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55)
- 2023(10488)
- 2022(8774)
- 2021(7721)
- 2020(6498)
- 2019(14952)
- 2018(14493)
- 2017(27284)
- 2016(15785)
- 2015(17740)
- 2014(18019)
- 2013(18198)
- 2012(17579)
- 2011(16182)
- 2010(16440)
- 2009(14977)
- 2008(15218)
- 2007(14251)
- 2006(12380)
- 2005(11159)
- 学科
- 济(67390)
- 经济(67328)
- 管理(44770)
- 业(39734)
- 方法(31611)
- 企(31413)
- 企业(31413)
- 数学(27650)
- 数学方法(27278)
- 学(20010)
- 农(18462)
- 中国(16805)
- 环境(16498)
- 财(16314)
- 业经(13102)
- 地方(13038)
- 贸(12967)
- 贸易(12958)
- 易(12558)
- 农业(12300)
- 和(11764)
- 制(11252)
- 划(11091)
- 融(10490)
- 金融(10486)
- 银(10167)
- 银行(10096)
- 务(10090)
- 财务(10065)
- 财务管理(10035)
- 机构
- 大学(244490)
- 学院(240149)
- 济(95905)
- 经济(93864)
- 研究(91898)
- 管理(85898)
- 理学(73653)
- 理学院(72722)
- 管理学(70961)
- 管理学院(70537)
- 中国(65877)
- 科学(61037)
- 京(54182)
- 农(53737)
- 所(50594)
- 研究所(46497)
- 业大(44660)
- 财(42889)
- 农业(42528)
- 中心(40737)
- 江(37843)
- 北京(34756)
- 财经(34335)
- 院(33888)
- 范(32325)
- 师范(31949)
- 经(30971)
- 经济学(29649)
- 省(29522)
- 州(29430)
- 基金
- 项目(162956)
- 科学(124771)
- 基金(116464)
- 研究(110887)
- 家(106417)
- 国家(105667)
- 科学基金(86279)
- 社会(67428)
- 省(64152)
- 社会科(63872)
- 社会科学(63844)
- 基金项目(61288)
- 自然(58553)
- 自然科(57083)
- 自然科学(57055)
- 自然科学基金(56006)
- 划(55344)
- 教育(50541)
- 资助(48889)
- 编号(42604)
- 重点(38440)
- 发(35748)
- 成果(35381)
- 部(35243)
- 计划(33485)
- 科研(32589)
- 创(32474)
- 课题(31228)
- 创新(30659)
- 科技(30444)
- 期刊
- 济(104167)
- 经济(104167)
- 研究(67477)
- 学报(50646)
- 农(47372)
- 中国(45804)
- 科学(43526)
- 大学(36701)
- 学学(34848)
- 财(32885)
- 农业(31714)
- 管理(28953)
- 教育(24413)
- 融(19320)
- 金融(19320)
- 技术(19297)
- 业(18109)
- 业经(16485)
- 财经(16480)
- 经济研究(16048)
- 林业(15250)
- 问题(14347)
- 版(14206)
- 经(14154)
- 业大(13936)
- 统计(13170)
- 科技(12262)
- 技术经济(12232)
- 贸(11929)
- 资源(11562)
共检索到3582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周东洋 王晓雨 朱向涛 詹咪莎 白尚斌
【目的】相较于土壤和凋落物,树干取样破坏性强,样本获取难度大,因而通常以小样本取样估算其成分组成。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估小样本采样引起的不同树种树干碳、氮、磷养分质量分数和储量估算的不确定性。【方法】基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Quercus glauca、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等5个优势树种的树干碳、氮、磷质量分数数据集(取样量n=18~32),采用有放回抽样方法(Bootstrap)对比一般小样本取样(n=3~5)与全样本(n=18~32)之间的估算差异,通过权衡取样量和变异之间的关系,给出对应指标的建议取样量以及不同取样量对应的估算误差范围。【结果】马尾松树干碳质量分数变异显著高于其他树种,n=3~5小样本引起估算误差约±10%,而其他树种仅±5%。对马尾松增加取样量n=10,估算误差为-4%~5%。【结论】建议在估算和评估马尾松林碳、氮、磷储量时,适当增加取样量(n=5~10)以降低估算误差,或在采用n=3~5小样本取样量的同时,将±10%估算误差范围考虑在内。其他树种碳、氮、磷质量分数估算时,取样量n=4~5时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图2表2参27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飞 邹斌 郑景明 戴伟
【目的】研究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次生林中11个树种的细根形态、组织化学元素含量与根序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大岗山次生林内6个受外生菌根侵染的树种(刨花润楠、小叶青冈、拟赤杨、丝栗栲、檵木和梓木)和5个受内生菌根侵染的树种(山乌桕、深山含笑、杉木、木荷和油桐)为研究对象,采用根序分级法对根系进行分级后,测量并比较各树种前5级根之间根长、比根长及C、N含量的差异。【结果】在细根形态方面,11个树种的根长均表现出随序级升高而增大的趋势,而比根长的表现则相反;在细根C、N含量方面,除3个树种(山乌桕、檵木和梓木)5级根C含量小于4级根、1个树种(油桐)2级根C含量小于1级根外,其余7个树种根组织的C含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储炳银 李培玺 孙孟瑶 王晶晶 滕臻 徐小牛
