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79)
- 2023(15403)
- 2022(12747)
- 2021(11825)
- 2020(10007)
- 2019(23373)
- 2018(23073)
- 2017(43318)
- 2016(23763)
- 2015(27148)
- 2014(27209)
- 2013(26940)
- 2012(25503)
- 2011(23281)
- 2010(23390)
- 2009(22262)
- 2008(22194)
- 2007(19855)
- 2006(17822)
- 2005(16779)
- 学科
- 济(116545)
- 经济(116424)
- 管理(68173)
- 业(62059)
- 企(51360)
- 企业(51360)
- 方法(44368)
- 数学(39216)
- 数学方法(38889)
- 中国(32005)
- 财(29084)
- 农(26854)
- 制(26017)
- 地方(24103)
- 业经(23612)
- 学(23436)
- 贸(20767)
- 贸易(20756)
- 易(20186)
- 银(18984)
- 银行(18950)
- 融(18750)
- 金融(18746)
- 体(18634)
- 行(18227)
- 农业(17120)
- 环境(16452)
- 务(16383)
- 财务(16349)
- 财务管理(16302)
- 机构
- 大学(350343)
- 学院(345859)
- 济(159031)
- 经济(156025)
- 研究(129177)
- 管理(126518)
- 理学(107326)
- 理学院(106031)
- 管理学(104401)
- 管理学院(103721)
- 中国(100291)
- 财(75377)
- 京(74872)
- 科学(74053)
- 所(66218)
- 研究所(59435)
- 财经(58239)
- 中心(57363)
- 农(56539)
- 江(53023)
- 经(52859)
- 经济学(51350)
- 北京(48381)
- 业大(47254)
- 院(46060)
- 经济学院(45978)
- 范(45613)
- 师范(45170)
- 农业(43989)
- 财经大学(43025)
- 基金
- 项目(219422)
- 科学(173271)
- 基金(161440)
- 研究(161290)
- 家(140858)
- 国家(139732)
- 科学基金(118434)
- 社会(105683)
- 社会科(100267)
- 社会科学(100240)
- 基金项目(84180)
- 省(82500)
- 教育(73978)
- 自然(73498)
- 自然科(71765)
- 自然科学(71740)
- 自然科学基金(70529)
- 划(70409)
- 资助(66457)
- 编号(63172)
- 成果(53449)
- 部(50733)
- 重点(50437)
- 发(48528)
- 国家社会(45196)
- 创(44975)
- 课题(44894)
- 教育部(43824)
- 制(43626)
- 创新(42436)
- 期刊
- 济(183780)
- 经济(183780)
- 研究(114219)
- 中国(74989)
- 财(60341)
- 学报(53328)
- 农(51359)
- 科学(49897)
- 管理(48632)
- 大学(40961)
- 学学(38409)
- 融(37689)
- 金融(37689)
- 教育(36371)
- 农业(33850)
- 财经(31049)
- 经济研究(30824)
- 技术(29466)
- 经(26897)
- 业经(25699)
- 问题(24231)
- 贸(21614)
- 国际(19455)
- 世界(19218)
- 业(18968)
- 技术经济(18521)
- 统计(17001)
- 理论(16148)
- 版(15930)
- 经济问题(14981)
共检索到5487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安岗
对中国经济转型的认识经历了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和演化视角的不断深入的过程。该文从微观的交易视角切入,指出经济转型问题主要是指经济的集权转向分权,或者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本质上是关系交易的离散化,从科层组织向离散交易转变。这个过程应遵循一个边际改革的路径才能实现。双轨制、增量改革、局部改革、体制外改革的实质都是边际改革。该文构建了边际改革的模型并对中国改革过程进行了微观解释。
关键词:
交易结构 关系交易 离散交易 边际改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朱奕蒙 毕青苗 徐现祥 陈希路
近年来,新企业进入逐渐成为了第三产业占比加速提升的主导力量。理论上,本文将商事制度改革引入Melitz模型,证明了市场准入办事门槛降低将促使更多新企业进入资本密集度较低的第三产业。实证上,本文验证了这一点。企业办证个数每减少1个,进入第三产业的企业占比增加约0.5个百分点;注册耗时和办证耗时的缩短也有类似的效果。进一步,本文发现商事制度改革的结构效应具有四个特征:一是主要影响消费性服务业;二是该影响主要存在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最初1—3年;三是第三产业的新增企业规模相对变小;四是该效应随办事门槛降低而递减。本文的发现是稳健的,揭示了产业结构变迁具有企业进入的微观基础,而企业的持续成长,还需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建辉 靳涛
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革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这一经验事实进行了研究。通过构建中国经济转型的制度变革指数,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和转型式制度冲击波动的关联性和互动性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自我国经济转型以来,制度变革冲击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明显。转型制度冲击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周期更长,同时其冲击影响具有递减性;在各个转型变革中,非国有化冲击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贡献率最大;转型式制度冲击对宏观经济波动产生冲击需要一定的时滞,这符合制度变量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性质特征。
关键词:
经济转型 制度冲击 宏观经济波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林芳
本文从中国实际出发,将1978年改革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在传统研究投入要素的基础上,把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分析。文章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考察各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实证研究可以看出:资本、劳动、制度各因素共同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该结果也证实了制度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
