。进而三大城市群形成了"专业化中心+专业化外围"和"多样化中心+专业化外围"两种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空间集聚特征测度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书瀚 于化龙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各个城市群提升竞争力的新目标。同时,在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背景下,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加快动力转换的关键领域。城市群既是科技创新的集聚区,也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载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条件较好的城市群集聚发展,是提升城市群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本文考察了中国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着重分析科技创新水平不同的城市群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其经济增长效益发挥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与经济增长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曹文超 韩磊
经济主体和经济活动在不同地理空间的集聚产生众多城市,城市之间的分工和经济联系形成城市网络。产业在城市的集聚可能带来集聚经济或集聚不经济,且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影响城市生产效率的机制不同,因而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可能有不同的影响并表现出区域异质性;城市可以“借用”网络内其他城市经济集聚的外部性,但其生产资源也可能被“集聚”到其他城市,因而城市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的影响具有“借用规模效应”和“集聚阴影效应”两种反向机制;城市间交通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借用规模效应”和“集聚阴影效应”的发挥,而产业功能互补性的增强会强化“借用规模效应”和弱化“集聚阴影效应”。以2003—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为样本的分析发现:在全国层面,MAR外部性与城市生产效率呈现倒U型关系,而Jacobs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具有负向影响;城市网络外部性与城市生产效率显著负相关(“集聚阴影效应”强于“借用规模效应”),交通条件的改善会强化而城市功能互补性的提高会弱化这种负面效应。在城市群城市与非城市群城市层面,Jacobs外部性对城市群城市生产效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趋势,但对非城市群城市生产效率具有负向影响;城市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群城市和非城市群城市生产效率均具有正向影响,且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功能互补性的提高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在十大城市群层面,产业集聚外部性和城市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的影响表现出多样化的异质性。因此,应进一步强化城市间的产业分工,提高城市功能互补性;城市群发展要注重改善内部交通条件和产业分工,并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非城市群城市应找准自身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定位,与其他城市形成合理分工和功能互补,并改善交通通达条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正 岳文浩 霍富迎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利于克服鲍莫尔成本病,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本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的理论机制进行了阐释,并依据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9),运用灰色GM(1,N)模型与产业协同集聚相对指数法,从产业融合、城市群集聚层面精准测算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研究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已经从制造业主导走向二者协同融合模式。在产业层面上,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加深;在城市群层面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总体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空间集聚化发展趋势,融合模式逐渐由单一城市或地区主导,转变为城市群内部之间的协同集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融合 产业集聚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新智 张鹏飞 史晓宇
产业是城市经济运行的基本单元,其集聚程度和类型已成为影响我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以2008—2019年五大城市群107个城市为样本,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均能显著推进五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且产业集聚能通过技术创新产生中介效应;不同产业集聚类型对五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差异;对于不同城市群,不同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也不尽相同;另外,利用门槛模型检验发现第三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为此,各城市群应致力于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和创新投入力度的强化,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加大公共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关键词:
城市群 产业集聚 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鹏 魏超巍
基于2007-2013年珠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数据,运用空间基尼系数、赫芬代尔指数和EG指数,对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和空间集聚程度及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与行业内企业的集中特征不一致,行业内企业的集中程度呈总体递减趋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分布水平不均衡,中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通常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变化特征总体一致,行业集聚水平的差异使得各城市各具发展优势。
关键词:
城市群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集聚特征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于斌斌
文章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中国城市数据,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Porter外部性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受制于城市规模:当城市规模分别超过151.51万人和154.07万人的规模门槛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抑制效应"将转化为"促进效应";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会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而增强,也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存在明显的"大城市优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雪艳
城市群是全球发展的重大趋势和现象,也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更是环境问题高度集中、激化的敏感区域。文章基于STIRPAT模型,以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和哈长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和消费对七大城市群的环境造成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人口密度总体上会恶化城市群的环境,但是并不十分显著,而珠三角城市群的规模效益相对较好,环境质量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而改善;七大城市群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除了哈长城市群之外,产业结构并没有产生明显的环境效应;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但是外资的区域分布并不均衡,沿海城市群与内地城市群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消费升级能够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越高的城市,消费的这种环境效应越明显。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叶 刘伯凡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制造业依旧呈现疲软状态。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破除制造业的发展困境,成为当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城市群"为空间研究范畴,构建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制造业生产效率间的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并利用我国22个城市群2003—2011年的相关数据,检验了城市群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显示:(1)面向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产生了正向影响;(2)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的改进,是面向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伟军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化率的快速攀升,住房负担和公共服务对人口集聚的影响日益凸显。采用面板门槛模型,讨论了2007—2016年中国三大城市群48个城市的住房负担和公共服务与人口集聚的关系。结果表明:住房负担和公共服务对人口集聚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并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一方面,住房负担与人口集聚正相关,但在一二线城市为边际效应递减,而在三四线城市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形特征;另一方面,公共服务同样与人口集聚正相关,在一二线城市表现为边际效应递减,而在三四线城市表现为边际效应递增。因此,为促进人口集聚,在不同城市应该采取差异化的人口吸引政策。一二线城市应该关注于降低住房负担,同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三四线城市则应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
关键词:
住房负担 公共服务 人口集聚 门槛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明海 张红霞 孙亚男
研究目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以及哈长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区域差距及其时空动态演进。研究方法: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Markov链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空间差距呈缩小趋势但依然显著,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其创新能力分布呈不同的极化现象与趋势;其创新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邻域创新环境的优劣对周边城市创新水平的向上转移产生非同步、差异化影响。研究创新:挖掘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区域差距来源,并通过科学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为城市群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鑫鹏 卢新海
立足创新驱动发展和黄河流域重大国家战略,基于“量质并重”视角构建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体系,采用全局比较的超效率MinDS模型评价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并分别基于投入和产出视角探寻科技创新效率短板,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随机核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的空间协同性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均呈现较强的上升势头,科技创新产出“质量不高、数量不足”是科技创新效率的最大短板。超变密度是影响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协同提升的主要原因,提升科技创新效率空间协同性的关键在于平衡城市个体差异。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空间效应的影响下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向高水平跃迁的概率较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明海 张红霞 孙亚男
研究目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以及哈长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区域差距及其时空动态演进。研究方法: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Markov链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空间差距呈缩小趋势但依然显著,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其创新能力分布呈不同的极化现象与趋势;其创新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邻域创新环境的优劣对周边城市创新水平的向上转移产生非同步、差异化影响。研究创新:挖掘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区域差距来源,并通过科学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为城市群创新差距提供空间解释。研究价值:对缩小城市群创新能力区域差距,构建创新驱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支撑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