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94)
- 2023(12926)
- 2022(10904)
- 2021(10228)
- 2020(8724)
- 2019(20027)
- 2018(19766)
- 2017(39278)
- 2016(20605)
- 2015(23313)
- 2014(22951)
- 2013(22298)
- 2012(19826)
- 2011(17369)
- 2010(17297)
- 2009(16004)
- 2008(15361)
- 2007(13176)
- 2006(11281)
- 2005(10001)
- 学科
- 济(85156)
- 经济(85037)
- 管理(67359)
- 业(62344)
- 企(52921)
- 企业(52921)
- 方法(42672)
- 数学(38348)
- 数学方法(37711)
- 财(26208)
- 农(21683)
- 中国(21246)
- 制(19177)
- 业经(18414)
- 务(16827)
- 财务(16761)
- 财务管理(16725)
- 企业财务(15867)
- 农业(14497)
- 地方(14456)
- 贸(14204)
- 贸易(14194)
- 理论(14003)
- 易(13866)
- 银(13680)
- 银行(13664)
- 融(13385)
- 金融(13382)
- 体(13323)
- 学(13254)
- 机构
- 学院(283154)
- 大学(282706)
- 济(121397)
- 经济(119082)
- 管理(116337)
- 理学(101561)
- 理学院(100609)
- 管理学(98777)
- 管理学院(98231)
- 研究(85270)
- 中国(66290)
- 财(58740)
- 京(56824)
- 科学(48197)
- 财经(46767)
- 经(42628)
- 中心(40982)
- 江(40394)
- 所(39254)
- 经济学(38617)
- 业大(38031)
- 农(37508)
- 研究所(35353)
- 财经大学(35110)
- 经济学院(34961)
- 北京(34621)
- 范(33617)
- 师范(33295)
- 院(31612)
- 州(31581)
- 基金
- 项目(196100)
- 科学(157934)
- 基金(146688)
- 研究(145067)
- 家(125841)
- 国家(124863)
- 科学基金(110587)
- 社会(95892)
- 社会科(91173)
- 社会科学(91157)
- 基金项目(77251)
- 省(75512)
- 自然(70900)
- 自然科(69366)
- 自然科学(69347)
- 教育(68523)
- 自然科学基金(68098)
- 划(63131)
- 资助(59993)
- 编号(58090)
- 成果(45914)
- 部(44815)
- 重点(43794)
- 创(41949)
- 制(41480)
- 发(40721)
- 国家社会(40612)
- 教育部(39875)
- 创新(39246)
- 人文(39096)
- 期刊
- 济(125660)
- 经济(125660)
- 研究(80451)
- 中国(51616)
- 财(48276)
- 管理(44385)
- 学报(36977)
- 科学(36638)
- 农(33328)
- 大学(30588)
- 学学(29046)
- 技术(27195)
- 教育(27154)
- 融(25747)
- 金融(25747)
- 财经(23630)
- 农业(22332)
- 经济研究(21128)
- 业经(20353)
- 经(20264)
- 问题(16389)
- 统计(14886)
- 技术经济(14255)
- 策(13906)
- 财会(13596)
- 理论(13193)
- 商业(12590)
- 版(12394)
- 现代(12311)
- 贸(12181)
共检索到4034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楠玉 李静
传统理论认为,交通基础设施之所以具有稳定增长动力的根本原因是其所具有的区域外部性,通过扩散效应,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除此之外,本文理论研究还认为: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可以加速信息、知识、教育、思想和创意等具有规模报酬递增属性的新增要素积累和扩散,提高这些新增要素的生产效率,从而可以直接推动整个社会创新效率提升;另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提供了人力资本外溢渠道,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同时引致高人力资本进入研发部门,实现人力资本在部门间适宜匹配。因此,扩大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具有稳增长动力,可以使经济体避免落入"低均衡陷阱",最终实现向"高稳态均衡"处收敛。本文的实证结果也检验印证了理论部分的结论,随后给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贺京同 汪震
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有效投资通过优化供给结构可实现供给和需求的进一步匹配,进而克服中国现阶段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本文以不同产业资本效率为权重构建了中国有效资本存量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之上估算了中国19个大类产业2003-2020年的资本存量以及赋权加总后的有效资本存量指标数据。基于有效资本存量的视角从产业层面对中国投资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结合不同产业的投资效率以及资本占比得出中国投资结构面临的问题,即低投资效率的产业获得高份额的投资以及高投资效率的产业没有获得足够的投资份额,进而导致中国有效供给不足和内循环不通畅。因此,需要通过增加有效投资来盘活存量资本和优化供给结构,确保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天勇
中国自2012年以来,由于出口需求和居民购买住宅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下降,经济增长在需求侧约束方面下行压力增大。用二元体制标准值与扭曲值及差值分析法,基于需求增长函数,在原有流体内生变量基础上,引入流动闸口变量,即将差值作为分析的主要内生变量,以此建立解释需求侧经济增长下行,仿真推演需求侧体制改革对潜能释放的一个思路和框架性数理逻辑与计算方法,并对历史体制扭曲和经济增长损失,以及体制改革与未来经济增长潜能进行了关联分析,结论是需要要素市场化和土地房屋资产化供给侧改革,与人口流动迁移、城乡土地和住宅交易及分配、居住多元以抑制高房价,对居民收入转移和提高民生支出等需求侧体制改革统筹推进,缺一不可。如果改革协同并进展顺利,未来15年中国经济中位水平可实现5.5%的增长速度。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闫建勍
论述了东亚经济在金融危机前后的两轮增长,分析东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三个方面金融资本投入的增加和人力资本的迅速扩张,以及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根据东亚经济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经济发展,东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是人力资本的扩张,而且若要保持东亚经济持续增长,必须注重人力资本的投入。
关键词:
东亚经济 经济增长 关键动力 人力资本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军亮 田庆伟
一、适度的投资规模是经济稳定增长的保障 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投资波动,即投资规模的波动,这给经济的运行造成了破坏,而与此同时,我国的投资总规模却并没有随着较高的投资增长而迅速增长。改革以来,尽管经济发展战略和储蓄、投资主体格局的改变使我国保持了较快的投资增长,但是投资的周期性扩张与收缩给经济运行带来的危害并未从根本上消除。现阶段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避免经济的剧烈波动是我国的战略选择,而要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就必须有一个合理的适度的投资规模。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任荣荣 应晓妮
