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16)
- 2023(9554)
- 2022(8560)
- 2021(8206)
- 2020(6927)
- 2019(16223)
- 2018(16235)
- 2017(31194)
- 2016(17290)
- 2015(19529)
- 2014(19506)
- 2013(19402)
- 2012(17642)
- 2011(15948)
- 2010(15596)
- 2009(14125)
- 2008(13569)
- 2007(11755)
- 2006(10030)
- 2005(8562)
- 学科
- 济(64633)
- 经济(64565)
- 管理(46396)
- 业(43962)
- 企(36989)
- 企业(36989)
- 方法(32722)
- 数学(28452)
- 数学方法(28069)
- 学(18260)
- 农(16393)
- 中国(15117)
- 财(15015)
- 业经(13657)
- 地方(12859)
- 理论(11462)
- 农业(11059)
- 和(11045)
- 贸(10991)
- 贸易(10987)
- 易(10658)
- 环境(10450)
- 技术(10311)
- 务(9993)
- 财务(9932)
- 财务管理(9915)
- 制(9773)
- 企业财务(9401)
- 教育(9222)
- 划(8985)
- 机构
- 大学(244548)
- 学院(240905)
- 管理(96781)
- 济(87873)
- 经济(85792)
- 理学(84789)
- 理学院(83834)
- 研究(83100)
- 管理学(82043)
- 管理学院(81636)
- 中国(58160)
- 科学(56697)
- 京(53092)
- 农(44273)
- 所(43286)
- 业大(42276)
- 研究所(40217)
- 财(38059)
- 中心(36605)
- 农业(34754)
- 北京(33825)
- 江(33802)
- 范(32071)
- 师范(31695)
- 财经(31495)
- 院(31303)
- 经(28668)
- 州(27802)
- 技术(26844)
- 师范大学(25778)
- 基金
- 项目(175707)
- 科学(135503)
- 基金(125780)
- 研究(123612)
- 家(112193)
- 国家(111325)
- 科学基金(93615)
- 社会(73699)
- 社会科(69679)
- 社会科学(69659)
- 省(69055)
- 基金项目(67669)
- 自然(64438)
- 自然科(62867)
- 自然科学(62850)
- 自然科学基金(61680)
- 划(58892)
- 教育(56207)
- 资助(52953)
- 编号(49848)
- 成果(40044)
- 重点(39476)
- 部(37575)
- 发(36608)
- 创(35909)
- 科研(34768)
- 课题(34595)
- 计划(34035)
- 创新(33515)
- 大学(32064)
共检索到337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侯燕南 吴惠俐 项文化 邓湘雯
对我国亚热带森林资源调查中典型的4种森林类型(杉木林、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林分生物量数据进行整合分析,计算4种森林类型从林分蓄积量估算林分生物量的主要转换参数平均值,并分析影响转换参数的林分因子。结果表明:(1)杉木林、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4种森林类型中优势树种的木材基本密度平均值分别为0.313 3、0.412 5、0.502 1和0.527 4,木材基本密度因树种种源、种系、立地条件、林龄、林分密度等因子的不同而不同。(2)杉木林、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生物量扩展因子的平均值分别为1.308 9、1.265 4、1.423 3和1.391 3,根冠比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长委 胡月明 沈德才 黄胜利 朱剑云 王璐
为探讨CBERS-02B星CCD数据在亚热带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方面的能力,以东莞市范围内的亚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CBERS-02B星CCD数据的波段信息、植被指数、纹理信息和森林地上碳储量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纹理信息的估算能力最强;在此基础上,将波段信息、植被指数和纹理信息结合在一起,通过逐步回归策略构建CBERS-02B星CCD数据的亚热带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模型,其调整系数R2达到0.53,显著度水平P远远小于0.05。这表明:尽管CBERS-02B星CCD数据的近红外波段存在一定的漂移,但是将CBERS-02B星CCD数据的波段信息、植被指数、纹理信息集成构建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模型,...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周小成 黄婷婷 李媛 肖祥希 朱洪如 陈芸芝 冯芝淸
【目的】应用XGBoost算法建立包含林龄的遥感因子-蓄积量模型,评价遥感估算的林龄因子与遥感因子相结合提高森林蓄积量估算精度的有效性,为实现高效、快速、精准的大范围森林蓄积量估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以福建省将乐县为研究示范区,首先,基于1987—2016年时序Landsat影像,采用LandTrendr森林干扰与恢复监测算法监测年度林分更替干扰并估算干扰区林龄;然后,基于GF-1号影像光谱、纹理、地形等特征,采用递归特征消除的随机森林算法(RFE-RF)估算非干扰区林龄;在此基础上,结合GF-1影像光谱、纹理因子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实测蓄积量数据,采用极端梯度提升算法估算研究区森林蓄积量。对比有无林龄因子的森林蓄积量估算精度,进一步验证遥感林龄因子对提高森林蓄积量估算精度的重要性。【结果】采用LandTrendr森林干扰与恢复监测算法获得的干扰区林分林龄误差仅1~2年,林龄估算精度明显优于传统利用遥感因子估算的林龄精度(误差4~12年)。仅采用常规遥感因子估算森林蓄积量时,XGBoost模型决定系数(R~2)为0.59,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为30.72 m~3·hm~(-2),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为16.46%;加入林龄因子后,模型R2提高至0.73,平均RMSE减少至23.73 m~3·hm~(-2),rRMSE为13.26%,森林蓄积量估算平均总体精度约提高10.4%,达84.4%。【结论】相比仅采用常规遥感因子估算森林蓄积量,应用XGBoost算法建立包含林龄的遥感因子-蓄积量模型,其估算精度接近森林资源调查相关规定要求,可为大范围亚热带森林资源快速调查评估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付甜 朱建华 肖文发 曾立雄
