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54)
2023(3044)
2022(2690)
2021(2565)
2020(2107)
2019(4851)
2018(4897)
2017(8138)
2016(5267)
2015(6272)
2014(6645)
2013(6018)
2012(5572)
2011(5142)
2010(5297)
2009(4512)
2008(4625)
2007(4323)
2006(3775)
2005(3423)
作者
(15792)
(13157)
(13046)
(12543)
(8687)
(6592)
(6086)
(5311)
(5148)
(5047)
(4718)
(4579)
(4549)
(4291)
(4241)
(4209)
(4022)
(4007)
(3853)
(3639)
(3444)
(3335)
(3243)
(3221)
(3187)
(3135)
(2939)
(2928)
(2852)
(2778)
学科
(13850)
经济(13832)
管理(10663)
(8907)
(6741)
企业(6741)
教学(6428)
理论(6069)
地方(5588)
(5322)
教育(5108)
(4584)
中国(4484)
学法(4469)
教学法(4469)
学理(3875)
学理论(3875)
(3665)
农业(3603)
业经(3440)
(3380)
贸易(3374)
(3250)
(3244)
方法(3060)
研究(3007)
(2670)
环境(2551)
地方经济(2550)
(2462)
机构
学院(69139)
大学(65463)
研究(25810)
(18550)
管理(18216)
科学(18014)
中国(17816)
经济(17744)
(16239)
(15133)
(14883)
理学(14337)
理学院(14068)
(13749)
管理学(13532)
管理学院(13412)
研究所(13299)
农业(13053)
业大(12437)
技术(12400)
(11562)
中心(11556)
师范(11430)
(11228)
(11169)
职业(10705)
(9884)
北京(9677)
(9454)
师范大学(8729)
基金
项目(41578)
研究(31817)
科学(29277)
基金(24351)
(22493)
国家(22252)
(19091)
教育(16996)
科学基金(16801)
(15885)
编号(15776)
社会(14871)
社会科(13793)
社会科学(13787)
成果(13490)
基金项目(12852)
课题(12511)
自然(11484)
自然科(11076)
自然科学(11071)
(10820)
自然科学基金(10811)
重点(10464)
资助(10283)
(9487)
(8654)
(8605)
项目编号(8405)
计划(8324)
大学(8093)
期刊
(27603)
经济(27603)
研究(21389)
中国(20754)
教育(19346)
(15681)
学报(14250)
农业(11242)
科学(10540)
大学(9993)
学学(9110)
(8981)
技术(8019)
职业(6793)
管理(6709)
(6465)
(5528)
金融(5528)
图书(5169)
业经(5001)
(4869)
论坛(4869)
业大(4433)
(4428)
技术教育(4404)
职业技术(4404)
职业技术教育(4404)
资源(3977)
书馆(3976)
图书馆(3976)
共检索到1164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邹君  谢小立  
亚热带丘岗区降水丰沛 ,全年降水总量大于蒸发量。以试区为例 ,平均年降水量是蒸发量的1.32倍 ,每年 4~ 7月下旬降水在时间上的分布较为均匀 ,降水频数大 ,8~ 10月底 ,则会出现水分亏缺 ,降水频数少 ,时间上分布不匀。对于第一季水稻的生产 ,耕灌雨养 (天灌 )与传统的灌溉方式在产量形成方面没有多大的差异 ,最大减产率仅为传统灌溉方式总产量的 6.68% ,晚稻则会造成大量减产 ,减产率达 2 0 .98%。因此 ,考虑到在广大的亚热带丘岗区水分调蓄的特殊性 ,可针对区域内具体的水分条件适时插秧 ,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完成第一季水稻的生产 ,第二季则可种植旱地作物以避开季节性干旱 ,这...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小立  王卫东  谭云峰  谢克和   上官行健  王明星  沈王兴  王若思  
本文通过对亚热带丘岗区稻田甲烷排放的实地测量和实验研究,描述了稻田甲烷的排放过程、排放量和排放特征;辩析了环境温度、施肥、水管理等因子对稻田甲烷排放的相关影响。提出了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施肥方案和水管理措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小立  王凯荣  
提高蓄调雨水的能力 ,是我国亚热带丘岗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对其基本组成单元——自然集雨区 ,实施系统内水分循环利用动态平衡的雨水蓄调工程。实践证明 :运用农田小水利建设形式 ,改善生产条件 ,可将雨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到 6 0 % ,将雨水的蓄调量与可蓄调量的比率提高 1倍 ;能基本克服或减轻区域性的季节性干旱的危害和成灾 ;支持农业的持续发展和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 ;并具有良好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因此 ,在推进我国亚热带丘岗区农业持续发展的进程中 ,对雨水工程蓄调应予强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小立  王凯荣  
针对我国亚热带地区降雨量时间变化大且不规则的水文特征和垫面多样雨水分配空间变异十分复杂的水文现象,报道2项技术创新成果:1地表径流测量系统——解决测流面积与集流设施的矛盾,同时保证测量结果的精确度;2轻型蒸渗器及其降雨入渗再分配测量方法——适用于南方红壤地区农田降雨土壤入渗及其再分配的测量。提出我国亚热带丘岗生态系统水分监测中,数据置信度检测和尺度转换两大科学问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邹君  谢小立  
