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41)
2023(12533)
2022(10919)
2021(10022)
2020(8359)
2019(19299)
2018(19009)
2017(37646)
2016(20473)
2015(22614)
2014(22655)
2013(22566)
2012(20770)
2011(18722)
2010(18382)
2009(16279)
2008(15684)
2007(13483)
2006(11503)
2005(9877)
作者
(58596)
(48713)
(48275)
(46099)
(31025)
(23375)
(21952)
(19150)
(18404)
(17358)
(16790)
(16375)
(15290)
(15203)
(15064)
(14950)
(14602)
(14449)
(13942)
(13817)
(12083)
(11807)
(11662)
(10993)
(10832)
(10783)
(10613)
(10607)
(9779)
(9693)
学科
(83275)
经济(83180)
管理(60313)
(56214)
(46865)
企业(46865)
方法(42577)
数学(37699)
数学方法(37344)
(21052)
(20217)
中国(19621)
(19247)
业经(17053)
环境(16408)
地方(15734)
(14818)
贸易(14814)
(14359)
(14025)
财务(13966)
财务管理(13940)
农业(13716)
(13486)
(13444)
企业财务(13347)
技术(13092)
理论(12938)
(12570)
(12257)
机构
大学(290427)
学院(286612)
管理(116860)
(114612)
经济(112288)
理学(102841)
理学院(101752)
管理学(100058)
管理学院(99556)
研究(94502)
中国(67494)
(60541)
科学(59333)
(51381)
(46772)
(46268)
业大(44542)
研究所(43105)
财经(42680)
中心(42534)
(39145)
(39118)
北京(37741)
(37010)
师范(36645)
农业(36543)
经济学(34913)
(34643)
财经大学(32278)
(32023)
基金
项目(205930)
科学(162419)
基金(151549)
研究(148283)
(132443)
国家(131427)
科学基金(113279)
社会(93821)
社会科(89115)
社会科学(89091)
基金项目(81142)
(79442)
自然(75218)
自然科(73473)
自然科学(73456)
自然科学基金(72150)
教育(67767)
(67538)
资助(62710)
编号(58941)
成果(46840)
(46042)
重点(45717)
(43066)
(42782)
科研(40146)
课题(39984)
创新(39909)
教育部(39631)
人文(38667)
期刊
(115654)
经济(115654)
研究(81538)
学报(47670)
中国(47028)
科学(43130)
(40628)
管理(40567)
(37188)
大学(35789)
学学(33846)
教育(29239)
农业(28795)
技术(23039)
(22694)
金融(22694)
财经(20406)
经济研究(18866)
业经(18330)
(17254)
问题(15192)
(15089)
图书(14373)
理论(14228)
科技(14148)
技术经济(13521)
实践(13122)
(13122)
(12915)
现代(12318)
共检索到3975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广喜  李倩  
基于1971-2007年的亚太八国面板数据,本文在系统总结和构建碳排放收敛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单位根检验等方法,对亚太八国人均碳排放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亚太八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β绝对收敛、β条件收敛和随机收敛特征;虽然σ收敛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不同表现,但不存在俱乐部收敛特征;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亚太八国实现了人均碳排放减少的共同因素,但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口规模仅对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控制有显著影响,对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减少无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牛叔文  丁永霞  李怡欣  罗光华  牛云翥  
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现实意义重大。本文以亚太八国为对象,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1971-2005年间能耗、GDP和CO2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由此建立的面板回归模型显示,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基数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单位能耗和单位GDP排放的CO2低,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我国的能耗和碳排放指标优于其它3个发展中国家,但次于发达国家。为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寻求主动,我国应积极转换能源结构,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用能效率,促进节能减排。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籍艳丽  
采用面板模型,对金砖五国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强度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长期来看,金砖五国中只有巴西和中国经济增长存在收敛效应,但短期内,金砖五国的经济增长均收敛,而各国的收敛速度不同。在能源消费强度的收敛性方面,中国和南非存在收敛效应,巴西、俄罗斯和印度却不能判断收敛与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胡宗义  唐李伟  苏静  
鉴于传统收敛模型的局限性,基于PS收敛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1986-2010年碳排放强度的收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0个省市的碳排放强度整体上不存在收敛,但内部存在4个收敛类型(即类型A-类型D)和1个离散类型(即类型E),其中类型A、类型B和类型E的相对转移路径趋于上扬,其所包含省份的整体碳排放强度与全国总体平均水平的碳排放强度间的差距趋于扩大,资源利用效率趋于下降,是拉动我国碳排放强度增加的主要类型;类型C和类型D的相对转移路径在样本研究期内呈现出平稳的下降趋势,其所包含省份的整体碳排放强度与全国总体平均水平的碳排放强度间的差距趋于缩小,资源利用效率趋于提高,是降低我国碳排放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卓群  张涛  冯冬发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283个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空间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发布的碳排放数据计算得出全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作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测算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情况,使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不同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运用变异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开展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研究发现:全国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出现显著下降,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南低北高”空间格局,且各重大战略区域间的组间差异具有扩大趋势;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差异较大,京津冀、黄河流域内部城市极化较为明显;全国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均不存在σ收敛,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不同区域表现出来不同的空间效应,且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外资强度、科研投入、路网密度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研究创新:使用夜间灯光数据反演核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克服了传统能源统计数据开展核算的一系列潜在问题;从国家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全国城市及不同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特性,使用空间计量模型揭示不同因素的影响。研究价值:为促进全国及各重大战略区域减排降碳工作的协调推进,出台因地制宜的减排降碳政策,加快碳达峰、碳中和步伐提供量化支撑。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许广月  
本文利用经济增长中的收敛分析方法,构建了碳排放收敛模型,利用中国1995~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人均碳排放量的敛散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不存在β绝对收敛,但是存在β条件收敛和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三大俱乐部收敛;第二产业比重和煤炭消费比重的下降有助于人均碳排放的收敛,而人均收入水平、清洁技术水平和政府的宏观环境规制对人均碳排放收敛的影响因各区域而有别。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骞  刘华军  
