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49)
- 2023(12037)
- 2022(10193)
- 2021(9193)
- 2020(7855)
- 2019(17530)
- 2018(17040)
- 2017(32608)
- 2016(17494)
- 2015(18981)
- 2014(18271)
- 2013(17720)
- 2012(15768)
- 2011(13845)
- 2010(13267)
- 2009(11715)
- 2008(10955)
- 2007(9117)
- 2006(7284)
- 2005(5755)
- 学科
- 济(69287)
- 经济(69218)
- 管理(51349)
- 业(48431)
- 企(39887)
- 企业(39887)
- 方法(38887)
- 数学(35319)
- 数学方法(34836)
- 财(18873)
- 农(17190)
- 中国(16035)
- 业经(14237)
- 贸(13601)
- 贸易(13599)
- 学(13297)
- 易(13289)
- 务(12455)
- 财务(12415)
- 财务管理(12391)
- 环境(11899)
- 企业财务(11805)
- 农业(11756)
- 技术(11533)
- 地方(10946)
- 制(10340)
- 划(9989)
- 理论(9391)
- 和(9162)
- 银(8971)
- 机构
- 大学(238002)
- 学院(237150)
- 济(98329)
- 管理(97313)
- 经济(96657)
- 理学(86854)
- 理学院(85996)
- 管理学(84366)
- 管理学院(83957)
- 研究(73633)
- 中国(53172)
- 科学(47644)
- 京(47191)
- 农(43838)
- 财(42312)
- 业大(40915)
- 财经(35965)
- 中心(35547)
- 所(35338)
- 农业(35199)
- 经(33162)
- 研究所(33100)
- 江(31638)
- 经济学(31295)
- 经济学院(28817)
- 北京(27785)
- 院(27397)
- 财经大学(27396)
- 范(27302)
- 师范(26853)
- 基金
- 项目(181185)
- 科学(144226)
- 基金(136540)
- 研究(122918)
- 家(122236)
- 国家(121322)
- 科学基金(105302)
- 社会(81941)
- 社会科(78110)
- 社会科学(78089)
- 基金项目(73027)
- 自然(71617)
- 自然科(70133)
- 自然科学(70110)
- 省(69759)
- 自然科学基金(68872)
- 划(59862)
- 教育(56826)
- 资助(55092)
- 编号(45744)
- 重点(40829)
- 部(40238)
- 创(38609)
- 发(37484)
- 科研(36420)
- 创新(36241)
- 国家社会(35704)
- 计划(35485)
- 教育部(34571)
- 人文(33586)
共检索到3100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施震凯
本文基于卫星监测的PM2.5浓度数据,采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从新方法、新视角和新维度衡量了交通基础设施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显示,交通基础设施存量的增长能够有效降低雾霾污染程度,即便是在考虑了诸多其他因素时,这种影响效应也能被显著地识别出来。在区分不同交通模式后,发现公路运输是雾霾污染的重要来源,但以铁路、轨道交通等为代表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则有效缓解了雾霾现象,这一结论在各地区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雾霾污染 贝叶斯模型平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付新平 朱晓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和国际贸易都有着跨越式的发展,但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降本增效仍面临着巨大考验,如何有效建设交通基础设施进而引领国际贸易的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我国31个省(区、市)2003~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结合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国际贸易发展的空间特征,探究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通过更换空间权重矩阵的方式对实证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表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不同地区之间的交互影响,而不是某一地区的单独作用,单一地区的投资从某种程度上还会抑制国际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 空间杜宾模型 溢出效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晓东 邓丹萱 赵忠秀
本文利用我国1990~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Feder模型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从总体上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但各地强弱不一。同时交通基础设施与其他部门之间相对边际生产率的差距使其直接影响为负。将时间滞后效应纳入模型分析后证实溢出效应滞后期明显,且逐渐衰竭,在滞后4~5期时转为负向。最后,空间效应模型证实空间效应明显,但同样存在地区差异。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溢出效应 Feder模型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琦 王琴梅
发展数字贸易是建设贸易强国的重要内容。数字基础设施具有基础性和公共产品特性,可对我国数字贸易乃至出口贸易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基于2002—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超效率SBM模型测度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和出口贸易绩效,利用LSDV估计法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对出口贸易绩效的影响与作用机理。根据特征事实,样本期内,我国数字基础设施水平的全国和地区均值基本呈逐年递增态势,仅2021年出现小幅下滑,且增长率及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地区均值呈阶梯状分布,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出口贸易绩效的全国和地区均值呈上下波动态势,地区均值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地区呈阶梯状递减态势,省份均值在东部地区普遍较高,在西部地区普遍较低,且三大地区内部省份间差异大小不同,东部地区差异最大,西部地区差异其次,中部地区差异最小。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有助于出口贸易绩效提升,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出口贸易绩效的提升作用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在中西部地区强于在东部地区,在2002—2011年不显著,在2012—2021年显著;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能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产业融合效应、成本节约效应促进出口贸易绩效提升;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出口贸易绩效的提升作用具有非线性门槛特征,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其提升作用增强。因此,应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贸易基础;缩小数字基础设施地区差异,释放数字贸易红利;拓展大数据融合应用场景,驱动数字贸易高效发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宋德勇 陶相飞
利用2004~2016年我国地级市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土地财政会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价间接影响产业升级。一方面,土地财政能够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土地财政也会推动房价上涨,抑制产业升级。分区域对比发现,房价越高的地区,土地财政对产业升级的抑制作用越强。以房价作为门槛变量,发现土地财政与产业升级关于房价存在着双门槛。当房价较低时,土地财政对产业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随着房价上涨,土地财政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会不断变小;当房价过高时,土地财政对产业升级具有抑制作用。因此,政府应该缩小土地财政的规模、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积极出台措施抑制房价上涨,提高土地财政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
土地财政 基础设施 房价 产业升级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宗刚 崔华涛
利用扩展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根据北京、天津和河北三省市的相关数据,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的溢出效应,证明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褚剑 方军雄
