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50)
- 2023(15025)
- 2022(12818)
- 2021(11743)
- 2020(9924)
- 2019(22556)
- 2018(22495)
- 2017(43751)
- 2016(23799)
- 2015(26679)
- 2014(26606)
- 2013(26524)
- 2012(24188)
- 2011(21546)
- 2010(21509)
- 2009(20033)
- 2008(19836)
- 2007(17591)
- 2006(15710)
- 2005(14165)
- 学科
- 济(98895)
- 经济(98742)
- 业(94466)
- 管理(88886)
- 企(85282)
- 企业(85282)
- 方法(43904)
- 数学(34461)
- 数学方法(34111)
- 财(33038)
- 业经(31242)
- 农(30810)
- 务(23796)
- 财务(23721)
- 财务管理(23691)
- 中国(23637)
- 制(23229)
- 企业财务(22472)
- 农业(21504)
- 技术(19761)
- 和(19473)
- 环境(18780)
- 划(18602)
- 理论(18525)
- 学(18382)
- 地方(17594)
- 体(17131)
- 贸(16423)
- 贸易(16415)
- 策(16039)
- 机构
- 学院(343946)
- 大学(341863)
- 管理(142471)
- 济(139268)
- 经济(136341)
- 理学(122734)
- 理学院(121497)
- 管理学(119784)
- 管理学院(119158)
- 研究(108650)
- 中国(83835)
- 京(72580)
- 财(67425)
- 科学(65603)
- 农(54946)
- 所(53594)
- 财经(53313)
- 江(51244)
- 业大(50314)
- 中心(49386)
- 经(48328)
- 研究所(48214)
- 北京(45617)
- 农业(42898)
- 范(41560)
- 师范(41211)
- 州(40923)
- 经济学(40859)
- 院(39596)
- 财经大学(39370)
- 基金
- 项目(229836)
- 科学(182284)
- 研究(171085)
- 基金(168075)
- 家(144508)
- 国家(143261)
- 科学基金(125195)
- 社会(108479)
- 社会科(102811)
- 社会科学(102786)
- 省(90132)
- 基金项目(89707)
- 自然(81139)
- 自然科(79218)
- 自然科学(79202)
- 自然科学基金(77815)
- 教育(76882)
- 划(74521)
- 编号(69713)
- 资助(68313)
- 成果(55770)
- 部(50671)
- 重点(50436)
- 创(49955)
- 发(48600)
- 课题(47063)
- 制(46099)
- 创新(45976)
- 国家社会(44163)
- 业(43962)
- 期刊
- 济(158766)
- 经济(158766)
- 研究(102171)
- 中国(63603)
- 管理(56599)
- 财(54962)
- 农(51458)
- 学报(49227)
- 科学(47487)
- 大学(38352)
- 学学(36292)
- 农业(35644)
- 教育(33539)
- 技术(30936)
- 融(29809)
- 金融(29809)
- 业经(27881)
- 财经(26370)
- 经济研究(23670)
- 经(22468)
- 问题(20530)
- 业(20039)
- 技术经济(18493)
- 现代(17340)
- 理论(17080)
- 科技(16611)
- 财会(16445)
- 商业(15539)
- 实践(15449)
- 践(15449)
共检索到5065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宗刚 陈鸣 韩建飞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理论和LMDI分解法,对1997—2010年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及其5个子行业能源消耗进行测算,并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碳排放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建立起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将直接碳排放变动分解为能耗效率、行业规模等3种效应,将间接碳排放变动分解为完全消耗系数、行业规模等4种效应。结论表明,行业规模是导致直接、间接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完全消耗系数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不能忽视,累积贡献率达到52.42%。而能源结构调整的抑制效应不明显,累积贡献率只达到间接碳排放的-26.61%,只依靠能耗效率提高不能抑制碳排放的快速增加。所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应建立新的节能机制,通过进口、产业升级等多个手段减少中间环节能耗,减少碳排放。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孔玉生 吴怡倩
一、引言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和经济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证券市场日趋成熟,上市公司的运营状况、财务数据似乎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折射到股价上来。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股价变动是否与会计信息有着某种联系。鉴于一些著名的上市公司扩张案例,笔者发现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的扩张迅速,为了深入探究上市公司扩张的短期市场反应,本文拟采用事件研究法,选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股价对于企业扩张信息的短时反应进行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贤梅 胡汉辉 周海波
借助MalMquist-DEa模型,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005~2013年期间运行数据从时间动态维度、空间区域维度以及所有制形式维度进行效率差异测算,最后提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改善是未来产业的主要提升之路。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晓旭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国(地区)的制造业水平,在一国(地区)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紧抓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品系列和产业布局。本文试分析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影响,并探索该行业应对税制改革可能采取的措施,以期对推进经济发展和促进新《企业所得税法》的顺利实施有所裨益。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叶志斌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具有了相当的基础,但整体上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需要在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创新优势的同时,积极探索合作创新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并形成多渠道、多种办法培养、引进和利用人才的机制。
关键词:
浙江 交通运输设备 制造业 技术创新能力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殷秀清 张峰 董会忠
本文针对国内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模式不合理、投入产出低下的问题,建立了超效率DEA分析模型,并利用国内31个省份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历史数据,对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绩效进行探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内运输设备制造业整体投资绩效有待提高;投资绩效分布情况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异;中、东、西部地区投资绩效呈现"东部地区领先,中、西部地区赶超"之势。此外,结合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绩效较低地区的投资冗余与产出不足情况,提出了改进措施,为运输设备制造业后期投资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兰梓睿 张宏武
