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87)
- 2023(13565)
- 2022(11959)
- 2021(11190)
- 2020(9419)
- 2019(21922)
- 2018(21765)
- 2017(41517)
- 2016(22371)
- 2015(25237)
- 2014(25250)
- 2013(24924)
- 2012(22926)
- 2011(20675)
- 2010(20650)
- 2009(18941)
- 2008(18080)
- 2007(15718)
- 2006(13825)
- 2005(11454)
- 学科
- 济(93502)
- 经济(93414)
- 管理(57880)
- 业(57854)
- 方法(44064)
- 企(43958)
- 企业(43958)
- 数学(38524)
- 数学方法(37964)
- 农(34656)
- 地方(24116)
- 贸(23528)
- 贸易(23512)
- 农业(22904)
- 易(22742)
- 中国(22298)
- 业经(21793)
- 学(19608)
- 财(18897)
- 理论(14930)
- 制(14757)
- 环境(14311)
- 和(13576)
- 技术(12978)
- 发(11893)
- 划(11620)
- 融(11378)
- 金融(11374)
- 银(11369)
- 银行(11333)
- 机构
- 学院(314943)
- 大学(313781)
- 管理(125976)
- 济(123424)
- 经济(120565)
- 理学(110494)
- 理学院(109229)
- 管理学(106995)
- 管理学院(106456)
- 研究(103850)
- 中国(75005)
- 科学(66604)
- 京(66015)
- 农(55901)
- 财(51697)
- 所(51246)
- 业大(50375)
- 中心(47791)
- 研究所(47112)
- 江(45707)
- 范(43759)
- 师范(43409)
- 农业(42785)
- 财经(42210)
- 北京(40887)
- 经(38317)
- 院(38085)
- 州(37283)
- 经济学(35623)
- 师范大学(35091)
- 基金
- 项目(224149)
- 科学(175863)
- 研究(163681)
- 基金(161555)
- 家(140405)
- 国家(139214)
- 科学基金(119745)
- 社会(102097)
- 社会科(96546)
- 社会科学(96520)
- 省(89927)
- 基金项目(87092)
- 自然(78746)
- 自然科(76896)
- 自然科学(76881)
- 自然科学基金(75401)
- 教育(74357)
- 划(74010)
- 编号(68005)
- 资助(66202)
- 成果(53838)
- 重点(49728)
- 部(48390)
- 发(48283)
- 课题(46253)
- 创(45990)
- 创新(42823)
- 科研(42725)
- 大学(41267)
- 教育部(41243)
- 期刊
- 济(134925)
- 经济(134925)
- 研究(88183)
- 中国(56842)
- 农(54778)
- 学报(50677)
- 科学(46768)
- 管理(42121)
- 大学(38523)
- 农业(37573)
- 学学(36311)
- 财(35952)
- 教育(33729)
- 技术(26936)
- 业经(25410)
- 融(23751)
- 金融(23751)
- 经济研究(20293)
- 问题(19405)
- 财经(18493)
- 业(17268)
- 图书(17206)
- 资源(16105)
- 贸(16007)
- 版(15758)
- 科技(15746)
- 经(15655)
- 技术经济(14936)
- 理论(14557)
- 统计(13904)
共检索到4496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祖锐 张杰平 张潇 丁志华
古道商贸型传统村落是山西境内传统村落的重要类型。本文在对井陉古道的形成与变迁进行简要剖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因道而生、因道而兴的西郊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而探求村落在古道发展变迁影响下的空间形态演变响应与发展规律。
关键词:
井陉古道 传统村落 空间形态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宇 冯奕丁 陈宇轩 靳晓雯
本研究根据农村居民点以及太行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源-汇”理论和MCR模型,从生态源地扩张和生产源地扩张的角度,依据“三生”功能构建阻力面指标体系,计算最小累积阻力面差,实现县域“三生空间”的划分和农村居民点分类整治优化。结果表明:(1)基于“源-汇”理论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山区“三生空间”格局构建,农村居民点分类整治中具有相容性和可行性;(2)研究区以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优化区为主,生态空间占比59.5%,以生态功能为主,农村居民点分布中生产功能占比62.7%,以生产功能导向为主,因此,乡村整治要根据农村居民所处的主导功能分类整治;(3)乡村整治应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点的生活、生产、生态功能特征,分类促进山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祖锐 理南南 常江 田梦思
传统村落空心化不仅造成了建筑和土地资源荒废、居住环境恶化等普通村落面临的共性问题,而且严重危及到村落的物质遗产保护和民俗文化传承。本文以阳泉市为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城中型、近郊型以及远郊型三种不同区位类型的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分异特征,并揭示了不同区位类型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心化 区位分异特征 形成机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吕龙
大运河见证了中国数千年的繁荣与变迁,沿线传统村落是其历史文化的直接展示。对这些村落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村落形态特征,还为其保护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以大运河江苏段沿线的4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指标定量描述其空间形态,并通过机器学习的层次聚类方法确定空间形态的类型,揭示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典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包括高穿行型、高紧密型、高识别型、高穿行—高紧密型、高穿行—高识别型、高紧密—高识别型,分别占25%、6%、10%、17%、19%、23%。(2)在空间渗透能力、穿行可能性、空间之间的紧密程度和局部空间对整体空间的识别能力等方面,江南运河段的村落均高于中运河段和里运河段的村落。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镇江市的村落主要以三种双高型为主;淮安市则以高紧密型和高识别型为主,扬州市以高穿行—高紧密型和高紧密—高识别型为主;而徐州市和宿迁市的村落更多以高穿行型为主。(3)影响因素方面包括地形和山水格局等自然因素,它们约束了村落的轮廓边界,引导了形态生长走向;还有行为主体主动适应的主体选择和社会形态因素,以及围绕乡村建设实时调控的经济推动和政策制度等因素。基于上述结论,在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和世界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大运河江苏段的乡村规划建设应更加明确乡村空间界线、突出乡村的特色空间并优化乡村内外的交通。这既能保护和传承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也能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丹丹