<正>2024年上半年,在房地产投资降幅持续扩大、部分省份投资增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仍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高技术产业投资发挥引领作用,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大项目投资支撑作用明显。投资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持续发挥。展望下半年,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的落实落地落细,相关政策效能还将进一步释放,持续助力投资稳定增长、效益提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沈坤荣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潘建成 何广文
一、问题的提出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农业也一直是发展链上最为薄弱的环节。长期以来,由低生产率造成低收入、低收入导致低储蓄和低资本积累水平进而低生产率的这种贫困恶性循环使得传统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 增加资本积累是从所谓“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的一条重要出路,通过对农业的投入进而增加资本积累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立峰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顺
步入“过剩经济”时代的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仍然是经济增长问题,应加快构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机制。长期稳定发展机制的主要内容是:(1)塑造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环境:以“需求”、“供给”双向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体系。(2)培育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动力之源:新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
稳定增长,双向管理,机制,经济增长点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靳卫东
产业结构转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其本质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转化的基础,决定了产业结构转化的速度、方向和效果。在数量、结构和类型上,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转化不匹配,是造成失业增加、经济波动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中国人力资本的总体水平较低,并且低层次人力资本占有很大比重,人力资本的区域分布也不平衡,所以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自由流动受到了很大限制。这妨碍了各种要素生产力的充分发挥,制约了技术进步以及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同产业之间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差异,由此产生了结构性失业,阻碍了经济增长,扩大了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楠玉 刘霞辉
本文通过对各省增长状况的对比分析,认清区域增长特征和增长动力源泉,寻找通过及时有效转换增长动力机制,实现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挖掘新的增长动力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首先,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增长阶段,已经成功跨过中等偏高收入门槛,成为中等偏高收入国家。中国过半数省份集中在第四增长阶段,有近20%的省份已跨过第五增长阶段收入门槛,人均收入高于11000美元。其次,中国当前面临连续增长减缓的可能较大,处于高增长阶段的省份因外向型程度较高在2007年左右发生连续增长减缓,而多数省份增长减缓迹象集中表现在2010年之后。最后,对区域代表性省份增长动力分析发现,东部区域增长表现较好的省份产业转型较为成功,依靠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经济增长较为稳定;中西部地区增长分化较为严重,东北三省及山西、河北因长期积累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问题,旧有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和改革瓶颈,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对中西部增长较落后的省份而言,应多注重投资和产业转移对增长的拉动作用,随着增长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再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和发展服务业,转换增长动力机制,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本文对中国连续增长减缓不同时期以及处于不同收入阶段省份增长动力之源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增长动力 增长减缓 持续增长 稳定增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楠玉 刘霞辉
本文通过对各省增长状况的对比分析,认清区域增长特征和增长动力源泉,寻找通过及时有效转换增长动力机制,实现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挖掘新的增长动力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首先,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增长阶段,已经成功跨过中等偏高收入门槛,成为中等偏高收入国家。中国过半数省份集中在第四增长阶段,有近20%的省份已跨过第五增长阶段收入门槛,人均收入高于11000美元。其次,中国当前面临连续增长减缓的可能较大,处于高增长阶段的省份因外向型程度较高在2007年左右发生连续增长减缓,而多数省份增长减缓迹象集中表现在2010
关键词:
增长动力 增长减缓 持续增长 稳定增长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刘金东 徐文君 陶然
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的行为特征和影响研究已有很多,但探讨城市之间地方经济增长目标设定的横向竞争策略及其债务扩张效应的研究仍然匮乏。文章构建数理模型论证了在兼顾绩效收益和风险成本的综合考量下,完全对称的纯策略纳什均衡博弈将促使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同时存在逐底竞争动机和逐顶竞争动机,且以逐顶竞争动机为主。通过改进空间权重矩阵,文章基于2005—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构建非对称反应模型进行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设定的空间分解,验证并量化了逐顶竞争效应。进一步匹配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融资数据的回归分析显示,省内城市间经济增长目标逐顶竞争会显著推高地方融资平台的城投债融资概率和融资规模,以信托融资为主的非标债务融资虽然没有受到显著影响,但非标债务融资的担保圈形成概率显著提高,从而助长了区域性、系统性财政金融风险。文章指出了在自上而下的纵向“层层加码”以外,同级政府之间横向逐顶竞争也是造成经济增长目标居高不下的根源,进而通过基建压力向隐性债务风险传导,这一结论为未来进一步优化绩效考核、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改进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