以典型的亚热带湿润丘岗区——衡阳盆地为例,综合分析了其地表水资源脆弱性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发现影响衡阳盆地地表水资源脆弱性的主要因素体现在气候、地形地貌、土壤和植被、人为活动以及经济发展因素5个方面。为了定量地评价地表水资源脆弱性,构建了一个包含9个反映地表水资源脆弱性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运用数学方法计算了各评价单元地表水资源的脆弱度。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衡阳盆地地表水资源管理的措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朝明  彭廷柏  林泽建  黄道友  
本文根据湘北丘岗区发展农业的研究与实践,指出建立重视投入的生态农业即集约型持续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湘北丘岗区的农业类型及其分布,提出了培育主导生产项目或产业,发展集体经济与庭院农业等建立集约型持续农业的措施,阐述了农业模式多元化、农业集约化的进程与生态经济之间发展关系等论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志田  成升魁  刘允芬  李家永  
以千烟洲试验站为例 ,对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杉木林、柑桔园、玉米地、水稻田四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CO2 年排放总量、排放速率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CO2 年排放总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玉米地 5 799kg·m- 2 、柑桔园 4 1 76kg·m- 2 、水稻田 3 388kg·m- 2 、杉木林3 1 1 9kg·m- 2 。研究发现 ,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CO2 排放速率均是夏季高于冬季 ,白天高于夜间。此外 ,本文还分析了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人类活动等因子对土壤CO2 排放速率的影响 ,发现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速率与 5cm地温存在显著的指数正...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兆年   刘澄静   角媛梅   徐秋娥   张洪森   陶妍  
【目的】中国亚热带季风区水稻梯田是南方山区精耕细作农业的代表,具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化其景观格局并识别主要自然因素的影响是实施合理保护并实现区域持续发展的关键。【方法】文章以地处亚热带季风山区的贵州加榜、广西龙脊、湖南紫鹊界、福建联合和云南哈尼梯田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在其景观水平和垂直格局分析基础上,讨论地形、土壤和岩性等自然因素对梯田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各梯田景观中主要包括林地、梯田、建筑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其中梯田分布面积哈尼>紫鹊界>加榜>龙脊>联合,且都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各梯田景观在垂直梯度上呈明显的层级分布,其中梯田结构占比最大,林地次之,村寨最小;加榜、龙脊、紫鹊界和联合梯田都集中分布在海拔1200 m以下(>80%),坡度在5°~24°(>70%)光热条件较好的东、东南和南坡方向(>60%),而哈尼梯田主要是分布在海拔1900 m以下(>90%),地势较为平缓的东北、东、东南、西、西北方向(>60%);哈尼和紫鹊界梯田分别以蓄水性较好的片麻岩(59.04%)和花岗岩(89.65%)为主,联合梯田以保水性能中等的流纹岩(40.27%)为主,加榜梯田和龙脊梯田都是以透水性较强的砂岩(79.84%和51.74%)为主;红壤、黄壤和水稻土是哈尼、加榜、龙脊、紫鹊界和联合梯田景观的主要土壤类型,在各梯田景观中分别发育了78.2%、97.8%、71.63%、87.66%和99.9%的梯田。【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亚热带季风水稻梯田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以及为今后梯田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璟  杨宁  
【目的】探讨亚热带红壤丘陵区5种不同人工林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方法】以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纯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CL)、杉木马尾松混交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Pinus massoniana,CLPM)、杉木樟树混交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Cinnamomum camphora,CLCC)、天然次生林(Natural secondary forest,NF)与纯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PM)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取样与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5种人工林地中不同土层(0~20、20~4...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金水  李勇  童成立  肖和艾  刘守龙  葛体达  周萍  沈健林  祝贞科  黄习知  
