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36)
- 2023(16575)
- 2022(13449)
- 2021(12175)
- 2020(9869)
- 2019(22091)
- 2018(21416)
- 2017(40934)
- 2016(22060)
- 2015(24336)
- 2014(24343)
- 2013(23869)
- 2012(22108)
- 2011(19791)
- 2010(20589)
- 2009(19920)
- 2008(19244)
- 2007(17731)
- 2006(16123)
- 2005(15177)
- 学科
- 济(96902)
- 经济(96764)
- 业(90700)
- 管理(82041)
- 企(79712)
- 企业(79712)
- 中国(33997)
- 业经(33047)
- 农(32953)
- 方法(32649)
- 财(32247)
- 融(28127)
- 金融(28124)
- 银(26732)
- 银行(26716)
- 制(26691)
- 行(25929)
- 地方(25679)
- 农业(24050)
- 数学(23931)
- 数学方法(23678)
- 务(23063)
- 财务(23009)
- 财务管理(22975)
- 企业财务(21853)
- 技术(19761)
- 体(18872)
- 环境(18389)
- 理论(17807)
- 划(17698)
- 机构
- 学院(318631)
- 大学(310663)
- 济(135414)
- 经济(132545)
- 管理(122731)
- 研究(106833)
- 理学(103090)
- 理学院(102044)
- 管理学(100739)
- 管理学院(100139)
- 中国(89946)
- 财(68535)
- 京(66509)
- 科学(60436)
- 所(53185)
- 财经(52366)
- 江(51576)
- 农(51334)
- 中心(50164)
- 经(47207)
- 研究所(46988)
- 北京(42527)
- 业大(42309)
- 州(41427)
- 经济学(40871)
- 农业(39413)
- 范(39247)
- 院(39139)
- 师范(38874)
- 财经大学(38264)
- 基金
- 项目(198787)
- 科学(158264)
- 研究(151939)
- 基金(142897)
- 家(122023)
- 国家(120829)
- 科学基金(105554)
- 社会(98599)
- 社会科(93572)
- 社会科学(93550)
- 省(80380)
- 基金项目(74769)
- 教育(68485)
- 划(65142)
- 自然(64745)
- 自然科(63120)
- 自然科学(63103)
- 自然科学基金(61998)
- 编号(61865)
- 资助(57424)
- 成果(50398)
- 发(47884)
- 重点(44810)
- 创(44428)
- 课题(43950)
- 部(43476)
- 制(42853)
- 创新(40771)
- 国家社会(40681)
- 业(40587)
- 期刊
- 济(166341)
- 经济(166341)
- 研究(100651)
- 中国(73247)
- 财(56965)
- 管理(52560)
- 农(50542)
- 融(45298)
- 金融(45298)
- 科学(41607)
- 学报(41269)
- 教育(34727)
- 农业(33721)
- 大学(33344)
- 学学(31600)
- 技术(30029)
- 业经(29652)
- 财经(26884)
- 经济研究(24943)
- 经(23199)
- 问题(21264)
- 业(18925)
- 技术经济(17020)
- 贸(16380)
- 现代(16227)
- 财会(15577)
- 世界(15464)
- 商业(15142)
- 国际(14944)
- 会计(14469)
共检索到5130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何寿奎
本文以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与环境保护融合为导向,分析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与环境保护现状,阐述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与环境保护融合的内在机理,剖析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与环境保护融合的政策驱动、绿色发展需求驱动、优质服务动力、转变发展动力、技术创新动力、利益补偿动力等外部融合动力机制,以及行业竞争力动力、基于绿色发展的组织管理制度创新、绩效驱动等内部融合动力机制。研究建议提出:构建低碳交通技术标准体系,健全基于环境保护的交通建设运营治理机制;探索低碳交通与环境保护成本补偿制度,优化交通运输业产业结构,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技术升级;建立公路建设与运营环境风险智能控制机制,应用智能技术对交通运输业环境进行协同治理。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何静
交通运输状况是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特别在山区 ,是农村对外开放的重要条件 ,交通运输通过影响市场、分工从而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交通运输架起了连接农产品与市场的桥梁 ,促进了资源和产品开发利用。为此 ,应制定优先发展山区农村交通的特殊政策 ,进一步广开筹资渠道 ,加大投资力度 ,改善农村的道路交通状况
关键词:
交通运输 农业结构 农产品 市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韩彪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战略的选择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而且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这是一个需要充分研究的课题。关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战略,普遍认为有三种可选方案:一是滞后型发展战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运输需求没有弹性。长期以来,我国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了这种战略。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失败的战略,不能再采用了。二是超前型发展战略。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摆在超前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张甲雄
战后日本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这是与它一贯重视交通运输业的建设和发展分不开.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日本国内已形成了由铁路、公路、海运、航空等几种运输方式组成的能够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和国民旅行需求的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1989年,日本拥有铁路27121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014.8公里,客运量为212.89亿人,货运量为8283万吨;拥有公路11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61公里,客运量为558.28亿人.货运量为58.88亿吨;拥有港口1028个,其中特定重要港口20个,重要港口113个,地方港口895个,避风港35个,港口吞吐量31.66亿吨;拥有机场82个,其中国际机场3个,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西南战略研究协作中心交通发展战略课题组
三、对策选择加快以综合运输体系和信息传播体系为主轴的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是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确定的重大产业发展战略任务。西南实现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也主要在于是否能超前建设成一个铁路为骨干、公路为基础、水运、航空综合发展的运输体系。从现在起,走向2000年仅有13年时间,要实现前述交通运输发展的战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岳平
