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03)
- 2023(9776)
- 2022(8515)
- 2021(7770)
- 2020(6590)
- 2019(15341)
- 2018(14967)
- 2017(29523)
- 2016(16402)
- 2015(18457)
- 2014(18653)
- 2013(18626)
- 2012(17678)
- 2011(16136)
- 2010(16356)
- 2009(15367)
- 2008(15313)
- 2007(14206)
- 2006(12345)
- 2005(11169)
- 学科
- 济(73444)
- 经济(73385)
- 管理(46898)
- 业(43819)
- 企(34353)
- 企业(34353)
- 方法(32618)
- 数学(29315)
- 数学方法(29003)
- 农(20748)
- 地方(18830)
- 中国(18482)
- 财(18171)
- 学(14620)
- 贸(14196)
- 贸易(14189)
- 业经(13990)
- 易(13744)
- 农业(13535)
- 制(12896)
- 环境(12017)
- 和(11094)
- 策(11019)
- 银(10813)
- 银行(10786)
- 地方经济(10685)
- 务(10515)
- 财务(10479)
- 财务管理(10455)
- 行(10304)
- 机构
- 学院(241309)
- 大学(239784)
- 济(103251)
- 经济(100987)
- 管理(92713)
- 研究(84600)
- 理学(79450)
- 理学院(78532)
- 管理学(77222)
- 管理学院(76771)
- 中国(64034)
- 科学(52521)
- 京(50746)
- 财(46650)
- 所(43986)
- 农(43213)
- 研究所(39984)
- 中心(39076)
- 江(37874)
- 财经(36553)
- 业大(36375)
- 农业(34321)
- 经(33033)
- 范(32236)
- 北京(31963)
- 师范(31959)
- 经济学(31510)
- 院(30568)
- 州(29778)
- 经济学院(28537)
- 基金
- 项目(158537)
- 科学(124864)
- 研究(115719)
- 基金(114287)
- 家(99529)
- 国家(98739)
- 科学基金(83889)
- 社会(72844)
- 社会科(69130)
- 社会科学(69105)
- 省(62841)
- 基金项目(60277)
- 自然(54065)
- 划(53318)
- 自然科(52735)
- 教育(52720)
- 自然科学(52717)
- 自然科学基金(51767)
- 编号(47666)
- 资助(47130)
- 成果(38783)
- 重点(36301)
- 发(35975)
- 部(35344)
- 课题(33281)
- 创(32367)
- 科研(30569)
- 创新(30389)
- 国家社会(29631)
- 教育部(29620)
共检索到3586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文化 樊桦 李连成 杨洪年
交通运输是目前我国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领域。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要求下,加快交通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优化结构、提高技术和加强管理,全面提高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减低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黄莹 廖翠萍 赵黛青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部门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急剧增加。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交通的低碳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通过预测不同情景下广东省2020年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分析不同政策选择对交通部门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影响,进而梳理出广东省交通部门的节能减排途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建翠
本文利用交通运输部门运输产品的历史数据和经济增长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方法,预测了未来中国交通运输部门的运输产品,在此基础上,测算了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并计算了潜在的节能能力。研究结果发现:①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交通运输量还会处于高速增长期;②伴随着交通运输量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也会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社会的增长速度;③在2050年,中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时,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占全社的比重、排放的CO_2占全社会的比重分别是16%和14%左右,低于目前发达国家的比重;④通过对节能潜力的分析,发现交通模式的改变会增加能源消费量,而技术进步对降低能耗的作用非...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玲 丁浩
低碳经济时代,石油价格变动对能源系统碳减排潜力的影响值得重视。本文在对未来2 0年内油价总体走势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不同油价水平下能源系统内电力、交通运输行业能源选择及其碳减排潜力的变化进行了情景分析。从整体上看,即使考虑气候政策的约束,油价变动给能源系统碳减排潜力带来的影响仍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史作廷
本文在对节能减排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工业领域、建筑领域和交通领域的节能增效成绩,发现工业领域产品单耗持续降低,公共建筑能效水平有所改善,交通领域更加绿色低碳,这些领域节能增效潜力显著。然后从推进绿色制造、提升建筑能效、构建绿色低碳运输方式、推动产业园区节能改造、创新驱动提升节能效用、完善市场化节能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提升中国重点领域节能增效潜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节能 碳达峰 碳中和 能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庆琦 赵嵩正 肖伟
为了应对交通运输需求上涨和能源危机的挑战,有必要挖掘结构性节能潜力。文章选取1988~2008年GDP、各模式运输周转量和能耗量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交通运输结构、能源强度和经济的交通运输依存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并由此建立VEC模型。对VEC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表明,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不仅有利于降低能源强度和经济的交通运输依存度,也对自身进一步优化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这些影响具有长期持续性。鉴于此,提出了促进交通运输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包括:体制改革、模式协作、市场细分和需求管理等。
关键词:
交通运输 能耗 结构 量化分析 VEC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本照 刘淇 王海涛
