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63)
2023(7337)
2022(6158)
2021(5798)
2020(4761)
2019(11309)
2018(10781)
2017(20737)
2016(11011)
2015(12706)
2014(12248)
2013(12557)
2012(12038)
2011(11026)
2010(10963)
2009(10104)
2008(9954)
2007(8427)
2006(7311)
2005(6558)
作者
(30679)
(25660)
(25551)
(24450)
(16627)
(12281)
(11590)
(10079)
(9982)
(8997)
(8907)
(8653)
(8156)
(8148)
(8103)
(8037)
(7550)
(7509)
(7305)
(7152)
(6306)
(6240)
(6126)
(5832)
(5815)
(5806)
(5494)
(5320)
(5109)
(5077)
学科
(59034)
经济(58982)
方法(29084)
管理(29022)
数学(27461)
数学方法(27370)
(26068)
中国(20330)
(18840)
企业(18840)
(12635)
(12612)
贸易(12606)
(12305)
(11987)
地方(10874)
环境(9459)
(9059)
业经(8756)
(8544)
金融(8544)
农业(8458)
(8056)
银行(8044)
(7766)
(7754)
(7573)
(7176)
城市(6969)
(6763)
机构
大学(166374)
学院(161519)
(82543)
经济(81230)
管理(61931)
研究(61605)
理学(53714)
理学院(53109)
管理学(52603)
管理学院(52295)
中国(47678)
(35710)
(35595)
科学(32754)
(29602)
财经(29287)
经济学(28682)
(27193)
中心(26945)
研究所(26905)
经济学院(26130)
(23153)
北京(23018)
(22282)
财经大学(22269)
(21096)
(20245)
业大(20176)
师范(20111)
科学院(18501)
基金
项目(109851)
科学(89042)
基金(85575)
研究(80058)
(74545)
国家(74060)
科学基金(63903)
社会(56655)
社会科(54084)
社会科学(54073)
基金项目(44523)
自然(38999)
自然科(38181)
自然科学(38167)
自然科学基金(37538)
(37142)
教育(36096)
资助(35815)
(33406)
编号(28412)
(27334)
国家社会(25844)
重点(24863)
中国(24432)
教育部(24140)
(24041)
成果(23131)
人文(22498)
(22244)
大学(21385)
期刊
(82726)
经济(82726)
研究(53924)
中国(29359)
(25272)
科学(22260)
学报(21735)
管理(21673)
(20008)
大学(17296)
(16510)
金融(16510)
学学(16366)
财经(15465)
经济研究(15065)
农业(13888)
(13436)
问题(13347)
(12417)
教育(12034)
技术(11655)
世界(11179)
国际(10752)
业经(9608)
(8817)
统计(8467)
技术经济(8344)
(7298)
现代(7256)
城市(7219)
共检索到2398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传旺  罗源  姚昕  
为了探寻现阶段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能否提升城市空气质量,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居民效用、交通基础设施与空气污染的相互作用机理,并运用2000—2012年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为控制内生性问题,本文采取反映样本城市地形特征的城市坡度指数作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工具变量,估计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加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通过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偏误后,改善作用更加明显,且大于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增加对空气污染的边际影响;与道路投资相比,道路面积的增长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应更好。本文的政策启示是:现阶段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侧角度,寻找城市空气污染难题的解决思路,实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与充分发展。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海波  胡汉辉  谢呈阳  戴萌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是地区间资源错配的内在根源之一。基于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程度,并将其与省级层面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组合成面板数据,分东中西三个地区实证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存在要素资源相对供给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却存在要素资源相对过剩。资本要素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越来越严重,劳动力要素在这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则逐渐缓解。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消除市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海波  胡汉辉  谢呈阳  戴萌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是地区间资源错配的内在根源之一。基于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程度,并将其与省级层面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组合成面板数据,分东中西三个地区实证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存在要素资源相对供给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却存在要素资源相对过剩。资本要素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越来越严重,劳动力要素在这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则逐渐缓解。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消除市场分割,提高分工精度这三条路径,减轻或消除要素资源错配。分地区比较还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系数,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因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应与技术水平提高、投资规模扩大、配套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改善等措施同步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效。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双陆  梁巧玲  
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DMSP-OLS),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考察了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增长效应",包括本地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回馈效应;铁路的"增长效应"高于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的"增长效应"高于其他等级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即一个地区市场规模越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其中,对于本地市场规模较大,而国外市场规模较小的地区,铁路网的覆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而对于本地市场规模和国外市场规模越大的地区,公路网的覆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双陆  梁巧玲  
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DMSP-OLS),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考察了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增长效应",包括本地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回馈效应;铁路的"增长效应"高于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的"增长效应"高于其他等级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即一个地区市场规模越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其中,对于本地市场规模较大,而国外市场规模较小的地区,铁路网的覆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而对于本地市场规模和国外市场规模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锐波   吴云峰   马小毅  
经济韧性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提高城市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水平,这使城市更容易受到外部干扰,还是有利于城市利用外部资源抵御冲击,是亟需解答的问题。在测算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基于2007-2020年高铁开通数据和中国城市层面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这种提升作用在不同区域、不同等级和不同内部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城市间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机制分析表明,活跃创新创业、提升人力资本和促进产业集聚是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增强城市经济韧性的传导机制。此外,高铁开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具有溢出效应,对周边城市产生显著的间接扩散作用,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炜  张豪  
