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64)
- 2023(14669)
- 2022(12780)
- 2021(11918)
- 2020(10108)
- 2019(23296)
- 2018(22863)
- 2017(45264)
- 2016(24060)
- 2015(26886)
- 2014(26635)
- 2013(26117)
- 2012(23733)
- 2011(20945)
- 2010(20531)
- 2009(18566)
- 2008(17980)
- 2007(15280)
- 2006(12971)
- 2005(10870)
- 学科
- 济(97174)
- 经济(97064)
- 管理(73730)
- 业(71055)
- 企(60993)
- 企业(60993)
- 方法(51828)
- 数学(46063)
- 数学方法(45517)
- 财(28382)
- 农(24247)
- 中国(22345)
- 业经(20970)
- 务(20171)
- 财务(20103)
- 财务管理(20061)
- 企业财务(19186)
- 学(18899)
- 地方(17780)
- 贸(17052)
- 贸易(17046)
- 易(16528)
- 农业(16371)
- 制(16231)
- 理论(15604)
- 技术(15240)
- 环境(14818)
- 和(14657)
- 融(13465)
- 金融(13463)
- 机构
- 大学(335975)
- 学院(334255)
- 管理(140001)
- 济(133920)
- 经济(131201)
- 理学(123415)
- 理学院(122195)
- 管理学(120109)
- 管理学院(119502)
- 研究(101379)
- 中国(74994)
- 京(68686)
- 科学(61782)
- 财(61710)
- 财经(51255)
- 业大(49030)
- 农(48015)
- 所(47994)
- 中心(47297)
- 经(46960)
- 江(45307)
- 研究所(43778)
- 北京(42524)
- 范(41829)
- 师范(41444)
- 经济学(40837)
- 财经大学(38821)
- 农业(37502)
- 院(37448)
- 经济学院(37263)
- 基金
- 项目(239088)
- 科学(189704)
- 基金(176451)
- 研究(174604)
- 家(152301)
- 国家(151081)
- 科学基金(132412)
- 社会(111363)
- 社会科(105719)
- 社会科学(105692)
- 基金项目(94291)
- 省(92021)
- 自然(87226)
- 自然科(85266)
- 自然科学(85246)
- 自然科学基金(83724)
- 教育(80918)
- 划(77437)
- 资助(73071)
- 编号(70927)
- 成果(55470)
- 部(53562)
- 重点(52535)
- 创(49919)
- 发(49157)
- 课题(47004)
- 教育部(46863)
- 创新(46503)
- 科研(46197)
- 人文(46021)
- 期刊
- 济(133308)
- 经济(133308)
- 研究(92478)
- 中国(52893)
- 学报(49878)
- 管理(48941)
- 财(48640)
- 科学(46134)
- 农(41935)
- 大学(38946)
- 学学(36851)
- 教育(32724)
- 技术(29336)
- 农业(29331)
- 融(26556)
- 金融(26556)
- 财经(24815)
- 业经(22723)
- 经济研究(21727)
- 经(20979)
- 问题(17525)
- 理论(16472)
- 技术经济(16265)
- 图书(16044)
- 科技(15418)
- 统计(15299)
- 财会(15140)
- 实践(15120)
- 践(15120)
- 商业(15080)
共检索到4570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计方 刘星
本文以在内地与香港两地交叉上市的公司为样本,从关联交易的视角考察了交叉上市是否有助于公司治理的改善。研究结果表明:交叉上市公司相较于非交叉上市公司有着更低的非公允关联交易水平,且其自身在交叉上市后也经历了显著的公司治理的改善,香港更为严格的法律制度与信息披露环境是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实证研究结果不仅支持了绑定假说、丰富了交叉上市介入公司治理路径的研究,还从法与金融的角度提供了非公允关联交易水平如何受投资者保护环境差异影响的新证据。
关键词:
交叉上市 绑定假说 利益侵占 关联交易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文青
依据2006~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考量不同类型的外资持股对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的约束影响。结果表明,外资持股未能有效制约大股东侵占行为,不同性质的境外投资者对抑制大股东侵占的作用存在差异。QFII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占,而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持股均不能对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形成有效监督和制约,不仅未减轻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反而加重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继德 赵彪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研究数据,探讨了证券投资基金持股行为和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证券投资基金的持股水平、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水平和上市公司的担保抵押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论为我国如何进一步提升证券投资基金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
证券投资基金 大股东 利益侵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侯晓红
笔者结合我国上市公司配股制度,以1998年~2003年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配股与大股东资源侵占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上市公司处在配股前三年时,为了达到配股要求,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侵占减少;但当配股融资完成后,大股东的这种约束行为消失。这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在配股前的资金支持行为与配股后的资金占用行为。
关键词:
公司治理 大股东控制 支持行为 侵占行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席彦群
一、引言大股东拥有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是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根源,有人把大股东掌握和运用公司控制权可以获得的收益分为两种:一是"控制权的共享收益",即由于大股东改善公司管理和监督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甘月 李增福
控股股东利益侵占问题是中国证券市场的“顽疾”,近年来证监会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但仍然收效甚微。文章通过手工收集整理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行权数据,考察了投服中心行权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投服中心的行权有效抑制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且这一作用是通过提高中小股东在利益侵占相关议案中的投票率、提高上市公司的媒体负面关注度和增加其面临的诉讼风险实现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治理效应在内外部治理环境较差的上市公司中更为显著,且当投服中心采取公开发声和参加股东大会这两种方式行权时,对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治理效果更显著。文章拓展了中小投资者保护的相关研究,为投服中心保护中小投资者提供了更加直接的证据,对保护中小投资者和投服中心未来开展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邹颖
