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68)
2023(6175)
2022(5344)
2021(4948)
2020(4053)
2019(8441)
2018(8320)
2017(15844)
2016(8343)
2015(9118)
2014(8543)
2013(8140)
2012(7182)
2011(6682)
2010(6772)
2009(6466)
2008(5913)
2007(5295)
2006(4713)
2005(3951)
作者
(21598)
(18068)
(17717)
(17079)
(11253)
(8607)
(8300)
(6942)
(6825)
(6131)
(6121)
(6049)
(5573)
(5551)
(5501)
(5420)
(5418)
(5313)
(5304)
(4973)
(4378)
(4344)
(4169)
(4154)
(4048)
(3994)
(3951)
(3885)
(3618)
(3530)
学科
(34906)
经济(34761)
管理(23735)
(18168)
(16363)
企业(16363)
方法(12462)
地方(11172)
(10441)
中国(9770)
业经(9755)
数学(8351)
数学方法(8255)
(8121)
理论(7966)
(7833)
(7460)
地方经济(7114)
农业(6547)
(5797)
环境(5448)
工作(5091)
(4838)
(4760)
贸易(4755)
(4631)
(4540)
教育(4530)
(4351)
(4288)
机构
学院(112144)
大学(110020)
管理(43712)
(42372)
经济(41412)
理学(37957)
理学院(37480)
管理学(36832)
管理学院(36593)
研究(36411)
中国(26327)
科学(22738)
(22271)
(20094)
(17566)
(17119)
师范(16977)
(16819)
中心(16712)
研究所(15901)
财经(15741)
(15443)
业大(14340)
(14141)
(13704)
师范大学(13585)
北京(13367)
(13349)
经济学(12679)
农业(11900)
基金
项目(78299)
科学(63166)
研究(60267)
基金(56646)
(48627)
国家(48225)
科学基金(42043)
社会(41077)
社会科(37698)
社会科学(37685)
(31631)
基金项目(29894)
教育(27500)
(26247)
编号(26102)
自然(25274)
自然科(24699)
自然科学(24695)
自然科学基金(24213)
资助(21329)
成果(21299)
(17874)
重点(17840)
课题(17351)
(16757)
(16536)
国家社会(16511)
项目编号(16030)
创新(15379)
(15109)
期刊
(50966)
经济(50966)
研究(31483)
中国(22181)
科学(15656)
管理(15630)
学报(15536)
(15332)
(15306)
教育(14927)
大学(11718)
学学(10917)
农业(10505)
业经(9975)
技术(8707)
图书(8386)
经济研究(8244)
财经(7533)
(7191)
金融(7191)
(6569)
书馆(6251)
图书馆(6251)
问题(6125)
商业(5842)
资源(5480)
(5384)
(5357)
论坛(5357)
(5264)
共检索到1635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栋  
“交换思想”利用人的欲望本性和社会的交往属性,能够解释冲突产生及社会组织调解冲突“失灵”的原因。但因社会组织参与冲突调解中出现的公共性缺失困境,难以提出化解冲突的根本之策。传统“手段-目的”二分法的分析路径在理解社会冲突的发生机理上存在着不足,缺少对工具客观性和公共性问题的反思,将社会组织的调解作用限于狭隘层面。因此,需要更为明晰的“手段-工具-目的”路径作为分析框架,深刻反思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环境障碍,进一步探寻我国社会组织公共性发展的现实制度应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冯超  郝亚光  
建构公共性是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和参与治理的价值所在。内在的自主性为农村社会组织建构公共性提供能力支撑,外在的规制为农村社会组织建构公共性提供方向指引。在农村场域内,社会组织受到村两委和基层政府的双层规制,村两委是首要规制力量。自主与规制的互动形塑出村两委与社会组织之间共生型、依附型、无涉型和独立型四种关系模式,并决定了社会组织建构公共性的效度。保障和提升农村社会组织建构公共性的效度,需要进一步发挥基层政府的积极规制作用,提升村两委成员的“公”属性,推动农村社会组织自主性成长。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龚万达  
"探索开展社会组织协商"的提出,使得如何构建协商型社会组织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各地区社会组织数量与政府信息公开状况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社会组织的发育程度与协商开展密切相关;对2014年"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评估专题数据"的分析发现,社会组织社会资本发育不足是开展社会组织协商的瓶颈。应以服务绩效增强社会组织的网络覆盖,以外部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内部规范的民主化,以制度创新推动社会组织公信力的提升,培育社会组织适合于协商民主的社会资本,推进协商型社会组织的建设,进而促进社会组织协商的全面开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苗红培  陈颖  
古城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公共性。古城保护理应在政府主导下,形成古城保护各行为主体的合作治理模式,关照各方利益。我国古城保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保护的基本法律体系,构建了古城保护的基本制度,但古城保护对古城公共性的考虑不足。在公共性缺失背景下,被动保护和建设性破坏并存,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强逻辑主导着古城保护进程,公众参与缺失。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须在公共性指引下,协调古城保护和发展,合理定位古城价值和古城保护目标,并最终落实到古城保护规划的完善、古城保护博弈平台的搭建及古城保护机制的构建上。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罗国萍  
本文运用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双向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认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无论是权威关系还是信任关系,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丁红玲   刘璇   王佩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成为我国的重要国策。老年教育作为一项民生事业,关乎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权益保障,需要贯彻普惠性价值理念,将普惠性作为主要目标贯彻落实到老年教育实践中。长期以来我国老年教育主要靠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导致老年教育供给效率低下,老年人的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社会组织参与老年教育,实际是自下而上扩大老年教育供给,可以确保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学。普惠性视域下我国社会组织参与老年教育已形成了四种模式:政府主导型、自主办学型、共学养老型、市场嵌入型。但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现实困境,如法规政策的制约、场地问题、经费问题、参与意识问题以及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问题。为此,提出普惠性视域下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参与老年教育的策略,如完善法规、政策扶持,拓展制度空间;提供场地设施支持,夯实基础性阵地;加大经费扶持,确保有效运行;优化宣传途径,激发参与活力;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苏君阳  