稻田是我国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水稻土有机碳循环既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和土壤肥力的基础,又与土壤固碳功能、温室气体产生和排放密切相关。近10年来,本研究团队以探讨水稻土固碳(肥力提升)与减排科学原理为目标,瞄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控制阀"假说与"激发效应"、水稻土固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机理等前沿性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遵照以典型案例(典型景观单元和长期定位试验监测)揭示区域水稻土有机碳演变基本规律与固碳潜力,借助模拟试验阐明水稻土长期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机理的整体研究思路,运用同位素示踪和生物分子技术,系统研究了亚热带水稻土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点与长期固碳效应。研究表明,过去30年间,水稻土有机碳处于持续增加状态,增幅达60%,年平均固碳速率为0.28 t/hm~2,具有明显固碳效应;且水稻同化"新碳"的输入抑制了水稻土原有有机碳的矿化,表现出明显的负激发效应,证实了亚热带水稻土的"阻滞效应"。量化了水稻生长期间光合碳对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的贡献及其对氮素的响应特征;发现水稻光合碳向土壤微生物快速转移,同化根际碳的微生物主要为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发现稻田土壤具有微生物光合同化大气CO_2并将其转化为土壤有机碳的能力;农田土壤固碳功能种群主要包括固碳细菌和藻类。阐明了稻田土壤有机质周转过程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揭示了"水稻—微生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养分调控机理,以及土壤C、N、P等元素耦合的微生物计量学调控机制。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构建土壤芯片并实现了土壤微界面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动态模拟和监测。提出基于丘陵区稻草"易地还土"和稻田施用生物质炭的固碳减排新措施。研究成果为亚热带水稻土有机碳积累、生产力提升和农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肖国樱  
水稻主要种植在我国亚热带地区,高温干旱、淹涝、低温、低磷是它遇到的主要非生物逆境。水稻耐逆境生态育种主要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技术,改良的主要对象是杂交水稻亲本。不育系侧重于耐涝、耐旱、耐寒性状的分子设计,同时兼顾抗病性状的改良。恢复系主要开展耐低磷和抗除草剂性状的分子设计,同时兼顾抗虫性状的改良。通过不育系与恢复系的合理配组,获得耐多种逆境的杂交稻组合,利用耐逆境杂种优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郭庆荣  钟继洪  谭军  高淑涛  
分析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区受气候因素的制约形成明显的湿季和旱季,阐述了季节性干旱、土壤水分特征因子和土壤物理性质退化导致的水分问题,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土壤水分调控生物或工程技术措施,如: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减少地表径流、提高降雨入渗率、以肥调水、覆盖技术、人工保水措施、节水灌溉技术等。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彭佩钦  古汉虎  张满堂  
本文以湘北红壤试区为例,对红壤丘岗区不同土壤类型的养分状况及培肥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土壤障碍因素为:土壤酸性强,养分含量尤其是磷钾含量偏低,保肥供肥能力弱,据此提出了四项培肥对策:①增加有机肥投入,强化有机质积累;②增施磷、钾肥,协调土壤养分供应;③合理施用石灰,活化土壤养分;④综合治理,改良低产田土。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志伟  朱捍华  
本研究以砂页岩紫色土为对象,研究不同坡度下生态措施对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与相应的裸露荒地相比,坡度5°时,坡改梯、横坡种植、杨梅林地和恢复草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降低10%、18%、37%和94%;10°时,坡改梯、刺槐、枫树和枣树林的地表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分别降低7%-60%和15%-86%,而林间除草的藤茶林增加30%和77%;15°时,草地恢复结合谷坊工程的地表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降低了30%和40%。坡改梯、横坡种植、经果林和水保林可在较低坡度(≤10°)降低水土流失,但须减少土壤扰动、增加林间或林下植被覆盖;人工或自然植被恢复结合谷坊工程可在较大坡度(1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U.Simon  周寿荣  毛凯  
1991~1994年,在四川雅安进行了几种春性饲料(小鹅草、红薯、赤豆、赤小豆、籽粒苋)分别与玉米间套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玉米间红薯(刈青1次或3次)两间作系统的间套作物获得了很高的饲料价值(DM5210~5580kg/ha,TDOM3790~4070kg/ha,CP670~700kg/ha,ME3.22~3.49×104MJ/ha),特别是大量代谢能;玉米间籽粒苋、赤小豆和赤豆三间作系统也获得了较高的饲料价值(DM1750~3360kg/ha,TDOM1110~1480kg/ha,CP380~570kg/ha,ME0.79~0.98×104MJ/ha);以上5间作系统玉米产量在稍低于对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