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23)
- 2023(2182)
- 2022(1920)
- 2021(1758)
- 2020(1545)
- 2019(3396)
- 2018(3332)
- 2017(5805)
- 2016(3405)
- 2015(3832)
- 2014(3599)
- 2013(3473)
- 2012(3333)
- 2011(3127)
- 2010(3054)
- 2009(2764)
- 2008(2780)
- 2007(2580)
- 2006(2336)
- 2005(1993)
- 学科
- 济(9390)
- 经济(9380)
- 管理(9310)
- 环境(8516)
- 学(8125)
- 业(6105)
- 企(4818)
- 企业(4818)
- 划(4442)
- 生态(4310)
- 规划(3804)
- 环境规划(3707)
- 森(3457)
- 森林(3457)
- 方法(3404)
- 林(3381)
- 资源(3116)
- 和(2949)
- 农(2915)
- 物(2741)
- 数学(2691)
- 数学方法(2643)
- 域(2390)
- 区域(2386)
- 植(2344)
- 生态学(2338)
- 植物(2309)
- 财(2156)
- 关系(2132)
- 地方(2130)
- 机构
- 大学(50078)
- 学院(49702)
- 研究(22667)
- 科学(18722)
- 农(16982)
- 济(15441)
- 中国(15083)
- 经济(15075)
- 管理(14684)
- 业大(13851)
- 所(13770)
- 研究所(13059)
- 农业(13053)
- 理学(12514)
- 理学院(12325)
- 京(12243)
- 管理学(11938)
- 管理学院(11882)
- 中心(9370)
- 室(9200)
- 院(9119)
- 省(9093)
- 林业(8895)
- 实验(8810)
- 农业大学(8431)
- 实验室(8369)
- 北京(8258)
- 江(8017)
- 重点(7949)
- 科学院(7818)
共检索到729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胡砚秋 柯娴氡 徐明锋 李文斌 苏志尧
确定森林群落中林下草本植物的分布及其对光照的响应,不仅能揭示草本植物对光的生态需求,而且能为其引种和利用提供关键参考。在东源康禾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内设置2 hm~2样地,样地划分为50个20m×20 m样方,在样方内设置小样方进行林下草本植物(包括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调查。用半球面影像技术测定林下光照指标,进而分析草本植物分布与林下光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林下光环境的变异为草本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多样的小生境,不同光照需求的物种在样地内均广泛分布;林下散射光与林下草本分布的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排序轴的相关性高于直射光与排序轴的相关性,说明林下散射光与林下植物的分布关系更为密切;不同光照总立地...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郝磊 陈胜 张祖绪 袁均梅 向准 陈翔
【目的】草本植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明晰梵净山林下草本植物组成、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和森林健康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样方法在梵净山634~2 382 m海拔范围内设置了15个30 m×30 m森林群落固定样地,调查了林下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分析了草本植物多样性与海拔和林分密度因子的相关关系。同时,揭示了草本植物α、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和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影响草本植物多样性的环境因子。【结果】1)15个森林群落固定样地一共记录到草本维管束植物50科97属146种,其中:蕨类植物10科20属44种,被子植物40科77属102种。优势科主要有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蹄盖蕨科Athyriaceae、菊科Asteraceae、兰科Orchidaceae、天门冬科Asparagaceae和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所含种数占总种数的38.36%。不同群落草本植物种类和重要值均存在差异,草本植物种类变幅为2~40,8号样地最多,14号样地最少。草本植物重要值变幅为0.31~58.21,其中蕨类植物重要值总体较高,偶见种或伴生种占比较低。2)草本植物Margalef指数(0.43~5.50)、Simpson指数(0.18~0.88)、Shannon-Wiener指数(0.33~2.59)和Pielou指数(0.46~0.83)随海拔升高或林分密度增大均无明显变化规律。回归分析显示,除Pielou指数外,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海拔呈较弱的负相关关系。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与林分密度呈较弱的正相关关系。3)Jaccard指数随海拔梯度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表明物种替代速率随着海拔升高逐渐加快,Cody指数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Jaccard指数和Cody指数随林分密度增大上下波动,无明显变化规律。【结论】海拔和林分密度是影响梵净山森林群落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的生态因子,但二者与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不强,在草本植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方面并未发挥主导性作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志华 臧润国 奇文清 余让才
