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42)
2023(15932)
2022(13516)
2021(12384)
2020(10246)
2019(23262)
2018(22831)
2017(43406)
2016(22988)
2015(25086)
2014(24935)
2013(24468)
2012(22674)
2011(20505)
2010(20469)
2009(18531)
2008(17775)
2007(15340)
2006(13521)
2005(12356)
作者
(64759)
(54412)
(53938)
(51415)
(34602)
(26220)
(24573)
(21082)
(20655)
(19367)
(18681)
(18355)
(17552)
(17010)
(16757)
(16693)
(16091)
(15684)
(15683)
(15585)
(13689)
(13275)
(13080)
(12635)
(12350)
(12115)
(11955)
(11627)
(10904)
(10657)
学科
(115373)
经济(115278)
管理(61289)
(58209)
(45416)
企业(45416)
方法(43493)
数学(37724)
数学方法(37256)
中国(29931)
地方(29910)
(27075)
业经(23790)
(22118)
(20988)
农业(19060)
(17458)
贸易(17446)
(17284)
地方经济(17253)
(16790)
(16357)
金融(16355)
环境(16268)
(16043)
银行(16023)
(15508)
理论(14789)
技术(14761)
(14741)
机构
学院(322411)
大学(320434)
(141073)
经济(138394)
管理(122793)
研究(115070)
理学(105516)
理学院(104244)
管理学(102378)
管理学院(101749)
中国(87161)
科学(69422)
(67736)
(62147)
(57273)
中心(52675)
研究所(51995)
(51122)
财经(49430)
(47745)
业大(45174)
(44983)
经济学(44199)
(44001)
师范(43546)
北京(42692)
(41773)
农业(39589)
经济学院(39416)
(38515)
基金
项目(219106)
科学(174331)
基金(160808)
研究(159021)
(140838)
国家(139718)
科学基金(120614)
社会(104061)
社会科(98866)
社会科学(98847)
基金项目(85073)
(85048)
自然(77256)
自然科(75530)
自然科学(75512)
自然科学基金(74166)
(71912)
教育(71792)
资助(65536)
编号(62428)
(52148)
重点(49618)
成果(49510)
(47930)
(45565)
国家社会(44169)
课题(43105)
创新(42684)
科研(42067)
发展(41470)
期刊
(159985)
经济(159985)
研究(96211)
中国(64272)
学报(47886)
(46793)
管理(46634)
(46464)
科学(46377)
大学(37031)
学学(35052)
农业(32031)
教育(30895)
(30822)
金融(30822)
技术(29375)
经济研究(26601)
业经(25267)
财经(24627)
(21404)
问题(20719)
(17084)
技术经济(16656)
统计(16229)
(15965)
资源(15578)
世界(15093)
商业(14714)
(14673)
科技(14326)
共检索到4889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黄承锋  田少斌  曾银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域,选取2011年和2019年为时间断面,对高铁开通前后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测算和分析,结论表明:(1)交通可达性呈现出以中部城市群为核心,向外侧逐渐递减的圈层式空间格局,具有鲜明的空间分级结构及发展不平衡的特征;(2)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网络化趋势显著,从点轴形态演化为扇形网络化特征,具有多中心性和交通导向性;(3)区域内交通与旅游经济系统整体协调水平仍处于中等协调水平,耦合协调度层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高铁的开通缩小了这种差异;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耦合度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聚集效应发展趋势呈强化状态,但整体不平衡性依然存在。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任晓红   陈雪莲   梁甜   沈佳  
协同发展是必然选择,揭示成渝地区协调发展情况及其时空演变格局可为其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2010—2020年的数据,构建交通—人口—经济—环境四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人口—经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并采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人口、经济、环境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四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缓慢上升态势,整体向良性协调发展,在空间特征上,成渝地区四个系统耦合协调度发展较好的城市主要集中于“双核”周围,但四个系统的空间相关性并不显著;(3)通过对耦合协调度的预测可以看出,成渝地区各城市2021—2025年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在整体上将缓慢改善,但达到四个系统互补协调发展还需更长时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影  文传浩  沈体雁  
绿色发展效率是绿色发展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基于静态与动态视角分别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及Malmquist指数测度2007~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温特线性与季节指数平滑法预测其绿色发展效率。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为0.882较高水平,呈现从“较高水平较大差距”向“更高水平较小差距”转变的时序特征,但仍低于长三角城市群平均水平;Malmquist均值为1.278,绿色发展效率高增长且总体快于长三角城市群;(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逐渐形成以“雅安-资阳-重庆”与“成都-遂宁-广安”为平行双主轴绿色发展高效率区,“宜宾-泸州”与“绵阳-达州”为两翼绿色发展低效率区的分布格局;(3)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提升,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技术效率提升的贡献率>规模效率提升的贡献率,并据此将其分为综合促进发展型、专项引领发展型、单项阻碍发展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何红  李孝坤  奂璐迪  常梓煜  张爱国  
通过建立城市经济综合质量指标体系、OD成本距离矩阵并考虑产业结构差异修正传统引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以2010年、2015年、2020年为时间节点,研究成渝双城经济圈内36个行政单元的经济联系网络格局演变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和网络密度水平均较低,但有缓慢上升趋势,城市经济联系网络总体呈两极化、密集化、复杂化趋势。(2)网络中心势水平总体较高,但有缓慢下降趋势,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中心性水平高,点入度高于点出度,城市间相互作用较明显,对核心城市的依赖程度略微下降。(3)凝聚子群构成城市较稳定且地域邻近性强,成都、重庆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第一子群聚集性显著,是资源互通和产业交流中心。(4)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为两大核心区,过渡区城市核心程度波动上升,大部分边缘区城市边缘化程度小幅降低,核心-边缘结构明显。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何玉梅  易大智  陈颖  
基于2014—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成渝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分别测度及评价二者发展水平,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二者耦合协调测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成渝经济圈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偏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数字经济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较低;(2)经济圈的二者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态势,显示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和贡献逐渐增强;(3)经济圈各城市的二者耦合协调程度不同,各城市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程度不一,形成不协调发展态势。据此提出成渝经济圈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子曦  青梅  杨玉琴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基于2006—2019年33个指标构成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出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采用Dagum基尼系数寻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来源;运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成渝高质量发展的分布及动态演进趋势;选择SDM双固定空间效用模型检验了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收敛性。研究发现:(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呈空间“U”型且“双核独大”结构。(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存在极化现象。(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σ收敛不显著,但存在显著的空间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空间相关性为负,表明经济圈内部呈现竞争关系。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任晓红   冯知滔   沈佳   潘颖  
