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44)
2023(14713)
2022(12681)
2021(11574)
2020(9656)
2019(22176)
2018(22116)
2017(43079)
2016(23170)
2015(26062)
2014(26136)
2013(26010)
2012(24019)
2011(21824)
2010(21858)
2009(19878)
2008(19312)
2007(16974)
2006(15087)
2005(13416)
作者
(67008)
(55485)
(55189)
(52246)
(35512)
(26530)
(25024)
(21822)
(21199)
(19979)
(19029)
(18705)
(17626)
(17536)
(17197)
(16980)
(16451)
(16228)
(15841)
(15719)
(13763)
(13720)
(13475)
(12621)
(12399)
(12356)
(12296)
(12221)
(11198)
(10939)
学科
(105317)
经济(105212)
管理(64882)
(64005)
(51303)
企业(51303)
方法(44746)
数学(38910)
数学方法(38578)
中国(29805)
(28120)
地方(27651)
业经(23849)
(22509)
(19717)
农业(19109)
(18195)
贸易(18182)
(17518)
(17110)
技术(16505)
环境(16135)
(15596)
金融(15594)
(15566)
银行(15527)
(15431)
(15337)
地方经济(15179)
理论(15071)
机构
大学(330669)
学院(330079)
(136554)
经济(133697)
管理(132770)
理学(114784)
理学院(113527)
研究(112556)
管理学(111836)
管理学院(111232)
中国(83619)
(71039)
科学(68112)
(61200)
(55810)
(52076)
研究所(50540)
中心(50527)
财经(49068)
(48710)
业大(47999)
北京(45338)
(44636)
(44545)
师范(44155)
(41134)
经济学(41069)
农业(40332)
(39768)
经济学院(37133)
基金
项目(225404)
科学(178070)
研究(167427)
基金(163100)
(140803)
国家(139604)
科学基金(120721)
社会(106307)
社会科(100925)
社会科学(100904)
(88548)
基金项目(86821)
自然(77061)
教育(76078)
自然科(75249)
自然科学(75235)
自然科学基金(73886)
(73848)
编号(68331)
资助(67305)
成果(55155)
(51963)
重点(50086)
(49727)
课题(47266)
(47006)
创新(43799)
国家社会(43458)
教育部(42933)
科研(42417)
期刊
(152864)
经济(152864)
研究(100689)
中国(65242)
管理(49117)
学报(48747)
(48054)
科学(46265)
(43353)
教育(37930)
大学(37314)
学学(34961)
农业(33479)
(30482)
金融(30482)
技术(28979)
业经(26443)
经济研究(24315)
财经(23524)
问题(20361)
(20104)
图书(17807)
(16865)
技术经济(16674)
理论(16335)
科技(16205)
商业(15820)
现代(15278)
实践(14870)
(14870)
共检索到4910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谢飞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城市化逐渐淡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不同于大城市的各种弊病,如何实现小城镇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受到各方的关注。产业是小城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实体产业的建设,能够有效解决就业、税收等百姓和政府的关键问题,才能实现人口、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的集聚。在推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结合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找准自己的优势,因地制宜,着力培育地区支柱产业,增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耀  
当前,我们应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将小城镇的功能特性定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使小城镇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介质,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标。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镇化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本研究报告指出,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小城镇的繁荣是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两大经济现象,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是农村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的客观要求。从四川的总体情况看,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脱节的矛盾比较突出。研究报告针对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实现四川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应遵循:“统一规划和综合布局、循序建设和分层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定性协调与定量评价”的基本原则;并立足四川实际,提出了有效促进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政策措施,一是以现有小城镇为依托,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乡镇企业适度集中和发展;二是加快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步伐,以增强对小城镇建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崇明  丁烈云  
小城镇作为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协调发展是一个多复杂因素组成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子系统的发展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是影响到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本文分析小城镇协调发展过程基础上,借助GM(1,N)模型和多元统计分析,以各子系统以及整个小城镇的发展是否趋于协调为标准,建立了小城镇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对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以及其他几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孟庄镇、毛集镇、清溪镇、邱隘镇)在1993年~2001年间的协调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城镇在1993年~2001年期间的发展协调性虽然具有一定的波动,但整体趋势是不断趋于协调的,这与国家成立可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刚  蔡平  
文章通过对全域旅游发展机制的理论分析,构建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指数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测算我国各省区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并进行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省域范围内旅游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相互影响的协调关系,大部分省区协调具有很大提升空间,全域旅游有利于推进城镇旅游产业结构、空间格局和城镇化质量的整体提高。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兴芬  
