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82)
2023(6018)
2022(4991)
2021(4387)
2020(3454)
2019(8178)
2018(7540)
2017(15392)
2016(8197)
2015(8929)
2014(8806)
2013(8944)
2012(8274)
2011(7329)
2010(7424)
2009(6824)
2008(6688)
2007(6222)
2006(5463)
2005(4899)
作者
(24057)
(20261)
(20208)
(19203)
(12818)
(9719)
(8955)
(7839)
(7662)
(7215)
(7031)
(6754)
(6463)
(6431)
(6348)
(6295)
(5908)
(5856)
(5793)
(5620)
(4887)
(4792)
(4792)
(4687)
(4659)
(4481)
(4421)
(4221)
(4171)
(3934)
学科
(44384)
经济(44342)
管理(21597)
(19888)
方法(19522)
数学(18309)
数学方法(18231)
中国(15621)
(13750)
企业(13750)
地方(11469)
(9440)
(8922)
城市(7121)
(6984)
贸易(6977)
(6799)
金融(6799)
业经(6787)
(6670)
环境(6621)
农业(6599)
(6576)
(6441)
地方经济(6199)
(5996)
银行(5980)
(5766)
(5419)
人口(5343)
机构
大学(122375)
学院(120723)
(59985)
经济(58809)
管理(46516)
研究(44476)
理学(40021)
理学院(39539)
管理学(39027)
管理学院(38790)
中国(33569)
(27262)
(25723)
科学(24304)
财经(22189)
(21992)
经济学(20990)
(20348)
中心(20014)
研究所(19597)
经济学院(19204)
(18573)
(17481)
财经大学(16726)
业大(16157)
北京(15968)
(15912)
农业(14632)
(14447)
师范(14321)
基金
项目(82464)
科学(66955)
基金(64069)
研究(56751)
(56502)
国家(56151)
科学基金(49177)
社会(41058)
社会科(39279)
社会科学(39269)
基金项目(34158)
自然(31508)
自然科(30914)
自然科学(30907)
自然科学基金(30368)
(29776)
资助(26076)
(25808)
教育(25028)
编号(19894)
(19038)
国家社会(18695)
重点(18524)
(18235)
教育部(16724)
(16394)
人文(16128)
创新(15586)
科研(15381)
大学(15093)
期刊
(63158)
经济(63158)
研究(41791)
中国(21603)
(20341)
科学(17912)
管理(17040)
学报(17027)
(15500)
(13730)
金融(13730)
大学(13062)
学学(12766)
财经(11877)
经济研究(11283)
问题(10478)
(10410)
农业(10258)
技术(8577)
业经(8535)
城市(7270)
(7113)
统计(7045)
技术经济(6550)
现代(6314)
(6301)
商业(6278)
(6188)
(5845)
国际(5822)
共检索到1825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魏守华   吴海峰   钱非非  
针对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率和城市规模明显分化的现象,本文从向心力的集聚效应和离心力的通勤成本视角进行研究。理论模型和1990—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回归结果显示,地铁等交通设施改善和基于市场潜力的消费集聚效应会增大均衡时城市规模,区位基础等本地特征因素也会影响均衡城市规模。稳健性和异质性检验表明,交通设施的改善驱动高等级大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来自市场潜力的集聚效应是中小城市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分解关键解释变量的计量结果表明,城市群,特别是都市圈的中小城市的人口快速增长得益于圈层结构中市场潜力带来的集聚效应,而内陆和东北的孤立中小城市因市场潜力弱而人口增长缓慢。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市场潜力通过增加产品需求和提升工资水平、交通设施改善通过提高有效劳动力数量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吸引人口流入并推动人口增长,且房价调节关键解释变量与人口增长的关系。为促进城镇体系协调发展,国家应构建“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外围中小城市”多层次空间格局,优化区域空间功能分工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覃成林  朱永磊  
本文将可达性引入到城市人口增长模型中,分析了铁路提速引起的沿线城市可达性变化,进而对其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铁路提速对沿线城市人口增长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铁路提速所导致的沿线城市可达性每提高1%,可使其人口出现0.39%的相应增长。特别是,对于提速沿线城市,其可达性每提高1%,可引起人口出现0.52%的相应增长。但对于非提速沿线城市,这种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铁路提速对提速沿线城市人口增长影响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我国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的可达性每提高1%,可引起其人口分别出现0.90%、1.5%的相应增长,但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这种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佳  陈浩  
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对城市交通设施和人口集聚密度影响城市生产率的协同机制进行了分析。城市交通设施水平提高对城市产出效率增长存在人口密度门槛,即只有当人口密度达到一定水平后,交通设施供应的增加才能促进城市生产率的提高,在小于该人口密度的城市,交通设施供应的增加将对城市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提高,城市生产率将发生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且人口密度的提高对城市生产率的边际效益随着交通设施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分地区的实证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交通设施水平对城市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的门槛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在中西部地区部分人口密度低的城市,存在着交通设施的过度供给...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项本武  杨晓北  
在城市便利性分类的基础上,利用全国213个地级以上城市2003-2013年城市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城市便利性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显示:气温、降水等城市自然便利性、人均公共交通资源等交通便利性和在岗工人工资等经济便利性对城市人口增长解释能力较强,收入水平是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活质量和生活成本是影响人口迁移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而城市人口密度显著为正,表明流动人口有向大城市聚集趋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项本武  杨晓北  