了解公路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可以为城市规划和交通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本文基于201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协调模型测度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研究公路基础设施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重庆和成都远高于其他城市,其余协调发展水平较好的城市主要集中于“双核”周围;公路密度与城市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人口密度为负相关,而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教育水平等都呈正相关;长期来看,公路密度的增加对城市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依然显著,且呈现边际效用递增的趋势;当公路密度小于2.043时,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系数为0.118,而公路密度超过2.043时,影响系数则增加到0.144,说明公路密度对城市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呈现出逐渐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当地应长期重视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响应国家路网建设,差异化制定投资发展规划,推动交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卿  
在中国高铁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以大西高铁为例,使用城市间的矢量路网、高铁站点及各城市旅游收入、旅游人数等数据,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引力模型,对大西高铁沿线及周边城市在高铁开通前后的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进行分析,并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进行耦合协调分析。结果表明:大西高铁的开通显著提升了各城市的可达性水平,但提升程度不均衡,致使研究区交通可达性的空间公平性降低;区域内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显著增加,且沿线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提升较为明显,各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均大幅提升;高铁的开通对高铁途经城市的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的协同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高铁未途经城市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甚至出现了协调度降低的情况。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晓霞  玉波香  刘亚男  
对旅游景区的网络关注度的研究,对于区域旅游宣传、旅游营销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基于百度指数平台获取2016—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5A级旅游景区的网络搜索指数,利用月度集中指数、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首位度等方法,分析其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网络关注度呈上下波动态势,2020年大幅下降;网络关注度月度变化与节假日和淡旺季有较强相关性;网络关注度呈现出“以重庆、四川为核心,东部地区偏高,向中部、西部地区递减”的空间格局;5年间大部分景区的网络关注度较稳定,主要集中于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等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消费支出、互联网接入户数、初中及以上人口数呈正相关,与地理距离呈负相关。基于此,应优化旅游产品体系,差异化地开展旅游宣传营销,完善区域旅游交通网络。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小双  
工业绿色发展有助于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是实现工业现代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我国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DEA与ESDA模型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并结合Tobit回归模型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地区间差异显著;空间上形成了以“成都—资阳—重庆”为主轴的工业绿色发展高效率区,以“乐山—宜宾—泸州”和“绵阳—达州”为两翼的工业绿色发展低效率区的发展格局;其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正向的空间自相关,空间集聚类型上主要以高—高(H-H)聚类为主;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可以有效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因此,各地区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应注重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配合,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稳步提升,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欢  方行明  苏梦颖  
文章基于2008—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并对其时空演进特征、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构建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产业集聚与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关系,并通过门槛回归模型进一步考察在环境规制约束条件下产业集聚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研究期间虽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水平相对较高,但存在一定下行压力,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类型转移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并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集聚在提升本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同时,还存在较强的空间负外部性;产业集聚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随环境规制强度的变化呈现边际效益递减的特征。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毛中根  杨庆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重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当加大金融对该战略的支持力度。金融服务供给要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需要不同的金融支持。论文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定位和发展基础,对金融支持必要性进行理论分析,总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金融支持经验,并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畅   冯仁琼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系统,测度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水平,采用核密度函数和Dagum基尼系数对其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呈现“双核独大”的空间格局;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但总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耦合共生水平低于数字经济与服务业的耦合共生水平,存在明显的产业异质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龚勤林  宋明蔚  韩腾飞  
基于基础创新和协同创新两个维度构建考察城市协同创新综合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实现量化数据和关系数据的结合,并从空间维度直观地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空间联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时空演化。研究发现: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发展处于探索追赶阶段,协同创新水平不均衡;整体网络联系尚不稳定,协同创新联系强度断层现象严重,各节点的协同创新自主性较为均衡,但成渝双核的“控制力”和“桥梁”作用过强;凝聚子群重构优化形成“成都—荣昌—永川—重庆主城”的协同创新主轴,但存在邻近“抱团”情况,行政壁垒尚未完全破除,缺乏跨越地理格局和行政区划的创新凝聚子群;“接壤区洼地”“东北翼边缘地带”是成渝地区形成紧密协同创新空间联系网络需着力破除的关键点。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郑艺   苏维词  
借助改进熵值法、Jenks自然断裂法、障碍度模型对2007—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尺度城乡融合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城乡融合指数由2007年的0.239提高到2020年的0.534,低、较低水平融合区由2007年的25个减少到2020年的8个,较高、高水平融合区由2个增加到12个。(2)不同维度的融合发展不同步,2020年社会融合发展水平指数最高,为0.612。(3)较高水平融合区在成渝地区的西部和东南部形成两个小范围集聚区,呈现“双核独大、中部塌陷”的发展格局。(4)成渝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影响因素中,前期自然要素障碍度高于人口、土地和资金要素,后期自然要素障碍度降低,产业结构和资金要素的障碍度增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