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96)
2023(6441)
2022(5370)
2021(4675)
2020(3902)
2019(8616)
2018(8031)
2017(14774)
2016(8343)
2015(8839)
2014(8429)
2013(8205)
2012(7442)
2011(6708)
2010(6364)
2009(5745)
2008(5558)
2007(4827)
2006(4138)
2005(3404)
作者
(27995)
(23622)
(23496)
(21991)
(14705)
(11655)
(10422)
(9402)
(8781)
(8134)
(8044)
(7791)
(7636)
(7600)
(7445)
(7246)
(7117)
(7045)
(6808)
(6672)
(6182)
(5759)
(5521)
(5392)
(5231)
(5149)
(5068)
(5019)
(4829)
(4762)
学科
(30885)
经济(30848)
(21548)
管理(21381)
(16285)
企业(16285)
方法(15140)
数学(13913)
数学方法(13798)
(9291)
(8123)
(7869)
贸易(7867)
(7705)
(7678)
中国(7091)
业经(6861)
农业(6445)
技术(5470)
环境(5442)
(4811)
财务(4806)
财务管理(4801)
地方(4780)
产业(4615)
企业财务(4587)
(4468)
(4306)
(4305)
金融(4304)
机构
大学(120172)
学院(119201)
(46762)
经济(46046)
研究(44916)
管理(42580)
理学(38374)
理学院(37872)
管理学(37057)
管理学院(36885)
(35273)
科学(32421)
中国(30632)
农业(28813)
业大(27636)
(25065)
(24766)
研究所(23681)
农业大学(19572)
中心(19431)
(18100)
(16457)
(15797)
财经(15474)
科学院(15322)
(15096)
(15079)
(15056)
北京(14659)
经济学(14442)
基金
项目(92019)
科学(70773)
基金(67873)
(64571)
国家(64082)
研究(55960)
科学基金(52534)
自然(37555)
自然科(36744)
基金项目(36731)
自然科学(36730)
社会(36606)
(36309)
自然科学基金(36125)
社会科(34856)
社会科学(34845)
(31721)
资助(26617)
教育(25362)
重点(21504)
计划(21080)
(19714)
(19464)
科技(19424)
(19405)
编号(19367)
科研(18899)
创新(18554)
(18514)
(16734)
期刊
(43043)
经济(43043)
学报(32829)
(31165)
研究(27554)
科学(25611)
大学(22867)
学学(22300)
农业(21426)
中国(20294)
管理(13313)
(12783)
(12230)
业大(10541)
农业大学(8977)
(8142)
经济研究(8044)
(7638)
金融(7638)
教育(7559)
业经(7372)
科技(7338)
技术(7286)
财经(7258)
中国农业(6709)
林业(6524)
(6217)
问题(6009)
自然(5942)
资源(5650)
共检索到1594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谢建军  钟国华  简美玲  徐齐云  刘萱清  胡美英  
以闹羊花素-Ⅲ点滴亚洲玉米螟成虫,确定其亚致死剂量为0.02μg/头;用该剂量闹羊花素-Ⅲ点滴亚洲玉米螟成虫后,离体检测其触角电位(EAG)反应值。结果表明,药剂处理的亚洲玉米螟成虫与未用药剂处理的正常试虫相比,EAG值增高,EAG反应有向增高方向漂移的现象,且随叶醇浓度增高EAG反应漂移越明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丹  严善春  谭安江  
为了深入了解piggyBac转座子家族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子进化特点,采用简并PCR、反向PCR、RT-PCR和RACE等方法在农业害虫亚洲玉米螟中克隆到2个piggyBac类似因子,分别命名为OfPLE1和OfPLE2。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Of-PLE基因编码区序列结构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OfPLE1全长1 866 bp,编码607个氨基酸;OfPLE2全长1 724 bp,编码434个氨基酸。两者同源性高达70%,与粉纹夜蛾piggyBac同源性分别为32%和26%,亲缘关系较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程晓娟  严善春  黄勇平  谭安江  
【目的】克隆获得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蛋白酶激活受体类转录因子pdp1(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domain protein1)(Ofpdp1)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KC857457),明确其基因结构特征,并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表达特性及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为亚洲玉米螟的遗传控制提供潜在的靶标基因。【方法】采用RT-PCR和PCR技术,克隆Ofpdp1 cDNA序列,利用相关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研究卵期...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元喜  戴华国  姜金林  符文俊  孙智婵  
