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30)
2023(10286)
2022(8395)
2021(8161)
2020(6702)
2019(15848)
2018(15741)
2017(30043)
2016(16160)
2015(18742)
2014(18671)
2013(18257)
2012(16705)
2011(15409)
2010(15489)
2009(14202)
2008(14031)
2007(12615)
2006(11114)
2005(10170)
作者
(44487)
(36826)
(36674)
(35147)
(23627)
(17429)
(16779)
(14264)
(13923)
(13493)
(12580)
(12388)
(11917)
(11858)
(11538)
(11418)
(10996)
(10627)
(10519)
(10393)
(9387)
(8930)
(8852)
(8452)
(8375)
(8230)
(8206)
(7996)
(7366)
(7250)
学科
(76008)
经济(75943)
管理(44249)
(43115)
(36096)
企业(36096)
方法(32969)
数学(29229)
数学方法(28660)
中国(21886)
(18432)
业经(17135)
(15914)
贸易(15902)
(15550)
地方(14041)
(13912)
(13646)
产业(12172)
理论(11783)
农业(11679)
(11388)
(11156)
银行(11151)
技术(10931)
(10733)
(10346)
(10131)
(10081)
金融(10080)
机构
学院(231301)
大学(228828)
(103603)
经济(101733)
管理(88503)
研究(79857)
理学(75705)
理学院(74901)
管理学(73505)
管理学院(73065)
中国(62592)
(49216)
科学(44599)
(44237)
(39343)
中心(35479)
研究所(35372)
财经(35357)
(34096)
经济学(32726)
(32188)
北京(32012)
(30578)
(30106)
师范(29880)
经济学院(29410)
(28958)
业大(28319)
(27609)
财经大学(26160)
基金
项目(147192)
科学(116995)
研究(111580)
基金(106962)
(91930)
国家(91257)
科学基金(78753)
社会(71737)
社会科(68304)
社会科学(68286)
(55942)
基金项目(54639)
教育(52461)
自然(48566)
自然科(47520)
自然科学(47514)
(47220)
自然科学基金(46697)
资助(45873)
编号(45444)
成果(37037)
(33436)
重点(33332)
(33127)
课题(32458)
(31072)
国家社会(30162)
教育部(29377)
创新(28994)
中国(28668)
期刊
(116177)
经济(116177)
研究(72176)
中国(47929)
管理(36347)
(33556)
科学(30124)
教育(28864)
学报(28550)
(28389)
技术(23381)
大学(22939)
学学(21189)
(21009)
金融(21009)
经济研究(20028)
农业(19731)
业经(18745)
财经(17753)
(15566)
问题(14993)
(14564)
统计(13337)
国际(13219)
世界(13136)
技术经济(12759)
(11987)
(11915)
(11346)
论坛(11346)
共检索到3538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杨培雷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亚太产业模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这些新变化和新特征表明,传统的亚太产业模式已经向新的模式转型。亚太产业模式的转型正在为亚太地区的后进国家提供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本文在对亚太产业模式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参与亚太产业分工的重点产业选择和定位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中国应把机械、运输设备、化工、医药等产业作为参与亚太分工的关键性目标产业。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周彬  
亚太地区有着共同的教育传统 ,也有着今天教育产业迅速发展的共同景象。通过对亚太地区各国或地区教育产业的输出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转化类公司、私人办学与公立教育私营化、教育产业服务公司和远程教育与电子服务的分析 ,既可以看见亚太地区教育产业受政策限制较大、国际化不强但发展潜力巨大的特点 ,也可以对我国教育产业的发展提供若干启示 ,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池元吉  李晓  
战后,随着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日本的亚太经济战略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调整的过程。从60年代民间组织机构提出的关于太平洋经济交流与合作的诸多建议,到70年代官方抛出的“环太平洋联合设想”,再到80年代炮制的“东亚经济圈”和“局部经济圈”构想,日本的亚太经济战略日趋具体化,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阶段性、层次性和现实性。在90年代,日本将侧重与东亚各国和地区开展贸易、投资、金融“三位一体”的经济合作,努力培植以自己为中心的“东亚经济圈”,促进“雁行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绮霞  肖珣  
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增强并逐步在亚太地区扮演重要的角色,美国为制约中国实力的崛起,实施了包括"重返亚太"、"亚太战略再平衡"等内涵的亚太战略调整,意图在亚太地区重新塑造其领导下的新秩序,而美日关系成了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上的重要环节。本文阐述了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的时代背景、布局和内涵、实施途径,重点分析了在亚太战略调整视野下美日关系的战略博弈,即美日同盟所进行的新一轮战略性调整以及所面临的困扰因素,并就其对中国的影响进行了剖析。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凌胜利  
基于全球霸权护持的需要,美国对亚太地区日益重视。纵观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的演变,美国对亚太地区主导权更加关注,显著体现了美国全球战略布局中的"亚太优先"。自奥巴马政府伊始,美国的亚太主导权战略愈加明显,特朗普政府大体延续了这一态势。在战略环境评估方面注意亚太地区的战略价值提升、地区权力格局变动、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和地区合作与地区秩序调整等因素;在战略利益方面关注美国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优势;在战略资源方面关注美国自身实力、盟国与伙伴、地区制度影响力和美国的权威;在战略实施方面采取了增加战略投入、强化联盟关系等手段。不过美国的亚太主导权战略也面临诸多限制,能否实现战略平衡至关重要。基于亚太主导权维护,美国对华战略趋向强硬的趋势短时期内将难以改变,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竞争会更加激烈。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季敏波  徐莉芳  
