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82)
- 2023(15300)
- 2022(12355)
- 2021(10962)
- 2020(8845)
- 2019(20110)
- 2018(19780)
- 2017(37032)
- 2016(20109)
- 2015(22255)
- 2014(22251)
- 2013(21725)
- 2012(20353)
- 2011(18458)
- 2010(18723)
- 2009(17120)
- 2008(16724)
- 2007(15005)
- 2006(13807)
- 2005(12703)
- 学科
- 济(91244)
- 经济(91147)
- 管理(50353)
- 业(47162)
- 企(34640)
- 企业(34640)
- 中国(31324)
- 地方(29570)
- 农(27379)
- 方法(27063)
- 业经(22987)
- 数学(21827)
- 数学方法(21564)
- 学(19076)
- 农业(18911)
- 制(16474)
- 环境(16235)
- 财(16116)
- 发(15833)
- 地方经济(15137)
- 融(15099)
- 金融(15091)
- 产业(15073)
- 银(14894)
- 银行(14866)
- 行(14486)
- 理论(14354)
- 贸(14120)
- 贸易(14105)
- 技术(13937)
- 机构
- 学院(282985)
- 大学(279269)
- 济(114571)
- 经济(111943)
- 研究(106576)
- 管理(101258)
- 理学(85232)
- 理学院(84082)
- 管理学(82459)
- 管理学院(81914)
- 中国(79682)
- 科学(66150)
- 京(62733)
- 所(54143)
- 财(52150)
- 农(51135)
- 江(49675)
- 研究所(49053)
- 中心(47994)
- 范(42669)
- 师范(42181)
- 业大(41869)
- 财经(40082)
- 农业(39670)
- 院(39650)
- 北京(39400)
- 州(37476)
- 经(36034)
- 经济学(34820)
- 省(34369)
- 基金
- 项目(188143)
- 科学(148215)
- 研究(139353)
- 基金(133209)
- 家(116684)
- 国家(115682)
- 科学基金(98649)
- 社会(89108)
- 社会科(84413)
- 社会科学(84395)
- 省(77108)
- 基金项目(70656)
- 划(63431)
- 教育(62003)
- 自然(61208)
- 自然科(59727)
- 自然科学(59711)
- 自然科学基金(58579)
- 编号(56211)
- 资助(52611)
- 发(47639)
- 成果(45341)
- 重点(43135)
- 课题(41325)
- 部(39285)
- 创(39008)
- 发展(38613)
- 展(37982)
- 国家社会(37130)
- 创新(36514)
共检索到4510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葛堃 邹珊 张东祥 卢新海 陈丹玲
架构产业一体化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逻辑框架的基础上,运用SVR算法、SBM-DEA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PVAR模型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一体化对GTFP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2004—2017年,产业一体化与GTFP均表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呈中度协调状态,但产业一体化整体滞后于绿色经济发展;长期来看,产业一体化对GTFP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其逆向过程并不明显;短期来看,产业一体化对GTFP的驱动作用由强转弱,GTFP对产业一体化的冲击效应却始终微弱,说明产业一体化是GTFP的直接驱动变量,相反则不成立。
关键词:
产业一体化 GTFP 影响 PVAR模型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卢新海 陈丹玲 匡兵
研究目的:揭示并分析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间的耦合交互关系,从空间效应视角探寻两者协调发展路径。研究方法:SVR算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效率间存在彼此影响、相互约束的耦合协调关系;(2)2003—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局部差异显著;(3)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耦合效应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逐步显化,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根据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耦合特征,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策略和城市土地利用管控策略,推动产业与土地要素的高效融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曦 张陶 段宜嘉 方晓萍 周家宇
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化发展意义重大。发展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区需要认清其绿色化发展的整体水平,比照差距,寻找原因,推动各地区科学、有序和高质量发展。文章从绿色生态、绿色生活、绿色生产等三个层面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化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其空间差异展开了实证。研究认为,各地区绿色化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形成的原因具有异质性,而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以及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开放开发程度是对其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对此,新阶段应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深入推进地区城镇化水平、推动地区开放开发,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绿色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琳 谈肸 徐洁
从市场一体化的支撑因素和表征因素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综合指标和复合指标,运用投影寻踪聚类评价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1999-2013年间的市场一体化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估与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15年间市场一体化水平得到了加速提升,但发展的协调性不足,还处于以城市间联系度为单一支撑的较低级发展阶段;三大分城市群市场一体化水平呈现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梯级分布格局;武汉城市圈市场一体化呈现出"四要素协同驱动"特征,环长株潭城市群呈现出以城市间联系度为主导推动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单要素驱动"特征,环鄱阳湖城市群则呈现出以城市间联系...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市场一体化 评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雪松 孙博文
实现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区域一体化,既能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也能够向西部传递发展势能,缩小西部与中东部的差距。参照了世界银行从密度、距离与分割3个维度对区域一体化的界定,构建了区域一体化评价体系;采用2000~2010年数据,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内部区域一体化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研究显示:(1)长株潭城市圈区域一体化水平最高,武汉城市圈次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最低,但三大城市群一体化水平都呈现逐渐增长趋势;(2)三大城市群在市场一体化、行政一体化及社会一体化变化水平差异明显但总体差距逐渐缩小;(3)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推动下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进程最快...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传清 黄磊
采用改进的熵值法,从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增长质量和绿色生活四个维度对2005~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绩效进行系统评估。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整体呈快速上升态势,但内部分异显著,武汉城市圈和武汉、长沙、南昌三大中心城市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增长质量的提升是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最重要的引擎,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的绿色发展贡献较弱;组团式集聚绿色发展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的主要演变趋势,绿色发展要素持续向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聚集。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绩效,必须大力推进绿色城市建设,促进园区低碳循环绿色转型发展,创新驱动产业绿色发展,加强跨区域合作联合推进污染防控,积极践行绿色生态政治。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传清 黄磊
