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885)
- 2023(17890)
- 2022(15013)
- 2021(13829)
- 2020(11705)
- 2019(26486)
- 2018(25924)
- 2017(49745)
- 2016(26293)
- 2015(29002)
- 2014(28321)
- 2013(27958)
- 2012(25765)
- 2011(22940)
- 2010(23152)
- 2009(21182)
- 2008(21076)
- 2007(18793)
- 2006(16391)
- 2005(14587)
- 学科
- 济(120041)
- 经济(119925)
- 业(100450)
- 管理(89266)
- 企(88781)
- 企业(88781)
- 方法(52836)
- 数学(43573)
- 数学方法(43116)
- 农(34987)
- 业经(34845)
- 财(34013)
- 中国(32192)
- 地方(26472)
- 农业(25035)
- 务(24492)
- 财务(24438)
- 财务管理(24397)
- 技术(23697)
- 企业财务(23208)
- 制(22163)
- 理论(20059)
- 贸(20035)
- 贸易(20017)
- 和(19450)
- 易(19377)
- 划(18267)
- 策(18025)
- 银(17950)
- 银行(17917)
- 机构
- 学院(370292)
- 大学(364450)
- 济(158707)
- 经济(155793)
- 管理(151372)
- 理学(129998)
- 理学院(128705)
- 管理学(126798)
- 管理学院(126090)
- 研究(117264)
- 中国(93252)
- 京(75918)
- 财(73731)
- 科学(67922)
- 财经(58309)
- 农(58158)
- 所(56524)
- 江(56395)
- 中心(55602)
- 经(53122)
- 业大(51588)
- 研究所(50604)
- 经济学(48149)
- 北京(47560)
- 范(45434)
- 农业(45113)
- 师范(44927)
- 州(44835)
- 经济学院(43563)
- 财经大学(43145)
- 基金
- 项目(245673)
- 科学(197355)
- 研究(182814)
- 基金(180258)
- 家(154801)
- 国家(153383)
- 科学基金(135596)
- 社会(119245)
- 社会科(113379)
- 社会科学(113352)
- 省(97593)
- 基金项目(95355)
- 自然(86430)
- 教育(84770)
- 自然科(84427)
- 自然科学(84405)
- 自然科学基金(82999)
- 划(80352)
- 编号(72705)
- 资助(72656)
- 成果(57197)
- 发(56373)
- 创(56049)
- 重点(54675)
- 部(54562)
- 创新(51615)
- 课题(50342)
- 国家社会(49823)
- 教育部(47844)
- 业(47218)
- 期刊
- 济(176281)
- 经济(176281)
- 研究(107585)
- 中国(74665)
- 管理(63349)
- 财(60486)
- 农(53502)
- 科学(49420)
- 学报(48673)
- 大学(39257)
- 教育(38923)
- 技术(37990)
- 融(37183)
- 金融(37183)
- 学学(37135)
- 农业(36868)
- 业经(31238)
- 财经(29490)
- 经济研究(27703)
- 经(25473)
- 问题(23052)
- 业(22136)
- 技术经济(21022)
- 商业(18201)
- 统计(17821)
- 贸(17723)
- 科技(17629)
- 现代(17607)
- 策(17555)
- 财会(17146)
共检索到5571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婧 方军雄 秦璇
交通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创新则是经济增长最为持久的动力。本文利用高铁开通的外生冲击检验交通条件变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能够显著促进当地企业的创新投资。进一步地,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高融资约束、高科技行业及民营企业当中。同时,主要的影响渠道包括技术人才的流动、信息环境的改善和融资约束的缓解等。这表明,交通改善有助于加快区域创新要素流动,促进企业创新的投入产出活动。
关键词:
高铁开通 要素流动 创新投资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诸竹君 黄先海 王煌
本文以高铁开通为背景研究了经济地理重构对工业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会通过竞争逃避效应、创新溢出(虹吸)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作用于企业创新活动,从企业和城市—行业层面变量影响当地企业创新水平。通过高铁开通的准自然实验检验表明:高铁开通城市的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均显著提升,这一正向影响存在空间维度的"U型"曲线关系,距离创新中心相对更远的企业受到正向影响更大。行业层面异质性检验表明,接近技术前沿和更具比较优势的行业获得更大正向效应。本文揭示了高铁建设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创新体系的一种微观机制。
关键词:
高铁开通 企业创新 准自然实验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吉赟 杨青
本文采集了2006-2016年中国200个地级市高铁开通站点的数据,并与1559家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匹配,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高铁开通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通车之后,沿线公司的专利授权、专利申请数量显著增加,且主要由发明专利驱动。机制分析发现高铁开通提升了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技术员工在沿线企业的占比。此外,异质性研究发现,高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位于大中型城市的企业和属于高创新强度行业的企业。本文较细致地研究了高铁开通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且揭示了高铁对人力资本的运输效应。
关键词:
高铁 高技能劳动力 企业创新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亚飞 廖甍 王亚菲
本研究将高铁开通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7年长三角地区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倍差法并借助匹配倍差法和安慰剂测试等稳健性检验工具,对高铁开通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在短期和长期都对沿线城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后发现,高铁开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主要表征为对农业技术进步的推动而非对农业技术效率的改善;高铁开通有助于强化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及产业结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反哺作用。在我国高铁建设纵深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应将高铁建设纳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政策工具,借助高铁开通的杠杆效应进一步发挥好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带动作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欣 李福平