观察研究了以米蛾卵和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 ,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 confusum)、松毛虫赤眼蜂 (T dendrolimi)等 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及羽化情况。结果发现 :以米蛾卵为寄主时 ,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均为 10 0 % ,其中寄生卵粒数、子代蜂数及子代蜂的羽化率以松毛虫赤眼蜂最高 ;蜂的死亡率以玉米螟赤眼蜂最高 ,达 10 4 2 % ,且死于预蛹期以前的蜂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以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 ,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和寄生卵粒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蜂 ,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显著低于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虎威  宁格  李正跃  张立敏  陈斌  
为探明素乔球螋(Timomenus lugens Bormans)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控制效能,室内测定了其成虫对亚洲玉米螟2、3龄幼虫和蛹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素乔球螋对亚洲玉米螟2龄幼虫、3龄幼虫和蛹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捕食功能反应II型,拟合获得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分别为Na=0.9970N1+0.010469N、Na=0.82669N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丽娟  李靖  梁竟宇  王学贵  朱新成  李彬  李涌泉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对高粱亚洲玉米螟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人工饲料混药法测定印楝素对亚洲玉米螟的室内毒力,通过3地田间药效试验测定印楝素对高粱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并采用盆栽法测定印楝素对3个品种高粱植株的安全性。[结果]印楝素对亚洲玉米螟2龄幼虫的LC_(50)为6.44 mg·L~(-1),室内活性较强;3地印楝素对高粱亚洲玉米螟株防效和虫防效分别为80.07%~89.26%和73.51%~87.31%,与对照药剂相比防效更好;0.3%印楝素乳油有效成分18 g·hm~(-2)处理对3个品种高粱生长抑制率均显著高于有效成分4.5、9 g·hm~(-2)处理;药后14 d, 0.3%印楝素乳油有效成分18 g·hm~(-2)处理时3个品种高粱均有1株出现边缘褪绿现象,0.3%印楝素乳油有效成分9 g·hm~(-2)处理时高粱‘赤杂16号’有1株出现边缘褪绿现象,但3个高粱品种生长均正常,对高粱安全。[结论]印楝素对高粱亚洲玉米螟有较好的室内活性与田间防治效果,对高粱植株相对安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玉宏  李保同  汤丽梅  
【目的】研究铜(Cu2+)胁迫条件下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亲代及其子代的生长发育与生殖,为亚洲玉米螟的种群动态预测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亚洲玉米螟幼虫为材料,在标准人工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25、50、100、200和500 mg·kg-1)的重金属Cu2+,在实验室条件下连续饲养亚洲玉米螟幼虫3代,系统观察重金属Cu2+胁迫对亚洲玉米螟亲代及其子代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影响。【结果】亚洲玉米螟的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与Cu2+胁迫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引起亲代、子一代和子二代幼虫存活率和成虫羽化率显著下降的最低Cu2+胁迫浓度分别为100、50、5...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乔利  郑坚武  成卫宁  李怡萍  
【目的】筛选出适合饲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的最佳饲料配方,以期改进亚洲玉米螟的饲养技术,为进一步研究亚洲玉米螟人工大量繁殖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在周大荣新7号配方人工饲料的基础上,设计了4种不同的人工饲料配方饲养亚洲玉米螟,研究4种人工饲料配方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在试验设计的4种不同饲料配方中,配方2(玉米面86 g/kg,大豆面86 g/kg,Vc 2.9 g/kg,琼脂11.5 g/kg,酵母粉51.6 g/kg,山梨酸2.9 g/kg,葡萄糖43 g/kg,水716.2 g/kg)的饲养效果最好,亚洲玉米螟...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慧萍  宋新元  张明  于壮  丛斌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玉米NF6373YGRR(通过杂交育种聚合cry1A.105、cry2Ab2、cp4epsps基因)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取食行为与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8h非选择性试验中,玉米螟初孵幼虫在转基因玉米心叶组织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非转基因玉米,转基因玉米48h的幼虫累计死亡率为53.75%,非转基因玉米为20.00%,差异显著;3龄幼虫在转基因玉米雌穗尖组织上的取食率、死亡率与非转基因玉米差异不显著。在48h选择性试验中,初孵幼虫在转基因玉米心叶组织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非转基因玉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谢兴伟  蒋兴川  陈斌  董文霞  张秀歌  肖春  严乃胜  李正跃  