采用改进的熵值法,从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增长质量和绿色生活四个维度对2005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绩效进行系统评估。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整体呈快速上升态势,但内部分异显著,武汉城市圈和武汉、长沙、南昌三大中心城市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增长质量的提升是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最重要的引擎,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的绿色发展贡献较弱;组团式集聚绿色发展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的主要演变趋势,绿色发展要素持续向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聚集。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绩效,必须大力推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小玉 邱信丰
工业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是绿色制造的内在要求。长江中游城市群同处工业化中期阶段,共同面临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难题。在"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理念下,走绿色工业协同发展之路是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存在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大、降能耗任务严峻、绿色发展协作程度低等问题,有必要从绿色工业选择、绿色技术研发、绿色产品市场体系共建及工业废弃物绿色处理等层面构建协作机制,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从生产到消费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工业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工业绿色发展 协作机制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小玉 邱信丰
工业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是绿色制造的内在要求。长江中游城市群同处工业化中期阶段,共同面临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难题。在"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理念下,走绿色工业协同发展之路是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存在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大、降能耗任务严峻、绿色发展协作程度低等问题,有必要从绿色工业选择、绿色技术研发、绿色产品市场体系共建及工业废弃物绿色处理等层面构建协作机制,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从生产到消费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工业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工业绿色发展 协作机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丹玲 卢新海 张超正
从理论层面揭示区域一体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ULUE)的内在机理,构建区域一体化背景下"规模+结构+集聚"的ULUE测度体系,并综合利用小波神经网络、空间分异模型和空间回归分析探索2003-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从2003的0.561 4增长至2015年的0.811 1,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②ULUE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具有空间上的关联特征和集群趋势。且由于不同集聚区内扩散效应在空间上渗透不均衡,其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③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在空间关联上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和"门当户对"的特征,地理位置的空间相邻、投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似是其空间关联的主要成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慧君 张卫良
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载体,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开始主导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有利于解决行政区划分割造成的区域经济联系松散、产业分工配置不合理、综合治理缺乏整体性等问题。李琳教授撰写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模式选择与机制研究——基于市场、产业、空间三维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一书,以中国新经济横轴的中部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市场基础、产业支撑、空间载体三重维度为分析逻辑,探究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模式选择、发展机制及实现策略,视角独到,论证严谨,方法创新。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耀彬 喻群 李汝资
本文从市场一体化、产业分工、城乡统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与保障六方面构建了城市群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演进格局进行了测度,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方法进一步对各城市群产业融入份额及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总体上还处于初中级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分维度过程不仅体现在整个城市群发展的水平上,而且体现在各个子城市群的空间分异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群经济总量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三次产业内部竞争不仅体现在竞争份额不同上,而且体现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魏后凯 朱焕焕
采用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隶属度方法 ,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和腹地层次进行界定和划分,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三圈(群)组成的多中心城市集群,其空间范围分为核心区、紧密腹地和竞争腹地三个层次。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将经历圈内一体化、三圈融合和高度一体化三个阶段。当前应把圈内一体化与三圈(群)融合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同步推进,着力强化城市群竞合意识,改革现行政绩考核制度,搭建三圈融合的支撑平台,建立长效的统筹协调机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耀彬 喻群 李汝资
本文从市场一体化、产业分工、城乡统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与保障六方面构建了城市群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演进格局进行了测度,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方法进一步对各城市群产业融入份额及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总体上还处于初中级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分维度过程不仅体现在整个城市群发展的水平上,而且体现在各个子城市群的空间分异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群经济总量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三次产业内部竞争不仅体现在竞争份额不同上,而且体现在发展潜力上也存在较大差距上。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成立跨区域协调管理机构、建立跨区域合作共享机制、拓展城市群产业链融通机制、推进产业一体化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邝嫦娥 李文意
基于2005—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面板数据,从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影响机理出发,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环境规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正式、非正式环境规制和绿色经济效率在空间上均存在正相关关联性。(2)正式、非正式环境规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影响,环境规制能提升邻近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区域上,正式、非正式环境规制对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3)研发投入和经济发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正相关影响,地区开放程度具有显著负相关影响,固定资产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不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