金佛山兰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个体数极少 ,仅见于南川金佛山及附近的稀疏马尾松林下 ,并只与其亲缘种金兰生长在一起。在温室内 ,模拟研究了金佛山兰和金兰对不同强度变化光环境的响应与适应。结果表明 :①在强光下利用便携式光合仪长时间观测植物的光合速率时 ,由于温度的影响 ,应使用温控系统才能获得更准确结果。②对于PAR 80 0到 2 0 0 μmolphotons·m- 2 s- 1 之间任何强度的光照变化 ,金佛山兰和金兰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 浓度、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均保持相对稳定 ,表现出对大幅度变化光环境较好的适应性 ;对于逐渐遮荫至 10 0 μmolphotons·m...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学敏 崔志鹏 朱雅 陈兆进 丁传雨 阚德龙 李玉英 张乃群 杨改河
【目的】探索太白山锐齿槲栎林林下草本植物组成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该区域森林保护、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太白山锐齿槲栎林林下草本植物野外调查及室内试验数据,采用CCA和偏CCA排序法分析环境因子对太白山锐齿槲栎林林下草本植物组成的影响,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索环境因子对其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环境因子能显著解释太白山锐齿槲栎林林下草本植物组成变异,海拔、坡向、坡度、pH、枯落物厚度和有机质、碱解N、有效P、有效K含量及郁闭度、灌木盖度11个环境因子共解释了物种组成变异的39.05%。其中,郁闭度、土壤有效P含量、pH值和海拔是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海拔、郁闭度、有效P和有效K含量能够显著影响太白山锐齿槲栎林林下草本植物的多样性,海拔较高、郁闭度较大、土壤有效P和有效K含量较高的生境具有较好的草本植物多样性。【结论】在太白山锐齿槲栎林经营管理中,可通过适量施用P肥和K肥来促进林下草本植物发育,提高物种多样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黄练忠 杨进良 徐庆华 张星元 阚蕾 张璐
城市森林群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城乡梯度下城市森林群落林冠结构与林下光环境的关系对提高广州城市森林质量、创建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经典群落学调查方法和半球面影像技术,定量研究了城市森林群落林冠结构对林下光环境的影响,并筛选出对林下光环境影响较强的林冠结构因子。结果表明:1)市区、近郊和远郊森林群落的林冠结构参数没有遵循同一变化模式。3个城市森林群落林冠层的胸径在不同区域间差异不显著(P> 0.05),但树高、林冠开度与叶面积指数在不同区域间均呈极显著差异(P <0.001),林下散射光与林冠结构的关系更密切。近郊和远郊的冠层林下光环境特征相似,均与市区差异显著。3)沿城乡梯度,城市森林群落林冠结构对林下光环境的影响不一致。胸径和树高对林下光环境无影响,林冠开度的影响较小,但叶面积指数的影响较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文超 何友均 邹大林 杜华 崔国发 郑杰 董建生 李永波
20 0 2年和 2 0 0 3年 7— 8月 ,笔者采用常规调查方法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澜沧江上游物种进行了调查研究 .以不同群落类型和海拔高度作为资源位 ,分别以物种重要值和个体多度为生态位计测的状态指标 ,对澜沧江上游桃儿七、星叶草和角盘兰及选取的几种对照草本植物进行生态位的计测和分析 .结果表明 :桃儿七、星叶草、角盘兰生态位宽度值小 ,充分显示了它们的稀有性 ,在该地区应优先保护 .桃儿七种群在海拔 36 0 0~ 36 5 0m分布最多 ,并且种群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少 ;星叶草种群在海拔 36 5 0~ 375 0m分布最多 ,但种群数量不随海拔高度变化呈现规律性变化 .草...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杨帆 林涛 徐海量 凌红波 刘星宏
科克苏湿地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湿地类型。本研究以科克苏湿地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聚合聚类(UPGMA)、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法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法进行数量分类,分析其群落构成及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以探明环境因子对湿地植物群落类型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科克苏湿地草本植物群落被划分为10种群落类型,包括苔草+芦苇(Carex spp.