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873)
- 2022(741)
- 2019(1353)
- 2018(1423)
- 2017(2320)
- 2016(1535)
- 2015(1679)
- 2014(1758)
- 2013(1739)
- 2012(1639)
- 2011(1703)
- 2010(1869)
- 2009(1862)
- 2008(1953)
- 2007(1981)
- 2006(1840)
- 2005(1776)
- 2004(1813)
- 2003(2064)
- 2002(2036)
- 学科
- 济(5890)
- 经济(5882)
- 管理(4571)
- 企(4036)
- 企业(4036)
- 业(3987)
- 理论(3389)
- 教育(3109)
- 教学(3033)
- 学(2666)
- 中国(2045)
- 制(1771)
- 方法(1766)
- 业经(1728)
- 和(1641)
- 财(1638)
- 计算(1557)
- 算机(1533)
- 计算机(1533)
- 机化(1519)
- 计算机化(1519)
- 策(1324)
- 融(1285)
- 金融(1283)
- 体(1275)
- 法(1227)
- 银(1226)
- 银行(1226)
- 农(1191)
- 行(1180)
- 机构
- 大学(30195)
- 学院(27340)
- 研究(9205)
- 济(8797)
- 经济(8539)
- 管理(7420)
- 范(7298)
- 师范(7287)
- 京(6699)
- 中国(6181)
- 教育(6173)
- 师范大学(6015)
- 财(5836)
- 理学(5734)
- 理学院(5589)
- 科学(5541)
- 管理学(5418)
- 管理学院(5356)
- 江(5092)
- 所(4940)
- 北京(4520)
- 财经(4409)
- 研究所(4305)
- 州(4281)
- 系(3984)
- 经(3840)
- 中心(3696)
- 财经大学(3069)
- 经济学(2896)
- 上海(2850)
共检索到488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佑清
交往学习是指学习者以他人为对象并以与他人的对话和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学习类型。交往学习是有别于知识学习和操作学习的一种独立类型的学习。其机制在于双方的对话和互动对交往主体建构、理解和生成意义的影响。交往学习具有促进个体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性素质的形成以及丰富人的发展的效应。
关键词:
学习类型 交往学习 机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肖川
一近一段时期以来,教学中的交往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1、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系统讲授作为最主要的方法,长久以来,就受到了强烈的质疑。尽管系统讲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满堂灌,却极易形成满堂灌。在80年代初,就有学者指出:“要改...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葛春
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质在于改变抽象的、符号化的、从书本到书本、远离事物本身、强调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的教育现状,改变忽视学生活动,参与、探究、体验等身体缺场的教育状况。学习方式变革的根本在于超越身心二元论哲学认识论的局限,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理性与经验、灵魂与肉体的统一与和谐,唤醒学生对世界的基本经验、认识和情感,获得对事物的基本理解。学习方式变革呼唤身体在场的教育,呼唤身心俱在的完整的人的教育。而身体在场的教育又要求学生身心整体投入学习过程,达致逻辑与直觉互补、理智与情感交融、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境界。活动学习是身体在场教育的基本方...
