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38)
- 2023(9879)
- 2022(8314)
- 2021(7638)
- 2020(6296)
- 2019(14192)
- 2018(13972)
- 2017(26834)
- 2016(14511)
- 2015(15662)
- 2014(15122)
- 2013(15220)
- 2012(14006)
- 2011(12378)
- 2010(11937)
- 2009(10642)
- 2008(10169)
- 2007(8566)
- 2006(7201)
- 2005(6219)
- 学科
- 济(51742)
- 经济(51683)
- 业(38407)
- 管理(37312)
- 企(27099)
- 企业(27099)
- 方法(22742)
- 数学(20533)
- 数学方法(20339)
- 农(16338)
- 中国(14407)
- 地方(13858)
- 财(13567)
- 学(12105)
- 制(12091)
- 业经(11692)
- 贸(11683)
- 贸易(11679)
- 易(11307)
- 农业(11259)
- 服务(9016)
- 技术(8823)
- 环境(8628)
- 务(8275)
- 财务(8254)
- 银(8245)
- 财务管理(8240)
- 银行(8208)
- 融(7893)
- 金融(7891)
- 机构
- 大学(193504)
- 学院(192799)
- 济(74409)
- 管理(73733)
- 经济(72593)
- 研究(67059)
- 理学(64529)
- 理学院(63669)
- 管理学(62546)
- 管理学院(62173)
- 中国(49319)
- 科学(45410)
- 农(42184)
- 京(41083)
- 业大(35118)
- 所(34336)
- 农业(33588)
- 财(32766)
- 中心(32187)
- 研究所(31870)
- 江(29182)
- 财经(26601)
- 范(25414)
- 州(25287)
- 北京(25029)
- 师范(25011)
- 院(24599)
- 经(24314)
- 省(23474)
- 农业大学(22626)
- 基金
- 项目(144013)
- 科学(112274)
- 基金(105271)
- 研究(97411)
- 家(95587)
- 国家(94781)
- 科学基金(80146)
- 社会(63110)
- 社会科(59723)
- 社会科学(59700)
- 基金项目(57442)
- 省(56514)
- 自然(54724)
- 自然科(53497)
- 自然科学(53477)
- 自然科学基金(52561)
- 划(48697)
- 教育(42941)
- 资助(41179)
- 编号(37317)
- 重点(32520)
- 发(31158)
- 部(30519)
- 创(30229)
- 计划(29176)
- 成果(28569)
- 科研(28563)
- 创新(28340)
- 国家社会(26527)
- 业(25696)
共检索到2754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建国 周素红 柳林 肖露子 宋广文
时间是急救服务的敏感因素,急救服务设施可达性的时空差异对于评估急救设施的选址及急救服务调度的效率,解决公众急救医疗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辅助政府部门的决策都至关重要。交通拥堵是常见的城市问题,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区域更为明显,由于交通拥堵带来的时间滞后对急救服务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通过浮动车GPS大数据,分析交通拥堵对广州市中心城区急救医疗设施时空可达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考虑道路实际通行状况的情况下,在交通高峰期,社区的急救医疗服务平均可达时间和最长可达时间分别比采用设计时速计算增加20%和25%。2可达性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急救医疗服务可达性以急救医院为中心,沿着路网向四周呈现衰减趋势。急救医院布局较多、路网密集区域的可达性高,反之则低。交通拥堵对路网密集、行车规则设计复杂以及存在通过性交通流的地区影响显著。3对不同阻抗系数下可达性变化的敏感性分析,发现随着阻抗系数的增大,可达性变化的趋势有所放缓,紧急医疗服务可达性的分异变小;这一变化趋势在交通平峰期表现更为明显。因此,在研究城市中心区域急救医疗服务时,考虑交通拥堵对可达性的影响,需要构建基于实时交通状况的可达性评估模型,合理选择模型参数,优化实时急救医疗服务调度,提升急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建科 邱煜焜 王方雄 白家圆
文章通过对交通流量大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探究交通拥堵对于院前急救医疗时空可达性的影响。研究表明:(1)交通拥堵对于院前急救医疗可达性的影响在高峰时段尤为明显,相对于平峰时段,道路拥堵指数上升30.6%,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最短可达时间上升68.4%,平均可达时间增加18.9%,交通拥堵导致救护车行驶速度降低22.8%;平峰时段内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可达性明显提高,54.7%和96.9%的居民可在15 min与30 min内得到及时救治。(2)研究时段内院前急救可达时间插值结果均呈圈层式分布,可达时间由中心城区向外围地区逐渐增加。高峰时段下交通拥堵因素对于15 min、20 min和30 min时间圈层的影响较为显著;平峰时段下,25 min圈层覆盖面积显著增加,外围地区的急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晚高峰时段15 min圈层覆盖面积相对平峰时段有明显增加,因此公交专用道路对于提升院前急救可达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3)通过考虑与不考虑交通拥堵因素的对比分析结果可知:交通拥堵对可达性所造成的影响与该地区路网密度和人口密度成正比例关系,即交通拥堵对于人口稠密、路网密集的地区影响显著。忽略交通拥堵因素时,C1地区内街道数量上升40%,覆盖人口总数上升39.8%。因此,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将直接改善中心城区居民获得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便利化程度。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喆
