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84)
- 2023(11717)
- 2022(10323)
- 2021(9768)
- 2020(8210)
- 2019(18856)
- 2018(18795)
- 2017(36197)
- 2016(19942)
- 2015(22408)
- 2014(22349)
- 2013(22085)
- 2012(20028)
- 2011(17871)
- 2010(17830)
- 2009(16126)
- 2008(15424)
- 2007(13203)
- 2006(11341)
- 2005(9746)
- 学科
- 济(82355)
- 经济(82277)
- 管理(54245)
- 业(50446)
- 企(42509)
- 企业(42509)
- 方法(40621)
- 数学(35994)
- 数学方法(35439)
- 学(19426)
- 地方(19122)
- 农(19008)
- 中国(18841)
- 财(17248)
- 业经(16398)
- 理论(13418)
- 和(13143)
- 农业(12950)
- 环境(12880)
- 贸(12779)
- 贸易(12773)
- 易(12322)
- 技术(11887)
- 制(11352)
- 务(10964)
- 财务(10898)
- 财务管理(10881)
- 地方经济(10855)
- 划(10809)
- 企业财务(10312)
- 机构
- 大学(279276)
- 学院(277576)
- 管理(112278)
- 济(104749)
- 经济(102373)
- 理学(98707)
- 理学院(97568)
- 管理学(95453)
- 管理学院(94976)
- 研究(93012)
- 中国(66496)
- 科学(62019)
- 京(59224)
- 所(47267)
- 财(45198)
- 农(45053)
- 业大(43899)
- 研究所(43803)
- 中心(41723)
- 江(38696)
- 范(38171)
- 师范(37818)
- 财经(37306)
- 北京(37202)
- 农业(35515)
- 院(34450)
- 经(34004)
- 州(32083)
- 师范大学(30791)
- 经济学(30384)
- 基金
- 项目(201792)
- 科学(158676)
- 基金(146416)
- 研究(143769)
- 家(128885)
- 国家(127874)
- 科学基金(109590)
- 社会(88708)
- 社会科(84042)
- 社会科学(84019)
- 省(79542)
- 基金项目(78441)
- 自然(74056)
- 自然科(72320)
- 自然科学(72305)
- 自然科学基金(70930)
- 划(67553)
- 教育(66128)
- 资助(60796)
- 编号(58496)
- 成果(46342)
- 重点(45706)
- 部(43509)
- 发(43011)
- 创(41544)
- 课题(40304)
- 科研(39229)
- 创新(38698)
- 计划(37545)
- 大学(37008)
- 期刊
- 济(108140)
- 经济(108140)
- 研究(77219)
- 学报(46791)
- 中国(46778)
- 科学(43186)
- 农(39487)
- 管理(39007)
- 大学(34430)
- 学学(32539)
- 财(31181)
- 教育(30849)
- 农业(28217)
- 技术(24025)
- 融(18772)
- 金融(18772)
- 业经(17504)
- 经济研究(17095)
- 财经(16547)
- 图书(15076)
- 业(14607)
- 科技(14593)
- 资源(14349)
- 经(13909)
- 问题(13832)
- 理论(13454)
- 技术经济(13379)
- 统计(13058)
- 实践(12617)
- 践(12617)
共检索到3858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美慧 周脚根 韩增 孟岑 杨文 焦军霞 程牧春 李裕元 吴金水
磷素(P)在环境中的过量累积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论文以湖南省长沙县脱甲河农区小流域(52 km2)和涧山河森林-农区小流域(50 km2)为研究单元,基于入户调查资料和连续4 a的流域把口站水文水质定位观测数据,采用物质流分析法,对比研究了亚热带丘陵区典型小流域P的收支平衡及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农区小流域出口地表水总磷(TP)含量变化为0.03~0.68 mg·L-1,平均含量为0.21 mg·L-1,整体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森林-农区小流域TP含量变化范围为0.01~0.35 mg·L-1,平均为0.08 mg·L-1,整体为Ⅱ类水质,表明森林-农区小流域地表水水质明显优于农区小流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越 唐代生 孟岑 李裕元 李希 宫殿林 李情 沈建林 吴金水
流域景观特征对流域河流氮(N)磷(P)迁移输出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景观组成与配置与河流N、P输出负荷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亚热带典型农林混合流域金井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长期水文、水质定位观测数据定量估算了河流N、P输出负荷。将景观指数分类结合传统统计分析筛选出的不同景观尺度的核心景观指数,采用冗余分析(RDA)和方差分解分析(VPA)明确不同尺度景观格局特征对于河流N、P输出负荷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流域丰水期、平枯水期N、P输出负荷呈显著时空差异,丰水期流域河流TN、NH_4~+-N、NO_3~--N、TP、DIP输出负荷分别为2.61~9.03、0.34~5.34、1.26~5.03、0.15~0.50、0.09~0.23 kg/(hm~2.a);平枯水期分别为1.55~6.68、0.29~2.91、0.74~2.91、0.10~0.46、0.05~0.20 kg/(hm~2.a)。不同景观尺度水平及土地利用类型,景观特征对于N、P输出负荷的影响有所差异,但在同一尺度水平上,各类别景观指数对河流丰水期和平枯水期N、P输出负荷的影响基本一致。景观尺度上,不同类型斑块聚集度、景观多样性的增加会导致河流N、P输出负荷的增加;河流N、P输出负荷与面积大、聚集度高、连通度高的农田、居民地斑块呈显著正相关,与聚集度高、大面积的林地斑块显著负相关。丰水期、平枯水期农田斑块对河流N、P负荷主要影响指数类别分别为面积-边缘和聚集度指数。林地、居民地斑块对N、P负荷主要影响的类别指数分别为面积-边缘和聚集度。研究可从流域景观规划角度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姜文倩 李思琪 王美慧 李勇 沈健林 刘新亮 盛良学 宫殿林 朱奇宏 吴金水
