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34)
2023(6668)
2022(5959)
2021(5453)
2020(4841)
2019(11423)
2018(11182)
2017(21927)
2016(12045)
2015(13595)
2014(13774)
2013(13783)
2012(13121)
2011(11971)
2010(12101)
2009(11088)
2008(11234)
2007(10378)
2006(8811)
2005(7797)
作者
(36792)
(31119)
(31098)
(29749)
(19344)
(14906)
(14276)
(12391)
(11495)
(10854)
(10487)
(10319)
(9990)
(9832)
(9790)
(9668)
(9591)
(9242)
(8855)
(8824)
(7906)
(7550)
(7516)
(7122)
(6946)
(6941)
(6916)
(6761)
(6319)
(6231)
学科
(54049)
经济(54000)
管理(31462)
(30522)
方法(26800)
数学(24159)
数学方法(23973)
(23528)
企业(23528)
(14072)
中国(13456)
(12532)
地方(12364)
(12000)
(9956)
贸易(9954)
业经(9603)
(9539)
农业(9393)
(8580)
(8472)
环境(7654)
(7565)
财务(7547)
财务管理(7523)
企业财务(7079)
(7052)
银行(7026)
(6970)
金融(6967)
机构
大学(180557)
学院(177361)
(74065)
经济(72438)
管理(66914)
研究(61665)
理学(57829)
理学院(57030)
管理学(55932)
管理学院(55607)
中国(45556)
(41398)
科学(39766)
(33841)
(32472)
(32334)
研究所(29581)
业大(29465)
中心(28552)
农业(27011)
北京(26482)
(26323)
财经(26143)
(23974)
师范(23739)
(23737)
经济学(23378)
(21864)
经济学院(21380)
(20730)
基金
项目(119502)
科学(93535)
基金(87279)
研究(83609)
(76769)
国家(76177)
科学基金(64713)
社会(53137)
社会科(50410)
社会科学(50393)
基金项目(47309)
(45710)
自然(43030)
自然科(42038)
自然科学(42022)
自然科学基金(41271)
(39934)
教育(38287)
资助(35632)
编号(33371)
重点(27054)
成果(26915)
(26599)
(26134)
(24393)
科研(23408)
课题(22913)
创新(22899)
计划(22883)
教育部(22385)
期刊
(78560)
经济(78560)
研究(50206)
中国(32348)
学报(31406)
(29349)
科学(27388)
(25266)
大学(22895)
管理(21494)
学学(21092)
农业(19608)
教育(15460)
技术(14854)
(13720)
金融(13720)
经济研究(12904)
财经(12752)
业经(12418)
问题(11209)
(10958)
(10943)
图书(10829)
技术经济(9777)
(8990)
统计(8987)
商业(8676)
(8641)
理论(8620)
资源(8501)
共检索到2566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戴学珍  吕春阳  邹姣  
为比较公路、普通铁路、高速铁路三种交通方式对京津冀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贡献率的大小,本文基于是否考虑货币成本两种情况下构建三种不同的路网系统,利用重构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路对京津冀空间相互作用的贡献率最大,基于最小综合成本和最小时间成本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3.5%和73%,表明京津冀各城市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公路的依赖程度很高;高速铁路可以极大缩短城市间出行时间,但票价的增加大体中和时间成本的节省,基于最小时间成本的贡献率为22.2%,大大高于普通铁路的4.8%,且其带来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增加沿着北京、天津、石家庄、邯郸等站点城市显现出明显的廊道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戴学珍  吕春阳  郑伊硕  邹娇  
为比较公路、普通铁路、高速铁路三种交通方式对京津冀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贡献率的大小,文章基于是否考虑货币成本两种情况下构建三种不同的路网系统,利用重构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公路对京津冀空间相互作用的贡献率最大,基于最小综合成本和最小时间成本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3.5%和73%,表明京津冀各城市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公路的依赖程度很高;高速铁路可以极大缩短城市间出行时间,但票价的增加大体中和时间成本的节省,基于最小时间成本的贡献率为22.2%,大大高于普通铁路的4.8%,且其带来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增加沿着北京、天津、石家庄、邯郸等站点城市显现出明显的廊道效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彩明  李健  
分析2005—2014年京津冀区域生产总值(GDP)、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及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首先运用情景预测模型预测2020年京津冀区域GDP与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其次运用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2020年京津冀区域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并分情景对2020年京津冀区域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进行调整预测,然后联立经济增速、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一次能源消费结构3个经济指标组合形成27种不同情景,计算各情景下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促使京津冀碳强度下降的幅度及其对实现京津冀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各类情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柳林   汪恒生   李万武   王晓霞   朱燕煌  
为实现空气质量的有效监控,从复杂网络的视角研究PM2.5的相互作用,在传统复杂网络的基础上,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确定京津冀晋鲁豫地区城市间PM2.5作用关系,引入生物学中的营养一致性理论,探索PM2.5网络层次特征,从经济社会因素和气象因素两种视角,对京津冀晋鲁豫地区PM2.5复杂网络特征进行归因分析。结果发现:京津冀晋鲁豫地区PM2.5具有显著的空间网络特征,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传输关系复杂,不同季节之间PM2.5网络的稳定性不同;相比于高中介中心性节点,城市春秋两季网络的效率对度中心性高的节点更敏感,冬季则对二者的敏感程度相近;北京、郑州、济南、太原4个代表城市的PM2.5浓度与经济社会因素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与气象因素之间则存在不同强度的长程正相关性特征。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永国  褚尚军  聂锐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雾霾天气使得控制碳排放的任务尤为迫切。在STIRPAT-Regression模型框架内,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个体模型和区域模型。对这两个模型利用岭回归方法,分析了本区域碳排放驱动因素的贡献和作用。结果表明:经济增速对碳排放的扩大起到了正向贡献且作用最大,使得该区域整体处在碳排放"倒U型曲线"的左侧;技术进步率对碳排放是负向贡献但作用最小;人口增速对各省区市的碳排放有正向贡献然而作用不同。实证结果的政策含义是国务院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统筹兼顾的协同政策来控制本区域的碳排放。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永国  褚尚军  聂锐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雾霾天气使得控制碳排放的任务尤为迫切。在STIRPAT-Regression模型框架内,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个体模型和区域模型。对这两个模型利用岭回归方法,分析了本区域碳排放驱动因素的贡献和作用。结果表明:经济增速对碳排放的扩大起到了正向贡献且作用最大,使得该区域整体处在碳排放"倒U型曲线"的左侧;技术进步率对碳排放是负向贡献但作用最小;人口增速对各省区市的碳排放有正向贡献然而作用不同。实证结果的政策含义是国务院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统筹兼顾的协同政策来控制本区域的碳排放。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江辉  王宾  
