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34)
2023(9569)
2022(8687)
2021(8365)
2020(7012)
2019(16357)
2018(16461)
2017(31574)
2016(17472)
2015(19884)
2014(19939)
2013(19677)
2012(18172)
2011(16315)
2010(16145)
2009(14773)
2008(14511)
2007(12563)
2006(10933)
2005(9407)
作者
(51254)
(42342)
(42252)
(40184)
(27125)
(20503)
(19174)
(16947)
(16187)
(15207)
(14755)
(14252)
(13431)
(13295)
(13044)
(13007)
(12935)
(12744)
(12077)
(12007)
(10673)
(10464)
(10295)
(9638)
(9552)
(9490)
(9403)
(9240)
(8653)
(8436)
学科
(66910)
经济(66830)
管理(49655)
(46312)
(39383)
企业(39383)
方法(32458)
数学(27671)
数学方法(27269)
(17147)
(17033)
中国(16546)
(15958)
业经(14558)
地方(13525)
理论(12618)
(11912)
贸易(11905)
(11684)
(11542)
农业(11395)
(11162)
技术(10625)
(10484)
财务(10421)
财务管理(10399)
教育(10368)
环境(10362)
企业财务(9832)
(9581)
机构
大学(248110)
学院(244819)
管理(98919)
(89794)
经济(87571)
理学(86067)
理学院(85095)
管理学(83453)
管理学院(83032)
研究(81432)
中国(58768)
科学(53887)
(53839)
(41740)
(40620)
(40055)
业大(38856)
研究所(38337)
中心(36529)
(35007)
北京(34168)
(33678)
师范(33352)
财经(32622)
农业(32065)
(29771)
(29610)
(28871)
师范大学(27057)
技术(26872)
基金
项目(171125)
科学(132766)
研究(123853)
基金(122614)
(107326)
国家(106410)
科学基金(90618)
社会(74723)
社会科(70580)
社会科学(70560)
(67095)
基金项目(65920)
自然(60854)
自然科(59392)
自然科学(59377)
自然科学基金(58277)
(56697)
教育(56665)
编号(51235)
资助(51070)
成果(41913)
重点(37629)
(36997)
(35499)
(35054)
课题(34980)
科研(32871)
创新(32574)
项目编号(31941)
大学(31857)
期刊
(98498)
经济(98498)
研究(70813)
中国(44327)
学报(42755)
科学(38261)
(36875)
管理(35874)
大学(31628)
教育(30023)
学学(29492)
(29260)
农业(26273)
技术(21224)
(17497)
金融(17497)
业经(15757)
图书(15647)
财经(15190)
经济研究(14675)
(13477)
理论(13080)
科技(12833)
(12789)
问题(12567)
实践(12274)
(12274)
(11960)
技术经济(11716)
情报(11313)
共检索到3517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童杰  龚缨晏  
距今8000年前的井头山遗址,是中国现今所知最早的贝丘遗址。它不仅为深入研究史前全球海平面的升降过程提供了难得的材料,而且也为研究世界史前史提供了珍贵的实例。井头山遗址表明,当时浙江沿海曾经生活着一批“滨海狩猎-采集-渔捞者”,他们已经利用独木舟之类的“早期水上航行器”在附近的浅海上活动。史前浙江文化的璀璨全图,就是由包括贝丘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共同构成的。井头山遗址还表明,中华文明在来源上来说是多元的、开放的、包容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余冰玉  
距今5000年前后,城的出现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文明发展的新特点,史前各个文化区内均有城的崛起。城的产生并不是一个突然的结果,而是一个逐渐缓慢演化的过程,从最初的围沟聚落,到挖筑宽大的环壕,进而环壕与城墙对应产生,最后形成高大的城垣,城垣修建这一行为,从性质上说是一种政治行为,无论是早期的公共权力还是后期集中化的政治权力,它都是运用社会力量把自然资源、生产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集合起来物化为大型城垣建筑,来显示社会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军  
近年来,我国大量遗址面临破坏或潜在破坏的威胁,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困难重重。遗址公园模式的提出为城市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本文在对城市遗址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遗址公园的保护理念及作用,归纳了遗址公园存在的三种类型,并在唐大明宫遗址公园概念设计的研究中,提出了遗址公园规划的三大原则——严格保护原则、可识别性原则、可逆可还原性原则,进而阐述了遗址公园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海宏  吴倩  
刘祚昌先生是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在世界近代史的教材建设中,为打破苏联的史学体系和极"左"思潮的影响,创立中国特色的世界近代史体系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世界近代史的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中西文明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精辟的结论;对美国史的研究成果卓著,如:杰斐逊思想、美国革命成就、林肯的评价。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稳亮  
考古工作是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前提,更是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的支撑。然而在一些大遗址区域,考古工作及其研究成果揭示的渐进性与长期性决定了大遗址保护内容的不确定性与动态性,进而也严重影响着传统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科学编制与有效实施。据此,本研究在分析雍城遗址考古工作现状与不足及其对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所产生影响的基础上,针对雍城遗址现有遗址信息不确定,保护对象动态变化的窘况,基于弹性规划思路,从保护区划、遗址展示规划、考古工作规划等专项提出了遗址保护规划的弹性策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文军  刘成海  童娣  
本文针对古城遗址在城市建设中的保护与利用的问题,以辽阳"东京城"遗址为例,通过对遗址现状、价值、城市背景、旅游背景以及现实问题的论述,对比论证了"东京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思路,并提出了概念性规划,为古城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提供规划思路。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稳亮  