在城市便利性分类的基础上,利用全国213个地级以上城市2003-2013年城市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城市便利性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显示:气温、降水等城市自然便利性、人均公共交通资源等交通便利性和在岗工人工资等经济便利性对城市人口增长解释能力较强,收入水平是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活质量和生活成本是影响人口迁移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而城市人口密度显著为正,表明流动人口有向大城市聚集趋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农,曾昭俊  
文章从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的发展具有趋同性,即城市规模越大,人口增长率越低;(2)迁移的惯性对城市人口增长起促进作用;(3)对外开放能显著促进城市的发展,在经济还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内陆地区,其作用尤为显著;(4)基础设施条件能显著影响城市人口增长的节奏。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管陵  葛扬  
住房泡沫给家庭经济活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带来了巨大挑战,改变着家庭人口规模和城市人口流动规模。本文在索罗增长模型基础上构筑了住房泡沫与城市人口增长的理论框架。通过分析住房泡沫变化对家庭生育和迁移决策的动态影响机制发现:住房泡沫对人口增长的直接影响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住房泡沫从抚养成本和家庭收入两个方面改变家庭净抚养人口数,进而间接影响人口增长率;住房泡沫通过驱动资本增长率,调整产业间劳动力配置,间接使人口增长率随资本增长率的增加而减少。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黄祖宇  
城市不同来源的人口增长意味着城市化的不同路径和涵义。文章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城市人口增长中区划变动增长规模最大,迁移增长最小,自然增长居中,但总体上均规模不大,差异较小。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其所带来的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市三大来源的人口增长规模均呈增大趋势,特别是迁移增长规模迅速增大,1996年一跃成为城市人口增长的第一来源和提升城市化率的第一因素。到2010年,城市迁移增长人口对城市化发展20年的累计贡献度迅速提高到15.24个百分点,已接近城市增长人口累计贡献的56%,分别是同期自然增长人口及行政区划变动增长人口的4.27倍和1.80倍。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钟卫稼  
在系统分析新丝绸之路地理区域与交通设施投资的基础上,分析了新丝绸之路的经济发展趋势。并采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总量、运输业总产值和各省市经济总量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研究发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运输业的发展、基础交通投资总量和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长期的稳定关系,交通运输业和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增长,但仅仅依靠投资总量的增加无法真正促进该经济带经济的增长。建议从进一步加大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资金投入和政策优惠、进一步提高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投资的经济效率、进一步加强其他优质经济增长要素的供给与构造和进一步推进落实"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几个方面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祖宇   王桂新  
文章利用中国2010年以来全国人口普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及其他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并考察2011~2020年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城市人口规模仍在持续增大,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1~2020年的新增城市人口中,56%来自人口迁移,26%来自行政区划变动,自然增长仅占18%,人口迁移仍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三大增长来源对城市化发展贡献的差异趋于减小,迁移增长对城市化发展的主导作用有所弱化,自然增长与区划变动的影响相对增大。探讨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对把握中国新时期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变化,推进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萌  张力  
文章以上海市为例,通过VAR模型的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实证探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水平对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规模的限制因素更多地源自基础设施投资上注重经济增长的公共投资偏好,而非投资总量的约束。解决与人口增长相关的城市发展问题,有赖于政府职能转型,转变公共投资的目标倾向,促进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与城市人口发展相协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一星,曹广忠  
本文川计算城市人口可比增长速度的方法.分三个阶段检验了我国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总体状况和空间差异.认为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呈明显的马鞍形,大城市增长速度波动最大,与决策者的认识与愿望不一致。通过三个阶段快速增长城市和缓慢增长城市分布的分析、认为东中西之间和南北之间的差异都很明显。我国城市发展的重点,第一阶段在西部.第二阶段在中部、第三阶段在东部。南方城市的增长速度在第一阶段远远落后于北方。第二阶段差距有所缩小.第三阶段南方城市接近或超过了北方城市。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的趋势仍在继续。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空间差异的变化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方针的转变相一致。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覃成林  周立云  覃成菊  
北京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必然的 ,但必须对人口规模进行必要的调控 ,这是北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北京城市人口增长调控要运用市场化的方式 ,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 ,以结构调整为导向 ,适度控制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 ,重点优化城市人口结构 ,合理调整城市人口空间布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仁华  
实施21世纪议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结合本国的实际国情,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危机的共识。南非在城市人口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及对21世纪议程的实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摆脱因城市人口过速发展所带来的困境,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大陆国家,有一定的代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