以中国区域交通运输业为研究对象,在全要素效率分析的前提下,基于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2006-201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DEA模型对各个省份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绝大部分省份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率在样本期间呈现出上下起伏不稳定的态势;全国和四大经济区域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率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凹"型走势,其中东部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和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尹希果 刘培森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提出制造业集聚的理论框架,采用200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城镇规模、交通运输与制造业集聚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城镇规模、知识密集度、交通运输及固定资产投资对制造业集聚的促进作用依次递减,提高信息化水平会降低制造业集聚程度;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存在区域差异。城镇规模、交通运输与制造业集聚的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城镇规模与制造业集聚呈"U"形关系,城镇化带来的拥挤效用快于促进作用;东部地区交通运输与制造业集聚呈"倒U"形关系,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将长期处于集聚效应递增阶段。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影响因素 城镇规模 交通运输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胥朝阳 夏菁 王瑞
本文选取2012年发生并购的交通运输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非参数DEA-MAlMquist模型,对交通运输制造业并购前后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及其分解指数的变化情况及并购样本个体的绩效状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并购后期,我国交通运输制造业的绩效有明显改善,且绩效的改善源于技术进步和技术利用率的提高。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田泽 肖玲颖 刘超 王雨璇 任阳军
基于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口、土地、经济多维度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水平长期和短期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时间惯性”:(1)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都对本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长期影响要大于短期影响,其中,人口城镇化是推动本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口城镇化对相邻地区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2)分区域来看,人口城镇化会显著抑制东部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增长,但能够促进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增长,而东、中、西地区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东、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东部地区经济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3)分阶段来看,两个阶段城镇化(人口、土地和经济)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长期影响均普遍高于短期影响,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在不断加深。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董会忠 郭雪莲
文章基于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交通运输业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并结合核密度曲线与重心—标准差椭圆模型考察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偏低,呈现分散性区域聚集特征;样本研究期间,处于高值效率区的省份数量明显减少,且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人均GDP、交通运输强度、环境治理强度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交通运输结构和资本存量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有负面抑制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滨霞 周东海 蒋远营
近年来,中国交通运输业能源需求持续走高,雾霾、全球变暖和碳排放等问题逐渐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在能源消费迅速激增的背景下,分析交通运输业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5—2016年运输业对碳排放的四个诱发因素,采用贝叶斯MCMC估计方法,建立多元时变参数TVP-SV回归模型,研究中国交通运输业对碳排放的时变成因。结果表明,CO_2对四个驱动因素的弹性均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能源强度在碳排放中起主导作用。研究还发现,私家车因素对碳排放的传导强度逐年增强,而客运和货运的传导强度逐渐减弱;在减排方面,私家车数量的影响比货运和客运更为关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泽 肖玲颖 任阳军
文章在测度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片三大区域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其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并运用变异系数和固定效应收敛模型检验其收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三大区域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较为接近,均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长江经济带和珠江流域片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区域差异呈现缩小趋势,而黄河流域呈现扩大趋势;就贡献率而言,超变密度是长江经济带和珠江流域片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间差异是黄河流域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和珠江流域片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的地区绝对差异均呈缩小趋势,而黄河流域的地区绝对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此外,长江经济带和珠江流域片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存在σ收敛特征,黄河流域不存在σ收敛特征,但三大区域都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庆琦 赵嵩正 肖伟
在分析能源价格等因素对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设置了10个相关研究假设,并采用1988~2010年时序数据和层级回归方法对其进行检验,研究能源价格对交通运输碳排放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88~2010年我国能源价格的变化未对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产生显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建议政府综合采用多种政策手段,从促进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角度入手,通过交通需求管理和行为引导达到建设低碳交通系统的目的。
关键词:
能源价格 交通运输 碳排放强度 调节效应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柴建 邢丽敏 周友洪 魏宝来 汪寿阳
近年来愈发严重的雾霾天气,使得交通运输行业的节能减排问题成为中国能源与环境战略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因此,有必要研究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对节能减排的影响效应。在考虑别国交通运输行业结构变化对我国交通节能减排示范效应以及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本文利用19902011年公路、铁路、水运、民航客货周转量和交通碳排放量的数据,构建以中国、美国、欧盟以及日本为截面个体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对于结构减排效应最明显的日本和欧盟来说,日本铁路周转量占比每提高1%,本国的单位周转量碳排放减少3.63%,欧盟水运周转量占比每提
关键词:
交通结构 碳排放 面板数据模型 影响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