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25)
- 2023(16683)
- 2022(14341)
- 2021(13494)
- 2020(11082)
- 2019(25508)
- 2018(25622)
- 2017(47534)
- 2016(26879)
- 2015(30436)
- 2014(30835)
- 2013(29971)
- 2012(27873)
- 2011(25427)
- 2010(26044)
- 2009(23866)
- 2008(23415)
- 2007(21049)
- 2006(19037)
- 2005(17566)
- 学科
- 济(103200)
- 经济(103053)
- 管理(77135)
- 业(71160)
- 企(58930)
- 企业(58930)
- 方法(39633)
- 中国(34929)
- 数学(33280)
- 数学方法(32845)
- 农(29300)
- 财(27691)
- 地方(26176)
- 制(25435)
- 业经(25120)
- 教育(24388)
- 学(24174)
- 理论(20172)
- 农业(19377)
- 银(18985)
- 银行(18934)
- 行(18144)
- 融(17773)
- 金融(17770)
- 技术(17745)
- 贸(17710)
- 贸易(17692)
- 易(17090)
- 环境(16981)
- 和(16785)
- 机构
- 大学(380349)
- 学院(375358)
- 济(143721)
- 管理(141362)
- 经济(140025)
- 研究(132932)
- 理学(119973)
- 理学院(118487)
- 管理学(116464)
- 管理学院(115740)
- 中国(97328)
- 京(84426)
- 科学(80474)
- 财(71062)
- 所(67542)
- 研究所(60651)
- 江(60344)
- 中心(59866)
- 农(59352)
- 范(58612)
- 师范(58143)
- 北京(54759)
- 财经(54499)
- 业大(53009)
- 经(49231)
- 州(48397)
- 院(48094)
- 师范大学(47249)
- 农业(45724)
- 教育(44020)
- 基金
- 项目(244008)
- 科学(192204)
- 研究(186252)
- 基金(172638)
- 家(148767)
- 国家(147331)
- 科学基金(125874)
- 社会(114524)
- 社会科(108210)
- 社会科学(108187)
- 省(97073)
- 基金项目(90677)
- 教育(90643)
- 划(82533)
- 自然(79543)
- 编号(78589)
- 自然科(77605)
- 自然科学(77587)
- 自然科学基金(76171)
- 资助(70837)
- 成果(67573)
- 课题(57305)
- 重点(55622)
- 发(55352)
- 部(54728)
- 创(50712)
- 项目编号(48098)
- 教育部(47421)
- 创新(47067)
- 制(47039)
- 期刊
- 济(172142)
- 经济(172142)
- 研究(125501)
- 中国(90058)
- 教育(71196)
- 学报(57076)
- 农(55276)
- 管理(54651)
- 财(54539)
- 科学(52644)
- 大学(44376)
- 学学(39986)
- 农业(37695)
- 融(36933)
- 金融(36933)
- 技术(35518)
- 业经(28208)
- 财经(27025)
- 经济研究(25555)
- 经(23038)
- 图书(22316)
- 问题(21805)
- 业(18974)
- 理论(18316)
- 职业(17847)
- 科技(17538)
- 坛(17487)
- 论坛(17487)
- 技术经济(17009)
- 发(16883)
共检索到5930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杨斌 康妮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提供学位教育的终身学习。激发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活力具有丰富的意蕴:激发高等教育整体活力,提高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激发学习者活力,为创建学习型社会贡献力量:激发高校办学活力,提升高校育人整体水平。为此,高校要推进多种形式因才施选;育人要找到长效与短效的平衡;高度重视集体建设的育人作用;适应与引领变化要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常态;重视人才评价与项目评价的多样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钟尚科 张卫刚 杨颉
借鉴英美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经验 ,我国应整合现行的多种研究生教育形式 ,明确界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内涵 ,确立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并驾齐驱的地位 ,并打开两者之间的通道 ,使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关键词:
非全日制 研究生教育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丁毅强 孙锐 王战军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桂林 程翠玉 姜玮
论述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指出了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提出了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会杰 聂钢 朱继洲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互为补充,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是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管理和共享大学资源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图书馆等方面,网络教学的应用必将促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卫刚 谢仁业 马桂敏 廖文武 李小平 杨颉
本文对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 的定义和内涵.从完善、规范、拓展现行研究生教育体系以及构建规范的终身教育体系等方面阐述 了规范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罗文标 彭汉 施亚玲
在分析了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现状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后,提出了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模式。
关键词:
非全日制研究生 培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单晓峰 宫照军 徐隽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体系化贯通的历史必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文辉 曹镇玺
随着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逐步推进,非全日制研究生被赋予全新的概念内涵和时代特征,并且在报考人数、录取机制、生源构成、考生选择方面呈现出新形势,同时也凸显出招考机制隐性失衡、计划配置与实际供需错位、在职人员升学渠道趋窄的问题。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内涵发展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要从科学编制计划、创新招考机制、优化生源结构、加强招生宣传四个方面制定新对策。
关键词:
非全日制研究生 招生改革 策略启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朱毓 刘凤翔
如何做到同一标准、同等质量地培养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的挑战。在此形势下,作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机制之一,双导师制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威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对各种要素组合结果进行权衡比较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改革思路。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国章 鲍金勇 孙华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来探讨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有一定意义。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目标之一,从职业生涯理论角度分析,实践性培养可以加强研究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有利于研究生较快建立职业目标和融入社会。要从利于专业型学位研究生职业发展的角度优化培养要素,做好实践性培养平台和制度的建立。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宋芳
培养质量是制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规模效应不断扩大,质量问题引起极大的关注。对7所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培养过程、支撑条件有待加强。为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必须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职业能力,进一步完善资源配置。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周青 杨妙霞 杨辉祥
通过对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定位、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学位授予等几方面的比较分析,为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范杰 李敬锁
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要求,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需要。但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还存在着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诸多因素。在分析培养目标与教育现状偏差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教学的目标设计及其实现途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迪 王帆 兰杰
当前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教学在内容与形式、连续性与针对性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境,导致其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和提升。双向在线学习是对异步在线学习和同步在线学习的融合定义,能够为实现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同质等效"培养提供实践路径,在兼顾非全日制群体特征基础上实现针对性教学、提升碎片化时间利用、强化学习的连续性、持续性引导反馈等。本研究从双向在线学习理念出发,构建新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并在具体课程中实践探索,分析发现该模式在实践中表现出突破工学矛盾、增进师生合作关系等作用。最后,文章基于实践分析结果从教与学两方面提出四点优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