本文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系统研究了我国经济结构变化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研究表明: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对交通运输业需求影响最大的部门是原材料型重工业。在数量上影响货物运输增长的主要因素还是经济总量;影响旅客运输需求的主要是结构因素,其中城镇化因素比产业结构因素影响更大。预计未来20年内,我国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和国际集装箱运输量年均增速将达10%以上,这对加大沿海港口的建设力度,并将集装箱运输由沿海区域向内陆地区推广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交通运输业 投入产出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宝顺
1.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重要而又特殊的物质生产部门。它本身创造着使用价值和价值,又保证着整个社会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因其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同步进行,使交通运输的能力不能储存和调拨,因而必须以能力“闲置”的形式超前发展。旧中国留给我们的交通运输业是一个极为落后的烂摊子。新中国成立后经过40多年努力,我国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但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仍然处于滞后状态,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研究"课题组 高敏雪
本文首先着眼于交通运输业的规模与结构,井深入到企业层面,获得了对当前交通运输业整体状况的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交通运输业的外部效应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的溢出效应,旨在进一步反映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得出主要结论为:一是近10余年间,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交通运输业整体发展与中国经济发展大体一致;二是交通运输业的外部效应明显。在产业关联方面,其后向联系较弱,前向联系较强。在能耗方面,虽然能源消耗总量持续增长,但能源消耗强度有明显下降;三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在各省区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业 产业关联 能源消耗 空间溢出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姚天恩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大发展。但现有交通运输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在发展中借鉴国外经验,显得十分重要。一、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我国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落后于欧美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宋德勇 张麒
研究目标:构建指标体系来测度2006~2018年中国不同类型城市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融合的水平与差异,探究其演变规律及驱动力。研究方法:从融合基础、融合深度和融合绩效三个维度,采用AHP-Entropy组合赋权法构建融合指数,综合运用指数分解、对比分析法和σ敛散分析法,探究融合水平的时空差异与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全国城市的整体融合水平持续改善,其中技术进步是核心动力,发展方式转变是重要路径,环境治理强度是关键支撑;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融合的演进及驱动力差异显著;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融合,是资源型城市破解“资源诅咒”的重要途径;以“增长极”为引领的城市群一体化,能够有效提升区域整体融合水平。研究创新:从融合的视角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并发现了资源型城市和城市群融合水平的提升路径。研究价值:有助于厘清不同城市的融合水平和驱动力差异,对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精准施策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经济高质量发展 融合指数 城市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彭志敏 吴群琪
利用2006—2015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的相关指标数据,运用耦合协调理论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结合ArcGIS10.2软件和GeoDa0.95软件,分析了中国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态势及其区域差异和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中国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的发展并不平衡,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偏低;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两业融合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空间分异特征;中国省域两业融合态势呈现出东高西低的"三级阶梯"空间分类特征;中国省域两产业融合发展水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业 旅游业 产业融合 耦合协调度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媛 任保平
中国现代交通运输业增长质量状态的量化是交通运输业增长质量问题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的基础。本文从现代交通运输业增长质量的内涵出发,构建出由18个基础指标构成的测度现代交通运输业增长质量的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均值化方法对各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以基础指标的协方差矩阵作为输入,对2004~2013年中国现代交通运输业增长质量进行测度。结果表明,过去十年间我国现代交通运输业总体层面的增长质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具体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方面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关键词:
现代交通运输业 增长质量 主成分分析法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卢幸烨 马晓明 熊思琴
交通运输业是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要部门之一。通过super-SBM模型测算分析中国东部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碳排放效率后可以发现,中国东部地区各省市交通运输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环境效率之间的水平差距较大,大部分省市的交通运输业还存在着较大的节能减排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