【目的】通过分析氮磷添加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氮及其稳定性同位素的影响,探讨大气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碳循环及其周转特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查湾自然保护区内全面勘查基础之上选取6个标准样地,设置对照(CK,不添加氮和磷)、氮加磷(N+P,添加N 100 kg·hm~(-2)a~(-1)+P 50 kg·hm~(-2)a~(-1))和氮(N,添加100 kg·hm~(-2)a~(-1))添加试验,分析不同氮磷添加处理和不同土层下SOC、TN和土壤δ~(13)C、δ~(15)N之间的差异。【结果】1)连续5 a氮磷添加对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全氮(TN)和土壤碳氮比(C/N)无显著影响(P>0.05),SOC、TN大小依次为CK>N处理>N+P处理,土壤C/N大小为N处理>CK>N+P处理,均是N+P处理最小;2)连续5 a氮磷添加对土壤δ~(13)C、δ~(15)N丰度无显著影响(P>0.05),δ~(13)C、δ~(15)N丰度值大小均表现为N+P处理>N处理>CK;3)SOC、TN和土壤C/N比在不同处理下0~10 cm土层均显著高于10~20 cm土层(P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令珍 郭志文 郑景明
测定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13种常见乔木树种的木质部密度、胸径生长速率和树高、冠幅等形态指标,探讨种内种间水平上各性状的变异程度,以及在物种和个体水平上各性状与生长速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木质部密度与生长速率种内变异大于种间变异;(2)在种间水平上树高、胸径、冠幅以及木质部密度与生长速率显著相关,水平木质部密度与生长速率显著负相关,仅分别有2个树种的树高和胸径与生长速率显著相关,冠幅在个体水平上与生长速率没有显著相关性;(3)在种内、种间水平上木质部密度与生长速率均有显著相关性,且两者的相关性不受个体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林开淼
缺乏阔叶树种生物量模型是影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碳库估测精度的重要原因,过去采用其他地区生物量模型估测亚热带常见阔叶林生物碳库,但其是否适用于本地区的阔叶林生物碳库估计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在三明米槠林样地采用标准木结合相对生长方程法建立31株树的生物量模型,收集亚热带其他地区136株阔叶树生物量数据建立亚热带区域生物量模型,并与其他地区生物量模型比较。结果表明:亚热带区域阔叶林生物量模型为ln(AGB)=-1.982+1.209ln(D2)和ln(AGB)=-2.907+0.932ln(D2H),树高和胸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樊纲惟 项文化 雷丕峰 邹丽梅
在湖南省长沙县大山冲国有林场的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样地内,用等距离布点法采集土壤和凋落物样品,分析常绿阔叶林内土壤(0-30 cm)、凋落物和腐殖质层的磷素(P)含量,研究土壤全P和有效P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土壤全P和有效P与海拔、凹凸度、凋落物生物量、凋落物全P含量和腐殖质层全P含量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探讨土壤全P和有效P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分布状况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土壤(0-30 cm)全P含量范围为0.200-0.402 g/kg,有效P含量为2.2-6.7 mg/kg。林地土壤全P含量呈条带状的梯度变化,高值区出现在海拔较低的沟谷洼地,低值出现在山脊地带;有效P含量则呈斑块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华 刘琪璟
森林及其流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自然生态系统,对其降雨、温度、蒸发和径流的长期研究有助于理解系统生态过程的动态变化。根据江西九连山虾公塘气象观测场1975—2015年逐日气象资料及4号水文观测堰2009—2013年小流域逐日径流资料,应用累积距平和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和小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二者的一致性。结果表明:(1)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多年平均温度为17.1℃,降雨量为1816.3mm,蒸发量为781.6mm,3—10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2.6%;(2)多年平均温度在震荡中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陈小荣 陈圆圆 骆争荣 丁炳扬
为了解分布在中国东部中山地带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短期群落动态,于2003年和2008年,对面积为5 hm2的百山祖森林动态样地进行2次全面调查,分析群落内主要树种的补员和死亡情况。结果表明:①从2003年到2008年,该样地内胸径≥1 cm的植物共有2 343株死亡,占样地内个体总数的7.79%,分属于96个物种,占物种总数62.75%。5 a间,新增加的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中共有1 131株,占样地内个体总数的3.93%。有补员个体的物种共计65种,占物种总数的36.72%。②百山祖5 hm2样地,胸径≥1 cm的所有个体的年死亡率为1.45%,年补员率为0.62%。灌木的年平均死...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杨国平 巩合德 郑征 张一平 刘玉洪 鲁志云
测定了云南省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6种优势植物各器官的热值、养分和灰分。结果表明:6种植物各器官的干质量热值和灰分因种而异,且同种植物不同器官之间热值存在明显差异。6种植物各器官的干质量热值变化范围是:叶19.01~23.41kJ·g-1,枝19.22~21.47kJ·g-1,皮18.22~21.24kJ·g-1,干19.32~21.27kJ·g-1,根18.89~20.90kJ·g-1;6种植物平均干质量热值大小顺序为木果柯Lithocarpus xylocarpus>南洋木荷Schima noronhae>黄心树Machilus bombycina>景东冬青Ilex gintun...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钟晓青 张宏达 方炜
