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71)
- 2023(15979)
- 2022(13590)
- 2021(12534)
- 2020(10703)
- 2019(24733)
- 2018(24246)
- 2017(46536)
- 2016(25275)
- 2015(28506)
- 2014(28511)
- 2013(28008)
- 2012(25859)
- 2011(23266)
- 2010(23538)
- 2009(21783)
- 2008(21122)
- 2007(18780)
- 2006(16349)
- 2005(14489)
- 学科
- 济(122738)
- 经济(122636)
- 管理(70622)
- 业(65950)
- 企(53585)
- 企业(53585)
- 方法(52673)
- 数学(47247)
- 数学方法(46534)
- 农(28501)
- 中国(28219)
- 财(27227)
- 地方(26994)
- 业经(23276)
- 学(22914)
- 贸(22412)
- 贸易(22402)
- 易(21753)
- 农业(19388)
- 制(18483)
- 理论(16951)
- 环境(16604)
- 务(16380)
- 和(16340)
- 财务(16316)
- 财务管理(16275)
- 地方经济(16061)
- 企业财务(15353)
- 融(15333)
- 金融(15330)
- 机构
- 学院(361660)
- 大学(359812)
- 济(157141)
- 经济(153969)
- 管理(139046)
- 研究(122466)
- 理学(120223)
- 理学院(118861)
- 管理学(116510)
- 管理学院(115841)
- 中国(91565)
- 京(74955)
- 科学(74425)
- 财(69130)
- 所(61669)
- 农(58416)
- 中心(56614)
- 研究所(56014)
- 财经(55439)
- 江(54053)
- 业大(52668)
- 经(50366)
- 经济学(49613)
- 北京(46745)
- 范(46368)
- 师范(45906)
- 农业(45843)
- 经济学院(44621)
- 院(44324)
- 州(42481)
- 基金
- 项目(243886)
- 科学(192897)
- 基金(178153)
- 研究(175627)
- 家(155784)
- 国家(154572)
- 科学基金(133224)
- 社会(112702)
- 社会科(107007)
- 社会科学(106977)
- 省(95581)
- 基金项目(93713)
- 自然(86725)
- 自然科(84755)
- 自然科学(84731)
- 自然科学基金(83194)
- 教育(81872)
- 划(80632)
- 资助(74000)
- 编号(70231)
- 成果(56154)
- 重点(55489)
- 部(54154)
- 发(53380)
- 创(50626)
- 课题(48703)
- 创新(47438)
- 国家社会(47239)
- 科研(47086)
- 教育部(46492)
- 期刊
- 济(171642)
- 经济(171642)
- 研究(104206)
- 中国(67147)
- 财(54936)
- 学报(54586)
- 农(52155)
- 管理(51007)
- 科学(50597)
- 大学(41490)
- 学学(39369)
- 农业(35508)
- 教育(35266)
- 技术(34750)
- 融(30309)
- 金融(30309)
- 经济研究(28811)
- 财经(27698)
- 业经(25744)
- 经(23905)
- 问题(22469)
- 统计(20945)
- 技术经济(19839)
- 业(19777)
- 贸(19042)
- 策(18695)
- 决策(17034)
- 版(16471)
- 世界(16246)
- 商业(16245)
共检索到5317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慧玲 陈军
在考虑交通基础设施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文章利用1995-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在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下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并进行分解,结果表明:若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普通OLS回归对交通基础设施产出贡献估计会有一定的偏差;通过Moran’s I检验,经济增长和交通网络密度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和周围区域经济增长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三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下回归表明,时间距离空间权重较0-1空间权重矩阵、经济空间权重矩阵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要高一些,区域间时间距离的缩短加强了空间溢出效应;投资、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和财政支出均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其中投资、对外贸易和财政支出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而劳动力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为负向溢出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慧玲 陈军
在考虑交通基础设施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文章利用1995-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在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下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并进行分解,结果表明:若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普通OLS回归对交通基础设施产出贡献估计会有一定的偏差;通过Moran’s I检验,经济增长和交通网络密度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和周围区域经济增长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三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下回归表明,时间距离空间权重较0-1空间权重矩阵、经济空间权重矩阵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要高一些,区域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崔百胜 杨晓勤
运用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变量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机理与效应。理论模型表明,提高本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会引起其他区域生产要素流入,产生负的溢出效应,但也可以改善区域间贸易和要素流动,促进经济活动的集聚和扩散,产生正的溢出效应。认为交通基础设施不但影响了区域经济的空间发展模式,同时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国区域经济综合效率提高及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均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崔百胜 杨晓勤
运用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变量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机理与效应。理论模型表明,提高本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会引起其他区域生产要素流入,产生负的溢出效应,但也可以改善区域间贸易和要素流动,促进经济活动的集聚和扩散,产生正的溢出效应。认为交通基础设施不但影响了区域经济的空间发展模式,同时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国区域经济综合效率提高及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均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晓黎 李红昌
文章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发现2000—2014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群趋势以及正向空间自相关。利用2000年、2007年和2014年31个省份的数据,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资本、劳动力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要素,人力资本、政府支出、贸易开放度和交通基础设施发挥积极的协同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仍占绝对优势,而传统研究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则将高估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晓黎 李红昌