本文利用2011~2018年我国20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以开通高铁作为"准自然试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高铁开通对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异质性影响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对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对自选问题进行缓解处理后仍然成立;高铁开通对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三线城市较明显,而四线与五线城市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对地区异质性研究发现,即使是四线城市与五线城市,高铁开通对两类城市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在传导机制方面,高铁开通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与人口集聚对数字普惠金融产生影响,技术创新在全样本与三线城市均存在传导效应,而人口集聚仅在三线城市存在传导效应。研究结论为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洞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靖宇 张宏亮
在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不完善的背景下,债务融资是我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会对企业创新效率产生重要影响。以2007年《物权法》的实施为外生事件,检验了《物权法》通过强化对债权人的保护以及扩大抵押品范围而扩大企业债务融资规模后,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表明,债务融资提高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创新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竞争程度在债务融资与企业创新效率的相关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且相比于国企而言,债务融资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提高作用在非国企更加显著。进一步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债务融资通过抑制代理冲突提高企业创新效率。
关键词:
债务融资 创新效率 自然实验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勇 芦雪瑶
资本市场开放是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文章以中国启动"陆港通"交易试点为背景,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引入"陆港通"机制显著抑制了企业避税,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缓解上市公司融资约束,增强外部监督,削弱企业避税的动机和能力,进而发挥资本市场开放的治理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治理作用在税收征管力度较弱及企业内部治理水平较高的样本中更为显著,与企业内部治理存在协同效应,但未能产生对外部税收征管的替代效应。本研究为坚定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战略、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实现税收公平和正义、促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
资本市场开放 陆港通 企业避税 公司治理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文雯 黄雨婷 宋建波
本文基于高铁开通的准自然实验场景,选取2005~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沿线城市企业的投资效率,且主要表现为降低了投资不足;高铁开通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在东部发达地区和非创新型行业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对企业绩效产生了明显的促进效应。本文研究从微观企业层面拓展了高铁建设的经济后果研究,对国家加快高铁建设、优化高铁布局,进一步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带动作用亦有借鉴意义。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建平 黄富
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巡视监督已成为党组织参与治理的重要手段。本文手工收集2012—2018年巡视监督相关数据并构建模型,实证检验巡视监督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巡视监督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其高质量发展。(2)自主创新是巡视监督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3)相对于低资本混合度,高资本混合度更有利于促进巡视监督对自主创新的积极影响。(4)相对于外部巡视监督,内部巡视监督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巡视监督与公司治理的研究,并为我国宏观经济决策的制定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经验证据与参考。
关键词:
巡视监督 国有企业 自主创新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建平 黄富
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巡视监督已成为党组织参与治理的重要手段。本文手工收集2012—2018年巡视监督相关数据并构建模型,实证检验巡视监督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巡视监督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其高质量发展。(2)自主创新是巡视监督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3)相对于低资本混合度,高资本混合度更有利于促进巡视监督对自主创新的积极影响。(4)相对于外部巡视监督,内部巡视监督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巡视监督与公司治理的研究,并为我国宏观经济决策的制定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经验证据与参考。
关键词:
巡视监督 国有企业 自主创新 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赵放 蒋国梁 马婉莹