文章基于中国1994-2014年度数据,通过复合指标法选取评价指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协调发展模型测算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指数、协调度、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测度结果表明:生活水平和城镇规模分别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主要贡献因素。从2001年开始,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2005年达到极值点。2009-2010年是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分界年。十年内出现的两个"转变"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土地城镇化速度过快。为此,研究建议应在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同时,适度放缓土地城镇化的步伐以维持二者的协调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兴芬  
文章基于中国1994-2014年度数据,通过复合指标法选取评价指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协调发展模型测算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指数、协调度、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测度结果表明:生活水平和城镇规模分别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主要贡献因素。从2001年开始,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2005年达到极值点。2009-2010年是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分界年。十年内出现的两个"转变"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土地城镇化速度过快。为此,研究建议应在提高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兴芬  
文章基于中国1994-2014年度数据,通过复合指标法选取评价指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协调发展模型测算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指数、协调度、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测度结果表明:生活水平和城镇规模分别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主要贡献因素。从2001年开始,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2005年达到极值点。2009-2010年是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分界年。十年内出现的两个"转变"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土地城镇化速度过快。为此,研究建议应在提高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洁  
文章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函数和指标体系的方式,分别得出新型小城镇与外来人口率、人口城镇化及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值,结果表明:外来人口率与新型小城镇之间呈耦合协调趋势并已达到初级协调阶段,但新型小城镇的发展能促进自身协调性发展,而外来人口率的协调性更依赖于新型小城镇发展;人口城镇化与新型小城镇长期保持高度耦合水平,协调性则保持低位并呈上升趋势,从数据趋势可预测未来人口城镇化与新型小城镇之间将实现优质协调;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小城镇一直处于中度耦合状态,且两者之间的协调性不显著。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新娜  王娜  孙志毅  
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而铁路运力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采用熵值法对当前中国各省份的城镇化水平以及铁路运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运用协调度分析法,对城镇化与铁路运力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了分析检验。在此基础上,对适合我国相关省份的铁路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啸天  翟印礼  
本研究以沈阳市22个小城镇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等形式,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现阶段沈阳市小城镇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和居民实际需求进行对比研究,得出沈阳市小城镇公共产品供给状况不均衡,居民对现有公共产品的满意程度一般,因个体特征差异产生对公共产品需求偏好等结论,最后提出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应建立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多元主体共同承担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邱峰  
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紧密相连。新型城镇化对房地产行业而言,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应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并配以产业化、公共产品的承接以及适宜的房价,形成相辅相成、协调推进的良性循环局面,最终达到二者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魏敏  胡振华  
众多的研究表明,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而如何匹配与城镇化相协调的产业结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因而,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关系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展开了研究,本研究就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别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机理、实证分析、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研究发现,现有文献较多地集中在论证城镇化与单一产业的关系、且基本上采用单一维度分析、运用的方法以主观、静态分析诸多,较少系统地分析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且缺乏定量、动态的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深入研究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关系创造了更多的空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魏敏  胡振华  
众多的研究表明,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而如何匹配与城镇化相协调的产业结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因而,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关系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展开了研究,本研究就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别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机理、实证分析、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研究发现,现有文献较多地集中在论证城镇化与单一产业的关系、且基本上采用单一维度分析、运用的方法以主观、静态分析诸多,较少系统地分析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且缺乏定量、动态的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