文章以客运量和货运量为产出指标构建了新的DEA模型,测算了2005~2012年中国各省市交通运输业能源利用效率,并利用Malmquist指数对交通运输业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间,交通运输业能源利用技术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其能源利用技术纯技术效率的低下;各地区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存在地区性差异,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能源利用效率在样本期间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东北部地区能源利用效率在样本期间有所下降,是其能源利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下降造成的。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业 DEA 产出指标 运输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邓志浩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它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我国在社会发展、经济增长过程中,交通运输业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大量的数字表明,落后的交通运输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瓶颈”产业.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重视和加速发展交通运输产业,制定合理的交通运输产业政策,迅速改变交通运输产业的落后面貌,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亟待解决的重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安岗 郁培丽 石俊国
能源利用效率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工业部门2003年至2010年38个行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随机前沿方法对各行业的技术效率进行测定和比较,并对各行业的节能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最高,其次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源密集型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最低。各行业能源效率都有提高的趋势,节能潜力因行业而异。针对不同行业的节能潜力,政府应采取不同的节能激励政策。本研究可以为识别行业节能潜力差异性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能源利用技术效率提高和经济的可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媛媛 姚恩建 徐洪磊 黄全胜 吴睿 王人洁
交通运输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行业之一。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交通运输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础能力等还存在一些不足。该文从减缓和适应2个角度出发,梳理了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展的政策与行动,分析了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基础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交通运输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总体策略和路径,以及提升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思路和建议,以支撑交通运输领域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孔庆宝 张燕江
通过建立随机前沿分析模型,本文对福建三大产业能源效率、节能潜力进行测算。结果发现国企产值在第一产业中比重越大,该产业能源效率越低;对于二、三产业而言,国企反而能源效率更高;对外开放程度能够改善第一、二产业的能源效率,而不利于第三产业的能源效率提高;第三产业的可行能源效率提高潜力最大,第一产业次之,最差是第二产业,但是第二产业依然是福建省节能的关键着力点。
关键词:
能源效率 节能 随机前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建翠 朱承亮
本文基于生产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合理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利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2012~2021年中国地区能源效率,分析了各地区节能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整体全要素能源效率处于较低水平,呈现先升后降随后平稳态势;(2)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区域异质性,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只有中部区域存在σ收敛;(3)大部分省域的节能潜力较大。为提高地区能源效率、实现节能目标,应该提高研发投入,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建立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促进能源的合理流动;实行一地一策,制定差异化的节能政策和环境规制政策,注重不同政策之间的协同效应,促进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冰 张磊
本文采用DEA方法分析了山东传统产业的能源效率,测算了各行业的节能潜力,并运用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能源利用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提高能源效率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山东的传统产业能源效率呈上升态势,但相对于先进省份仍然较低,且已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存在着较大的节能潜力,需要通过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壮大企业实力等手段,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
能源效率 节能潜力 传统产业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史丹
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别与国际差别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是当前的技术经济水平下通过采取措施可能实现的节能潜力。以国内最高能源效率为比较标准计算中国的节能潜力不仅比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准更符合实际,而且还可以做到能源资源公平合理地配置。中国能源效率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能源效率最低的地区主要是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以煤炭消费为主的内陆省区。提高中国的能源效率需要改变目前地区自我平衡的能源配置方式,使能源流向效率高的地区。各地区在制定节能措施时既要考虑影响能源效率的一般性因素,也要考虑本地区的特殊因素,另外,中国也不能不分地区地实行同一节能降耗的目标。
关键词:
能源效率 地区差异 节能潜力 效率趋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