不同时期,国家、市场以及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公共性建构的程度以及方式不同,教育公共性的内涵也会随之发生一定的转变。国家之于教育公共性的建构与实现应该遵循最小干预与后果保障的原则;市场参与教育公共性的建构应该遵循最低限度与灵活应变的原则;社会参与教育公共性的建构应该遵循法定义务与伦理关照的原则。在社会结构转型时期,随着教育公共性内涵的变迁,市场参与教育公共性建构的可能性将会愈来愈大。市场参与教育公共性建构的方式与程度主要是由教育领域的性质与特点来决定的。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倪代川  卢志国  
文章从布迪厄场域理论出发,在对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理念分析的基础上,将大学图书馆与场域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并分别从图书馆管理者角度和图书馆用户角度系统分析了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多维主体、多元互动"实践路径。特别指出,"环境营造、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以及资源建设"是从图书馆管理者角度实践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四大基本路径,而"用好图书馆资源、用好图书馆空间以及参与图书馆管理"则是从图书馆用户角度实践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三大基本路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童光辉  张鹏  
中国之所以将"公共财政"作为标识改革与发展方向的旗帜,是旨在突出和彰显体制转轨过程中财政的"公共性",所以,正确理解和解释"公共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分别梳理了中国财政学和西方财政学中对于"公共性"的不同定义,反思分歧的由来、问题的焦点及折中的可能,然后试图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架构,从而拓展我们既有的认识。简而言之,财政的"公共性"的概念可归结为三个层次:一个中心、两大原则和三项职能。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晔  何畔  
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被赋予“新乡贤”的角色期待。新乡贤赓续了传统乡贤德行优秀、才学出众的基本素养,以及眷恋乡土的深厚情怀和贡献乡里的社会公共责任,但表现出偏重于“心在乡”,德行内容在继承中与时俱进,以协同共治者身份参与乡村治理,构成主体多元广泛等新特征。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其身份的公共属性是内在规定,与公共领域的良性互动则为外在表达。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要承担新乡贤角色,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具备新乡贤素养特征并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少数乡村教师精英,才可能成为新乡贤。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的实现,要求乡村教师公共精神的复归与重塑,需要在保持专业性与公共性张力、拓宽公共参与空间、形塑乡村教师公共精神、创设外部支持环境等方面相关主体勠力作为。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郑南  丹边宣彦  
21世纪以后,日本在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同时,老龄少子化等各种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并困扰地域社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在地方分权这一背景下,日本地方城市丰田市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制定政策,通过实施项目制等来促进市民团体参与地域社会的建设,这揭示了一种扎根于地域社会的新公共性的可能性。在新公共性建设中,自发的以亲密圈的结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非对抗的新型草根市民团体也逐渐成为了主角,并与地方政府之间实现了良好互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丰田市的实践也证明了提倡协作互动的新公共性建设是对应后工业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虞晓骏  
融入社会治理是当前社会教育发展的新领域、新命题。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主张具有公共品德的多元主体的公共参与、交往协作和对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共同享有,凸显了公共性的核心价值。社会教育融入社会治理,要以社会治理的公共性为价值向度,培育社会成员成为社会治理主体,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发挥社区教育在社区公共性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迫切需要将社区教育发展纳入基层社会建设的政策范式给予充分保障,从社会建设的政策目标系统、政策工具体认社区教育的基本价值。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业苗  
农村社会公共性是农村居民进行公共生活的本质属性,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在其基础上进行。然而,在城市化大潮的冲击下,蕴含于农村社会公共空间、公共利益、公共精神中的公共性都在快速流失、变异。由于农村社区服务具有拓展农村社会公共空间、壮大农村社会公共利益和培育农村社会公共精神等功能,并且其公共性能兼容农村社会的其他公共性,于是,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便成为减缓农村社会公共性流失、促进农村社会公共性成长和建构农村社会公共性的重要途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农村组织的公共性、内生性与村庄治理相关联,公共性高,则治理动力强,内生性大,则治理能力强,进而村庄治理绩效更好。农村传统组织具有天然的内生性优势,促进其现代公共性生长能够缓解村庄治理的组织联结困境,促进村庄有效治理。通过对广东梅州地区和江西赣州地区两个村庄的研究表明,农村传统组织的公共性生长表现为服务领域从传统事务到公共事务的扩大、服务范围从血缘性内群体到村庄治理单元的扩张、合作传统对村民的内生性再组织。而促进公共性生长的条件包括:组织的内生动力、行政性主体的外部引导以及丰富的传统治理资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农村组织的公共性、内生性与村庄治理相关联,公共性高,则治理动力强,内生性大,则治理能力强,进而村庄治理绩效更好。农村传统组织具有天然的内生性优势,促进其现代公共性生长能够缓解村庄治理的组织联结困境,促进村庄有效治理。通过对广东梅州地区和江西赣州地区两个村庄的研究表明,农村传统组织的公共性生长表现为服务领域从传统事务到公共事务的扩大、服务范围从血缘性内群体到村庄治理单元的扩张、合作传统对村民的内生性再组织。而促进公共性生长的条件包括:组织的内生动力、行政性主体的外部引导以及丰富的传统治理资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