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36)
2023(5313)
2022(4407)
2021(3787)
2020(3122)
2019(6894)
2018(6798)
2017(12583)
2016(7316)
2015(8028)
2014(8006)
2013(8250)
2012(7838)
2011(7301)
2010(7081)
2009(5983)
2008(5906)
2007(5369)
2006(4901)
2005(4445)
作者
(26808)
(22704)
(22597)
(21207)
(14500)
(11251)
(10006)
(8871)
(8790)
(8128)
(8025)
(7877)
(7671)
(7655)
(7463)
(7105)
(7005)
(6830)
(6763)
(6750)
(6073)
(5909)
(5706)
(5290)
(5196)
(5189)
(5045)
(4973)
(4829)
(4754)
学科
(25151)
经济(25122)
管理(18713)
(14266)
(14169)
(11427)
企业(11427)
方法(10179)
环境(10172)
数学(8780)
数学方法(8587)
(6626)
中国(6375)
(6006)
(5861)
(5471)
业经(4916)
(4884)
生态(4688)
资源(4595)
农业(4357)
(4283)
贸易(4277)
地方(4238)
(4132)
经济学(4017)
(3993)
(3970)
土壤(3957)
规划(3837)
机构
大学(108603)
学院(105352)
研究(48593)
科学(36882)
(35174)
中国(34631)
经济(34253)
(32726)
管理(32189)
(28653)
理学(27265)
理学院(26807)
研究所(26807)
农业(26392)
管理学(25848)
管理学院(25714)
(25606)
业大(24872)
中心(21253)
(18484)
(18015)
(18000)
(17646)
实验(16810)
农业大学(16796)
北京(16378)
实验室(16083)
科学院(15963)
(15755)
重点(15306)
基金
项目(79159)
科学(59471)
基金(56893)
(56411)
国家(56074)
研究(46400)
科学基金(43840)
自然(33589)
自然科(32755)
自然科学(32733)
自然科学基金(32132)
(30715)
基金项目(29912)
(28549)
社会(26380)
社会科(24838)
社会科学(24826)
资助(23780)
教育(20576)
计划(20316)
重点(20053)
科技(19497)
(17444)
科研(16955)
(16359)
编号(15744)
专项(15663)
(15368)
创新(14682)
(13891)
期刊
(38223)
经济(38223)
学报(33493)
(29077)
研究(28202)
科学(26393)
大学(23251)
中国(22948)
学学(22418)
农业(19875)
管理(11882)
(11469)
(11412)
业大(10795)
林业(9572)
教育(9420)
农业大学(8480)
(7886)
(7650)
金融(7650)
技术(7119)
科技(6793)
资源(6593)
自然(6463)
经济研究(6169)
中国农业(5918)
财经(5646)
自然科(5156)
自然科学(5156)
业经(4924)
共检索到1624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喻林华  方晰  项文化  石俊  刘兆丹  李雷达  
【目的】探讨亚热带森林恢复过程中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规律,为阐明亚热带次生林恢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及森林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湘中丘陵区杉木人工纯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和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作为1个恢复系列,分别在其1 hm~2的长期定位观测样地内,沿着坡面选择6块10 m×10 m小样地,每块小样地随机设置2个1.0 m×1.0 m样方,采集地表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已分解层枯落物和0~10,10~20和20~3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C,N,P含量并计算C,N,P的化学计量比。【结果】随着森林恢复和阔叶树比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彭晓  方晰  喻林华  项文化  黄志宏  
以湘中丘陵区杉木人工林(CL)、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PM)、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LG)为对象,研究了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同一土层SOC、TN、TP含量随着森林树种增加而增加,LG、CA 0~30 CM土层SOC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L,但与PM差异不显著,CA各土壤层TN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CL、PM,但与LG差异不显著,CA各土壤层TP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L、PM、LG;4种森林土壤SOC、TN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呈"倒金字塔"的分布模式,但TP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不明显,呈"圆柱体"的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杜雨潭  陈金磊  李雷达  辜翔  刘兆丹  苏元博  方晰  
[目的]探究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凋落物层现存量及其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的差异,为亚热带地区退化林地的植被恢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位于亚热带丘陵区的湖南省长沙县选取地域相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4种处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又名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作为一个恢复序列,设置固定样地,按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采集凋落物层分析样品,测定凋落物层现存量以及不同分解层凋落物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结果]1)凋落物层及其各分解层凋落物的现存量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同一林地不同分解层表现为:已分解层>半分解层>未分解层,不同分解层之间的差异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大。2)凋落物层C含量以PLL最高,LCQ最低,而N、P含量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高;C、N、P含量随着凋落物的分解而下降。3)无论是整个凋落物层C储量还是各分解层凋落物C储量,均以PLL最高,其次是LAG,LVR最低,而N、P储量随着植被恢复而增高。4)整个凋落物层以及各分解层凋落物的C/N比值均表现为:PLL>LVR>LCQ>LAG,而C/P、N/P比值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呈下降趋势;C/N、C/P、N/P比值基本上随着凋落物的分解而下降。[结论]随着植被恢复,凋落物层现存量及其N、P含量增加,C/N、C/P、N/P比值下降,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随着植被恢复逐渐优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拥康  汤景明  王怡  
