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57)
2023(6966)
2022(6142)
2021(5644)
2020(4680)
2019(10302)
2018(10250)
2017(18582)
2016(10385)
2015(11339)
2014(10713)
2013(10451)
2012(9222)
2011(8447)
2010(8586)
2009(8246)
2008(7719)
2007(6988)
2006(6172)
2005(5488)
作者
(32509)
(27085)
(26821)
(25428)
(17128)
(13461)
(11984)
(10690)
(10537)
(9666)
(9434)
(9101)
(8719)
(8667)
(8521)
(8383)
(8356)
(7997)
(7940)
(7891)
(7006)
(6699)
(6615)
(6280)
(6253)
(6174)
(6167)
(5824)
(5789)
(5592)
学科
(36095)
经济(36058)
管理(27451)
(22827)
(19130)
企业(19130)
方法(14872)
数学(12475)
数学方法(12229)
(11233)
(11104)
环境(10823)
中国(9224)
业经(8765)
地方(8083)
(7875)
(7392)
农业(7391)
贸易(7385)
(7265)
(7179)
(7014)
生态(6738)
理论(6653)
(6130)
资源(5817)
(5603)
(5077)
技术(5071)
(5005)
机构
学院(142340)
大学(139724)
研究(55496)
(50054)
管理(49156)
经济(48869)
理学(42081)
理学院(41531)
管理学(40465)
管理学院(40271)
科学(39837)
中国(38836)
(35431)
(31200)
(31051)
研究所(28794)
农业(28680)
业大(28049)
中心(24153)
(22521)
(21266)
(20386)
(19521)
北京(19301)
(19258)
师范(18932)
科学院(18730)
技术(18542)
农业大学(18269)
(17852)
基金
项目(101956)
科学(77388)
基金(70392)
研究(68605)
(65607)
国家(65119)
科学基金(52652)
(42909)
社会(40682)
社会科(38432)
社会科学(38415)
基金项目(36818)
(36590)
自然(36489)
自然科(35519)
自然科学(35500)
自然科学基金(34787)
教育(31081)
资助(29179)
编号(27359)
重点(24599)
(23153)
计划(22397)
(21224)
成果(21215)
科技(20865)
(20606)
课题(20482)
科研(20146)
创新(19864)
期刊
(58835)
经济(58835)
研究(36900)
(32844)
学报(32097)
中国(30013)
科学(26437)
农业(23666)
大学(22054)
学学(21104)
管理(17847)
教育(16248)
(15817)
(13570)
技术(11756)
业经(10954)
业大(9692)
(9431)
金融(9431)
经济研究(9279)
(8661)
资源(8575)
科技(8110)
农业大学(8087)
林业(7389)
财经(7235)
问题(6913)
统计(6375)
中国农业(6335)
技术经济(6332)
共检索到2111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贵勇  袁平荣  Kwak Kang-Su  杨天梅  吕宏斌  杨从党  
2001—2002年,对在中国宾川(亚热带)和韩国水原(温带)两生态区8个籼稻品种的产量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亚热带生态条件下实际产量和产量潜力比温带条件下高1.25和4.43t/hm2,差异极显著.亚热带生态条件下具有较高产量潜力,是因为具有较多的生物产量和颖花量,分别比温带条件下多2万/m2和422.25g/m2.对产量构成因子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亚热带生态条件下,对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是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温带生态条件下则是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结实率.在亚热带生态条件下,增产途径应是在保证足够有效穗的基础上,适当降低穗粒数而增加结实率;温带生态条件下应在提高千粒重的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管俊娇  肖植文  杨晓洪  张建华  张惠  王江民  刘艳芳  黄清梅  
采用均匀设计方法,研究了在云南不同生态条件下氮肥施用方式和种植密度对3个玉米新品种(云瑞8号、云瑞6号、云瑞88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的产量水平和经济性状不同。高密度不影响品种特有的株高、穗位高和穗位系数,茎粗、叶宽随密度增加而显著减小。3个品种的穗长、行粒数和千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大显著减少,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增高。高密度对穗部性状造成了不利影响,而高密度的增产效应补偿了密度对穗部性状的不利影响。控制施肥时间和施肥空间(时空)的施肥方式,施用较少的氮肥即可有效的增加产量。云瑞88号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耐密植性,为3个品种中最具潜力的高产品种,应大力推广种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应雨骐  项婷婷  李永夫  吴家森  姜培坤  
研究选取中国亚热带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等3种森林类型中常见的7个树种,通过微波消解法提取其植硅体,并对其植硅体中碳含量进行测定,计算植硅体产量并估测碳封存量,结果表明:1 7个树种叶子植硅体碳占干物质含量分别为毛竹3.31±0.53 g·kg-1、杉木0.30±0.06 g·kg-1、马尾松0.40±0.11 g·kg-1、苦槠0.19±0.04 g·kg-1、青冈0.88±0.09 g·kg-1、木荷0.49±0.18 g·kg-1、枫香1.12±0.33 g·kg-1;2相关分析表明,硅与植硅体含量(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静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秦钢  马增凤  秦媛媛  刘驰  张月雄  黄大辉  