度量流域碳中和程度的年度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是二氧化碳(CO_2)、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的CO_2当量总和,其中的CO_2净排放量大小由流域碳平衡计量。因此,为实现在2030年之前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即“双碳”目标),以流域为尺度单元全面了解其碳平衡情况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走访调查数据、MODIS数据集以及前人研究结果,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的参考方法,对湖南省长沙县农业小流域——金井河流域的碳平衡进行估算研究。结果显示,2011—2020年该流域的碳吸收量(以纯碳计)范围为1.289万~1.982万 t/a,其中森林、茶园和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分别占总吸收量的83.4%、2.6%和14.0%。流域的碳排放量范围为0.373万~1.342万 t/a,主要排放贡献源是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分别占总碳排放量的57.1%和28.8%。金井河流域碳平衡指数小于1,表明该流域为碳汇。本研究为以流域尺度的碳源汇清查提供了典型案例,并为研究区域制定“双碳”目标的实施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姜文倩 李思琪 王美慧 李勇 沈健林 刘新亮 盛良学 宫殿林 朱奇宏 吴金水
度量流域碳中和程度的年度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是二氧化碳(CO_2)、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的CO_2当量总和,其中的CO_2净排放量大小由流域碳平衡计量。因此,为实现在2030年之前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即“双碳”目标),以流域为尺度单元全面了解其碳平衡情况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走访调查数据、MODIS数据集以及前人研究结果,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的参考方法,对湖南省长沙县农业小流域——金井河流域的碳平衡进行估算研究。结果显示,2011—2020年该流域的碳吸收量(以纯碳计)范围为1.289万~1.982万 t/a,其中森林、茶园和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分别占总吸收量的83.4%、2.6%和14.0%。流域的碳排放量范围为0.373万~1.342万 t/a,主要排放贡献源是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分别占总碳排放量的57.1%和28.8%。金井河流域碳平衡指数小于1,表明该流域为碳汇。本研究为以流域尺度的碳源汇清查提供了典型案例,并为研究区域制定“双碳”目标的实施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楚珺尧 王晶苑 王绍强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是土壤有机碳库的活性组分,DOC降解影响土壤有机碳的迁移转化过程、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和微生物的能源供给。当前大气氮沉降的增加是影响我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碳固定过程的重要因素,已引起各方广泛关注。论文基于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三种人工针叶林过去5 a的施肥试验,重点分析了不同树种土壤DOC季节及0~30 cm土壤垂直剖面上的动态变化特征,对比分析了施肥对于不同人工林土壤DOC的影响。研究发现:1 DOC浓度季节变化:湿地松林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马尾松林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杉木林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DOC浓度剖面变化特征如下:湿地松林为10 cm>20 cm>...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庄崇洋 黄清麟 马志波 郑群瑞 王宏
[目的]研究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林层(包括全林分和各亚层)主要测树因子的特征,特别是各林层树高和蓄积的关系,探讨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蓄积的估计方法。[方法]通过计算各林层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指标,分析各亚层株数和蓄积占全林分的比重,采用亚层平均高H_s和亚层中值高H_z代替林木树高H计算林分蓄积,并对结果进行相对误差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与全林分相比,分层后各亚层胸径和树高的变异系数明显变小,各亚层之间胸径的变异系数随亚层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而第Ⅰ、Ⅱ亚层树高的变异系数基本一致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曹小玉 李际平 委霞