【目的】研究对比亚热带不同经营模式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性,探讨二者水文性能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期为地区森林水文循环和森林健康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建始县国有长岭岗林场3种典型经营模式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日本落叶松-檫木混交经营模式、日本落叶松-鹅掌楸混交经营模式、日本落叶松纯林经营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观测法、室内浸泡法、环刀法、双环法等对其枯落物层及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回归分析法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法对其二者水文效应进了拟合与分析。【结果】(1)不同经营模式林分枯落物厚度及蓄积量分层变化差异显著(P <0.05);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回归关系。(4)不同经营模式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除土壤密度外,土壤水文指标均与枯落物半分解层水文指标呈正相关,与枯落物未分解层水文指标呈负相关;土壤最大持水量、总空隙度、初渗速率、稳渗速率与枯落物厚度、半分解层最大持水量及最大吸水速率关系密切。【结论】综合来看,混交经营模式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性能要优于纯林经营模式,建议在森林经营管理中应充分考虑树种组成、配置方式等因素影响,加快实施针叶纯林的近自然阔叶化改造,以加强地区森林的水文功能和健康经营。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彭娓  张凯  赵国珍  卫彩宏  杨秀清  
【目的】为了更好地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方法】本研究以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国有林场的主要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林分类型中分别设置3块30 m×30 m的标准地,通过标准地调查、枯落物样方调查和土壤剖面调查、取样,采用浸水法和环刀浸泡法研究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功能并运用差异性分析比较了不同林分之间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功能的差异。【结果】不同林分类型的枯落物层厚度为4.10~7.21 cm,生物量为12.62~22.49 t·hm~(-2),最大持水量为77.48~129.80 t·hm~(-2),有效拦蓄量为55.87~90.07 t·hm~(-2),均表现为辽东栎天然林>辽东栎-油松-白皮松天然混交林>油松天然林,且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3种林分类型的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均无明显差异,但不同林分类型的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在0~10和10~20 cm土层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种林分类型的土壤层有效持水量大小依次为辽东栎天然林(238.11 t·hm~(-2))>油松天然林(97.67 t·hm~(-2))>辽东栎-油松-白皮松天然混交林(87.44 t·hm~(-2));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总有效持水量为139.50~328.18 t·hm~(-2),大小规律为辽东栎天然林>辽东栎-油松-白皮松天然混交林>油松天然林,其中土壤层有效持水量贡献率达到61%以上。【结论】辽东栎天然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总水源涵养功能最强,辽东栎-油松-白皮松天然混交林次之,油松天然林最弱。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应雨骐  项婷婷  林维雷  吴家森  杨杰  姜培坤  
【目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硅体碳是一种长期(数千年)封存的土壤有机碳,对全球固碳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估测中国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层的植硅体碳贮量。【方法】以中国亚热带5种常见林分类型(毛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凋落物为研究对象,收集地表凋落物并采集0~10 cm土层土样,用微波消解法提取凋落物及土壤中的植硅体,并测定植硅体中的碳含量。【结果】不同森林凋落物Si O2含量表现为毛竹林(152.50 g·kg-1)>阔叶林(13.96 g·kg-1)>针阔混交林(12.55 g·kg-1)>杉木林(7.62 g·kg-1)>马尾松林(6.59 g·kg-1);凋落物植硅体含量表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晓龙   刘科学   王超   陈静   张池   赵理   杨倩楠  