为探明南繁过程中籼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在南宁和三亚不同的生态条件下,对46份籼稻材料的产量相关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南宁到三亚,水稻株高变小,剑叶长变短,穗长变短,结实率提高,千粒重增大,单株产量增加。在两个试验点,株高、穗长和单株产量相互之间,有效穗和单株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两个试验点,产量性状第1主成分都归结为产量因子;第2和第5主成分归结为有效穗因子或结实因子;第4主成分,在南宁是叶宽因子,在三亚归结为千粒重因子。研究结果说明利用南繁平台进行籼稻高产育种实践过程中,要注重株高、穗长、有效穗和结实率等产量性状的选择。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肖国樱  
水稻主要种植在我国亚热带地区,高温干旱、淹涝、低温、低磷是它遇到的主要非生物逆境。水稻耐逆境生态育种主要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技术,改良的主要对象是杂交水稻亲本。不育系侧重于耐涝、耐旱、耐寒性状的分子设计,同时兼顾抗病性状的改良。恢复系主要开展耐低磷和抗除草剂性状的分子设计,同时兼顾抗虫性状的改良。通过不育系与恢复系的合理配组,获得耐多种逆境的杂交稻组合,利用耐逆境杂种优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余定诚  
采用层次递减法对那湾小流域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温度对早玉米、甘蔗产量的制约均较大;水分对晚稻产量的制约最大,其次是旱作;气候年际变化与灾害性气候因素是制约光温水生产潜力的首要限制因素。那湾小流域当前的作物产量水平与高产典型和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差距表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作物栽培技术是挖掘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途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旭   郭昊   宝音满达   周光益   陈跃华   李党仁  
【目的】季节性极端干旱对我国南方杉木人工林影响的相关领域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目前为止其对亚热带杉木混交林受损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仍有限。本文探索林分中哪些林分类型更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干旱导致树木受损或死亡的关键影响因子,以期为全球变化背景亚热带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以2022年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极端干旱为契机,以林龄相近的杉木-闽楠为主的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按陡坡缓坡2种坡度、2种树种混交与3种以上树种混交4个类型,分别设置3块植物样地,调查样地内物种组成、胸径、树高、单木受损率以及土壤物理性等,分析了2022年本次极端干旱气候特征、不同坡度林分受损率、受损木组成及影响因素等。【结果】坡度对土壤团聚体影响较大,而混交类型对土壤团聚体无影响,混交类型对表层(0~20 cm)土壤孔隙度、土壤密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均产生较大的影响,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影响减少,相同混交类型中,不同坡度对这些指标无显著的影响;干旱导致树木不同程度的损伤,平均受损率为29.18%,其中轻度受损、中度受损和重度受损分别为15.46%、2.42%和11.3%;受损木中主要为林冠层优势种和林下更新层受损严重,其中阔叶树比针叶树受损严重,人工栽培种比天然更新种受损严重;坡度和坡位对树木受损率影响最大,此外还受林分密度、土壤密度、土壤团聚体、海拔、20 cm土层总孔隙度、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等因素影响。【结论】2022年南方极端干旱呈现了降水格局显著变化的特征,这些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具有一致性,,多树种混交有利于提高森林的抗旱能力,坡陡和上坡位易受干旱的影响,干旱对森林的影响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今后亚热带森林管理过程中以构建多树种混交林为主,确定合理的林分密度,加强表层土壤管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段智利  杨晓婷  陈洪梅  希从芳  汪燕芬  王晶  李建宾  
以4个优良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9个优良温带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配制36个杂交组合,在云南省昆明、曲靖和德宏3个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田间鉴评,研究其9个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结果表明:热带自交系CRN3760-1-2-2-1-1-2的产量GCA效应值最高,其次是YML46、[阿1112×T(5003×云146)]##-1-1-1-1-B、2870263-4-2-1-B-B-BB-B、IRF321、8723、23X等自交系,都具有显著的产量GCA正效应值,是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臧贺藏  曹廷杰  张杰  赵晴  邸佳颖  张建涛  庄家煜  陈丹丹  刘海礁  郑国清  李国强  