文章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发现2000—2014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群趋势以及正向空间自相关。利用2000年、2007年和2014年31个省份的数据,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资本、劳动力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要素,人力资本、政府支出、贸易开放度和交通基础设施发挥积极的协同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仍占绝对优势,而传统研究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则将高估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勇
本文利用1978—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公路、水运交通固定资本存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作用,发现:公路水运交通固定资本存量从总体上看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正向作用,在2001年之后,这种影响变为负向;总体看公路水运交通固定资本的滞后效应不很明显,但在2001—2008年期间,滞后五期时,公路水运交通固定资本对GDP的弹性由负转为正。外地公路水运交通固定资本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从全国范围看存在正向效应,但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存在差异。具体地,外地公路水运资本存量对东部地区区域经济增长始终呈现明显的正向作用,对中部地区的影响则由负向效应转向正向效应,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在1995年之前存在正向效...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经济增长 空间溢出作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魏下海
针对大多数经验文献往往忽视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容易导致研究结论缺乏解释力的事实,本文采用较为前沿的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中国29个省区1991-2006年间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基础设施和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群特征,绝大部分省区位于高-高和低-低类型区;(2)城市化作为综合反映基础设施发展状况的指标,有效地促进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实现收益递增效应和经济增长;(3)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区域间的空间距离,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促进区域间经济往来,实现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武勇杰 张梅青
文章构建中国2000—2015年间30个省份多样化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极大似然估计、空间杜宾模型及偏微分方法,实证测度了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铁路在地理距离作用下对经济增长正向显著,在其他作用下不显著;公路在经济、产业和技术距离作用下高度显著,而在地理距离作用下不显著。综合距离作用分析表明,公路对经济增长存在积极的溢出效应,在统计上正向显著;而铁路则存在较弱的影响,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武勇杰 张梅青
文章构建中国2000—2015年间30个省份多样化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极大似然估计、空间杜宾模型及偏微分方法,实证测度了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铁路在地理距离作用下对经济增长正向显著,在其他作用下不显著;公路在经济、产业和技术距离作用下高度显著,而在地理距离作用下不显著。综合距离作用分析表明,公路对经济增长存在积极的溢出效应,在统计上正向显著;而铁路则存在较弱的影响,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忠民 刘育红 张强
古丝绸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辉煌已经变为了落后。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亚欧大陆桥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新时期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形成。本文基于新经济增长及新经济地理的视角,运用空间计量方法,选取"新丝绸之路"交通大动脉陇海、兰新铁路沿线涵盖最重要的17个城市,采用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方法,考虑在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的情况下,实证分析多维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探讨促进"新丝绸之路"这条交通经济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对策。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叶昌友 王遐见
本文采用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了交通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在1997~2010年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铁路建设和公路建设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较为明显,公路建设中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依次递减;铁路运输业比公路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明显;高速公路密度提高一个百分点可带动经济增长约0.034个百分点,铁路密度提高一个百分点可带动经济增长约0.002个百分点;2001~2010年间交通基础设施存量的增加年均带动经济增长0.78个百分点,约为经济增长率的8%。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薛婧 张梅青
文章基于2000-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及偏微分效应分解方法,分析铁路投资建设与市场化的协同合作机制,实证考察铁路基础设施对本地及邻近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市场化与铁路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合作效应。结果表明,铁路基础设施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并产生正向空间溢出;铁路与市场化进程对本地经济产生正向协同合作效应;地理邻近地区市场化水平差异过大时,市场化水平较高地区进行铁路投资建设将吸引经济要素流入和企业转移。因此,在完善铁路基础设施的同时,应缩小区域间市场化水平差距,发挥市场化在铁路基础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邱晨园 梁红艳
利用2003-2017年的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考察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不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长三角,铁路通过促进物质资本跨地区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溢出效应,而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的溢出效应不显著。在珠三角,铁路有利于物质资本扩散,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有利于劳动力扩散,但普通公路导致人力资本向核心城市高度集聚;在扩散效应与极化效应的综合作用下,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表现为负向溢出效应,而铁路表现出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在京津冀,高速公路和铁路推动劳动力向中心城市高度集聚,三种交通基础设施都导致人力资本向中心城市高度集聚,但它们都未产生物质资本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普通公路和铁路对区域经济增长最终表现为负向溢出效应,高速公路则表现出正向溢出效应。研究结论可以为推进中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得文 苗建军
人力资本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和空间相关性。本文在运用空间过滤模型消除人力资本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省域人力资本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对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人力资本集聚效应最明显,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空间溢出效应均比较明显。通过比较发现,运用空间过滤模型消除空间相关性可以较好的识别人力资本集聚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避免模型设定中的多重共线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