【目的】探究微塑料对不同富铁程度红壤结构和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指导红壤地区土壤质量提升和污染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亚热带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添加0、0.1%、1.0%质量的低密度聚乙烯(M_0、M_1、M_2)和0、10、20 g/kg质量的铁(Fe_0、Fe_1、Fe_2)分别模拟微塑料的污染水平和红壤富铁程度,研究不同富铁条件下微塑料污染红壤的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和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结果】在Fe_0条件下,与M_0相比,M_1的粒径>0.25 mm团聚体含量(WSA)、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降低,M_2的WSA、MWD、GMD均显著增高;在Fe_1条件下,M_0、M_1和M_2三者的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均显示彼此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在Fe_2条件下,M_1和M_2均可显著降低土壤团聚体的WSA、MWD和GMD。对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而言,Fe_0条件下M_1和M_2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SOC);Fe_1和Fe_2条件下微塑料处理对SOC没有显著影响。土壤全氮含量(TN)则为Fe_0和Fe_1条件下M_1和M_2均显著降低,但Fe_2条件下微塑料处理对TN无显著性影响;土壤全磷含量(TP)均表现为M_0>M_1>M_2。土壤养分变化最终导致所有微塑料处理的C/N、C/P、N/P均显著升高(Fe_0M_1、Fe_2M_1和Fe_2M_2除外)。【结论】不同处理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效果不尽相同。在当前原状红壤条件下,低微塑料污染可以降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高微塑料污染则可以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在相对轻富铁红壤条件下,低、高微塑料污染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均无显著性影响。在相对高富铁的红壤条件下,低、高微塑料污染均可降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变化致使土壤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也产生了较明显的差异,总体呈现为微塑料污染可显著提升红壤的C/N、C/P、N/P。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萍  王兵  戴伟  王丹  邓宗付  赵超  
以江西省大岗山地区的天然次生林及其更新后的杉木林、马尾松林、马褂木林和马褂木-桤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林分下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脲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动力学参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林型下土壤肥力的整体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更新后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土壤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除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Km值外,其他各项酶指标都具有一定的土壤肥力评价意义;天然次生林的更新会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各林型土壤肥力由高到低依次表现为:天然次生林>马尾松林>马褂木-桤木混交林>杉木林>马褂木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培平  姜培坤  孟赐福  何珊琼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文翕   党鹏  
【目的】探究亚热带地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变化特征及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差异,为该地区人工林和次生林的营林管理及土壤养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亚热带典型人工林杉木和马尾松,以及次生林甜槠和针阔混交林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功能差异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4种林分的土壤优势真菌门类群为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优势真菌科为红菇科与蜡伞科。土壤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表现为杉木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混交林>甜槠林;群落的β多样性在4种林分中存在显著差异。对于真菌功能群,杉木林与其他3种林分的土壤真菌的优势营养模式具有显著差异。杉木林以腐生营养型为主,其次为共生营养型,病理营养型比例最低;而马尾松林、甜槠林和混交林主要以共生营养型为主,其次是腐生营养型,病理营养型比例最低。在以共生营养型为主的林分中,马尾松林的真菌共生营养型相比阔叶林和混交林减少,而病理营养型增加。土壤pH、速效钾(AK)及铵态氮(NH~+_4)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因素。【结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差异明显,并与土壤因子密切相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许宇星  王志超  竹万宽  杜阿朋  
【目的】了解雷州半岛不同品种桉树(Eucalyptus spp.)速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氮、磷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为其科学经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雷州半岛赤桉(E.camaldulensis)、粗皮桉(E.pellida)、托里桉(E.torelliana)、尾叶桉(E.urophyll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湿加松(P.elliottii×P.oaribaea)人工林为对照,对各桉树人工林生活叶、凋落物及土壤(020cm)的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各桉树林分有机碳和全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许宇星  王志超  张丽丽  竹万宽  杜阿朋  