本文在梳理京津冀地区科普发展现状基础上,基于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2008—2016年京津冀地区科普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时序变化和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科普全要素生产效率是有效的,科普Malmquist指数大致呈现"M"型波动,而科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源于科技进步带来的影响。同时,北京市科普资源配置效率明显优于天津市和河北省。最后,针对京津冀地区科普发展现状和实证结果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周明生  诸子博  
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可以对京津冀地区的空间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从空间差异逐步转向空间集聚。京津冀地区经济水平高值以京津两市为中心,逐渐集中。与此同时,空间集聚越来越显著。北京的空间经济类型发生重大改变,由HL型空间分布地带转变为显著的HH型空间分布,形成以北京、天津、唐山为中心的主要增长极;河北省石家庄市经济优势减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的空间分布变化不显著。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构建产业转移的合理机制,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实现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再集聚和分散。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磊  张贵祥  
基于城市经济能级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进行等级划分,借助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变化,并利用城市群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京津冀城市群和群内城市发展质量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发展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城市群内一级中心城市北京、天津的辐射影响突出,集聚效应明显,城市间联系的网络化趋势在增强;城市群内各城市发展质量分为发展良好、发展中等、发展一般3个层次,北京和天津的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河北11个城市,北京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三大城市群内其他中心城市;基础设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陆  高素英  
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驱动下,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区域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密集区,区域经济多中心化与板块化逐渐成为重要表现载体。基于城市区域的空间形态和功能的多中心特征,利用引力模型和城市流模型对京津冀都市圈城镇体系的空间联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空间联系呈现非均衡性多中心极化发展态势,围绕京津两大核心城市,京—津—滨走廊带已初具多中心城市连绵区域的过渡形态和结构,而外围的石家庄、唐山等地区中心城市发育还不成熟。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郑涛  李达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京津冀城市群2004年和2014年的综合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应用ESDA方法分析了2004-201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从2004年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提出以来,经过近10年的发展,各个城市均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京津冀地区合理的城市群空间布局已初现端倪,但京津与河北省内城市的发展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京津的"大城市病"现象依然严重。为此,笔者从加速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提出建议,为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宫倩楠  王莹莹  童玉芬  
研究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压力问题,对实现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利用指标构建法测算2005—2015年京津冀各城市区域的人口碳排放压力,并采用MapInfo、GeoDa和ArcGIS等空间技术手段进一步分析京津冀地区人口碳排放压力的空间格局及变动。研究结果显示:(1)总体来看,京津冀地区人口对碳排放的压力较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京津冀地区大多数城市人口碳排放压力趋小,个别城市则有所上升;(3)京津冀地区人口对碳排放的压力存在较为稳定的空间格局,其中唐山、天津和邯郸长期面临着严重的人口碳排放压力;(4)京津冀地区人口碳排放压力的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当前呈现出明显的高高、低低集聚态势。需要转变京津冀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继续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推进京津冀地区一体化,从而优化京津冀地区人口碳排放压力空间格局。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砚忠   董媛  
探究城市影响力特征对发挥城市经济牵引带动功能、城市规划定位以及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改进的断裂点理论公式对主要城市经济影响力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节点城市差异大梯度分化,城市等级“断层”现象显著;节点城市经济质量呈“圈层”状,由中心到外围逐渐递减;经济牵引轴带以中心城市为支撑,纵横交叉分布;城市经济影响强度随距离衰减,呈现由中心向四周递减趋势;影响范围形成以北京与天津龙头城市引领,石家庄中心城市支撑,各城市紧密连接且功能互补的多中心网络结构。对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促进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经济影响力的有效发挥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红霞  李国平  张丹  
本文以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从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空间要素入手,研究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空间整合规律。研究认为,京津冀区域人口和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一方面,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呈现东南集中特征,另一方面,中小城镇分布以京广、京九、京哈铁路等为依托,呈现以北京为中心的强向心分布;城镇带分布大体可划分为京广线、朔黄和石德线、京九线、京-津、京哈和京山线、张-承六个片区;经济发展呈现空间均衡的分散化趋势;区域内部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发达,随着经济发展的空间重心变化,区域内部各地区对外交通需求建设的空间分布也有所改变。最后,综合考虑京津冀区域人口、经济、城镇和交通体系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地区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磊  张贵祥  
基于城市经济能级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进行等级划分,借助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变化,并利用城市群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京津冀城市群和群内城市发展质量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发展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城市群内一级中心城市北京、天津的辐射影响突出,集聚效应明显,城市间联系的网络化趋势在增强;城市群内各城市发展质量分为发展良好、发展中等、发展一般3个层次,北京和天津的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河北11个城市,北京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三大城市群内其他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化的发展促使城市群内城市发展质量和城市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呈"带状"结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