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580)
2023(22209)
2022(18864)
2021(17276)
2020(14551)
2019(33221)
2018(32760)
2017(63093)
2016(34270)
2015(38199)
2014(37817)
2013(37399)
2012(34875)
2011(31325)
2010(31737)
2009(29367)
2008(29037)
2007(25933)
2006(23230)
2005(20842)
作者
(100054)
(83250)
(82634)
(78532)
(53226)
(39674)
(37565)
(32534)
(31749)
(29998)
(28411)
(28240)
(26771)
(26452)
(25930)
(25766)
(24832)
(24658)
(24130)
(24021)
(20653)
(20644)
(20376)
(19245)
(18636)
(18592)
(18581)
(18525)
(16847)
(16588)
学科
(146689)
经济(146537)
(111518)
管理(106622)
(95658)
企业(95658)
方法(63879)
数学(52743)
数学方法(52034)
(42157)
(40359)
中国(39854)
业经(38816)
地方(32557)
农业(29198)
(28595)
(28059)
(26671)
财务(26586)
财务管理(26536)
(26252)
贸易(26232)
(25397)
企业财务(25177)
理论(24806)
技术(24768)
(24255)
(22533)
银行(22466)
(21970)
机构
学院(488708)
大学(487883)
(199125)
经济(194761)
管理(193172)
研究(165627)
理学(165580)
理学院(163751)
管理学(160833)
管理学院(159941)
中国(127298)
(105234)
科学(101756)
(93430)
(83431)
(82862)
中心(75959)
研究所(75347)
(75290)
财经(73653)
业大(72738)
(66899)
北京(66650)
农业(64741)
(63701)
师范(63044)
(60675)
(60583)
经济学(59519)
财经大学(54412)
基金
项目(326200)
科学(257267)
研究(237721)
基金(236621)
(206567)
国家(204774)
科学基金(176614)
社会(150151)
社会科(142383)
社会科学(142345)
(127695)
基金项目(124076)
自然(115277)
自然科(112663)
自然科学(112636)
自然科学基金(110637)
教育(108819)
(107107)
资助(98530)
编号(96809)
成果(78724)
重点(73061)
(71686)
(71300)
(68330)
课题(66770)
创新(63438)
科研(62156)
国家社会(61870)
教育部(61030)
期刊
(225027)
经济(225027)
研究(145555)
中国(98069)
学报(75888)
管理(75578)
(75254)
(72974)
科学(70577)
大学(58141)
学学(54586)
教育(53309)
农业(51640)
(47016)
金融(47016)
技术(44719)
业经(38134)
财经(36143)
经济研究(35350)
(31146)
问题(29047)
(28542)
图书(27775)
技术经济(25468)
统计(24167)
科技(22821)
(22791)
现代(22724)
理论(22454)
(22293)
共检索到7416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顾乃华  朱卫平  
文章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切入,引入产业互动、服务业集聚等概念,阐述我国产业转移促进政策背后的悖论及其形成机理,并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和广东数据,对相关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由于在服务与工业之间存在产业互动效应,而且服务业集聚发展特征显著,因而从发达地区转移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欠发达地区转移出劳动力,均会负向影响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而削弱产业互动效应。研究结论可为制定更有效的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和承接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祝佳  
本文在分析广东省服务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以广东省服务业各行业2005-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就广东省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比较分析广东省服务业集聚效应的行业差异程度。结果表明,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都存在显著正向效应,但服务业集聚效应存在行业差异。其中新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较大,而传统服务业集聚对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因此,广东省应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产业集聚效应较大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以促进广东省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林秀梅  曹张龙  
基于我国2003-2016年31个省的面板数据,本文构建面板平滑迁移回归模型(PSTR)实证研究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显著地表现出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水平的门槛效应,当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水平低于门槛值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并不利于产业结构的改善,而当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水平高于于门槛值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模型的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结论的可靠性。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马鹏  李文秀  
城市的本质就在于它的空间集聚性,包括人口的集聚和产业的集聚,而人口的集聚会促进城市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的集聚会促进城市生产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服务企业或组织会集聚在城市,而服务业集聚已成为城市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提升城市技术边界来促进服务业在城市集聚和通过服务业集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二者间是相互促进关系。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钟小平  
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机制可分解为市场机制和政策机制,前者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提供集聚租,后者提供政策租。集聚租和政策租都能显著地促进科技服务业的产业集聚,集聚租和政策租在产业集聚的不同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基于市场机制的集聚租能够对科技服务业的集聚产生长久效应,而基于政策机制以获得政策租是促进科技服务企业进驻集群的短期诱因。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施卫东  高雅  
