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46)
- 2023(7227)
- 2022(6021)
- 2021(5391)
- 2020(4521)
- 2019(10026)
- 2018(9465)
- 2017(17537)
- 2016(9684)
- 2015(10558)
- 2014(10003)
- 2013(9777)
- 2012(9122)
- 2011(8266)
- 2010(7983)
- 2009(7150)
- 2008(7003)
- 2007(6077)
- 2006(5342)
- 2005(4629)
- 学科
- 济(37078)
- 经济(37028)
- 管理(25309)
- 业(24492)
- 企(18252)
- 企业(18252)
- 方法(16189)
- 数学(14531)
- 数学方法(14394)
- 农(11388)
- 学(11059)
- 贸(9687)
- 贸易(9683)
- 易(9441)
- 财(9074)
- 中国(8913)
- 地方(8193)
- 农业(7949)
- 业经(7936)
- 环境(6558)
- 制(6090)
- 技术(5982)
- 融(5459)
- 金融(5458)
- 务(5319)
- 财务(5315)
- 财务管理(5303)
- 划(5287)
- 银(5061)
- 企业财务(5042)
- 机构
- 大学(140856)
- 学院(139136)
- 研究(56448)
- 济(54771)
- 经济(53798)
- 管理(48692)
- 理学(43082)
- 理学院(42466)
- 管理学(41498)
- 农(41298)
- 管理学院(41297)
- 科学(40558)
- 中国(39260)
- 农业(33623)
- 所(31677)
- 业大(31200)
- 京(30312)
- 研究所(29679)
- 中心(24382)
- 农业大学(21982)
- 财(21799)
- 院(20384)
- 江(20046)
- 省(19267)
- 科学院(19229)
- 北京(18831)
- 室(18438)
- 业(18385)
- 财经(17978)
- 实验(16973)
- 基金
- 项目(105313)
- 科学(80760)
- 基金(77557)
- 家(74302)
- 国家(73751)
- 研究(64154)
- 科学基金(59887)
- 自然(43525)
- 自然科(42464)
- 自然科学(42443)
- 自然科学基金(41711)
- 基金项目(41584)
- 社会(40993)
- 省(40667)
- 社会科(38870)
- 社会科学(38857)
- 划(36428)
- 资助(31021)
- 教育(27933)
- 重点(24762)
- 计划(24463)
- 发(22910)
- 科技(22567)
- 部(22250)
- 创(22133)
- 编号(22116)
- 科研(21518)
- 创新(20883)
- 业(20739)
- 农(19166)
共检索到1970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段佳鑫 臧庆吉 薛世明 方云霞 蔡明 刘彦培 侯洁琼 黄梅芬 钟绍丽 张美艳
为探究亚热带区青贮玉米与籽粒苋间作的最佳比例及间作对饲草农艺性状、产量以及青贮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将青贮玉米与籽粒苋以T1(3∶1)、T2(3∶2)、T3(4∶2)三种不同间作方式进行种植,同时以玉米单作CK1和籽粒苋单作CK2进行对照,对青贮玉米和籽粒苋的株高、茎粗等相关农艺性、产量及青贮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方式对青贮玉米的株高和籽粒苋的茎粗存在显著影响(P<0.05);与CK1处理相比,T2 (3∶2)和T3 (4∶2)处理下的鲜草产量分别提高6.84 %和11.33 %,数值达113.68t·hm~(-2)和118.46t·hm~(-2),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在所有处理中,CK1处理的干草总产量最高,为24.57 t·hm~(-2),显著高于T1(3∶1)处理(P<0.05)。对于混贮品质而言,T3处理的干物质含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间作处理(P<0.01);T2处理的粗蛋白含量和乳酸含量较高,显著高于籽粒苋单作和其它间作处理,分别为12.1%、4.83%(P<0.05)。综合分析表明,在滇中地区青贮玉米和籽粒苋以3∶2间作种植可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饲草产量和较好的青贮营养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晓东 赵斌 王瑞 朱斌 季昌好