关键词:
改革开放 经济增长 制度因素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卞泽阳 陈瑶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在1996—2001年间达到了10. 62%,2002—2007年间更是高达28. 95%。中国出口贸易额持续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中国外贸制度经历过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包括2001年中国入世和2004年外贸经营实行"登记制"。我国外贸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国早期由国家统一管理、统负盈亏、国营专业外贸公司垄断经营的对外贸易体制虽然符合计划经济体制下贸易保护政策的要求,但外贸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薇
始于80年代初、由中国政府推动的医疗改革被国务院研究机构宣告为“基本不成功”。在考察历史方面,横向以西方发达国家、前苏联或成功或失败的医疗改革经验为轴,纵向以70年代民间的诱致性变迁、80-90年代政府的强制性变迁为轴。在理论分析方面,从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入手,分析变迁过程中委托人及各级代理人的成本和收益,解释了改革失败的制度原因,并对新的政策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姚云 曹昭乐 唐艺卿
30年来,由于一直得到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持,中国博士后制度在政策制定、发展速度、人才培养和站点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这一制度设计之初的市场环境与现在不一样,近些年的改革步伐也未及时跟进,在博士后资助、规模发展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出现了种种问题。未来的博士后制度改革蓝图,必须充分利用博士后国家人才制度的独特优势,从顶层设计入手重新设计,通过恰当定位博士后身份,改分散资助为全额资助,缩减站点数量与扩大招收规模并举,减少管理层下移管理重心等措施等重构新的博士后制度。
[期刊] 改革
[作者]
贾康 赵全厚
财政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政府间财政体制变革的脉络清晰可见:从"分灶吃饭"到"分税制",到建立健全政府公共收入体系,到公共财政导向下的预算管理改革与支出制度建设,充分证明了财政体制改革的正确性。特别是1994年以后,中国政府灵活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调控手段,对经济运行中的周期性波动进行了有效的宏观调控,前后分别相机抉择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显示出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逐步走向成熟。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谋贵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杨瑞龙
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关键是要创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西方主流微观经济学无法成为中国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基础,中国特色微观经济学应揭示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市场机制是如何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学逻辑,其核心命题是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从放权让利、两权分离、股份制改造与现代企业制度到抓大放小、国有资产监管模式改革等,国有企业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转变,但还是没有真正解决政企不分、所有权不可转让等问题。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可以解决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从而能够成为中国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基础。分类改革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分类重构微观基础,实现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共同发展;推进国有企业的宏观分类改革,实现国民经济布局优化;推进国有企业的微观分类改革,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杰
随着改革步骤的逐步推进,涉及中国银行制度改革的许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其中一个关键的方面是选择新的分析角度,阐述公有制经济中银行制度改革的实质。 一、对银行制度改革既有过程的考察 (一)公有金融产权:概念的简要说明。 在改革前的公有制经济框架中,存在着单一的国有银行制度。如果我们认定那一块公有权是由不同类型的公有权“子块”组成,那么,与国有银行制度相对应的便是公有金融产权。无疑地,中国银行制度改革就主要针对于此而展开。 (二)对公有金融产权的简单分解:变革过程及其绩效。 概括地说,在既有改革过程中,我们已经作过的事情是对那一块公有金融产权进行了简单分解,具体表现为,从独此一家的中...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罗传永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课题是如何构造经济微观机制的主体——企业。在以放权让利搞活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最初政策效应过去之后,改革越来越迫近重构微观机制这个核心。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不进行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即不从理顺企业资产关系入手,就难以从根本上达到把企业转变为市场行为主体的目的。从发展看,中国企业若不与世界通行的现代法人企业制度对接,必将难以全面走向世界市场。因此,深入探讨企业资产组织制度,实现现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必将成为微观机制再造的基础。 公有制传统实现形式的矛盾和制度创新的目标 我国传统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是以所有者对其资产进行直接经营为特征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