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三步法",以交通可达性分析为基础,将公共服务现状分析、可达性判别、规划策略进行系统性整合,并对北京市急救设施案例进行了研究。在GIS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对不同时间阈值参数下急救设施的可达性进行了模拟,识别急救设施的服务盲区,分析该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改善该区域急救设施可达性的空间规划。根据分析结果,建议从设施供给空间布局、跨区县政策措施、区域性基础设施规划等方面系统性地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晓燕 张爽 曹小曙
应用GIS方法,选取2000、2003、2009和2012年4个时间节点,运用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广州市公共交通网络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地铁站点与线路加入到公共交通网络中所产生的变化,定量分析地铁网络建设对公共交通可达性的影响,分析地铁发展不同时期内,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的演化,全面探讨地铁建设对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的影响,以期为一体化的多模式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发展决策提供理论支持。结果显示:1广州市地铁网络顺利完成由树状向回路网络的转变,地铁可达性重心与广州市空间扩展方向呼应,呈现出向南、向东迁移特征;2地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广州城市公交网络可达性,且其改善作用随地铁线路网的增加和回路网络的发育而日益显著;3地铁网络对城市公交可达性格局的影响,打破了常规公交网络圈层式公交可达性格局,逐渐呈现出圈层式加沿地铁线路分布的廊道式格局;4地铁对公交各站点网络可达时间的影响,常规公交站点可达时间变化程度呈现出由地铁线路向外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当地铁网络发育形成回路网络时,大大地提升公交网络的运营效率,缩短各个站点之间的出行时间。
关键词:
地铁可达性 公交可达性 复杂网络 广州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振龙 邱煜卿 蒋灵德 刘宇舒
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交通问题也日趋严重,交通拥堵已然成为制约大中城市发展的"瓶颈"。新数据环境下我们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城市交通特征信息来分析交通拥堵特征。研究采集连续一周的实时路况数据,通过ArcGIS操作平台对苏州古城区范围内的常发性交通拥堵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剖析交通拥堵发生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时间上,苏州古城区工作日和休息日均有两个出行高峰,但高峰时间段和峰值有所差异;工作日路况拥堵变化程度较大,潮汐现象更为明显;空间上,交通拥堵呈现"点、线"并存的特征,并有向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面"拥堵的趋势。研究表明,常发性拥堵时空分布规律与交通供需矛盾、职住分离、路网结构、用地布局等因素存在一定相关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宾 谭雅倩 周俊
拥堵与雾霾,是当今城市存在的两大问题。文章对交通拥堵与雾霾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湘潭市主要拥堵路口交通实况的抽样调查,测算了不同拥堵状态下PM_(2.5)排放量;并根据湘潭市城区交通路网拥堵分布,计算出一天内因交通拥堵所致的城区PM_(2.5)浓度增加量约为0.03μg/m3,若排除其他天气因素,一年因交通拥堵所造成的汽车尾气排放的PM_(2.5)存量浓度增加10.95μg/m3。文章的测算分析,对城市发展和道路交通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
交通拥堵 雾霾 PM2.5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宾 周俊
根据对湖南省湘潭市大桥饭店路口交通实况的调查数据,计算得到该路口一个繁忙通行方向在交通拥堵时段的碳排放量为平常时段的四倍,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湘潭市某条代表性行驶路线的交通拥堵碳排放效应为57%。综合其他信息和经验判断提出,在湘潭市这个三线城市,交通拥堵导致的能耗和碳排放的增加幅度不低于30%。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通碳减排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交通拥堵 碳排放 气候变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振坡 张馨芳 宋顺锋
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与机动化水平提升,交通拥堵成为困扰我国各大城市的难题。基于《2016年天津市居民交通与住房调查问卷》,从城市居民个体认知视角分析交通拥堵成因、评价治堵措施。结果表明:第一,交通拥堵的主要成因包括道路两侧违规占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和居民交通安全法制意识薄弱;第二,相较于拥堵收费政策,居民更加支持公交优先政策;第三,不同性别、年龄、收入水平人群对交通拥堵成因的感知以及政策的评价存在差异。因此,提出加强交通法制建设、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优化道路交通信号系统等对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宾 周俊
根据对湖南省湘潭市大桥饭店路口交通实况的调查数据,计算得到该路口一个繁忙通行方向在交通拥堵时段的碳排放量为平常时段的四倍,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湘潭市某条代表性行驶路线的交通拥堵碳排放效应为57%。综合其他信息和经验判断提出,在湘潭市这个三线城市,交通拥堵导致的能耗和碳排放的增加幅度不低于30%。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通碳减排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交通拥堵 碳排放 气候变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振坡 张馨芳 宋顺锋