为探讨播期对不同品种大麦饲草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置4个播期(因素A),以4个多棱饲料大麦品种(因素B)为材料,比较分蘖期饲草及成熟期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播期对饲草产量影响较大,对籽粒产量影响较小。早播能增加刈割次数,提高饲草产量,其中播期A1(9月30日)饲草鲜质量(12.44 t/hm~2)和干质量(1.49 t/hm~2)最高。品种间饲草及籽粒产量差异均显著。品种B2(皖饲啤14008)饲草鲜质量(10.51 t/hm~2)和干质量(1.38 t/hm~2)最高,籽粒产量(1.82 t/hm~2)居第2位,品种B1(扬饲麦1号)籽粒产量最高(3.58 t/hm~2),饲草鲜质量(9.00 t/hm~2)和干质量(1.17 t/hm~2)居第2位,两者均可作为饲草及籽粒兼用型品种。播期对饲草品质影响较大,对籽粒品质影响较小。播期间饲草品质除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差异不显著,其他性状差异均显著,其中播期A2和A4相应性状值较高。品种间饲草品质基本无差异,参试材料均可用作优质饲草。品种间籽粒品质差异明显,其中品种B2蛋白质含量最高,品种B1淀粉含量最高,表明可以选择品种,改善饲料品质。播期与品种间互作对饲草产量有一定影响,对其他性状基本无影响。综合以上分析,冬麦区选用皖饲啤14008或扬饲麦1号,于9月30日播种,能实现优质饲草与籽粒兼收。
关键词:
大麦 播期 饲草 籽粒 产量 品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U.Simon 周寿荣 毛凯
1991~1994年,在四川雅安进行了几种春性饲料(小鹅草、红薯、赤豆、赤小豆、籽粒苋)分别与玉米间套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玉米间红薯(刈青1次或3次)两间作系统的间套作物获得了很高的饲料价值(DM5210~5580kg/ha,TDOM3790~4070kg/ha,CP670~700kg/ha,ME3.22~3.49×104MJ/ha),特别是大量代谢能;玉米间籽粒苋、赤小豆和赤豆三间作系统也获得了较高的饲料价值(DM1750~3360kg/ha,TDOM1110~1480kg/ha,CP380~570kg/ha,ME0.79~0.98×104MJ/ha);以上5间作系统玉米产量在稍低于对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董志晓 何润濠 况鉴洋 聂聪 杨建 苟文龙 马啸
为探究成都平原地区玉米(Zea mays)与拉巴豆(Dolichos lablab)间作的最佳比例及其对混合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将‘德美亚一号’玉米分别与不同密度的‘润高’拉巴豆进行间作,对适宜收获时期玉米的农艺性状以及混合饲草的鲜、干草产量和饲草营养成分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对混合饲草的鲜草产量增加部分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拉巴豆播量的增加,玉米的株高、茎粗、茎叶比等指标较玉米单播处理有所降低,混合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体外消化率和干鲜比等指标高于玉米单播处理。其中,52 500株·hm~(-2)玉米间作112 500株·hm~(-2)拉巴豆处理的混合饲草鲜草产量最高,为63 711.86 kg·hm~(-2),与单播玉米处理相比净增收20 081.69CNY·hm~(-2),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将鲜草产量和营养成分经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明,112 500株·hm~(-2)拉巴豆与玉米间作的隶属函数值最高,为0.83,此处理下混合饲草综合评价最佳。综合分析表明,在成都平原地区,52 500株·hm~(-2)的玉米与112 500株·hm~(-2)的拉巴豆间作处理是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的最优种植模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红 关皓 陈明 彭安琪 李小梅 李昌华 李小铃 刘卫国 方萍 闫艳红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收获期(CK:蜡熟中期;S1:蜡熟后期,推迟1周;S2:完熟前期,推迟2周;S3:完熟中期,推迟3周;S4完熟后期,推迟4周)对"玉米(Zea mays)-大豆(Glycine max)"套作模式中玉米籽实产量、秸秆营养成分及青贮品质的影响,以确定西南地区玉米综合利用的适宜收获期。结果表明:随着收获时期的推迟,玉米籽粒的产量呈先增加后持平的趋势,其中,S2处理玉米籽粒产量最高,较CK高9.47%(P0.05),但均显著低于S3和S4处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则随收获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P<0.05),但均在干物质含量的8%以上。秸秆青贮饲料pH随收获期的延迟显著上升,但均低于4.2,乳酸(LA)含量则呈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所有处理青贮料中均未检测出丙酸(PA)和丁酸(BA)。各处理氨态氮∶总氮(NH3-N∶TN)随收获时期延长呈上升趋势,但均低于5%。综上,在保证籽粒产量的基础上,同时兼顾秸秆的营养品质,西南地区玉米的适宜收获时期为玉米籽粒的蜡熟后期至完熟前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肖珊珊 张翼飞 杨克军 明立伟 杜嘉瑞 徐荣琼 孙逸珊 李伟庆 李桂彬 李泽松 李佳宇
