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08)
- 2023(13542)
- 2022(11053)
- 2021(10118)
- 2020(7826)
- 2019(18006)
- 2018(17288)
- 2017(32735)
- 2016(17955)
- 2015(19221)
- 2014(19389)
- 2013(18880)
- 2012(17723)
- 2011(16106)
- 2010(16263)
- 2009(14684)
- 2008(14431)
- 2007(12986)
- 2006(11574)
- 2005(10891)
- 学科
- 济(78855)
- 经济(78710)
- 管理(47593)
- 业(44992)
- 企(34602)
- 企业(34602)
- 中国(28192)
- 方法(26187)
- 地方(24928)
- 数学(22492)
- 数学方法(22179)
- 农(22173)
- 业经(18767)
- 财(16538)
- 学(15624)
- 农业(15071)
- 制(14881)
- 发(13631)
- 贸(13620)
- 贸易(13607)
- 银(13555)
- 银行(13528)
- 融(13433)
- 金融(13431)
- 地方经济(13291)
- 行(13138)
- 易(13100)
- 环境(12687)
- 技术(11750)
- 产业(11569)
- 机构
- 学院(253007)
- 大学(250528)
- 济(101795)
- 经济(99331)
- 研究(92740)
- 管理(92062)
- 理学(78366)
- 理学院(77252)
- 管理学(75839)
- 管理学院(75343)
- 中国(68414)
- 科学(57804)
- 京(54660)
- 财(47179)
- 所(47031)
- 农(42545)
- 研究所(42537)
- 中心(41595)
- 江(39416)
- 范(37220)
- 财经(37084)
- 师范(36825)
- 业大(36553)
- 北京(34680)
- 院(34426)
- 经(33639)
- 农业(33078)
- 州(32480)
- 经济学(31199)
- 师范大学(29714)
- 基金
- 项目(170537)
- 科学(135608)
- 研究(123841)
- 基金(123110)
- 家(108302)
- 国家(107404)
- 科学基金(92278)
- 社会(80284)
- 社会科(76147)
- 社会科学(76127)
- 省(68211)
- 基金项目(65092)
- 自然(59019)
- 自然科(57734)
- 自然科学(57721)
- 划(57456)
- 自然科学基金(56675)
- 教育(56514)
- 编号(49046)
- 资助(48958)
- 发(42241)
- 成果(39801)
- 重点(39208)
- 部(36402)
- 课题(36012)
- 创(35477)
- 发展(33549)
- 国家社会(33466)
- 创新(33224)
- 展(33009)
- 期刊
- 济(120278)
- 经济(120278)
- 研究(78719)
- 中国(57488)
- 农(40499)
- 学报(39944)
- 科学(37809)
- 管理(35228)
- 财(34264)
- 教育(31936)
- 大学(30128)
- 学学(28345)
- 农业(27813)
- 融(25172)
- 金融(25172)
- 技术(21933)
- 业经(21383)
- 经济研究(19590)
- 财经(18014)
- 问题(16920)
- 经(15607)
- 业(14362)
- 发(12608)
- 科技(12350)
- 图书(12309)
- 商业(12267)
- 现代(12040)
- 资源(11750)
- 版(11605)
- 技术经济(11588)
共检索到3915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安录
<正>交通与空间的协同发展是新时代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的核心需要,是建设美丽国土空间、美好宜居城市的基本要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贺三维教授长期聚焦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互动关系及布局优化等议题的研究,在研究内容、技术方法和实证应用中取得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成果。《交通网络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协同优化路径》(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年)一书紧密围绕交通与城市空间互动机制,从城市管理、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汤莹滢 周耀东
新发展阶段下,交通网络和城市群发展成为带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支撑。本文以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交通网络对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其一,城市的交通网络地位和形态显著影响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位于中心和次级网络的城市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位于网络中介位置的城市则显示出具有一定的空间替代效应。其二,三大城市群交通网络的空间效应因经济和交通网络发展程度不同具有异质性,其中,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地位在弱化,而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作用仍在不断增强;京津冀和珠三角的交通紧密性有助于推动城市间经济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各城市间交通紧密性的空间效应有所弱化,表现为竞争替代关系,但处于中介地位的城市正扮演着调配资源的作用,有助于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刘勇
交通运输和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反馈作用,不仅交通运输影响空间结构演化,空间结构演化反过来也影响着交通运输的发展。文章探讨了交通运输与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城市群交通运输与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对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协同的交通运输发展路径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实证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协同 交通运输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单刚 王晓原 王凤群
通过回顾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通过城市交通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健康"生长"的有效途径,提出通过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TOD模式,以及适合中国特色的和谐城市形态和城市交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城市空间结构 和谐发展 演变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劳昕 王彦博 沈体雁
本文综合运用交通网络和经济网络来研究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为中国城市体系网络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已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重庆为中心的菱形城市网络基本骨架,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呈现由中心城市向外依次递减的空间圈层结构;相对而言,交通网络有助于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经济网络则有助于形成经济集聚,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可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盛来芳
通过引入交通网络可靠性这一概念,对原有的城市区位选择模型进行了改进,证明城市交通系统的可靠性已经成为影响居民选择居住、就业和消费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交通网络可靠性的引入对未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方大春 杨义武