地理距离对经济主体行为决策的影响是新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经典话题,文章以高铁通车准自然实验为契机,实证考察了地理距离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通车后,开通城市企业获得的信贷规模更大、期限更长、成本更低,并且这一关系主要体现在非城际高铁通车或高铁节点站点通车的情况下。机制检验表明,高铁通车通过改善信息环境促使企业获得更为优惠的信贷条件。进一步检验发现,高铁通车后,开通城市企业更可能向非关系银行、异地银行贷款,并且这些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下降、投资—投资机会敏感性上升。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高铁通车缓解了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帮助企业构建交易型信贷关系并获取优惠的信贷条件,获取信贷资金的企业也抓住投资机会将资金投向有价值的投资项目,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最终得以改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寿峰 王艺明
本文采用新发展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非参数Tn检验方法,对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动态变化趋势;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为Granger因果,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非线性关系;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经济基础。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蔡宏波 钟超 韩金镕
基于扩展的中心—外围理论模型的分析,本文以中国城市高铁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实证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升级对污染型企业选址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高铁开通对污染型企业选址在整体上有负向影响,但该影响具有三个方面的异质性:(1)私营及其他性质的污染型企业新增数目明显下降,而外资和国有企业却不明显;(2)高铁开通对东部、大城市和发达城市污染型企业进入的抑制效应非常显著,而中西部、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城市反而因高铁开通吸引了更多的污染型企业;(3)环保意识较强的城市在开通高铁后,污染型企业的进驻情况明显下降。本文还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升级影响污染型企业选址的作用机制可总结为环境清洁效应、要素集聚和空间一体化:(1)高铁开通提升了城市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降低了对污染型企业的接纳意愿;(2)城市因高铁开通提高了交通便利性,促进了要素的流动,使得污染型企业的选址不再局限于东部发达地区;(3)在发达地区,高铁开通给城市带来空间一体化的同时也会因为过度集聚导致要素价格上涨,企业间竞争加剧,不利于企业进入。政府有关部门和市场主体应充分认识和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选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这对中国区域发展规划、地方营商环境和投资规划以及环境保护等相关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高铁 污染型企业 区位选择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蒋冠宏 蒋殿春
本文基于2000-2007年29个省区的21个行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基础设施依赖对产业增长的影响,并构建倍差(different-in-different)非线性计量模型,利用"比较优势理论"检验了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优化配置问题。通过检验我们发现,交通、邮电信息类基础设施对产业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能源基础设施对产业增长影响不显著。进一步检验,我们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存在配置扭曲现象,而邮电信息基础设施与产业优化配置明显。最后,利用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后,本文结论仍然稳健。
关键词: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依赖 产业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冀雁龙 李金叶 赵华
在系统揭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经济增长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11—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均支持这一结论。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内旅游经济增长影响更大。分地区异质性检验显示:在东部地区、在长江经济带,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地区带动效应,主要通过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具有产业驱动效应,能够正向影响旅游产业效率以及旅游产业结构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飞 曾福生
文章基于2000—2013年中国29省、区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选取农业基础设施规模(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值)作为转换变量,分析了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旱涝保收比率(旱涝保收面积/耕地面积)作为转换变量的替代变量对模型稳定性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基础设施规模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非线性关系,发生门槛转换的位置为54.72%;当跨越门槛位置后,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规模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将由正向转变为负向,转换过程相对缓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穷志 陈澄
文章以省域异质性为研究视角,在面板协整分析的基础上构建ECM模型,以PMG方法研究了省际基础设施对地方经济增长的长短期效应。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在考虑地方异质性导致的短期效应差异化前提下,基础设施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平均短期影响并非明显的正向效应,但是从长期来看,省域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有一个收敛的显著正向关系。此外,资本存量、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因素也对地方经济增长的长短期有不同效应。
关键词:
省域基础设施 经济增长 PMG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金花 朱承亮
当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微观企业创新的赋能效应日益凸显,逐步成为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2010—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创新具有明显的赋能效应,进一步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提质增效。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强化企业数字化投资和数字技术应用双重路径促进企业创新;且企业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发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而企业融资约束水平越高越不利于发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创新提质增效和非制造业企业创新增效;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成熟期企业创新提质增效,而对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创新提质增效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拓展了数字基础设施微观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对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对企业创新提质增效的赋能效应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士炜 余文涛
【目的/意义】人口与经济集聚是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而生态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协调好集聚与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设计/方法】基于扩展的生产密度函数,利用中国1998~2018年28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结合空间经济学相关理论,从一线城市、二三四线城市与五线城市视角考察人口与经济集聚对雾霾污染影响。【结论/发现】人口与经济集聚对雾霾污染影响呈N型曲线关系,说明城市化与工业化推进对雾霾污染呈现先促增后促减,当超过地区土地、环境与资源承载力时,会加剧雾霾污染。进一步考察发现,中等城市人口与经济集聚对雾霾污染影响呈倒U型曲线,而超大城市集聚对雾霾污染影响表现为正相关性。稳健性检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基于此,在发挥集聚规模经济效应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地区环境承载力,且雾霾污染治理应以区域联治为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