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65)
2023(7822)
2022(5973)
2021(5339)
2020(4454)
2019(10037)
2018(10112)
2017(18751)
2016(10305)
2015(11567)
2014(11780)
2013(11023)
2012(9918)
2011(8811)
2010(9114)
2009(8402)
2008(8408)
2007(7940)
2006(7220)
2005(6845)
作者
(30432)
(25221)
(24946)
(23929)
(16139)
(11890)
(11429)
(9779)
(9664)
(9104)
(8645)
(8372)
(8362)
(8334)
(8056)
(7786)
(7479)
(7471)
(7246)
(7159)
(6511)
(6345)
(6204)
(5792)
(5719)
(5706)
(5624)
(5606)
(5184)
(5154)
学科
(39230)
经济(39184)
管理(28899)
(27292)
(22805)
企业(22805)
中国(15321)
(12899)
业经(11127)
(10545)
方法(10474)
地方(9496)
(9424)
(8930)
(8870)
农业(8335)
理论(8308)
数学(7822)
(7728)
银行(7703)
数学方法(7634)
(7440)
(7326)
(7199)
(6826)
金融(6819)
(6555)
贸易(6550)
教育(6418)
(6336)
机构
学院(142314)
大学(141791)
(54097)
研究(53697)
经济(52665)
管理(50361)
理学(41982)
理学院(41456)
管理学(40498)
中国(40322)
管理学院(40213)
科学(32784)
(31947)
(27727)
(26402)
(26151)
研究所(24986)
(24326)
中心(23413)
业大(20910)
(20651)
农业(20490)
师范(20390)
北京(20362)
(20167)
财经(19737)
(19139)
技术(18203)
(17758)
(17549)
基金
项目(90990)
科学(70772)
研究(67926)
基金(63692)
(56403)
国家(55911)
科学基金(46843)
社会(41530)
社会科(39166)
社会科学(39155)
(36543)
基金项目(32272)
教育(31565)
(30747)
自然(29247)
编号(28661)
自然科(28614)
自然科学(28601)
自然科学基金(28084)
资助(25472)
成果(24728)
课题(21412)
重点(20982)
(20460)
(18946)
(18567)
(17474)
项目编号(17352)
创新(17288)
(17186)
期刊
(67938)
经济(67938)
研究(45362)
中国(36702)
(25968)
学报(24920)
教育(22989)
科学(22182)
管理(21959)
(20774)
大学(18914)
学学(17383)
农业(17075)
(14367)
金融(14367)
技术(13864)
业经(12106)
经济研究(10846)
财经(9977)
(9103)
问题(8935)
图书(8891)
(8713)
(7808)
(7726)
(7453)
论坛(7453)
现代(7047)
职业(7022)
国际(6964)
共检索到2343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阳  苏兵  姬浩  
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主要是指以区域经济体系的整体规划作为发展导向,按照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的结构和要求进行构建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根据城市圈经济的特点及陕西的区位条件和战略布局,本文提出陕西应当将城市圈经济作为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具体模式,由内、中、外三个圈层构成。并提出与之相契合的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的基本构架。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方轮  
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要均衡开展,在着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的同时,提升运输效用;交通运输一体化推进应循序渐进,分阶段规划、建设;交通运输一体化必须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如改革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完善投融资体制和相关配套法规等;交通运输一体化构建应由政府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陈欢   程亚杰   黄钦炎   全胡洋  
<正>广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广州交信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交信投科技)以交通运输主动安全防控数智化转型为目标,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融合应用为场景,构建多维度信息感知、立体化风险识别、智能化安全防控的交通运输主动安全数智化防控体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夏杰长  熊琪颜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成为当前世界主流的运输模式。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扩大内需市场和促进经济增长、以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是我们的重要战略选择。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根本支撑,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又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条件。在这个背景下,加快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破解扩大内需和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效抓手。高质量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从推动基础设施联网优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促进科技协同创新、完善交通新业态监管体系和加强智库研究支撑等方面着手,形成交通运输政策合力,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珲  周汝胜  周杰  戴刚  
在系统介绍美国联邦政府信息化顶层设计方法(FEAF)的基础上,提出基于FEAF思想和方法的交通运输信息化顶层设计总体架构思路,总结了基于FEAF方法体系的交通运输信息化顶层设计的主要特点,以期为行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树珍  樊凯  陈学斌  
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一组规模不等,性质、形态各异,彼此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并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城镇群。这组城镇群具有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城镇的职能结构、规模等级结构和地域结构。城镇体系是区域经济集聚的结点、交换的中心、流通的枢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先导和核心的作用。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的历史过程。它与交通运输的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但在建设程序卜,交通运输业应处于超前地位。本文拟结合首都地区的实际,探讨二者关系,以及如何改善交通状况以适应城镇体系发展的需要。这里的“首都地区”是指北京、天津、唐山、秦...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堃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 在节约型社会的构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节约型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张艳  闫楚昊  张默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影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该专业在校师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三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其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基于问卷调查结果,构建"岗、课、证"三维一体的课程体系,并提出该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措施。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晨光  
在分析企业战略失败原因的基础上,首先提出战略·业务·人力资源一体化TM战略执行体系框架,然后重点讲解四种通用战略,最后解读战略执行体系流程的计划、执行、评估三阶段的工作项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2019—2021年,在推进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机制下,各有关部门和长三角三省一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扎实推进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方妍  李文兴  
蓝色经济区是依托海洋资源,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为特色,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复合功能区。目前我国蓝色经济区基础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要加强其海陆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统一规划建设港口、铁路、公路、航空内外通达的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形成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联运网络。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海燕  王楠  
建立了基于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模型的LMDI I(Log-Mean Divisia Index Method I)算法,将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划分为公路、铁路、国内水运、国内民航四种方式,利用我国2003-2015年相关数据,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5年间,运输强度Y和交通运输结构S为主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促进因素,交通运输能耗强度R为主要的抑制因素;R自2006年以来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有由抑制转为促进的趋势,而Y和S自2006年以来的情况则相反。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减排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正祥  毕继芳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2015)提出,要将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是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文章在深入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借鉴英国伦敦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及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世界级城市群在交通运输规划、管制、枢纽衔接和政府合作等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加快制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提高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运行效率与衔接度、推动"互联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供需平衡度"模式的创新发展等对策建议,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乃至全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