宁沪杭高铁的开通缩短了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通过缩减交通时间拉近城市间空间距离,高速铁路的贯通对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城市间联系会因交通时间缩短而增强,以交通距离代替空间距离来研究城市群之间分形特征更具有科学性。从城市间高速时间距离和高铁时间距离对比角度,计算高铁开通前后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空间聚集维数和空间关联维数,分析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高铁下的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向心性集聚分布更显著,空间关联性更强。不同级别交通网络相互叠加改变城市群交通网络分形特征。高铁开通优化了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交通网络空间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辉 申玉铭 孟丹 薛晋
伴随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城市间"时间距离"缩短,引起城市区位和城市关系网络发生变化。研究将GIS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结合起来,利用O-D矩阵和引力场模型,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在公路、铁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4种不同交通模式下,可达性的差异性及都市圈城市经济相互作用的外向和内向集中程度等。结果发现:①交通可达性对都市圈内层极化作用高于外层作用,交通按照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顺序大大提高城市间可达性。②交通可达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提高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和城市间联系度,另一方面拉大城市间差异程度,且北京、天津以辐射功能为主,其它城市以集聚为主。③可达性在1h以内,城市对外影响力较明显,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廊坊(0.25h),在1h以上,城市经济影响力变化较弱,在2h以上影响渐渐消失。④公路、铁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4种交通模式中,天津交通区位优越于北京,但在可达性和经济影响力综合作用下,北京外向集中程度(Out Degree)地位明显优越于天津,而内向集中程度(In Degree)天津高于北京。⑤可达性拓展了都市圈内层的空间范围,并引起空间结构由"多中心"结构向连续的"带状"结构演变。
关键词:
城市网络 引力模型 可达性 京津冀都市圈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卞显红
文章基于城市旅游轨道交通建设视角,以上海为例,从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在旅游发展水平上逐渐趋同;城市旅游核心区与旅游边缘区的空间发展关系互补、均衡、协同发展;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可达性差异缩小;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产品价格差异缩小;日益壮大的乡村旅游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旅游用地一体化;城市旅游边缘区人口与游憩需求增加;城市轨道交通旅游带的形成等八个方面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旅游核心与边缘空间结构形成及协同发展的影响机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綦慧心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消费者对消费更加注重质量,消费文化逐渐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由此新的消费时代随之产生。在此背景下,城市原有的空间具有了消费特性,其转变为消费空间。政府部门对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区域的消费者数量及消费活跃度。消费活跃度较高的地区,其土地商业价值和居住价值较高。本文基于交通网络的视角对城市土地利用及交通系统这两者在减少空间冲突、拓展城市消费空间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消费空间活力 服务与交通网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强,鲍家声
通过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的方法,剖析长沙的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的演变过程和机制,可以发现商业空间的发展与整个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为长沙提供城市空间拓展的优化和发展模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符海月 王妍 张祎婷 王昭雅
城市群交通网络的合理发展对于促进区域资源整合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空间句法模型,分析1995~2015年中原城市群交通网络通达性演化特征,并提出相应交通网络优化改进建议。结果表明:(1)1995~2015年期间,中原城市群交通路网由初期的"发散"状,逐渐演化成为"树轮"状;通达性中心也由初期的郑州市扩大到洛阳市、许昌市、周口市、商丘市、开封市等周边城市,通达性较高的轴线已经从区域性线状分布发展为中心地区面状分布。(2)1995~2015年期间,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通达度均有提高,京广线辐射区内城市通达度提升幅度明显大于陇海线辐射区域;郑州市、邯郸市等核心城市的通达度增长率在减缓,而亳州市、淮北市等边缘城市通达度增长率在上升。中原城市群交通路网建设总体呈空间收敛趋势,但城市间的通达度水平仍在逐渐拉大。(3)基于以上分析,研究提出将中原城市群交通系统整体培育成以郑州市为中心,以陇海线和京广线为"十"字发展轴的"多核多向状"网络结构。改进后的路网可以提升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通达性,能够充分体现城市群中心带动边缘、城市联动发展的基本功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洋 马静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2009—2019年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且空间差异较大,上、下游高质量发展差异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2)高质量发展和各个维度的网络联系强度均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非均衡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中心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强度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城市之间联系较弱,西部地区城市之间并未存在强联系;(3)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间网络联系松散,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合作、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洋 马静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2009—2019年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且空间差异较大,上、下游高质量发展差异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2)高质量发展和各个维度的网络联系强度均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非均衡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中心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强度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城市之间联系较弱,西部地区城市之间并未存在强联系;(3)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间网络联系松散,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合作、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