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有显著的影响。为明确其影响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主导因子,以亚热带杉木纯林、杉木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量化分析3种林分的空间结构指数和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和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天然次生林的树种隔离程度、林层多样性、竞争态势和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上最优,杉木混交林次之,杉木纯林最差。2)天然次生林、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林下草本物种丰富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均匀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5个指数都表现出天然次生林>杉木混交林>杉木纯林的规律。3)影响杉木纯林、杉木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共同空间结构因子是混交度。因此,欲提高杉木纯林和混交林的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可选择通过改善树种结构的人为干扰措施来实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学君 肖舜祯 王伟峰 张旭东
基于样地实测法和森林固碳计量理论,分析杉阔混交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碳储量及分配特征,揭示经营杉阔混交林在固碳增汇方面的潜力优势。结果表明:杉阔混交林从幼龄林到近熟林乔木层碳储量增加了64.97 t/hm~2;土壤碳储量增加了18.23 t/hm~2。在林龄、密度、立地等相近的情况下,杉阔混交林较杉木纯林的固碳潜力大。杉阔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碳储量差异显著(P<0.05),杉阔混交林在水土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积累等方面更具优势。通过选择合适的混交树种、混交比例和造林密度可以明显增加植被碳储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杉阔混交林经营是实现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途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明雪 康振威 黄智刚
【目的】基于广西扶绥县亚热带典型丘陵区,探究1980—2020年间耕地土壤pH的时空变异及其主要驱动因素,为提高我国耕地质量、提升作物产量和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80年广西扶绥县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20年耕地土壤监测数据,分析坡度、海拔、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对耕地土壤pH变化的影响,利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法探究影响其土壤pH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与1980年相比,2020年扶绥县西部地区渠旧镇和渠黎镇的立地条件较差,其耕地土壤酸化趋势明显,pH分别下降1.10和0.70,从中性向酸性转变;不同土壤类型中赤红壤的pH变幅最大,平均下降0.60;不同母质中第四纪红土和河流冲积物的土壤pH变异性最强,变幅为0.40。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坡度和海拔与耕地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下同),有机质含量与耕地土壤pH呈极显著正相关。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坡度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耕地土壤pH的重要因素,能分别独立解释21.5%、7.3%和3.7%耕地土壤pH的空间变异,说明海拔是造成土壤pH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结论】1980—2020年期间,广西扶绥县的耕地土壤pH总体上呈快速下降趋势,其中,赤红壤的pH降幅最大,第四纪红土和河流冲积物土壤pH的空间变异最强;海拔是影响广西扶绥县耕地土壤pH变化的主要因素,须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性状,进而有效调控土壤pH。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华 刘琪璟
森林及其流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自然生态系统,对其降雨、温度、蒸发和径流的长期研究有助于理解系统生态过程的动态变化。根据江西九连山虾公塘气象观测场1975—2015年逐日气象资料及4号水文观测堰2009—2013年小流域逐日径流资料,应用累积距平和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和小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二者的一致性。结果表明:(1)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多年平均温度为17.1℃,降雨量为1816.3mm,蒸发量为781.6mm,3—10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2.6%;(2)多年平均温度在震荡中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梦霞 周脚根 黄新 谢可军 李冀 吕殿青 李裕元
