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72)
- 2023(7876)
- 2022(6482)
- 2021(5849)
- 2020(4849)
- 2019(10651)
- 2018(10388)
- 2017(18755)
- 2016(10657)
- 2015(11584)
- 2014(11436)
- 2013(10869)
- 2012(9833)
- 2011(8833)
- 2010(8613)
- 2009(7894)
- 2008(7535)
- 2007(6670)
- 2006(5724)
- 2005(4888)
- 学科
- 济(36152)
- 经济(36095)
- 管理(28543)
- 业(26033)
- 企(20140)
- 企业(20140)
- 方法(15434)
- 数学(13541)
- 数学方法(13421)
- 农(11557)
- 学(10780)
- 中国(10328)
- 财(10313)
- 制(8665)
- 业经(8279)
- 贸(8239)
- 贸易(8238)
- 易(8027)
- 农业(7668)
- 体(7285)
- 银(6669)
- 融(6632)
- 金融(6625)
- 银行(6616)
- 地方(6521)
- 技术(6358)
- 行(6306)
- 环境(6027)
- 务(5990)
- 财务(5966)
- 机构
- 大学(148119)
- 学院(148058)
- 济(55855)
- 研究(55288)
- 经济(54726)
- 管理(52808)
- 理学(46346)
- 理学院(45758)
- 管理学(44757)
- 管理学院(44520)
- 中国(39423)
- 农(38730)
- 科学(38049)
- 京(31372)
- 农业(31240)
- 业大(30531)
- 所(30037)
- 研究所(28008)
- 财(24667)
- 中心(24371)
- 江(21977)
- 农业大学(20728)
- 院(20303)
- 财经(19951)
- 北京(19084)
- 省(18827)
- 范(18328)
- 经(18283)
- 师范(17904)
- 技术(17898)
- 基金
- 项目(109192)
- 科学(83724)
- 基金(78670)
- 家(73445)
- 国家(72843)
- 研究(71160)
- 科学基金(59829)
- 社会(45038)
- 省(43631)
- 社会科(42615)
- 社会科学(42604)
- 基金项目(42233)
- 自然(41334)
- 自然科(40398)
- 自然科学(40378)
- 自然科学基金(39673)
- 划(37466)
- 教育(32465)
- 资助(30936)
- 编号(26668)
- 重点(25163)
- 计划(23572)
- 创(23029)
- 发(23010)
- 部(22988)
- 科研(21830)
- 创新(21606)
- 科技(21469)
- 成果(20648)
- 业(20588)
共检索到2113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曼丽 张善学 蔡德江 范青海
【目的】剌足根螨休眠体对不良环境和杀螨剂具有良好的抵抗能力,为确定亚致死剂量杀螨剂制剂是否对其形成与解除具有影响。【方法】采用药膜法建立多种杀螨剂制剂对刺足根螨第一若螨和休眠体的毒力线,以阿维菌素和噻螨酮亚致死剂量(LC20)分别处理第一若螨和休眠体,观察休眠体的形成与解除情况。【结果】阿维菌素和噻螨酮对第一若螨的毒力线分别是:y=1.2986+0.7549x和y=1.2866+1.1189x,而对休眠体的毒力线则分别是:y=1.2986+0.7549x和y=-2.3442+1.3936x。亚致死剂量的阿维菌素和噻螨酮对形成休眠体以及直接发育为第三若螨的比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谢建军 钟国华 简美玲 徐齐云 刘萱清 胡美英
以闹羊花素-Ⅲ点滴亚洲玉米螟成虫,确定其亚致死剂量为0.02μg/头;用该剂量闹羊花素-Ⅲ点滴亚洲玉米螟成虫后,离体检测其触角电位(EAG)反应值。结果表明,药剂处理的亚洲玉米螟成虫与未用药剂处理的正常试虫相比,EAG值增高,EAG反应有向增高方向漂移的现象,且随叶醇浓度增高EAG反应漂移越明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松 鲍海波 张建华 张懿熙 刘泽文
[目的]研究亚致死剂量噻虫嗪对日本弓背蚁觅食和亲系识别能力的损害,重点观察通过个体交流传递杀虫剂的影响。[方法]通过模拟觅食情景,观察农药处理对日本弓背蚁觅食能力的影响;通过Y形管试验和EAG(electroantennography)试验,观察农药处理对亲系识别能力的影响;通过攻击行为试验,观察农药处理对异种蚂蚁识别能力的影响。[结果]农药直接处理和通过个体交流获得的间接处理,均导致蚂蚁招募行为的丧失; 2种处理对同巢蚂蚁的识别能力无统计学差异,但显著影响对异巢蚂蚁的识别能力;在对异种蚂蚁的攻击行为和巢穴保护方面,仅直接处理组出现显著影响。[结论]亚致死剂量噻虫嗪可以直接影响日本弓背蚁的觅食和亲系识别能力;而且通过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农药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可以传递给其他未直接接触到药剂的蚂蚁,从而影响日本弓背蚁的种群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羿渠 向兴 贡常委 王学贵
