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05)
2023(17266)
2022(14549)
2021(13586)
2020(11556)
2019(26604)
2018(25962)
2017(48561)
2016(26444)
2015(29775)
2014(29437)
2013(29035)
2012(26640)
2011(24136)
2010(23719)
2009(22064)
2008(21634)
2007(19049)
2006(16286)
2005(14477)
作者
(77987)
(65445)
(64966)
(61917)
(41176)
(31354)
(29568)
(25601)
(24841)
(22839)
(22363)
(21683)
(20683)
(20437)
(20384)
(20235)
(19915)
(19369)
(18823)
(18688)
(16140)
(15857)
(15825)
(14875)
(14858)
(14566)
(14311)
(14106)
(13187)
(12977)
学科
(109590)
经济(109443)
管理(74818)
(70245)
(56099)
企业(56099)
方法(51703)
数学(46429)
数学方法(45876)
中国(32904)
(28868)
(28377)
业经(22548)
(22355)
贸易(22345)
(22269)
(21795)
(21059)
地方(19930)
农业(19151)
(17369)
财务(17321)
财务管理(17279)
(16734)
银行(16675)
环境(16447)
企业财务(16372)
(15958)
金融(15955)
(15888)
机构
大学(381247)
学院(377083)
(159474)
经济(156388)
管理(145044)
研究(132575)
理学(125969)
理学院(124521)
管理学(122314)
管理学院(121623)
中国(99922)
科学(82510)
(81019)
(70843)
(69119)
(67275)
研究所(61681)
中心(60981)
业大(60285)
财经(57253)
农业(54925)
(53848)
(52307)
北京(50707)
经济学(50131)
(47657)
(47307)
师范(46693)
经济学院(45310)
财经大学(42733)
基金
项目(262053)
科学(206188)
基金(194081)
研究(182365)
(173167)
国家(171834)
科学基金(146164)
社会(118653)
社会科(112587)
社会科学(112557)
基金项目(102490)
(99170)
自然(96851)
自然科(94711)
自然科学(94676)
自然科学基金(93005)
(86036)
教育(82792)
资助(79380)
编号(70589)
重点(59583)
(58212)
成果(56062)
(55489)
(54177)
科研(51349)
国家社会(50896)
创新(50881)
计划(49759)
教育部(49475)
期刊
(164485)
经济(164485)
研究(106684)
中国(70133)
学报(66019)
(61083)
科学(59552)
(55082)
管理(51000)
大学(49224)
学学(46777)
农业(41410)
(31399)
金融(31399)
教育(31040)
技术(30920)
财经(28146)
经济研究(27771)
业经(25291)
(24241)
(23509)
问题(23443)
(19581)
统计(19457)
(19192)
技术经济(18379)
(17522)
科技(17375)
世界(17292)
资源(17118)
共检索到5461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佳  陈浩  
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对城市交通设施和人口集聚密度影响城市生产率的协同机制进行了分析。城市交通设施水平提高对城市产出效率增长存在人口密度门槛,即只有当人口密度达到一定水平后,交通设施供应的增加才能促进城市生产率的提高,在小于该人口密度的城市,交通设施供应的增加将对城市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提高,城市生产率将发生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且人口密度的提高对城市生产率的边际效益随着交通设施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分地区的实证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交通设施水平对城市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的门槛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在中西部地区部分人口密度低的城市,存在着交通设施的过度供给...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先锋  陈琳  吴伟东  
本文以2003~2013年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中国交通基础设施通过人力资本流动与集聚进一步影响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更加有利于大城市TFP的提升;(2)融入人力资本分层集聚及其与交通基础设施的交互作用同样促进作用显著,并且有利于大城市TFP的提升,而不利于中小城市的TFP的提升;(3)经济越发达,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越明显;(4)信息化水平与交通基础设施替代作用明显,中小城市的替代作用更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路英  吴玉鸣  
利用2003—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建立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察就业密度及集聚空间外部性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GMM估计表明工业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负;邻近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纳入空间异质性,建立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一步计算集聚效应为正的城市比例发现,城市间集聚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全国范围就业密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发现空间集聚是导致劳动生产率呈现非线性变化的重要原因。最后简要提出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章韬  王桂新  
考虑集聚外部性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对我国285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1990~2008年间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提高是我国城市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而与集聚外部性紧密相关的要素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仍是制约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城市经济密度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两种不同的影响途径:制造业在市辖区内的空间集聚体现为"拥挤"效应;人口空间密度则对地方产出的影响存在倒U型特征。人口因素仍然是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人口与制造业的空间"共聚"现象对城市产出有着显著为正的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佳  
采用非参数DEA方法测算了地级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利用281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蔓延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影响效应的空间分异。结果显示:城市蔓延不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城市蔓延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中西部地区城市空间的低密度扩张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但东部地区未受影响。以城市规模作为门限变量的面板门限回归估计结果表明,在城市规模小于182万人的大部分城市,其城市蔓延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但对城市规模超过这一门限值的大城市,其城市蔓延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郝伟伟  张梅青  刘宗庆  
要实现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首先必须实现区域内城市自身一体化紧凑发展。探索城市交通、城市紧凑度以及城市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区域内各城市一体化紧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京津冀区域13个地级市统计数据,实证探究了交通影响下的城市紧凑度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首先,运用熵值法,综合计算出13个地级市从1999年到2012年的城市紧凑度,结果显示京津冀大部分城市处于中等紧凑度水平;然后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模型构建了城市交通—城市紧凑度模型,实证得出交通的改进与完善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紧凑度的提高,但这一影响效应存在时间滞后性;最后,通过构建交通—城市紧凑度—生产率模型,得出城市紧凑度高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郝伟伟  张梅青  