化学需氧量(COD)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方面。以湖南省长沙县9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5 a(2011-2015)的定位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亚热带典型小流域COD浓度与负荷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5 a来COD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31-42.63 mg/L,平均值为12.95 mg/L。不同类型小流域COD平均浓度的变化顺序为:种养>养殖>森林-种植>森林,从季节变化来看,COD浓度夏秋季节较高,而冬季与春季相对较低;从年际变化来看,从2011年到2015年COD浓度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梦霞 周脚根 黄新 谢可军 李冀 吕殿青 李裕元
化学需氧量(COD)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方面。以湖南省长沙县9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5 a(2011-2015)的定位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亚热带典型小流域COD浓度与负荷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5 a来COD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31-42.63 mg/L,平均值为12.95 mg/L。不同类型小流域COD平均浓度的变化顺序为:种养>养殖>森林-种植>森林,从季节变化来看,COD浓度夏秋季节较高,而冬季与春季相对较低;从年际变化来看,从2011年到2015年COD浓度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COD月负荷的变化范围为3.15-1 086.6 kg/hm~2,研究区平均值为152.06 kg/hm2,不同类型小流域COD负荷时空变化规律与浓度基本一致。3)COD浓度主要与畜禽养殖密度及人口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6(P<0.05)和0.69(P<0.05);COD负荷则与养殖密度、种植比例、径流深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P<0.05)、0.69(P<0.05)和0.54(P<0.05)。适当控制畜禽养殖密度、加强小流域生活污水治理以及促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控制亚热带小流域COD排放的关键途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苏王娟 付晓青 李勇 石辉 肖润林 童成立 吴金水
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增加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变化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氧化亚氮(N2O)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的一种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含量较低却十分稳定,具有较大的增温潜能(其单分子的增温潜能是CO2的310倍)和较快的浓度增加速率(以每年0.25%的速率增加)(IPCC,2007)。N2O可吸收红外线,减少地球表面通过大气向外层空间的热辐射,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增加。N2O能参与大气中许多光化学反应,破坏臭氧层(Crutzen,1970),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危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伍倩 闫文德 梁小翠 王姣龙 宁晨 赵亮生
对亚热带地区枫香林、樟树林、马尾松林及樟树+马尾松林这4种典型人工林凋落物持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4种森林类型的凋落物年凋落量大小顺序为:樟树+马尾松林(6.09 t/hm2)>枫香林(5.98t/hm2)>马尾松林(5.89 t/hm2)>樟树(3.871 t/hm2)。(2)4种森林类型的凋落物持水量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大持水量为:樟树+马尾松林(19.15 t/hm2)>枫香林(16.20 t/hm2)>樟树林(15.04 t/hm2)>马尾松林(13.84 t/hm2),最大持水率为樟树林(516.5%)>樟树+马尾松林(408.6%)>枫香林(314.4%)>马尾松...
关键词:
人工林凋落物 持水量 持水率 吸水速率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曹小玉 李际平 委霞
【目的】研究林分空间结构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揭示影响土壤养分含量的主导空间结构因子,为以改善森林土壤养分含量为目标的森林空间结构优化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亚热带人工针叶纯林、人工阔叶纯林、人工阔叶混交林、人工针阔混交林、天然次生林和竹林6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在比较其空间结构与土壤养分含量差异的基础上,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法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天然次生林的林分空间结构在整体上最优,其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也最高,其他5种人工林分的空间结构和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的优劣排序随着指标的改变而改变,没有呈现出规律性;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林分混交度、角尺度和林层指数均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