关键词:
学习方式 身体在场 活动 体验 交往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余闻婧
当教师从面向"物"的教学交往转向面向"人"的教学交往时,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才得以展现。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是教师承认学生学习主动性,始终建立自身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关联与联系的专业素养。其构成要素包括:发出邀请的素养、善于倾听的素养和主动协助的素养。其形成路径包括:在澄明理解中邀请、在虚心探究中倾听和在适度表现中协助。培养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使教师在隐蔽中敞亮、在被动中能动、在助人中成人,使学生重获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独特性,也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在不断深化、巧化、活化中走向博厚、高明和悠久。
关键词:
教学交往 教师素养 教学交往素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燕
“对话”已成为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话语, 众多教育实践工作者正在积极地探索与践行对话式交往的种种形式。不过我们发现,“对话”中也出现了诸多“伪对话”景象,这难免会阻滞新课改的顺利推行。所谓“伪对话”是指,没有真正领悟“对话”的思想精髓,不是把它看作一种教育观,而仅将之等同于言语上的问答,貌似“对话”实为独白,与新课改基本精神背道而驰的教育行为。本文旨在剖析“伪对话”的表现与实质,并由此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以期引起“对话”热中的冷思考。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郭华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自觉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师生关系是在共同的教学认识活动中确立的 ,因此 ,将教学交往作为教学论研究的出发点 ,可以避免既往教学论研究中“教论”与“学论”的误区 ,真正揭示出教学活动生动的、丰富的、全面的性质 ,自觉促进学生的全面社会化
关键词:
教学交往 教学论 教学认识活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许峰 熊和平
在应试课堂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是权力关系的中心。学生专心听讲,就必须始终关注教师、黑板和讲台所在的视域。这就使学生丧失了作为视觉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他们精神层面的诉求难以得到满足,师生之间的视觉交往也仅仅停留在行为主义的操作模式中,这种模式忽视了主体间通过眼神进行心灵交流的教育意蕴。让师生的课堂视觉交往回归教育本真,意味着彰显师生之间视域融合的教育学意义,即让学生在视觉交往中体会到被关心、被尊重、价值感、责任感、独特感,以及爱与光明。
关键词:
教师 学生 交往 眼神接触 视觉体验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武晓红 马进
西北少数民族的法制心态既具有一般法制心态的普遍性、共同性,也具有其特殊性。法制心态与民族性、宗教性、地域性的结合是这个特殊性最鲜明的特色,由此形成了日常交往中的法制心态的开放与封闭的结合、遵法与感情用事的结合、权利与义务不合比例的结合等表现形式。这与西北少数民族的法制心态经历的家庭法阶段、社会法阶段、国家法阶段相关,尤其是国家法阶段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时间短相关。为此,应该加强西北少数民族的法制心态建设。
关键词:
西北民族 日常交往 法制心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霞 金晓玲 胡希军
在理解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含义的基础上,归纳出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两大类型:物态空间和意态空间,进而分析了村民公共交往活动的情感基础和交往空间的尺度性、模糊性、场所性和序列性,并提出村民公共交往空间的传承建议,以期对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公共交往空间 传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汉族
在知识经济、科技革命、信息社会的背景下,教学理论和实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交往教学论是对交往哲学等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的主动回应,也是对新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强调以师生的生活世界为基础,以教学语言为中介,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互动、共享、共创过程。
关键词:
交往教学论 现代教学论 发展 交往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瑜
高校学生德育工作在自媒体空间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网络主体的交往关系是认识和把握自媒体生态的新视角。基于互动模式的不同,科层交往场域、熟人交往场域和陌生人关系场域构成了自媒体网络生态中的三类典型场域。各类交往场域在发挥高校德育的主导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和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自媒体 大学生交往 高校德育 公民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蔡春 扈中平
“独白”最早受批判于教学活动中 ,但“独白”更应被理解为传统教育的一种典型实践形态 ,本文从对象、方式、内容及结果四个方面揭示了“独白”式教育的实质 ,并秉承教育交往理念 ,希望用“对话”式教育来对“独白”式教育进行改革。本文对“对话”式教育的内涵及实现条件进行了分析 ,希望完成教育理念 (从“塑造”到“交往”)、课程观 (从“蓝本”到“文本”)的转变之后完成教育实践形态 (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
关键词:
独白 对话 交往 审美化 文本 公正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欣兰 刘鸿 肖云龙
认为防止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偏离和培养质量问题的出现,需要构建新型的导师与研究生的交往关系,实现导师与研究生交往的四大转变,即在工具性交往、组织性交往、师徒性交往和传承性交往的基础上实现目的性交往、心灵性交往、研究性交往和团队性交往。
关键词:
导师 研究生 交往关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余清臣
在社会学交换理论的启示下,师生之间的交往可以看作一种交换活动,主要表现在:师生参与交往的目的是满足需要即广义的利益;师生在交往中做出的行为是发送和接收;师生个体的发送和接收行为是紧密联系的。但是,由于师生本身是一种具有社会代表性的身份,作为交换的师生交往实际上并不单纯是师生个体之间的交换,而是包含师生个人与社会在内的三边交换。师生交往的三边交换内涵决定了:学生对教师的感恩不应只对教师个人,还应该包括教师所代表的社会;学生对教师个人感恩的程度以教师履行社会职责的情况为依据;教师个人因施恩学生而获得的回报应包括社会的认可或奖励;学生对教师个人感恩的普遍状况受社会制度化水平影响。
关键词:
交换 师生交往 感恩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