【目的】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在不同环境、药物等选择压力下表现出不同的生长发育特点。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新型广谱的鱼尼丁受体杀虫剂,对鳞翅目害虫杀虫活性强。本研究旨在探究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对甜菜夜蛾幼虫3种主要解毒酶——羧酸酯酶(Car 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s)活性以及对种群繁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饲料混毒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对SE-Lab品系、SE-Sel品系的毒力,SE-Sel品系由SE-Lab品系经亚致死剂量LC25连续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周园 周骏辉 梁英梅
为预防无机盐类融雪剂对城市道路绿化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通过不同浓度氯盐融雪剂对大叶黄杨的亚急性毒理试验,分析植株的生理变化,统计种群致死率,并结合建模分析,确定种群半致死剂量。结果表明:在污染前期大叶黄杨的叶绿素a、b总量与氯盐融雪剂累积剂量呈显著正相关,污染后期则呈显著负相关;在污染毒害全程中,植物组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与融雪剂的施用累积剂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污染前期与融雪剂累积剂量相关性不显著,而在后期则与之呈显著负相关性。氯盐融雪剂对大叶黄杨的种群30d半致死剂量为5kg/(L·m2)。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梁沛 夏冰 石泰 高希武
研究了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亚致死剂量对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 .)谷胱甘肽S -转移酶 (GSTs)活性的影响。用亚致死剂量的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小菜蛾敏感品系后 ,二处理组的GSTs活性比对照组分别增长了 4 2 %和 70 % ;抗性品系经上述 2种药剂同样处理后的活性比对照分别降低了 4 5 %和 30 %。对GSTs的动力学研究表明 ,敏感品系用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后GSTs的Km 值比对照降低了近 4 0 % ,而阿维菌素处理后其Km 值变化不大 ,说明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后 ,GSTs对底物的亲和力明显增强 ;抗性品系中二处理组GSTs的Km 值与对照无显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闫海霞 王晓国 蒋月喜 关世凯 黄昌艳 何荆洲 邓杰玲 卜朝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柳觐 孔广红 倪书邦 贺熙勇 肖晓明 陈丽兰 范秋红 张海文
在前期低剂量辐照试验的基础上,分别用剂量为300、600、900、1200、1500 Gy(2011年)和400、500、700、800 Gy(2012年)较高剂量的60Co-γ射线对4个品种的澳洲坚果种子进行了辐照,剂量率为10 Gy/h。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所有品种的发芽速率显著减慢,部分处理在播种后12周才开始发芽,且发芽率显著降低;辐照后的幼苗表现出茎干分叉、根系变短、第一对真叶消失、茎干矮化粗壮、叶片畸形等性状;不同品种的致死剂量和适宜诱变剂量也有明显差异,‘云澳57’和‘云澳58’的60Co-γ射线致死剂量均为800 Gy,‘云澳51’的致死剂量为900 Gy,‘云澳41...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贵启 李香菊 崔海兰 刘学 李秉华