以我国亚热带的8种森林类型的乔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幂函数模型和多项logit模型分别构建各森林类型的材积-生物量转换模型和林木器官生物量比例模型。结果表明:材积-生物量转换模型的拟合结果表现为除常绿阔叶林外,其他森林类型的材积与生物量均显著相关(R2>0.5,P<0.05)...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郭耆 赵厚本 周光益 隆卫革 甘谷列 吴尚勇 蒙敏燕 陈金兰
[目的]对比南亚热带4个树种间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差异,为评估人工林生产能力和碳汇潜力提供基础数据,为区域人工林提质增效改造和建设高效碳汇林的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广西柳州市在马尾松采伐迹地上同期营造的33年生木荷、米老排、蓝果树和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结果]在立地条件、经营措施和林龄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树种人工林乔木层和林分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林分生物量排序为木荷林(376.37 t·hm~(-2))>米老排林(284.51 t·hm~(-2))>杉木林(200.02 t·hm~(-2))>蓝果树林(175.56 t·hm~(-2))。乔木层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93.0%~98.3%,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占比较低(平均0.9%)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不同林分间差异不显著;枯落物层生物量占比(平均2.3%)高于灌木层和草本层,木荷林枯落物现存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格局均为树干所占比例最大,根或枝次之,叶最低,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分配格局在不同林分间差异较大。[结论]在南亚热带人工林经营和林分改造中,选择速生阔叶树种造林可获得比针叶林更高的林分生产力和碳汇效益,在人工林经营中建议采取适当调控措施增加林下植被以增加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吴强 张合平
探索森林生态服务、生态补偿和生态经营的协同关系与耦合机制,能够实现以生态补偿带动精准扶贫,将生态环境退化与经济贫困恶化的困局兼而治之。运用森林外业调查、内业实验等方法,对南方红壤丘陵山地4种森林类型进行研究,测算结果表明:阔叶纯林在水源涵养和固土保肥功能方面优于针阔混交林和针叶纯林;针叶纯林的土壤碳储量最高;针阔混交林的植被固碳、生物多样性和综合效益均优于其他三种森林类型。提出成本法和效益法补偿标准的思路,并测算出4种森林的成本法补偿标准分布区间为638.25679.50元/hm2,成本法能够反映社会经济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罗云建 张小全 王效科 朱建华 侯振宏 张治军
总结分析生物量模型(包括相对生长关系和生物量-蓄积量模型)和生物量估算参数这2类常用的生物量估算方法,提出今后我国在森林生物量估算领域的研究重点:1)整合经验相对生长方程;2)系统研究生物量估算参数的规律性及其不确定性;3)构建以传统估算方法和3S技术相结合的生物量估算系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吴春生 刘苑秋 魏晓华 李晓东 刘亮英 欧阳勋志 郭晓敏 张文元 莫其锋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地区的江西省内不同森林类型、林分类型林内倒木的生物量、碳储量及其数量特征分布格局,为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估积累基础数据。[方法]以亚热带典型森林133个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法对样方内直径≧1 cm,长度≧1 m的倒木逐一测量其中央直径和长度,并记录其分解程度和树种组成。[结果]表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倒木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0.684 t·hm~(-2)、0.279 tc·hm~(-2)和0.553 t·hm~(-2)、0.207 tc·hm~(-2),常绿阔叶林和次生常绿阔叶林分别为11.293 t·hm~(-2)、4.781 tc·hm~(-2)和1.888 t·...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小飞 杨智杰 谢锦升 易黎明 钟小剑 杨玉盛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地表CH4氧化速率进行17个月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2009-04—2010-08),天然林与人工林均表现为大气CH4汇,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地表CH4年均氧化速率分别为32.01和25.31μg·m-2h-1,天然林地表CH4氧化速率为10.83~75.02μg·m-2h-1,人工林地表CH4氧化速率为7.66~46.40μg·m-2h-1;地表CH4氧化速率受土壤温度、含水量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土壤体积含水量显著影响地表CH4氧化速率,而土壤温度对地表CH4氧化速率的影响则因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深度而异。
关键词:
森林转换 天然林 人工林 CH4氧化速率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彭晓 方晰 喻林华 项文化 黄志宏