为了研究玉米果穗不同部位挥发物成分的差异及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的电生理活性,采用顶空吸附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提取并分析了玉米果穗不同部位(玉米须、玉米苞叶、玉米雌穗)挥发物,并通过触角电位技术测定了亚洲玉米螟对其中16种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玉米果穗不同部位挥发物成分存在差异,玉米须、玉米苞叶、玉米雌穗分别有37、39和41种化合物,其中有22种化合物共同存在于3个部位,分别有8、9和5种化合物为玉米须、玉米苞叶和玉米雌穗中特有。玉米不同部位挥发物种类主要包括绿叶气味、芳香族化合物、萜类和脂肪族化合物(醛类、酮类、醇类、酯类和烃类),这些化合物的含量在玉米果穗不同部位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曼丽  张善学  蔡德江  范青海  
【目的】剌足根螨休眠体对不良环境和杀螨剂具有良好的抵抗能力,为确定亚致死剂量杀螨剂制剂是否对其形成与解除具有影响。【方法】采用药膜法建立多种杀螨剂制剂对刺足根螨第一若螨和休眠体的毒力线,以阿维菌素和噻螨酮亚致死剂量(LC20)分别处理第一若螨和休眠体,观察休眠体的形成与解除情况。【结果】阿维菌素和噻螨酮对第一若螨的毒力线分别是:y=1.2986+0.7549x和y=1.2866+1.1189x,而对休眠体的毒力线则分别是:y=1.2986+0.7549x和y=-2.3442+1.3936x。亚致死剂量的阿维菌素和噻螨酮对形成休眠体以及直接发育为第三若螨的比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对...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松  鲍海波  张建华  张懿熙  刘泽文  
[目的]研究亚致死剂量噻虫嗪对日本弓背蚁觅食和亲系识别能力的损害,重点观察通过个体交流传递杀虫剂的影响。[方法]通过模拟觅食情景,观察农药处理对日本弓背蚁觅食能力的影响;通过Y形管试验和EAG(electroantennography)试验,观察农药处理对亲系识别能力的影响;通过攻击行为试验,观察农药处理对异种蚂蚁识别能力的影响。[结果]农药直接处理和通过个体交流获得的间接处理,均导致蚂蚁招募行为的丧失; 2种处理对同巢蚂蚁的识别能力无统计学差异,但显著影响对异巢蚂蚁的识别能力;在对异种蚂蚁的攻击行为和巢穴保护方面,仅直接处理组出现显著影响。[结论]亚致死剂量噻虫嗪可以直接影响日本弓背蚁的觅食和亲系识别能力;而且通过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农药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可以传递给其他未直接接触到药剂的蚂蚁,从而影响日本弓背蚁的种群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羿渠  向兴  贡常委  王学贵  
【目的】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在不同环境、药物等选择压力下表现出不同的生长发育特点。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新型广谱的鱼尼丁受体杀虫剂,对鳞翅目害虫杀虫活性强。本研究旨在探究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对甜菜夜蛾幼虫3种主要解毒酶——羧酸酯酶(Car 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s)活性以及对种群繁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饲料混毒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对SE-Lab品系、SE-Sel品系的毒力,SE-Sel品系由SE-Lab品系经亚致死剂量LC25连续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灿星  张青文  徐静  熊延坤  周明■  
利用 3株转 Bt cry1A(c)基因的抗虫工程菌 ,对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进行离体生物测定。结果表明 :在相同浓度下 ,工程菌对玉米螟的杀虫活性均高于 Bt野生菌株 ;幼虫死亡率与浓度呈正相关 ,体重、体长与浓度呈负相关 ;工程菌 RPT4 0、RPT5 0、RPT5 5和野生型 Bt菌株 HD- 73对玉米螟的 L C50 值分别为71.2 6 ,36 .33,84 .71和 172 .36μg.g-1。在以 RPT5 0注射接种的活体生测中 ,处理株对玉米螟具有明显的抗性 ,虫体重减轻 2 4 .5 %~ 5 2 .3% ,体长降低 2 2 .6 %~ 6...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正跃  卢美榕  
记载了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在永德地区1995年的季节变化情况。利用黑光灯和性诱剂诱捕成虫,利用田间调查得到幼期数据。报道了亚洲玉米螟各虫态发生与有效积温的关系。测定单条正弦曲线下的面积获得田间有效积温,而正弦曲线在10.35℃和32.0℃范围内拟合日最低温和日最高温而得。亚洲玉米螟各虫态的每周调查数据显示其发育进展符合在室内测定的各虫态对积温的要求。建立了成虫累积捕获量正规偏差值与有效积温对数值(log(10))的回归公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