通过利用IPCC的方法,估算1995-2009年中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方法,对我国碳强度分布的地区差异进行测度并按照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进行了结构分解;同时借鉴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检验方法,对我国碳强度的区域差异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1)从总体上看,中国碳强度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而且差异主要是来自于四大区域内部,其中中部地区对碳强度总体差异的影响最大,西部地区对碳强度总体差异的影响正在逐步加大。(2)运用面板数据和横截面数据的估计结果均显示1995-2009年中国碳强度的地区分布不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此外也无明显的σ收敛特征。以上结论表明中国...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慧  李玮  姚西龙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7—2016年中国省域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同时运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和动态收敛性分析法,研究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和在时间轴上的动态收敛性。从地区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从东到西依次递减,东部地区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空间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以H-H(高-高)集聚和L-L(低-低)集聚为主;从时间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地区差异不断缩小,呈现出动态收敛的特征。最后针对不同的省份提出差异化的碳减排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孙耀华  仲伟周  
本文运用空间面板模型研究1998—2012年我国省际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及其收敛性特征。本文研究表明,省际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呈现"俱乐部"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能源效率、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收敛起正向作用,而人均收入、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则起负向作用,人口规模、能源价格、市场开放度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不明确。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中央政府应充分重视省际经济关联,尤其是做好各地方政府在减排目标分解过程中的协调工作;实施差异化减排策略,重视内涵排放问题;建立并完善在减排领域的市场合作机制,进而制定出公平、高效的节能减排政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郭承龙  周德群  
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40%~45%,这实际上要求CO_2排放强度应是收敛态才能完成预期目标。江苏、浙江和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研究苏浙沪的CO_2排放强度收敛性主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以空间为主轴的传统收敛模型主要探讨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的趋同性,并不反映CO_2排放强度收敛随时间变化的向下趋势。故而将收敛模型中的比较基期改为动态的后向移动平均期,修正为以时间为主轴的收敛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江苏、浙江和上海CO_2排放强度在长时间尺度呈现出波浪式σ收敛趋势,但是在短时间尺度下的江苏、浙江和上海的CO_2排放强度收敛不连续,即江苏、浙江和上海的CO_2排放强度在时间轴上不具有严格的σ收敛;上海CO_2排放强度存在β绝对收敛;在产业结构、人均GDP和固态能源比重等变量控制作用下,江苏省CO_2排放强度存在条件收敛;在产业结构、人均GDP和外商投资比重等变量控制作用下,浙江省CO_2排放强度存在条件收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丁涛  黄宇菲  冯奎  吴华清  
本文采用“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熵值”非线性规划法、TOWA-GA混合算子方法,首次以八大综合经济区的视角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β收敛方法揭示八大综合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八大综合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稳步向好的趋势,但仍存在总体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现象;八大综合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明显,总体差异水平不高且呈波动上升趋势,北部沿海经济区的内部差异最大,东部沿海经济区和大西北经济区的区域间差异最大,区域间差异对八大综合经济区总体差异的贡献最大;八大综合经济区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全国层面和东北、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大西北、大西南、长江中游、黄河中游7个综合经济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北部沿海经济区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本文研究内容对制定八大综合经济区差异化政策,落实八大综合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参考价值。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芳  龙志和  林光平  
以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运用Theil系数、变异系数以及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对中国县域经济差距及其收敛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县域经济差距自2004年以来有缩小的趋势,分区域看,东、中、西部县域经济具有不同的收敛特征;同时,中国县域经济间具有比省域经济更强的收敛性,这说明中国省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来源不是县域经济间的差异,而在于城市经济间的差异。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建清  孙元元  
本文运用非参数生产前沿法,将中国省域的经济增长分解为技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物质资本积累以及人力资本积累四者的贡献,利用空间面板收敛模型分析各个增长源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的作用以及空间溢出对其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了空间溢出性时,中国的经济增长呈现出显著的收敛趋势,由物质资本积累所导致的国内经济增长的收敛,决定了国内经济增长趋于收敛而非趋于发散;技术效率改善、物质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会使经济增长趋于收敛,而技术进步使经济增长趋于发散。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魏梅  曹明福  江金荣  
本文在利用DEA方法对我国各地区1986~2008年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通过动态面板协整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提高的长期影响因素,并且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对碳排放效率和各变量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R&D投入、能源价格、公共投资、对外开放度、产业结构以及技术溢出与碳排放效率存在协整关系;前三个因素对碳排放效率存在正向影响,R&D投入的影响最大;后三者对其影响为负,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提升地区碳排放效率内生创新努力是关键,我国各地区碳排放效率存在发散特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永年  
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中国284个地级城市的碳排放效率,从时空维度分析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演变和分异特征,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和分解,通过构建绝对/条件β收敛模型考察其收敛性。研究发现,2009—2020年,中国地级城市碳排放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发展趋势,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小分散大集聚”的俱乐部特征。在区域差异上,东中西部、南北方的区域间差异均呈现扩大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的来源由超变密度向三者相对均衡的状态转变,南北方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贡献。全国城市、东中西和南北区域碳排放效率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中部地区收敛速度较快,西部地区收敛速度相对较慢,低碳技术创新、创业活跃度、工业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财政分权水平对碳排放效率变化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