本文运用区位商指数测算与分析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金融服务业集聚度,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中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以产业结构作为因变量,以区位商计算出来的金融服务业集聚度作为核心解释,并引入外商直接投资(FDI)、人力资本存量(HR)、技术进步(TEC)和政府干预(GOV)四个控制变量,实证检验了2004~2010年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金融服务业集聚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大小。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金融服务业集聚对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其产业结构正沿着产业结构高级化路线发展,但这一推动作用的程度还不是很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在引入的四个控制变量中,除政府干预外,其余这三个...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金荣学  许广月  
一、引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不断软化和优化,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发展趋势。在服务经济时代中,现代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国民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燕  王志强  刘伯凡  
在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研发活动集聚改善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机制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随机前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通过竞争效应和专业化分工效应降低高技术产业研发活动成本,从而提高研发效率;研发机构的空间集聚将通过研发知识外溢效应和集体学习效应而提升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研发活动集聚在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余俊波  陈雪梅  罗永会  
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明显优于广东省内珠三角外围地区的结论。通过计算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空间基尼系数和地区专业化指数,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制造业集聚水平随行业和地区不同出现差异化的特征,但并不存在区域产业"过度集聚"的情况。政府政策的实施不是拥塞效应的被动结果而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综合以上分析提出政府政策的具体措施。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曹聪丽  陈宪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综合理论框架,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规模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协同作用,并采用地级市及以上数据对相关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发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了本地区和邻近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城市规模扩大增强了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发挥;城市经济绩效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呈现倒U型,且城市具有动态非唯一最优规模;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跨越了门槛规模(167万人)的多样化集聚促进了本地区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同时多样化集聚存在空间溢出效并在100公里时最大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翔  
本文根据新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理论体系和现有文献成果,将区域地位、市场规模、人力资本、信息技术及制度环境等纳入到生产者服务业就业吸纳、聚集发展等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中,对全国23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产者服务业就业吸纳、聚集发展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影响因素和机制进行了阐释。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任晓怡  
本文利用2003~2012年中国中部地区80个城市的数据,采用传统计量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存在空间相关性,传统的计量模型并不适用,因此必须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而空间误差模型(SEM)的解释力比空间自回归(SAR)的解释力更强。此外,金融发展能够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的发展,其中金融发展对第二产业的促进力度更大。因此,必须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充分发挥信贷配给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石左  
产业转移是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如何科学选择产业转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构建产业区域集聚指数,分析了江西产业转移及集聚趋势。分析发现,江西省应着重培育能源、化工、医药等支柱产业。本文立足于江西省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邱灵  方创琳  
二战以来国际产业分工演化重构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及其空间集聚体现了世界范围内以城市为依托的生产与控制的等级体系。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硬条件、制度环境作为城市发展软条件、人力资源作为城市智力支撑要素、市场腹地作为城市空间作用强度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产生重要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进而对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空间重塑和世界城市崛起产生积极作用。未来需要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并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城市功能转型的良性互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家庭  张俊韬  
本文通过计算2000-2008年我国IT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指数及空间集聚β指数,来考察IT产业的集聚现象;并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方法,计算出Moran指数及其散点图,来分析产业集聚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IT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在逐渐加剧,IT产业呈现出在少数几个省区集聚的现象,具有明显的地方化现象。我国IT产业属于高度空间集聚产业,且空间集聚指数逐年增大,产业集聚现象明显。我国IT产业发展水平及其增长的空间分布不是随机的,而是在全局和局域环节都呈现出正向的空间依赖特征,表现为高发展水平的区域倾向于集聚在一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