文章利用2002-2016年我国25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信息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基础设施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区域差异;在东、中部地区,电信网络基础比信息服务水平的影响更大,而在西部地区信息服务水平的影响更大;在信息行业快速发展时期,电信网络基础与信息服务水平之间呈现互补效应,并且对信息服务水平有拉动作用。因此,要注重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升信息服务水平;提高中西部以及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为大数据革命奠定发展基石。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佳  
本文通过构建局部均衡模型分析了污染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并利用中国1998年-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模型推导的结果,污染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且"替代效应"占主导。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空气污染对劳动力供给确实存在负向影响,二氧化硫污染排放量上升1%,将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0.028%,但是这种影响随着经济规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存在"门槛效应"。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污染对劳动力供给的"收入效应"占主导;在经济发展一般的地区,则地缘因素占主导;在经济发达地区,"替代效应"占主导。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房景   姚树洁   冯根福   安磊  
培育调动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资源,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增加,是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作为一项典型政府生产性支出,高铁建设可能会对消费市场发展产生挤入或挤出两种方向的作用。本文从典型居民消费需求出发,建立两城市内贸框架,推导高铁影响消费市场发展的理论模型,从居民闲暇时间配置微观视角和市场一体化宏观视角,提出高铁影响消费市场发展的两种理论机制。基于理论模型,本文使用2007年至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高铁能否促进消费市场发展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可以显著激发外围城市的消费市场发展,但对中心城市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从微观个体视角和宏观市场总体视角来看,高铁产生积极影响的作用机制主要来自于影响居民闲暇时间配置和减轻商品市场分割程度。上述研究发现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也即推动高铁建设,有利于挖掘调动外围城市消费市场潜力,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彭文斌   曹笑天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碳减排提供了新引擎,数字基础设施作为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等新兴技术的实际载体,其建设与完善对于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此,文章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9—2019年全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促进城市碳生产率的提升,且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高城市创新水平促进绿色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进而提高碳生产率。因此,建议加快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贯彻数字中国战略;激发绿色创新动力,强化空间溢出效应;建立协同治理机制,促进数字经济联动发展。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钞小静  薛志欣  孙艺鸣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会给对外贸易升级带来更加突出的影响。本文从技术扩散视角出发,在贸易环节、竞争条件与要素流动的三维分析框架下阐释了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影响对外贸易升级的理论机理,并基于2004—2016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相对于互联网应用水平而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在推动对外贸易升级过程中具有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该结果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处理之后依然成立。第二,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能够通过技术扩散效应推动对外贸易升级,尤其是在贸易环节的组织与要素流动的加速两个方面更为突出。第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对外贸易升级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在长期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本城市对外贸易升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第四,上述影响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和城市异质性,尤其是2012年以后这一正向作用得到明显强化,且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这一正向激励也更为显著。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翘楚   余典范  
随着信息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为服务业的效率提升和转型升级带来更加突出的影响。基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实际,验证了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的存在性,并采用2011—2019年中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证明了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有效缓解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在利用工具变量回归和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研究发现,规模经济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缓解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的两个重要渠道,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传统空间集聚和虚拟集聚是实现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主要方式,其作用受地区制度环境和地理区位等因素影响。在制度环境方面,市场化程度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高、社会信任水平较高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有利于促进服务业高效率增长、缓解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在城市规模方面,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特大和大城市的服务业成本病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据此提出政府应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升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谢凯   秦志龙   张荣杰   高云露  
科学评估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于微观家庭福利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匹配2012~2018年县域高铁开通数据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高铁开通对于家庭旅游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县域高铁开通显著促进了本地家庭的旅游行为,相较于“非高铁县”的家庭而言,“高铁县”家庭的平均旅游出行概率和旅游消费金额均明显更高,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不变。机制分析发现,高铁开通对家庭旅游消费的带动效应主要通过改善出行条件、增加出行人次、扩大出行半径,以及促进家庭就业和收入增长等渠道来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闲暇时间更充裕的家庭而言,高铁开通对其旅游消费的提升作用更强,高铁也更促进了家庭的短期污染规避行为。本文从微观视角研究了“高铁时代”的旅游经济发展,为进一步扩大内需,助力国内大循环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小敏  徐盈之  
以是否开通高铁这一“准自然实验”为契机,采用中国2004—2016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来实证考察高铁开通对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的收入效应和集聚效应总体上有利于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高铁开通的污染减排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中西部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的污染减排效应更为显著。之后,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处理结果均支持高铁开通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降低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对作用机制的进一步检验结果显示,高铁的收入效应和集聚效应在实现单位产出污染减排上的积极作用有赖于高铁网络下发生的要素结构优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周浩  郑筱婷  
自1997年以来,中国实施了6次铁路提速,这可以看做是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改善的一次自然实验。本文选取京广线和京沪线作为铁路提速代表,构造了1994~2006年提速铁路线沿途站点和其他未提速站点相对应的城市一级面板数据,利用倍差法系统考察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铁路提速促进了沿途站点的经济增长。在整个铁路提速期间,相对于未提速站点,铁路提速将提速站点的人均GDP增长率提高了约3.7个百分点;同时,在铁路提速后期,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