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22)
2023(13069)
2022(10963)
2021(10190)
2020(8533)
2019(19426)
2018(18945)
2017(35591)
2016(18327)
2015(20610)
2014(20168)
2013(20058)
2012(18527)
2011(16626)
2010(16294)
2009(14846)
2008(13846)
2007(11640)
2006(10288)
2005(9038)
作者
(50705)
(42843)
(42376)
(40680)
(27001)
(20312)
(19259)
(16720)
(16367)
(14815)
(14697)
(14172)
(13463)
(13462)
(13286)
(13156)
(12737)
(12167)
(12124)
(11894)
(10488)
(10208)
(10073)
(9793)
(9740)
(9650)
(9078)
(8730)
(8505)
(8210)
学科
(100352)
经济(100270)
管理(50697)
(45215)
方法(40426)
数学(36953)
数学方法(36569)
(35202)
企业(35202)
中国(25169)
地方(21377)
(21238)
(19030)
业经(17661)
(16639)
贸易(16630)
(16167)
(16167)
农业(14610)
环境(14124)
地方经济(13840)
(13764)
(12332)
(12073)
金融(12071)
(11653)
银行(11634)
(11197)
(11131)
(10744)
机构
大学(264965)
学院(262450)
(128089)
经济(126041)
管理(102283)
研究(93613)
理学(88528)
理学院(87561)
管理学(86191)
管理学院(85690)
中国(71170)
(55046)
(54082)
科学(52266)
(44431)
财经(44033)
中心(42417)
经济学(41998)
研究所(40457)
(40450)
经济学院(37718)
(36996)
(35691)
业大(34860)
北京(34745)
(34202)
财经大学(33015)
(32756)
师范(32393)
农业(28668)
基金
项目(181509)
科学(145758)
基金(137315)
研究(131927)
(119859)
国家(119011)
科学基金(103395)
社会(89556)
社会科(85288)
社会科学(85271)
基金项目(72249)
(66421)
自然(65450)
自然科(63845)
自然科学(63821)
自然科学基金(62694)
教育(60033)
(56774)
资助(55966)
编号(49199)
(42072)
重点(41034)
(39978)
国家社会(39538)
成果(38383)
(37415)
教育部(36878)
人文(35348)
创新(35304)
大学(34954)
期刊
(137179)
经济(137179)
研究(81312)
中国(46450)
(41296)
管理(40444)
科学(36081)
学报(35505)
(32399)
大学(28432)
学学(27156)
技术(25725)
经济研究(24083)
财经(22801)
农业(22586)
(21960)
金融(21960)
(19852)
教育(19709)
问题(18355)
业经(18150)
(16172)
世界(15105)
技术经济(14849)
统计(14517)
国际(14379)
(12869)
(12608)
资源(11937)
决策(11465)
共检索到3875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年猛  
高速铁路作为一种区域间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经济空间格局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自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高速铁路以来,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大多认为中国高铁的开通运行具有"虹吸效应",有助于促进相对发达区域的经济增长,但不利于相对落后区域的经济增长。我们认为,未纳入更多类型的空间尺度和未考虑大型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的时间累积可能是产生上述结果的重要原因。本文以一般县级行政区、县级市和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利用全球夜间灯光数据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来考察2007—2013年高铁的时间累积效应和空间邻近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空间格局的影响,同时使用GDP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研究表明,高铁运行时间越长对区域经济增长带动效应就越强,具有显著的时间累积效应;而距离高铁站点越近的区域受益于高铁的带动效应就越大,具有显著的空间邻近效应;高铁对连通的各类区域均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带动效应,但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带动效应具有显著差异,一般县受益最大,其次是县级市和地级及以上城市;此外,本文通过构建高铁各线路沿途站点的基尼系数发现,高铁的运行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促进经济空间均等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周浩  郑筱婷  
自1997年以来,中国实施了6次铁路提速,这可以看做是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改善的一次自然实验。本文选取京广线和京沪线作为铁路提速代表,构造了1994~2006年提速铁路线沿途站点和其他未提速站点相对应的城市一级面板数据,利用倍差法系统考察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铁路提速促进了沿途站点的经济增长。在整个铁路提速期间,相对于未提速站点,铁路提速将提速站点的人均GDP增长率提高了约3.7个百分点;同时,在铁路提速后期,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学良  孙海鸣  
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聚集特征;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并形成了由东往西逐步递减的梯度。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0912,介于运用时间序列数据与面板数据得出的弹性值之间。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表现出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经济增长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黄苏萍  朱咏  
交通基础设施不仅为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的运力支撑,也能推动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形成合理布局,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相邻城市"同城效应"。文章通过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05-2016年的面板数据来验证铁路、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以2009年为时间断点,检验样本期内是否有结构性变化。实证结果显示:铁路人流密度、公路人流密度、公路物流密度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009年后其贡献度有所提升,而铁路物流密度对经济增长却呈负向作用;相邻城市铁路、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呈空间正溢出效应;此外,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城市化水平、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均具有程度不一的相关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黄苏萍  朱咏  
交通基础设施不仅为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的运力支撑,也能推动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形成合理布局,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相邻城市"同城效应"。文章通过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05-2016年的面板数据来验证铁路、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以2009年为时间断点,检验样本期内是否有结构性变化。实证结果显示:铁路人流密度、公路人流密度、公路物流密度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009年后其贡献度有所提升,而铁路物流密度对经济增长却呈负向作用;相邻城市铁路、公路交通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崔百胜  杨晓勤  