【目的】针对我国高纬度寒冷地区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普遍偏高,制约机械粒收技术高效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在大田条件下,将不同熟期玉米品种按一定比例间作,以期明确不同熟期品种间作对春玉米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的调控效应。【方法】以生育期长短不同的品种郑单 958(ZD958)、先玉 335(XY335)和益农玉 10(YNY10)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生育期长的品种与生育期短的品种间作,即 ZD958 与 YNY10 间作(Z‖Y)、XY335 与 YNY10 间作(X‖Y)2 个水平;设置 6 种间作幅宽(行数)比例,即 6:6、4:4、2:2、1:1、0:1、1:0,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组合条件下玉米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随间作比例的减小,生育期长的品种生理成熟和收获期的籽粒含水率降低,生理成熟前、生理成熟后的籽粒平均脱水速率及总脱水速率呈加快趋势,平均灌浆速率(G_(mean))、籽粒最大灌浆速率(G_(max))、灌浆速率达到最大值的粒重(W_(max))逐渐增加,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需要的天数(T_(max))、籽粒活跃灌浆期(D)逐渐缩短,产量和百粒重增加明显(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马健 孙国庆 卡德尔亚·库尔班 赵尚尚 邱昊日 森巴提·黑力木别克 李胜利 余雄
为分析不同生长期对籽粒苋(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干草和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从而确定籽粒苋的最佳刈割时期,本研究以籽粒苋为试验材料,比较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和成熟期4种生长期的籽粒苋调制的干草和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以及籽粒苋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结果表明,1)随着籽粒苋生长期的延长,干草的粗蛋白含量和粗饲料相对价值指数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变化趋势则相反。2)除现蕾期青贮饲料以外,其他时期的青贮饲料pH均在4.2以下,现蕾期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较差;成熟期青贮饲料乳酸含量与盛花期差异不显著(P> 0.05),显著高于其他生长期(P <0.05)。综上所述,成熟期刈割的籽粒苋调制为干草和青贮饲料最为合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段智利 杨晓婷 陈洪梅 希从芳 汪燕芬 王晶 李建宾
以4个优良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9个优良温带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配制36个杂交组合,在云南省昆明、曲靖和德宏3个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田间鉴评,研究其9个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结果表明:热带自交系CRN3760-1-2-2-1-1-2的产量GCA效应值最高,其次是YML46、[阿1112×T(5003×云146)]##-1-1-1-1-B、2870263-4-2-1-B-B-BB-B、IRF321、8723、23X等自交系,都具有显著的产量GCA正效应值,是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丽 董树亭 刘存辉 王空军 张吉旺 刘鹏
【目的】了解不同品种玉米籽粒容重的差异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方法】采用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的方法,对多个玉米品种籽粒的容重和产量、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将山东省最新审定的29个玉米品种划分为三类,高容重型(H-TW)、中容重型(M-TW)和低容重型(L-TW)。玉米容重的变异来源于基因型和试验地区,二者均达极显著水平。受基因型控制的籽粒形状是决定容重的重要因素,不同粒型之间容重差异显著,容重值排序是爆裂型>硬粒型>马齿型。施氮肥对玉米容重的影响不大,同一品种不同的施氮量处理之间玉米的容重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玉米籽粒容重与千粒重和产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容重与蛋白质...