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与机动化水平提升,交通拥堵成为困扰我国各大城市的难题。基于《2016年天津市居民交通与住房调查问卷》,从城市居民个体认知视角分析交通拥堵成因、评价治堵措施。结果表明:第一,交通拥堵的主要成因包括道路两侧违规占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和居民交通安全法制意识薄弱;第二,相较于拥堵收费政策,居民更加支持公交优先政策;第三,不同性别、年龄、收入水平人群对交通拥堵成因的感知以及政策的评价存在差异。因此,提出加强交通法制建设、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优化道路交通信号系统等对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邓丽 邵景安 郭跃 徐新良
针对贫困山区医疗资源短缺、分布不均衡、服务能力差等问题,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基于自然村尺度,采用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从供需角度分析研究区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特征。设置不同的时间阻抗进行敏感性分析,探究可达性变化规律。通过对石柱县医疗资源空间布局的均衡性评价,为山区未来医疗布局的合理规划与医疗标准的配备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石柱县整体医疗服务可达性差,低于重庆市平均水平。2县域医疗资源布局不均衡,空间差异明显。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方斗山中低山区和黄水镇,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南部中山区,两极分异明显。3医院的规模、级别,道路的等级、疏密对可达性有一定的影响:靠近县城的乡镇、路网密集的地方可达性一般较好。4随着出行阻抗的增大,医疗服务的可达性随之变好,边缘乡镇的可达性随之变差,可达性值变化幅度减缓,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分异变小;医疗资源配备充足的乡镇,随着时间阻抗增加,对周边乡镇可达性的影响增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伍艳慈 李爽 丁瑜
本文选择信息获取类、展览展示类、文娱活动类、体育休闲类等四类公共休闲文化服务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SPSS统计软件,对广州市中心城区公益性休闲文化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公平性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地理空间上,广州市中心城区各类公益性休闲文化服务设施分布相对不均衡,呈"核心——边缘"格局;基于人口特征分析,广州市中心城区公益性休闲文化服务设施在整体状态下处于量的相对公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岩辉 杨晴青 李继园
医疗机构可达性是衡量医疗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指标,均衡的可达性水平是实现空间公正的基础。利用医疗机构、居住点POI数据以及腾讯点位数据,采用基于空间格网的最近设施点法分析,探索了西安市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空间可达性及空间公正格局。结果表明:西安市医疗可达性呈现“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其中,三级医院的15 min圈层分布于主城区;一、二级医院的可达性格局相似,30 min圈层覆盖率超过7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15 min圈层覆盖率达到71.02%,仅有2.04%的居住点未被覆盖。医疗资源空间公正形成了4类区域:综合医疗空间公正区范围覆盖90.88%的居住点,48.13%的城市空间;高等医疗资源空间非公正区主要位于城郊地带;基本医疗资源空间非公正区范围狭窄,仅于行政区交界处分布;整体医疗资源空间非公正区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南部和东部的秦岭山区。
关键词:
医疗机构 可达性 空间公正 西安市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中亮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家庭汽车普及率的提高,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日益严重。解决交通拥堵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必须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包括调整城市布局、优化交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管理体系等等。但在目前情况下,合理规划道路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梳理整合公交线路,挖掘道路潜力,加快公车改革步伐,缓解车路矛盾,适当限制汽车使用,规范交通行为等,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城市交通 拥堵治理 对策思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邵丹娜 刘学敏
从量化评估城市管理决策损益的角度,采用意愿价值评估法对杭州市高峰时段限行区域拟征收拥堵费的支付意愿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46.26%的受访者愿意在高峰时段支付拥堵费,意愿支付价格为28.81元/(人.月)。其中,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过去三个月内是否有拼车经历、是否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决策及其家庭的月平均收入和支出等五个社会经济特征与其支付意愿显著相关;意愿支付价格则与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过去三个月内是否有拼车经历、是否参与城市建设与管理决策以及家庭月平均收入等四个社会经济特征显著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