[目的]为了解雷州半岛尾巨桉速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方法]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选取雷州半岛4种不同林龄(1、3、5、7 a)的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尾巨桉叶片、凋落物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C、N含量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P含量表现为叶片>土壤>凋落物,且3个库间差异显著;土壤的C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N、P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C∶N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逐渐下降;凋落物的C∶N为54. 07 92. 18 (> 25),表明尾巨桉林下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N元素成为主要限制凋落物分解的元素,凋落物的C∶N随林龄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凋落物分解速度先降低后升高;叶片的N∶P为10. 80 12. 98,说明中幼林龄尾巨桉受N限制较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凋落物养分元素含量受叶片限制,土壤养分含量受凋落物限制,表明生态系统内部C、N、P元素在植物、凋落物与土壤之间实现了运输和转换。[结论]雷州半岛尾巨桉中、幼林龄时期土壤有机质及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凋落物分解速率下降,N元素成为其主要分解限制性元素,林分生长受N限制明显。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曹雨虹  刘易  张艺帆  谢伟东  
【目的】南亚热带滨海过渡带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开展滨海沙地原生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凋落物量及其分解速率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揭示滨海脆弱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地力恢复机制,为气候变化下滨海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生态安全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广西防城港东兴市北仑河口海湾的海岸带沙地区域的高山榕-假苹婆-细枝龙血树-沿阶草(FSDO)、红鳞蒲桃-九节-沿阶草(SPO)两种天然林和马占相思-乌药-沿阶草(ALO)人工纯林中,设置凋落物收集网和分解袋,在一年内每月固定时间收取样品,测定月凋落物量、残留量,计算凋落物的月失重率和月损失量,与5个气候因子的月平均值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1)3种林分类型的年凋落量在8.58~23.40 t·hm-2·a-1之间,大小依次为FSDO> SPO> ALO,仅ALO的凋落物量与FSDO和SPO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SPO>FSDO,其他组分表现为FSDO> SPO> ALO。2)在5个气候因子中,仅月平均气温(AT)与FSDO的月凋落物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 SPO> ALO;3种林分类型中仅ALO的凋落物月损失量与月平均降水量(AR)呈极显著相关(P <0.05);第一主成分主要包括SPDO、ALO、AT、AR、AD五个因子,累计贡献值为97.52%。【结论】南亚热带滨海的森林植被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年凋落物蓄积量。原生天然林的年凋落物总量和分解速率均优于马占相思纯林;林分类型、平均气温和平均降雨量是凋落物量及分解速率的主导因子。在滨海生态安全保护中,保护现有天然林植被和根据乡土树种的特性营造近自然复层林,更有利于滨海沙地的地力恢复和维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易  曹雨虹  张艺帆  谢伟东  
[目的]分析我国南亚热带滨海沙地3种林分类型凋落物的养分动态及养分归还量,揭示南亚热带滨海沙地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方法]在广西防城港滨海沙地的高山榕(Ficus altissima)/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天然林、红鳞蒲桃(Syzygium hancei)天然林和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3种林分类型中设置凋落物收集网和分解袋,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每月月底收取样品,对样品按叶、枝、花果和杂物进行分组,80℃烘干后测其质量及各组分C、N、P、K、Ca、Mg等养分元素的含量,对所测数据按需求经过整理计算后,分析不同林分类型年凋落物量、各养分含量及其月动态变化、各养分的年归还量特征和月动态变化以及不同组分各养分年归还量特征,最后对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的C、N、P、K、Ca、Mg含量,C/N、C/P、N/P以及C、N、P归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3种林分类型年凋落物量表现为高山榕/假苹婆天然次生林>红磷蒲桃天然林>马占相思人工林,凋落物中各养分元素含量大小均表现为C>Ca>N>K>Mg>P;3种林分类型凋落物间除C、Mg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4种元素含量均差异显著(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慧  郭月峰  姚云峰  祁伟  秦富仓  王佳坤  
【目的】本研究以达拉特旗南部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揭示同一环境条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影响与反馈能力,以期为研究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测量方法测定林地、草地、耕地、撂荒地不同深度土层的碳氮磷含量。【结果】①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8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SOC和TN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表现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农地>撂荒地。②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N变异系数最小属弱变异,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较小;C/P、N/P属中等变异,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较大,研究区植被的生长主要受氮素的营养限制。③研究区土壤C/N、C/P比值主要受SOC含量的影响,N/P主要受SOC和TN含量的影响。【结论】不同利用方式下各元素含量在土壤表层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土壤SOC、TN较TP受到利用方式的影响更为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