为了评价不同生态条件下小麦新品种产量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中的丰产性、适应性和稳定性,于2018-2020年在河南省商丘市、洛阳市和新乡市3个地点参加河南省区域试验,以参试的8个小麦育成品种为材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GGE双标图分析了小麦新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方差分析表明,年份、地点、品种及其互作中除了年份×品种以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彦惠  王利明  戴景瑞  
在春、夏播 2个环境下鉴定评价了代表中国温带玉米主要杂优群的 5个自交系、3个改良群体与 10个热带亚热带自交系间杂交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配合力。结果表明 :基因型、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基因型×环境互作的方差达到显著 ;在春、夏播环境下均可选出产量高于对照掖单 13的杂交组合 ,说明温热杂交种具有较高的利用潜力 ;散粉吐丝延迟 ,株高和穗位高增加 ,果穗变细、穗行数减少 ,是利用温热杂交种的突出问题 ;果穗长度、千粒重、行粒数是温热杂交种的优点。代表我国主要杂优群的种质对温热杂交种的选择和热带亚热带种质的改良具有不同的利用价值 :自交系 4 78对于降低温热杂交种的株高、穗位高 ,旅 9对...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珺  吴孔明  林克剑  李火苟  郭予元  
研究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北京和福州两个地理种群滞育诱导、低温存活、过冷却点和滞育幼虫抗寒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北京种群在22℃、25℃和28℃下滞育诱导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3h55min、13h44min和13h6min,显著长于福州种群的12h35min、12h30min和12h25min。采自于北京的田间种群滞育幼虫过冷却点达-15.13℃,显著低于北京实验种群(-8.28℃)和福州实验种群(-7.60℃),表明自然环境的调节与诱导作用和滞育幼虫的抗寒性高度相关。在-25℃~-10℃测试范围内,随着温度下降,二化螟滞育幼虫的死亡率明显上升,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伟  杨飞  王卷乐  程淑兰  
【目的】定量评价冰雪冻灾干扰下的亚热带林生态系统恢复力,以期为森林生态系统科学管理和抚育、促进生态恢复、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参考。【方法】基于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遴选气候、土壤、地形、生态存储和人类活动方面关键指标并结合遥感影像监测技术,建立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道县为研究案例,对冰雪冻灾极端气候干扰下的南方丘陵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自组织能力、抵抗能力、适应能力单个核心属性评价结果与恢复力综合定量评价结果均差异显著;恢复力评价应综合考虑自组织能力、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3个核心属性功能;道县森林生态系统自组织能力归一化值为0.4~0.9,空间分布整体上呈北部、西部及东南部山区相对较高;绝大部分区域抵抗能力归一化值为0.5~0.6;适应能力归一化值主要为0.4~0.5,主要分布于道县北部、西部、东南部地区及中部部分区域;平均恢复力处于中等水平,为1.2~1.8,其中北部、西部部分地区及南部山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水平相对较高。【结论】为客观、准确、便捷地评价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恢复力评价应该全面考虑森林生态系统受干扰前的结构、受干扰的破坏情况、受干扰后恢复的各过程,应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恢复力自组织能力、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3种核心属性功能。遥感动态监测与传统森林资源调查相结合是恢复力综合定量评价的有效手段。自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相对较高的恢复力,减少人类活动干扰范围和程度、保持森林生态原始状态有助于显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德峰  严学强  
本文根据国内外水稻高产栽培和高产品种特性的研究成就及当前一些推广品种存在的问题,从农艺学和生理学角度分析了进一步提高品种产量潜力的途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萍  王兵  戴伟  王丹  邓宗付  赵超  
以江西省大岗山地区的天然次生林及其更新后的杉木林、马尾松林、马褂木林和马褂木-桤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林分下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脲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动力学参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林型下土壤肥力的整体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更新后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土壤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除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Km值外,其他各项酶指标都具有一定的土壤肥力评价意义;天然次生林的更新会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各林型土壤肥力由高到低依次表现为:天然次生林>马尾松林>马褂木-桤木混交林>杉木林>马褂木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