由居民和遗址的关系切入,将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中的民生问题研究划分为"居民与大遗址彼此制约"和"居民与大遗址相互协同"两个阶段。从居民破坏、居民贫困、居民搬迁安置、居民发展、居民参与等方面,对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中的民生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专项综述与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从研究的理论性、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指出了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和提升空间,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作出了展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立  李娇旸  王心源  
通过生成遗址点的Thiessen多边形,结合应用小多边形的概念及理论,综合分析了安徽淮北平原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聚集状况以及该地区在石山子文化时期、大汶口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农业状况、生存环境及交通等特征。结果表明:用Thiessen多边形空间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确定聚落中心,并合理推测史前时期农业、生存环境和交通等人地关系状况。从石山子到龙山文化时期,小多边形数量不断增加反映出聚落聚集程度和文化交流水平的提高,大汶口和龙山文化时期淮北平原中部明显是区域内聚落的中心,且多边形中心到边的距离逐渐减小说明先民对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立  李娇旸  王心源  
通过生成遗址点的Thiessen多边形,结合应用小多边形的概念及理论,综合分析了安徽淮北平原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聚集状况以及该地区在石山子文化时期、大汶口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农业状况、生存环境及交通等特征。结果表明:用Thiessen多边形空间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确定聚落中心,并合理推测史前时期农业、生存环境和交通等人地关系状况。从石山子到龙山文化时期,小多边形数量不断增加反映出聚落聚集程度和文化交流水平的提高,大汶口和龙山文化时期淮北平原中部明显是区域内聚落的中心,且多边形中心到边的距离逐渐减小说明先民对农业的依赖程度及农业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淮北平原史前文化发展受环境变化影响,从石山子到龙山文化时期,气候条件逐渐趋于干旱,沼泽萎缩,气温变化不大,这种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先民的生产生活,不仅遗址和小多边形数量不断增多,而且在平原中部和淮河干流沿岸地区出现了多个遗址群和聚落中心,史前文化蓬勃发展,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从小多边形的分布方向也可以推断出西北—东南向古水系对淮北平原史前遗址之间的交通起控制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中清  王丰  康文林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星星  
设计说明:熊家冢位于楚故都纪南城遗址西北,是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景观设计综合了场地现状以及墓葬文化,遵循"遗址安全、适度合理开发利用、遗址展示以考古为依据、注重遗址原真性"四大原则,提出了"归宿——井、田"的设计创意概念,即,取用"井、山"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来组织景观空间。使人有一种代入式观景体验,并与场地的用地性质完美地结合,构建一系列空间视廊,打造盛大礼仪轴线型景观。
关键词: 熊家冢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关伟锋  蔺宝钢  
通过对我国当前大遗址展示现状的分析,探讨提升其展示效能的理论依据及策略。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理论研究及案例实证等方法,指出当前大遗址展示不足及展示效能差源于东方土遗址特性及过于强调遗址"原真性",展示方式单一且多静态展示,同时缺乏多专业的介入。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例,初步探索高效能的大遗址展示方法与策略。基于历史动态层次的多维综合展示、多专业协同、增强遗址展示的互动体验性能有效提升遗址展示效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饴  
城头山遗址是我国目前所知延用时间最长、地层(文化)关系最清晰的城址,标志着我国城镇建设已有6000多年历史。至今,我们仍在努力推进城镇化。城头山遗址在农耕基础、生态宜居、产业中心和人口聚集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当今城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它们作为当今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仍然具有合理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毕硕本  计晗  梁静涛  乔文文  李禧亮  
为了探究郑州—洛阳地区史前人类聚落遗址空间分布规律,在GIS支持下,主要使用高程分析、坡度坡向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别获取4个史前文化时期聚落遗址分布与高程、坡度、坡向、离水距离4种环境因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造适宜性指数评价系统,建立聚落遗址指数模型,将模型结果与遗址具体分布情况进行比较,阐述遗址分布的特征和原因,并据此解读史前人地关系演变。研究结果表明:①史前人类遗址选址对上述4因子具有强烈的选择倾向:地势较低的地区更有利于人类生活、交通和农作物种植;坡度较小的平原地带受地表径流势能作用相对较小,有利于建造房屋和抵御自然灾害;阳坡(朝南)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挡风寒,也适宜植被和作物生长,有利于人类获得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料;而河流湖泊则可为人类提供充足的水源。②在4个史前文化时期中,裴李岗时期的人类生存能力较弱,对环境依赖性较强,为谋求生存,必须尽可能占据环境最优区域;在仰韶前期和仰韶后期,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不仅能够选择条件较优的居住点,还开始扩展新的生存领域;龙山时期人类按自由意志活动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体现在遗址数量大幅增长,并开始出现社会分化现象,部分人群凭借某种特权得以优先占据条件最好的区域。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Hans Schaidinger  赵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