+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醉马草+沙蒿(Achnatherum inebrians+Artemisia desertorum)群落、芦苇+拉拉藤(P. australis+Galium aparine)群落、芦苇(P. australis)群落、醉马草(A. inebrians)群落、车前+早熟禾(Plantago asiatica+Poa annua)群落、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ios)群落、偃麦草(Elytrigia repens)群落、针茅(Stipa capillata)群落、早熟禾(P. annua)群落。10种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范围为2.5~8.8,Simpson优势度指数范围为0.28~0.62,Pielou均匀度范围为0.33~0.73,Simpson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44~2.6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75~3.50。CCA排序结果显示,离河距离对科克苏湿地草本植物群落分布的影响最大。本研究揭示了湿地植物群落分类、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为科克苏湿地生态保护和功能提升提供了依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柳新伟 申卫军 张桂莲 彭少麟
适应度和生态位适应度既有相似性也存在区别,该文在综述两者概念的基础上,利用生态位中心、实际生态位和生态位宽度构建生态位适应度,分析两者存在的关系.结果发现生态位适应度和适应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幼苗的生理特性可以用于表征物种在演替过程中的适应度,但是生态位适应度的动态提前于适应度的动态;同时利用限制因子构建的生态位适应度模型可以了解演替过程中影响物种演替的限制因子.该文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利用物种生理特性定量研究演替过程中物种适应度动态的方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强 彭少麟 毕华 张洪溢 李志安 马文辉 李妮亚
为了探究全球变暖对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笔者在跨气候带的大尺度下进行了森林凋落物的交互分解实验 .在热带的尖峰岭和亚热带的鼎湖山各选样地 1个 ,它们有相似的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年均降雨量及干湿季节律 ,年均气温为主要差异 ,达 3 7℃ .各样地分别收集了 1 0种当地的优势树种的凋落叶 .其中 2个样地各自的优势种青皮和锥栗 ,2个样地均有的共同种荷木做为单种样 .1 0种凋落叶的等重量混合为混合样 ,共计6类凋落叶 ,交互置于 2个样地分解 .结果表明 :6类凋落叶在尖峰岭的分解速率显著大于在鼎湖山的分解速率 .凋落叶分解的表观Q1 0 在 3 7~ 7 5范围内 .在这...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戢小梅 许林 谢焰锋 王湛昌 陈法志 陈卫东 杨守坤 罗智勇
研究了紫露草和石菖蒲在水涝胁迫下所发生的生理生化响应,旨在探讨2种植物耐涝性与生理参数的关系,以期为它们的科学栽培和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为草本植物耐涝机理提供理论参考。以石菖蒲和紫露草的盆栽苗为试验材料,人工模拟正常状态、根系淹水、植株1/5淹水、植株1/2淹水等4种不同程度水涝胁迫,试验周期为45 d,调查2种植物在不同水涝胁迫下的受害症状,并对其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 2种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耐涝能力。在正常状态和根系淹水的情况下,2种植物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歧化酶(POD)活性,以及叶绿素(Ch1)含量、可溶性蛋白(SP)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皆呈上升趋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永强 蔡燕茹 曾焕忱 徐明锋 苏志尧
【目的】研究林下植物在不同林冠开度梯度下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为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案例,并为野生植物的引种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广东省银瓶山自然保护区2hm2固定样地调查数据,将林冠开度(CO)划分为第1梯度(CO<10%)、第2梯度(10%≤CO≤20%)和第3梯度(20%<CO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于双 李小伟 杨学霞 王瑞霞 杨君珑 马龙