激发数字产业创新活力是提升我国数字竞争力、把握数字经济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一环。本文将大数据平台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考察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数字产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高了数字产业创新水平,且随着数字产业创新水平的提升,促进效果整体呈现出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第二,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主要通过加速数字产业集聚和强化政府数字治理,促进数字产业创新发展;第三,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数字发展水平较低和创新环境较差的省份数字产业创新水平的促进效果强于数字发展水平较高和创新环境较好的省份。因此,未来应加快培育统一规范的数据要素市场,优化数字产业布局,提升政府数字服务能力,为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持续赋能。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黄静 张金昌 潘艺
国务院国资委“105号”文的实施,为国有企业ESG发展创造了条件。本文以2010—2022年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ESG新政”对国有企业ESG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ESG新政”能显著促进国有企业ESG发展;机制检验结果表明,“ESG新政”的实施降低了国有企业融资成本水平,提升了企业高学历人才水平,促进了企业ESG发展,但也抑制了国有企业研发投入,不利于企业ESG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ESG新政”对大型、非工业、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ESG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据此提出促进企业ESG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ESG 国有企业 双重差分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黄静 张金昌 潘艺
国务院国资委“105号”文的实施,为国有企业ESG发展创造了条件。本文以2010—2022年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ESG新政”对国有企业ESG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ESG新政”能显著促进国有企业ESG发展;机制检验结果表明,“ESG新政”的实施降低了国有企业融资成本水平,提升了企业高学历人才水平,促进了企业ESG发展,但也抑制了国有企业研发投入,不利于企业ESG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ESG新政”对大型、非工业、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ESG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据此提出促进企业ESG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ESG 国有企业 双重差分法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明 赵映雪
促进出口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然而,关于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和潜在机制依然存在争议。本文利用中央政府“十二五”期间实施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13年的企业层面数据,探索了环境规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有效约束了受规制企业的污染排放行为并促进了其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做出贡献的结论在考虑政策设计的非随机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同时期的其他环境事件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显示,环境规制对一般贸易和非国有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效应更明显,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可以强化环境规制与出口产品质量的正向关系;机制检验显示,由环境规制引发的技术创新是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本文为政府制定科学的环境政策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提供了经验支撑。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黄祥钟 林浩强 张泽涛
当前新形势下,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是疏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渠道。本文以2007年续贷政策变动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续贷政策变化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续贷限制显著抑制了企业的风险承担。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投资机会较多的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来说,续贷政策收紧抑制其风险承担的效果更显著。机制检验表明,融资约束与现金持有在续贷限制对企业风险承担的负向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改进银行续贷政策以促进企业风险承担具有启示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司法改善与企业债务融资——基于巡回法庭设立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吗?——基于陆港通制度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法治环境、融资支持与企业创新——来自司法体制改革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数据要素市场化能否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国际出口贸易与企业创新——基于“中欧班列”开通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营改增”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力度吗?——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投桃报李:财政压力提升与企业杠杆率调整——来自“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
制度型开放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税制改革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营改增”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环境规制与中国制造企业出口升级——基于节能低碳政策的准自然实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