绑定假说是近些年解释交叉上市利益的一种流行假说。交叉上市可以改善公司治理,进而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提升公司价值。国内外学者基于绑定假说进行了交叉上市资本成本效应的理论验证与实证检验,并进一步深入拓展了该假说。本研究围绕以绑定假说为切入点的交叉上市资本成本效应的相关资料,从动因假说、理论验证、实证检验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与回顾,最后归纳总结相关研究拓展与质疑,并进行简要述评与展望。
关键词:
交叉上市 资本成本 绑定假说 公司治理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唐舜 刘娥平 施燕平
与公开增发不同,证监会对定向增发股份的限售期做了明确规定,定向增发股份发行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受到二级市场交易限制,因而缺乏股票价值中的可交易性价值,是导致定向增发发行价格与流通股股价存在较大差异的重要原因。本文对大股东利益侵占假说进行验证,发现在考虑了可交易性价值后大股东利益侵占假说不再显著。因此大股东参与使得价格折扣较高不一定是由于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动机所致,而可交易性价值转移假说相较大股东利益侵占假说更能解释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时价格折扣较大的现象。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朱雪媛 赵玮 张庆
2019年初,康得新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康得新、股票代码002450)因债务违约问题成为市场的焦点。拥有150多亿元库存现金账面余额的康得新竟然出现约15亿元债券实质性违约,引得市场一片哗然。随着事件的发展,背后的实情令人大跌眼镜,按照其母公司康得集团与北京银行签订的《现金管理业务合作协议》,康得新包括贷款所取得的共计122亿余元货币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军 葛桓志 陈红
从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大股东利益侵占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构建了大股东利益侵占条件下的企业再融资选择模型,并以2000~2004年深沪两市符合证监会当期配股和增发条件的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大股东利益侵占是导致中国上市公司优先选择股权再融资的根本原因;企业的成长性、盈利能力和董事会独立性与股权再融资的概率负相关,资产负债率和资产规模与股权再融资的概率正相关,而股东之间的权力制衡对企业优先选择股权融资不具有监督作用。
关键词:
再融资选择 大股东侵占 股权再融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雒敏
以2004~2006年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债务融资及其结构对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影响,从而揭示出我国上市公司中股东—债权人冲突和负债作为治理机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债务融资总体上对大股东侵占行为没有治理效果,但债务融资中的银行债务及短期借款能够对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按最终控制人性质进行分组检验的结果表明,商业信用、银行债务与短期借款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能够对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起到更好的治理作用,而长期债务在非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中不但没有起到治理作用,反而加剧了大股东的利益侵占。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曹国华 林川
通过构建单个股东和多个股东侵占模型,分析大股东减持问题,发现影响大股东减持的因素包括大股东持股比例、大股东属性、外部法律保护程度、减持价格、投资收益率分离度及股权制衡程度;再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大股东持股比例及股东属性对大股东减持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股权制衡程度对大股东减持产生负向影响,而外部法律保护程度、减持价格及投资收益分离度与大股东减持的关系则并不显著。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安灵 王静
本文基于高管变更的视角分析了交叉上市的绑定假说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选取2008-2012年的A+H公司及其配对的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表明:总体上,高管变更概率与公司业绩负相关;交叉上市的绑定假说能增强高管变更概率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敏感性;高管强制变更概率比高管变更概率对公司业绩的负相关关系更显著。
关键词:
高管变更 绑定假说 交叉上市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白云霞 林秉旋 王亚平 吴联生
负债的公司治理作用是公司财务研究的重要问题。已有文献探讨了负债在股权分散公司中的公司治理作用,而在股权集中公司中负债对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的影响,已有的经验证据相当有限。本文以我国国有控制权转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负债在股权集中公司中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负债与大股东的利益侵占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国有控股公司来说,私有公司的负债水平更高,其原因在于私有大股东通过负债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程度高于国有大股东。本文提供了负债与大股东利益侵占之间关系的直接证据,揭示了大股东通过负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以及所有权性质对大股东通过负债侵占小股东利益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
负债 大股东利益侵占 私有化 控制权转移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侯晓红
本文以1998-2003年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大股东占款为研究对象,检验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对大股东资源侵占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处在正常水平时,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源侵占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呈负相关关系;当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低于预期水平,并且预期上市公司无法继续生存下去时,为避免破产而带来的损失,大股东倾向于更多地侵占上市公司的资源;当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介于上述区间内时,为免于破产,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源侵占随着上市公司业绩的下降而减少。
关键词:
大股东 上市公司业绩 资源侵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