运用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变量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机理与效应。理论模型表明,提高本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会引起其他区域生产要素流入,产生负的溢出效应,但也可以改善区域间贸易和要素流动,促进经济活动的集聚和扩散,产生正的溢出效应。认为交通基础设施不但影响了区域经济的空间发展模式,同时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国区域经济综合效率提高及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均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武勇杰  张梅青  
文章构建中国2000—2015年间30个省份多样化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极大似然估计、空间杜宾模型及偏微分方法,实证测度了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铁路在地理距离作用下对经济增长正向显著,在其他作用下不显著;公路在经济、产业和技术距离作用下高度显著,而在地理距离作用下不显著。综合距离作用分析表明,公路对经济增长存在积极的溢出效应,在统计上正向显著;而铁路则存在较弱的影响,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崔百胜  杨晓勤  
运用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变量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机理与效应。理论模型表明,提高本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会引起其他区域生产要素流入,产生负的溢出效应,但也可以改善区域间贸易和要素流动,促进经济活动的集聚和扩散,产生正的溢出效应。认为交通基础设施不但影响了区域经济的空间发展模式,同时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国区域经济综合效率提高及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均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武勇杰  张梅青  
文章构建中国2000—2015年间30个省份多样化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极大似然估计、空间杜宾模型及偏微分方法,实证测度了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铁路在地理距离作用下对经济增长正向显著,在其他作用下不显著;公路在经济、产业和技术距离作用下高度显著,而在地理距离作用下不显著。综合距离作用分析表明,公路对经济增长存在积极的溢出效应,在统计上正向显著;而铁路则存在较弱的影响,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晓黎  李红昌  
文章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发现2000—2014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群趋势以及正向空间自相关。利用2000年、2007年和2014年31个省份的数据,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资本、劳动力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要素,人力资本、政府支出、贸易开放度和交通基础设施发挥积极的协同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仍占绝对优势,而传统研究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则将高估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晓黎  李红昌  
文章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发现2000—2014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群趋势以及正向空间自相关。利用2000年、2007年和2014年31个省份的数据,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资本、劳动力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要素,人力资本、政府支出、贸易开放度和交通基础设施发挥积极的协同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仍占绝对优势,而传统研究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则将高估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薛婧  张梅青  
文章基于2000-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及偏微分效应分解方法,分析铁路投资建设与市场化的协同合作机制,实证考察铁路基础设施对本地及邻近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市场化与铁路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合作效应。结果表明,铁路基础设施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并产生正向空间溢出;铁路与市场化进程对本地经济产生正向协同合作效应;地理邻近地区市场化水平差异过大时,市场化水平较高地区进行铁路投资建设将吸引经济要素流入和企业转移。因此,在完善铁路基础设施的同时,应缩小区域间市场化水平差距,发挥市场化在铁路基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慧玲  陈军  
在考虑交通基础设施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文章利用1995-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在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下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并进行分解,结果表明:若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普通OLS回归对交通基础设施产出贡献估计会有一定的偏差;通过Moran’s I检验,经济增长和交通网络密度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和周围区域经济增长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三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下回归表明,时间距离空间权重较0-1空间权重矩阵、经济空间权重矩阵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要高一些,区域间时间距离的缩短加强了空间溢出效应;投资、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和财政支出均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其中投资、对外贸易和财政支出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而劳动力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为负向溢出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慧玲  陈军  
在考虑交通基础设施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文章利用1995-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在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下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并进行分解,结果表明:若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普通OLS回归对交通基础设施产出贡献估计会有一定的偏差;通过Moran’s I检验,经济增长和交通网络密度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和周围区域经济增长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三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下回归表明,时间距离空间权重较0-1空间权重矩阵、经济空间权重矩阵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要高一些,区域间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广珍  刘瑞国  黄宗晔  
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现有文献多认为交通基础设施通过影响生产行为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通过观察日益普遍的私家车购买现象,本文发现,交通基础设施不仅影响生产行为,同时也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据此,本文构造了一个交通基础设施同时影响生产和消费的增长模型,揭示了道路基础设施通过促进私家车消费,进而改变居民消费结构,最终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为了验证理论命题,本文还构建了中国2000—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道路和道路基础设施投资不仅可以直接通过乘数效应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提高居民消费中私家车数量及其所占比例(消费效应)间接推动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