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对柠条固沙林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不同种值年限(3a、5a、10a、20a、30a、40a、50a、60a和70a)柠条固沙林为研究对象,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各种植年限中,10a时草本植物的物种数最少,40a时草本植物的种类最多,截止到调查时为止,植物种数共达到了38种。(2)随着林龄的增加,一年生草本植物的重要值逐渐降低,多年生草本植物的重要值逐渐升高。(3)柠条固沙林下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在3-10a时变化一致,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10-40a时丰富度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10-30a时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也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40-70a时,各项指标趋于平稳。(4)3-30a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相似性指数波动较大,到30a之后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相似系数指数变幅不大,逐渐趋于平稳。这表明在柠条群落建立30a后,柠条林下草本群落已逐渐趋于稳定。种植柠条有助于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并在种植30年时适当的抚育管理,将有利于林下草本多样性的维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家城 陈力
亚热带多优势种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 ,依第 1优势种的耐荫、喜湿特性 ,可划分为 6个阶段 :(1 )针叶林阶段 ;(2 )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阶段 ;(3)以阳生性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阶段 ;(4)以阳生性树种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当中生性树种成为第 1优势树种表明演替已进入顶极阶段 ,此后 ,又以优势树种分布格局为依据 ,将顶极阶级分为第 5、第 6阶段 ;(5 )未发育完善的顶极阶段 ;(6 )发育完善的顶极阶段。据此 ,判定本文所研究的常绿阔叶林处于未发育完善的演替顶极阶段。干扰强度与强阳生性树种种群扩展程度呈正相关。若干扰导致强阳生性树种替代群落原第 1优势树种 ,称这种干扰为导致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金磊 方晰 辜翔 李雷达 刘兆丹 王留芳 张仕吉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演替阶段相邻的2种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区系特征,旨在丰富亚热带地区森林动态资料,为加快该地区森林生态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结合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在湘中丘陵区选取林龄为45~50年处于演替中期阶段的马尾松+柯(又名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和林龄为80~90年处于演替亚顶极阶段的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分别设置3块30 m×30 m固定样地,对胸径≥1 cm的林木进行调查,计算群落多样性指数、特征值和相似系数等指标。【结果】PLL、LAG树种丰富,具有占绝对优势的优势种,且在群落内空间分布比较均匀,LAG树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高于PLL,且双子叶植物明显增加; PLL、LAG树种组成的差异主要源于乔木树种,特别是常绿阔叶乔木树种,PLL以松科、壳斗科为主,呈现针阔混交林特征,LAG以壳斗科、樟科、漆树科、金缕梅科和八角枫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呈现常绿阔叶林特征; PLL、LAG的种数和株数垂直结构层次分化明显,LAG各层次树种比PLL更丰富,特别是林下1~5 m层和林冠≥15 m层; PLL、LAG的种数和株数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分布,主要集中在1~8 cm径级; LAG中大径级的种数和株数多于PLL; PLL中,马尾松林下更新失去优势,为衰退型,柯、檵木为增长型,表现出PLL向LAG演替; LAG中,马尾松衰退明显,柯、青冈为增长型,杉木为稳定型; PLL、LAG植物区系以泛热带分布型为主,具有较强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LAG热带成分科、属、种多于PLL。【结论】PLL、LAG树种组成、空间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亚热带低山丘陵区地带性植被恢复应遵循群落演替动态规律,对已处于演替中期阶段的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可采用封山育林让其自然演替,或通过人工干预(如补植常绿阔叶树种)缩短恢复时间,搭配合理的树种组成,提高林分质量;次生林改造或"针改阔"过程中,应加强泛热带分布型植物的利用,选择起源和演化具有相似性的阔叶树种作为建群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黄玉婷 吴亚 刘大林 张卫红
铝毒是酸性土壤地区影响草本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全球性土壤酸化进一步加剧了铝胁迫对植物的危害。本文综述了铝胁迫对草本植物的农艺性状、光合呼吸作用、活性氧和抗氧化酶系统、渗透调节物质以及根系活动和次生代谢物的影响,简述了低浓度的铝对草本植物生长部分指标具有促进作用,主要阐述了铝胁迫对草本植物的各种危害:铝胁迫对其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具有毒害作用、迫使其叶绿素含量降低、气孔导度下降、呼吸作用受阻、活性氧浓度升高、抗氧化酶活性下降、渗透调节受破坏、根系活力下降并扰乱其次生代谢,并提出了缓解铝毒的方法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