古村落保护规划通常涉及到空间形态研究的问题,传统的研究方式往往倾向于定性而非定量的分析。以安徽省祁门县渚口古村为例,在渚口古村的人文历史与物质空间背景下,经过走访调查,分析提炼渚口古村的空间形态要素,并通过空间句法技术,应用Depthmap软件,对渚口古村进行空间形态方面的定量分析,获得该村落的空间整体结构特征,并将该村落现状的空间形态与保护规划中的空间形态进行空间句法分析对比,以验证该规划在古村落空间形态保护更新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为空间句法在古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中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为古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政策制定依据,为古村落空间形态的理论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样本。
关键词:
空间形态 空间句法 渚口村 古村落保护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丹丹
古村落保护规划通常涉及到空间形态研究的问题,传统的研究方式往往倾向于定性而非定量的分析。以安徽省祁门县渚口古村为例,在渚口古村的人文历史与物质空间背景下,经过走访调查,分析提炼渚口古村的空间形态要素,并通过空间句法技术,应用Depthmap软件,对渚口古村进行空间形态方面的定量分析,获得该村落的空间整体结构特征,并将该村落现状的空间形态与保护规划中的空间形态进行空间句法分析对比,以验证该规划在古村落空间形态保护更新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为空间句法在古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中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提供一个具
关键词:
空间形态 空间句法 渚口村 古村落保护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鹏 宋泽宇 张冠峰 孙光龙
研究目的:在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采业相继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绿色转型势在必行的背景下,探索矿企停产后采矿用地的再利用方向,为区域城镇发展和矿产资源开采之间的空间协调利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FLUS-UGB模型,基于绿色基础设施(GI)的"RIC"框架。研究结果:(1)平定县"城—矿"潜在高冲突地区面积为298.23 hm2,潜在中冲突地区面积为914.01 hm2,潜在高、中冲突区主要分布在平定县的城镇发展轴带上;(2)基于生态贡献度与城矿潜在冲突的采矿用地再利用综合研判结果表明,平定县13.48%的采矿用地适合在未来转变为城镇用地,75.58%的采矿用地适宜恢复为生态用地,10.94%的采矿用地适宜恢复为农用地。研究结论: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更加致力于提高空间治理能力的背景下,推动资源型城市采矿用地与城镇空间协同发展,将成为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晓薇 周俭
运用形态学的方法,探讨山西梁村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村落选址、聚落肌理、公共场所和民居形态四个物质要素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自然环境、传统习俗、民俗活动、地域文化、产权变化等相关因素与物质空间演变的内在关系,总结演变过程中的积极、消极因素。以期对传统村落在今后的发展中,既满足新生活需求,又传承和体现当地地域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驰 李伯华 袁佳利 余雯
传统村落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历史沉淀,具有独特的空间特征。利用空间句法和认知意象理论,结合实地调研资料,解读了芹川村空间形态特征与空间认知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芹川村空间整合度与空间认知意象呈正相关;(2)芹川村内部空间可理解度较低,很难快速通过局部空间形态理解整体空间布局;(3)村落公共空间认知程度较高,且均布局在芹川溪两侧整合度值偏高的轴线上。针对芹川村空间形态问题和空间认知偏差,从优化村落空间肌理、保持公共空间活性、提取文化景观基因以及完善对外交通网络等角度提出了优化对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村民自组织机制、复杂的宅基地产权划分以及各级保护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聚落空间的衰退。最后对屯堡聚落空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会 赵和生 刘峰
引入空间句法理论和方法,以南京市固城镇蒋山何家-吴家村为例,科学理性地解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探寻村民活动与空间形态的关系,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系统保护和健康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句法 空间形态 保护与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梁军
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综合影响体现在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如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有利影响,规避不利影响,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效应,从而加快乡村社区全面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于家村乡村旅游开发为例,通过对于家村居民乡村旅游意向调查分析,结合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综合影响,探讨如何正确处理乡村旅游开发与旅游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社区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社区 综合影响 调控措施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若凡 钱云
随着旅游的发展,传统村落"千村一面"的问题日益严重,以游客需求为主导的建设使得村民和游客有关空间利用的冲突加剧。本文基于集体记忆理论和城市意象理论,对比分析北京市爨底下村、古北口村、灵水村、琉璃渠村四个传统村落中村民和游客的空间集体记忆,探讨旅游影响下传统村落村民与游客的矛盾空间,认为旅游经营的相关因素如经营年限、经营模式、旅游核心区面积等是村民与游客矛盾空间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试提出协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旅游 传统村落 集体记忆 村民 游客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诗琪 柳迪子 杜守帅 周林
万物互联的背景下,群体对物质空间环境的感知以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形式共享于社交媒体平台。本文通过梳理UGC数据与感知的关系,构建空间感知模型,以唐模村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计算机视觉、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从感知热点、感知主题、感知情绪三方面分析其空间感知特征与核心问题。结果表明:唐模村的自然基底良好、历史遗存丰富,但是仍然存在着感知错位、资源利用不均衡、游客满意度与感知程度较低的问题,由此提出唐模村空间优化策略,以理论模型指导规划实践,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