于2005-2006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温室内,用植物光合作用测定法研究了光合作用抑制型除草剂异丙隆防除冬小麦田5种主要杂草的最低致死剂量。试验结果表明,在用药6 d后杂草才表现出明显的药害症状,新叶黄化,生长受抑制;而杂草的光合作用在施药后2 d就明显地受到抑制,药剂处理的杂草叶片的PPM值显著下降,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杂草的PPM值显著下降。通过测定和统计杂草的鲜质量防效,可以发现,供试的5种杂草对异丙隆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藜(Chenopodium album)对药剂最敏感,ED90值分别为301.51,286.02 ga...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段鑫 欧杰 李柏林
利用低功率的X光机,在3.08到18.48戈瑞(Gy)范围内对污染生鲜肉的微生物进行辐照,通过微生物存活率与辐照剂量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在此辐照条件下的D10值,并探讨对X射线辐照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环境污染菌大肠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及其芽孢的D10值分别为5.41、5.00和23.81 Gy,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D10值分别为5.35和6.45 Gy,腐败菌荧光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青霉孢子的D10值分别为3.62、4.39和16.39 Gy。供试菌株中蜡状芽孢杆菌芽孢和青霉孢子对辐照的抗性较强,荧光假单胞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辐照较为敏感。研究亮点:利用低功率的X光机,在Gy...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立学 王海南 范晶 那守海
研究了紫椴种子的休眠与萌发条件,主要对其解除休眠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试验设计包括3种处理:不同时间的浓H2SO4处理(10、30、60min),4种不同的层积方式(无处理,0~5℃、30d,15~20℃、30d,15~20℃、10d→0~5℃、20d),不同浓度的GA3处理(0、100、300mg/L)。每种处理设置4个重复。经上述处理的种子最终萌发率与平均萌发时间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同时,15~20℃、10d→0~5℃、20d的变温层积比其他恒温层积更加有效;层积处理效果比浓H2SO4、GA3的处理效果更好。对紫椴种子处理的最佳组合是以浓H2SO4浸泡种子30min,然后施以100mg/L的G...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马宏 李正红 张艳丽 王雁 刘秀贤 万友名
以9月采收于西藏林芝县、米林县并经自然晾干、室内储存3个月的大花黄牡丹种子为材料,研究温度、GAs、乙烯利等处理对种子休眠的解除效应。结果表明:1)经7天常温清水浸泡后直接播种于露地苗床,种子于第140天发根,第288天发芽,至发芽结束共490天,发芽率35%左右。2)温度对大花黄牡丹种子萌发具显著影响,低于10℃及高于25℃培养的种子均不能发根,15℃对下胚轴休眠解除效果最佳;15℃及20℃对上胚轴休眠解除效果最理想。3)各处理与对照的发根率均可达96%以上。4)GA3处理大花黄牡丹生根种子可起到显著的上胚轴休眠解除效果,其中以300mg·L-1处理效果最佳。5)综合考虑上胚轴及下胚轴休眠解...
关键词:
大花黄牡丹 种子 下胚轴 上胚轴 休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军华 徐广 柴升
通过测定捕食螨类中的虚伪钝绥螨在13种农药不同浓度下的死亡率,确定了农药对虚伪钝绥螨的非致死浓度(LC_0~10).明确了各种非致死浓度农药对其繁殖和定居的影响.菊酯类农药如灭百克、灭扫利、氯氰菊酯、功夫、天王星.特异性昆虫生长调节剂爱力螨克和杀菌剂粉锈宁不仅减少其产卵量.而且降低它在植株上的定居率;氧化乐果影响其定居;克螨特影响其繁殖;尼索朗、双甲脒、卡死克和阿波罗对其繁殖和定居都没有显著影响.是比较安全的.植株上残留的某些微量农药不仅影响虚伪钝绥螨的繁殖能力.而且严重影响其定居.这在协调生防和化防的关系中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
虚伪钝绥螨 非致死浓度 农药 繁殖 定居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维红 谷希树 刘佰明 胡学雄 白义川 李洪安
为明确田间用于防治粉虱及其他目标害虫的杀虫剂对丽蚜小蜂的影响,测定了9种常用杀虫、杀螨剂对丽蚜小蜂卵、幼虫、蛹和成虫的致死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杀虫剂以及同类杀虫剂对不同发育阶段丽蚜小蜂的存活情况均有所差异。其中,菊酯类和有机磷类药剂对丽蚜小蜂的杀伤力最大,生长调节剂灭蝇胺杀伤力最小。在丽蚜小蜂的各发育阶段,成虫和卵期对药剂最为敏感,蛹期有蛹壳包被,药剂对其影响最小。
关键词:
杀虫剂 天敌 丽蚜小蜂 致死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