以湘中丘陵区杉木人工林(CL)、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PM)、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LG)为对象,研究了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同一土层SOC、TN、TP含量随着森林树种增加而增加,LG、CA 0~30 CM土层SOC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L,但与PM差异不显著,CA各土壤层TN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CL、PM,但与LG差异不显著,CA各土壤层TP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L、PM、LG;4种森林土壤SOC、TN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呈"倒金字塔"的分布模式,但TP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不明显,呈"圆柱体"的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郑路 蔡道雄 卢立华 明安刚 于浩龙 李忠国
通过收获法和建立的单木相对生长方程研究了南亚热带5种树种人工林乔、灌、草不同组分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结果表明:在立地条件相似,林龄和经营管理措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树种人工林生物量有较大差异,表现为米老排林(404.95 t·hm-2)>火力楠林(376.61 t·hm-2)>马尾松林(239.94 t·hm-2)>红椎林(231.01 t·hm-2)>铁力木林(181.06 t·hm-2)。林分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以乔木层为主,占总生物量的87.71%97.86%;其次为地表凋落物层,占1.96%10.90%;灌木层和草本层最低,仅占0.02%1.09%。林分乔木层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格局总体呈树干...
关键词:
南亚热带 人工林 生物量 空间分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家城 陈力
亚热带多优势种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 ,依第 1优势种的耐荫、喜湿特性 ,可划分为 6个阶段 :(1 )针叶林阶段 ;(2 )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阶段 ;(3)以阳生性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阶段 ;(4)以阳生性树种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当中生性树种成为第 1优势树种表明演替已进入顶极阶段 ,此后 ,又以优势树种分布格局为依据 ,将顶极阶级分为第 5、第 6阶段 ;(5 )未发育完善的顶极阶段 ;(6 )发育完善的顶极阶段。据此 ,判定本文所研究的常绿阔叶林处于未发育完善的演替顶极阶段。干扰强度与强阳生性树种种群扩展程度呈正相关。若干扰导致强阳生性树种替代群落原第 1优势树种 ,称这种干扰为导致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海奎 赵鹏祥 雷渊才 曾伟生
利用广东、江西、贵州、陕西、吉林和北京6省市第六、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资料,应用IPCC法、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从计算原理过程、方法特点、模型的可验证和可重复性以及2期生物量增长的稳定性等方面对3种估算乔木林生物量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总生物量,可变BEF2的IPCC法估算结果偏大,固定BEF2的IPCC法估算结果偏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的估算结果较为适宜;对于转换因子,同一树种在不同的区域间,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最为稳定;各个树种7次清查的转换因子,IPCC法和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比较稳定,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波动较大;对于2期生物量增长...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尹惠妍 李海奎
森林生物量是指一个森林群落在一定时间内积累的有机质总量,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特征数据,因此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森林生物量的监测与研究[1-3],建立的生物量模型众多[4-6]。大尺度森林生物量监测,是以省、流域、国家乃至全球为对象,在估算方法一致的前提下,对多个时间点的森林生物
关键词:
一类清查 样地生物量 估算 模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曾小平 蔡锡安 赵平 饶兴权 邹碧 周丽霞 林永标 傅声雷
该文采用收获法和标准木法研究了南亚热带3种人工林群落:马占相思林、针叶林(马尾松+杉木)、木荷林(木荷+红荷)的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为揭示鹤山丘陵人工林的结构功能规律及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林分现存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马占相思林(176.03 t/hm2)、木荷林(122.91 t/hm2)、针叶林(104.93 t/hm2)。在林分各层次的分配比例中,乔木层所占比例最大,为95.1%~98.7%;灌木层和草本层所占比例较小,尤其是草本层,灌木层为0.9%~4.5%,草本层为0.4%。净初级生产力(NPP)由大到小依次为:马占相思林(25.32 t/(hm2.a))、...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