关键词:
玉米 氮肥 产量 品质 营养成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欢 沈鑫 陆大雷 陆卫平
【目的】阐明籽粒建成期高温胁迫持续时间对糯玉米籽粒产量和淀粉品质的影响,为糯玉米品质调优提供支持。【方法】以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材料,人工辅助授粉后利用智能温室进行高温(35℃)胁迫处理,胁迫时间分别为花后1—5 d、1—10 d和1—15 d(DAP),研究其对糯玉米籽粒产量,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淀粉理化指标(粒度大小和分布、链长分布、晶体结构、糊化特性、热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籽粒建成期高温胁迫显著减少每穗粒数和降低籽粒粒重,进而导致产量损失。与对照相比,1—5、1—10、1—15 DAP高温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孙颖琦 王钰文 范晓庆 张靓瑶 郭江 瓮巧云 刘颖慧 赵治海 王晓明 袁进成
为寻找新的种植模式来提高青贮玉米(Zea mays)和饲用谷子(Setaria italica)的产量和土地利用率,以青贮玉米‘郑单958’和谷子‘饲用1号’‘饲用5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4种种植模式,青贮玉米单作(M)、饲用谷子单作(S)、青贮玉米与饲用谷子2?4混合种植(MS24)、青贮玉米与饲用谷子4?4混合种植(MS44)。测定作物各生育时期株高、茎粗、光合性能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青贮玉米与饲用谷子间作模式下较单作显著提高了青贮玉米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MS24可获得最高青体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为142.05和42.72 t·hm-2。‘饲用1号’在种植模式MS24下青体产量最高,达到142.05 t·hm-2,‘饲用5号’间作MS24和MS44模式下比单作产量提高36.59%和34.57%。结果表明玉米谷子间作可以提高各自的产量,种植方式以玉米?谷子2?4种植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岳海旺 魏建伟 谢俊良 姚文影 曹红梅 陈淑萍 彭海成 卜俊周
为准确评价黄海海地区夏玉米品种的稳定性、适应性和丰产性,采用稳定性指数(WAASB)和同时选择指数(WAASBY)对2018—2019年黄淮海地区25个夏玉米品种进行连续2年的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籽粒产量在不同品种和试点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品种和试点间存在极显著互作效应。GY(籽粒产量)×WAASB双标图显示,‘衡玉7182’,‘衡9’,‘华农138’,‘宝玉168’,‘郑单958’和‘蠡玉86’等品种为丰产性突出、稳定性较好的品种。其中,‘衡9’的WAASBY得分最高,属于参试品种中表现较好的品种之一。而‘农大108’的WAASBY得分最低,属于表现较差的品种之一。安阳、德州、石家庄和邯郸最适宜种植的夏玉米品种均为‘浚单29’、‘农大108’、‘浚单20’和‘裕丰303’,深州最适宜种植的品种是‘登海685’,运城最适宜种植的品种是‘中单856’、‘衡玉7182’和‘梦玉908’。综上所述,WAASB和WAASBY可为黄淮海夏玉米品种的示范和推广提供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秦营营 董树亭 魏珊珊 张吉旺 刘鹏 赵斌
【目的】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不同去苞叶处理,研究去苞叶后夏玉米产量、籽粒体积、干重、脱水速率、籽粒灌浆速率以及籽粒黑层出现和乳线消失所需时间的变化,以期明确去苞叶对夏玉米籽粒产量和籽粒灌浆特性的作用。【方法】以先玉335(XY335)、郑单958(ZD958)和登海661(DH661)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去苞叶处理:去苞叶1/4(S1)、去苞叶1/2(S2)和苞叶全去(S3)以及对照(CK),研究去苞叶对夏玉米产量、籽粒灌浆特性以及籽粒黑层出现和乳线消失所需时间的影响等。【结果】去苞叶后夏玉米产量显著下降,XY335的S1、S2和S3处理的产量较CK分别下降9.45%、13.78%和27.8...
关键词:
夏玉米 苞叶 产量 籽粒灌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崔俊明 刘智萍 高建泽 郭素英 张小莉
通过对S901等19份热带、亚热带玉米材料,先后通过温带(河南安阳)、热带(海南岛)种植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的19份材料中仅筛选出S901,S902,S903,S905等材料.其主要农艺性状均表现相对稳定、一致;生理生化代谢;对光周期反应不敏感.并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能够在温带地区种植利用,并可以直接应用于玉米遗传育种研究.(2)S904,S906,S908,S909,S910等材料在主要农艺性状上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生理生化代谢失调,多数植物学、生物学性状发生改变,稳定性、一致性差,对光周期反应十分敏感.抗病性、适应性差.不适应在温带地区种植,更不能直接用作育种材料.只可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冯云超 余志江 霍仕平 张兴端 张健 晏庆九 向振凡 张芳魁 邹永翠
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对玉米×墨西哥大刍草杂种饲草产量和饲用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施氮及其交互效应对玉米×墨西哥大刍草杂种饲草产量和饲用价值影响显著。低密度和高密度均降低了饲草产量,较高的施氮量提高饲草产量。饲草的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相对饲用价值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和施氮水平的升高而升高,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则相反。5种营养成分产量均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分别呈"低-高-低"和逐步上升的变化趋势。说明在玉米×墨西哥大刍草杂种栽培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充分利用密氮互作效应,提高饲草产量和饲用价值。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墨西哥大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