运用W.比特利希的可变样圆半径的角规标准地法,在广东封开黑石顶自然保护区选择一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随机布设20个可变半径为50D(D为林木胸径)的调查样圆。调查研究该群落的植物区系及各个树种的密度、相对密度、频度、相对频度、显著度、相对显著度及重要值并据此确定群落的优势及亚优势种;运用分层株数及频度的方法思想把群落按树种分为下层:Ⅰ层,10m以下;Ⅱ层,10—20m;Ⅲ层,20m以上。根据同一树种在以上三层中频度和株数的变化规律及该树种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初步把该群落的主要树种划分为四种类型:衰退型:如马尾松、福建青冈、米椎;进展型:如黄果厚壳桂、红鳞蒲桃、显脉新木姜;稳定型:如绒英红豆...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余鑫 许崇华 朱永一 徐小牛
凋落物是森林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讨凋落物生产特点及其与林分结构的关系,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在安徽省祁门县查湾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种不同林分分别设立3个固定样地,共6个,进行林分结构调查并对凋落物生产量进行为期1 a(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的监测。结果表明:该地区凋落物生产量为5.95~9.70 t·hm-2·a-1,除落果外,不同林分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林分因子与凋落物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凋落物总量、落叶与林分胸高断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落果量与优势树种的平均胸径及其胸高断面积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与多样性指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文君 杨万勤 谭波 刘瑞龙 吴福忠
【目的】探讨不同物候期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和P释放特征的影响,以期进一步认识凋落物分解与植物生长间的生态联系。【方法】以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人工林马尾松和柳杉及次生林香樟和麻栎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孔径凋落物分解袋排除土壤动物的方法,于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按照凋落物自然分解过程在不同物候期(秋末落叶期、萌动期、展叶期、叶片成熟期、盛叶期和叶衰期)研究去除和不去除土壤动物条件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和P的浓度、释放率以及释放速率特征。【结果】在第1年的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浓度在4种凋落物的分解过程中均表现出升高的趋势,土壤动物提高了叶片成熟期马尾松和香樟凋落物N浓度...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宪斌 杨楠茜 李涛 赵星硕 杨亚丽 胡先近
【目的】调查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的个体生长情况和种群分布规律,分析其与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显著性,为保护森林物种多样性和防止外来入侵种的繁殖扩散提供科学建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沿林缘随机挑选9个紫茎泽兰种群集中分布区域作为起点,垂直进入森林内部,以10 m为间隔等距离定点调查样方,分别调查紫茎泽兰植株外部形态指标和环境因子。【结果】株高、丰富度、单株最多绿色叶片数、单叶最大面积、单位面积生物量、存在度和重要值在林缘0~10 m的范围内达到最大值,且随着进入森林内部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或减少,呈衰减指数模型分布;在距林缘超过60 m的森林内部很少有紫茎泽兰植株出现。土壤温度、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和林冠郁闭度均能明显控制紫茎泽兰种群的分布和生长。土壤温度、光照强度和空气温度与紫茎泽兰种群外部形态指标呈正相关关系;空气湿度和林冠郁闭度则与其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由森林分布斑块化和物种生境碎片化产生的大面积林缘区域给紫茎泽兰种群的入侵和繁殖提供了理想栖息地,而森林内部相对较低的土壤和空气温度、较弱的光照强度、较高的空气湿度和林冠郁闭度则明显抑制了紫茎泽兰种群的入侵和生长。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翠环 余树全 周国模
回顾了在具有影响的几种演替理论指导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恢复研究的主要内容 ,包括群落结构研究 :群落的发育、波动、更新和演替 ;种群的特征、结构和竞争压力以及物种的生理生态学特征在群落进展演替中的变化。土壤动态变化研究 :土壤的理化性质、肥力、有机质含量在与群落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植被恢复研究方法 :数学模型在时间序列和生态序列研究方法中的应用。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增设固定样地 ,加强定位研究以及加强群落演替过程中树种遗传机理方面的探索 ,优化次生演替数学模型等。参 67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植被恢复 演替 亚热带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闫淑君 洪伟 吴承祯
对福建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林隙和非林隙林分进行调查 ,分析主要树种在林隙内外的数量特征、树种对林隙大小的更新反应规律。结果表明 :不同树种在林隙内和非林隙林分中重要值不同。根据不同树种在林隙内外重要值位序的差异大小 ,将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树种划分为 7种类型 :(1)只出现于林隙中 ;(2 )只出现于非林隙林分中 ;(3)对林隙更新反应不显著 ;(4 )对林隙有强烈正更新反应 ;(5 )对林隙有强烈负更新反应 ;(6 )对林隙有中等正更新反应 ;(7)对林隙有中等负更新反应的树种。不同树种对林隙大小的更新反应不同 ,山矾在林隙面积为 10 0m2 左右时其更新密度达到最大 ,木...
关键词:
林隙 更新反应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