紧凑城市作为应对城市无序蔓延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西方欧美等国家已被普遍认可。然而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紧凑城市模式是否也适用于我国呢?本文基于我国217个地级市统计数据,实证探究了交通影响下的城市紧凑度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首先,运用熵值法,综合计算出217个地级市从1999年至2012年的城市紧凑度;然后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差分GMM模型构建了城市交通-城市紧凑度模型,实证得出交通对城市紧凑度的提高具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公共交通的作用更加明显,但这一影响效应存在时间滞后性;最后,通过构建交通-城市紧凑度-生产率模型,得出城市紧凑度高的城市趋向于拥有更高的城市生产率,交通因素既直接影响城市...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白万平  吕政  刘丽萍  
基于2003—2016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角度,分别应用SDM模型和GTWR模型,实证分析FDI、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就全国而言,FDI和交通基础条件对制造业集聚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其影响在地区间有明显差异,FDI对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的影响较弱;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集聚存在典型的空间非线性递减效应,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影响略低于东中部地区。因此,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外资配套能力建设,仍然是今后相当长时期促进中国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破解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举措。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成坤  
[目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之一,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对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经济基础、社会功能、生态环境和城乡融合等四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基于2001—2021年的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方法对我国285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动态面板平滑转移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1)样本期间,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呈增长趋势。(2)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门槛值时,新型城镇化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门槛值时,新型城镇化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阻碍作用。(3)新型城镇化对不同地区、不同城市规模以及不同粮食功能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结论]新型城镇化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要想在推动城镇化的同时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必须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业扶持力度等多个方面同时入手。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峰  柯善咨  
本文综合传统比较优势和外部性因素,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下建立了理论和计量模型,研究了我国284个地级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机制及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传统比较优势仍是影响制造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要素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空间关联性,且已超过传统比较优势成为制造业集聚的主要来源;传统比较优势与空间外部性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分别由西到东和由东到西依次递减。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促进区域间产业转移和协调发展提出了重要启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曜  
城市的集聚密度与集聚规模在概念和测度上是两个相互关联却有差别的变量,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的集聚模型,证明城市人口和空间规模与城市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作用并非同步变化。城市具有倒U型的规模—效率曲线和先正U型变化再倒U型变化的密度—效率曲线,同时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向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估计显示,当前中国所有地级城市的实际密度均远高于预期的密度—效率曲线的正U型阶段门槛密度,因此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关系,倒U型的顶点密度随城市规模增加而上升。由于集聚密度和集聚规模的最优值不同步,因此在推动人口和产业集聚过程中,需分类调整其在城市内部的布局。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冬梅  李昕  刘春晓  孙伟增  
21世纪以来,房价的快速上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利用2002—2016年中国2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房价与犯罪率的关系,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房价上涨对城市犯罪率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的房价上涨将导致本城市刑事犯罪批捕率与起诉率分别上涨0.16%和0.099%,在使用工具变量后影响效果仍然存在且有所提升。第二,房价对犯罪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和时间异质性,在房价水平更高的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及2008年以后,房价对犯罪率的影响更大;第三,房价上涨会显著加剧本地居民家庭的财富不平等,从而导致犯罪率水平的提升。第四,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有助于降低房价上涨对城市犯罪率的刺激作用。本文研究结论对于全面理解房价上涨的社会影响以及相关住房市场政策的制定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森圣  张宗益  
采用我国1994-2011年的地级市数据,在多维度测算城市规模分布的基础上,使用联立方程考察了城市规模分布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城市规模分布趋向大城市集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恶化,这一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市规模分布趋向大城市集聚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缓解,但是在西部地区却恶化了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缓解城乡收入分配不平等。认为地方政府应考虑区域差异及自身禀赋,依此选择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培材  王忠  
以2003-2010年中国261个地级市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官员更替对地区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官员更替对地区环境有短期的负面影响;更替发生当年,地区污染加重;在接任官员的任期内,官员对辖区环境有积极影响。同时,地区环境状况也受官员特征的影响,如异地调任的市长对地区环境的消极影响更大;地区污染程度随着官员任期的延续先下降后上升,呈U形变化。因此,在我国城市污染的治理中,应合理调整官员的调任制度,改变以往单一的官员考核指标,应是治理城市污染的重要治本措施之一。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琪  贺灿飞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吸收了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一个新的经济地理分析框架——3D分析框架,即密度、距离、分割。为了在中国城市层面上验证3D分析框架对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解释力,本文利用中国2004-2009年城市面板数据,选取经济密度、与省会城市距离、与沿海城市距离、国内市场分割度四个指标,控制住人均资本量和人力资本等变量,建立随机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在模型估计过程中,我们考虑到密度变量潜在的内生性和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通过IV和GMM估计方法消除内生性问题,从而得到比较可靠的回归结果。本文发现经济密度对我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显著为正,与沿海距离和与省会距离的影响显著为负,基本符合预期,但是国内市场分割度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影响东、中、西部劳动生产率差异的经济地理特征不尽相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