中国产业投资基金业的战略目标是用 15年左右的时间 ,分三步把中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成为组织形式多样 ,在总量、结构、机制上能基本满足促进中国产业发展和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需要 ,成为中国金融业和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在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的模式选择上 ,提出了两类发起人和三种发起方式 ,多样化的资金来源 ,渐进式的组织形式 ,权变式的监管体制 ,市场激励和物质激励并重的激励机制 ,单独的立法模式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靳茂勤  
本文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为指导思想,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和我国实际情况,阐述了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的必要性,深入分析了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的现实基础,就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种国际合作模式,即:产业联盟模式、产业集群模式和产业创新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其目的是为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可行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然  
创新驱动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和长期战略。创新驱动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和提高产业结构综合竞争力。以创新驱动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要坚持制度创新导向,构建以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长效机制;优化产业化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衔接互动;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杨振华  朗晓龙  于晓燕  
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的对外经济战略逐步由以加强与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合作为中心转而开始向亚太地区倾斜,形成了“新太平洋共同体”的亚太经济战略。这一战略是在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及美国全球战略相应变化的背景下,由多种原因促成的。与...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房广顺  马强  
奥巴马第二任期开始,美国对亚太"再平衡"战略做了重要调整,凸显了美国意识形态输出的目的性。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输出意识形态,在内容上注重推广"民主"、"人权"、"自由"等"普世价值",在载体与手段上采取政府机构直接推动、协调和资助政府间组织或相关非政府组织开展活动、借助文化教育交流合作项目、围绕互联网自由开展工作、有关国家公开施压等多种方式,目的在于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美国意识形态输出具有灵活性、多样性、隐蔽性等特点,既要保持高度警惕,又要积极应对,做到不畏惧、不回避。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一驰  
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化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和依存,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加深,并从传统的贸易分工向生产体系分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出现了相互支持和相互竞争并存的局面。在国际化过程中,由于世界经济发...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张二震  马野青  
亚太地区经贸合作模式:分析及探讨张二震,马野青,(南京大学国际贸易系)AnAnalysisofAsia-PacificRegionalCooperationModel¥ZhangErZhen;MaYeqingAsia-Pacificregionalo...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沈铭辉  
尽管亚太地区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而且该地区部分国家的基础设施远优于其他国家,但是亚太地区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仍比较落后。相关研究表明,2010-2020年间亚太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总需求高达8万亿美元,为解决本地区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积极利用PPP模式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亚太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市场潜力和制约因素,对中国以PPP模式参与亚太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成新轩   宋长钰  
文章采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标从纵向维度考察亚太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并从贸易合作模式、价值链合作模式、价值链合作程度三个视角,构建“三维一体”价值链合作模式指标体系。研究发现:亚太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度存在显著行业和时期异质性,中国、美国、日本等大型经济体价值链参与度相对较低,中小型经济体的价值链参与度不断提升;中国与亚太国家以价值链合作、直接和浅度价值链合作为主,以非价值链合作、间接和深度价值链合作为辅;农林牧副渔业和采矿业以间接、浅度价值链合作为主;制造业以直接、浅度价值链合作为主,中端技术产业直接价值链合作度远高于低端和高端技术产业;服务业以浅度价值链合作为主,与东盟国家的服务业直接价值链合作度大于间接,与非东盟国家直接价值链合作度小于间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